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3-02-11 17:01:43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决问题》教案15篇

《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的量。

  2、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重点:

  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时不仅能用一种方法解决,而且常常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这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获得的,今天我们继续探索研究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情境,教学新课

  1、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5

  师: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的问题有,关于计算水费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用小明的方法计算水费他们也会算;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

  师:那就先请同学们用你会的方法计算出10吨水要交多少水费。

  学生计算:12.8÷8=1.6元1.6 x 10=16元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10吨水的水费问题?

  学情预设:在讨论中学生肯定能发现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分析一下,有的办法是我们以前就会的.。同学们讨论到,因为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李奶奶和张大妈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都是每吨水的价钱,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水费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交流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预设:当学生谈到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时,要抓住时机,多问为什么?为什么水费和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用正比例意义去解决问题时要先设出什么量?数学格式是什么?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师: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学习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帮助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6:印刷厂工人忙忙碌碌在搬运印好的书,—位工人师傅说,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另一位师傅说: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20×18+30=12包等。也可能有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在这段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这些都是在交流中解决的问题。

  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练习巩固。

  师:课本第59页的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两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很好地说出两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如果是用一般的方法解决的,只要求说一说数量关系,如果是用比例的方法解决的,还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小明前后买的不是同一种圆珠笔,买圆珠笔的单价不同,但买笔的总钱数是不变的。这时买笔的数量和每支笔的钱数成反比例关系,所以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全课小结。

  师:你觉得用比例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总结出主要步骤,如有困难,老师要及时引导、点拨。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验算,写答。

《解决问题》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运用列表方法解决问题,学会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二、目标分析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初步的接触。教学例题时要让学生先弄清题意,如果方案中有不符合题意的方案应该舍弃。学生在列举时可能会有遗漏,指导学生通过表格顺着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枚举,有序且完整地思考问题。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性。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可爱的美美想买这支11元的钢笔,她带了的钱都是5元的、1元的,她会怎么样付钱给售货员阿姨呢?(课件演示)

  你想到了哪些付钱的方法?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

  1.2张5元,1张1元。

  2.1张5元,6张1元。

  3.11张1元。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用5元、1元的人民币购买钢笔的问题,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各种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例9

  1.明确题意

  (1)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两辆车要运8吨煤,一辆载重量2吨,一辆载重3吨,每次每辆车要装满,)

  (2)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派车正好能把8吨煤运完?)

  (3)“恰好运完8吨煤”是什么意思?(不能少运,也不可超出,即少于8吨或超过8吨都不合题意。)

  2.探究策略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①提问:如果只用2吨的车运,要运几次才能运完?如果只用3吨的车运呢,几次才能运完?

  ②学生交流列式并汇报。

  (2)引导学生探寻不同方案。

  ①同桌讨论:还有其他的方案吗?能否将两辆车同时派出来运呢?

  ②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指导学生列表呈现方案。

  ①如何让大家的对这些方案一目了然呢?请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先出示空白表,表头可带学生边看边呈现)

  ②让学生说说表格第一行可以怎么填写合适。(只用1辆车运完的情况)如下表:

  ③学生独立完成其它方案。(教师提示:可以怎样有顺序地表示出派车方案呢?)

  ④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孩子进行适时点拨。

  ⑤完成后汇报交流。学生边说,课件边呈现。

  ⑥观察表格,总结通过列表有序呈现派车方案的方法:当只用1辆车运完的次数找到后,以此类推,如果是4次,那接下来可以探究3次、2次……直到0次。

  ⑦比较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先考虑只用载重3吨的车,方案只需列举4个)

  ⑧根据表格,学生选择符合题意的派车方案。

  (4)检验反思:将选择的方案根据题目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列表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有序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因此,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列表、填表,尤其表格的第一种方案,设计时突出让学生填写,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考虑,不至于受到书本现成表格的束缚,又能为后面比较两个表格的不同,做到最优化而奠定基础。

  (三)内化新知

  1.基础应用

  让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尝试“做一做”。引导学生从较大人民币(5元)入手列举,即只付5元,要多少张?

  2.综合应用

  练习七第7题。通过租船的具体生活情境,巩固所学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了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思想。

  【设计意图】由于新知探究中,在“比较两个表格”环节优化出从大车入手列举可简化方案,因此,做一做中学生从5元入手,只需列举3种方案,因为当5元3张时,2元6张已经不够了。而从2元入手,要列举7种方案。从优化的角度出发,应先从只付5元列举,这种优化的思想为练习七第7题的解决做好了铺垫。

  (四)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认为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该注意什么。

《解决问题》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2、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读题、分析、列式。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二、新课

  出示例4

  问:指名学生看图说题意。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

  (3)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4) 还要烤几次?54÷9=6(次)

  问: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90-36)÷9=6(次)

  问:解答正确吗?指名学生检验是否正确。

  归纳: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解答什么

  二、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说说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分步是怎样解答,综合算式是怎样解答的。

  2、了8行树苗,每行7棵,其中女生栽了28棵,男生栽了多少棵?

  3、动物园有10只黑鸽子,22只白鸽子,每个笼子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笼子?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解题过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2) 还要烤几次?54÷9=6(次)

  综合算式:(90-36)÷9=6(次)

《解决问题》教案4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阅读与理解

  1.租船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在公园划船都有一些具体要求,划过船的.学生一定是知道的。让我们一起去公园看看。(打开教材10页)瞧!这是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学生在春游,你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有关划船的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32人,租小船24元,租大船30元。

  生2:这幅图中我还发现了隐含的数学信息:每条小船可以乘坐4人,每条大船可以乘坐6人。

  生3: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租船最省钱。

  ⊙分析与解答

  1.32人怎样租船最省钱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自己有了方案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组长做好不同方案的记录。

  (3)整理方案之后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小船需要花192元。算式是32÷4=8(条),24×8=192(元)。

  小组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大船需要花180元。算式是32÷6=5(条)……2(人),5+1=6(条),30×6=180(元)。全租大船比全租小船省钱,这个方案比较合理。

  小组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合租大船和小船,可以租5条大船和1条小船,需要花30×5+24×1=174(元);也可以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30×4+24×2=168(元)。

  小组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是最省钱的方案。

《解决问题》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小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

  2、计算下列各题。

  1.3+5.4=

  5.8-0.7=

  4.3+1.9=

  2.5-1.9=

  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思考和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

  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2、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作业设计

  1、P98—99

  练习二十一的第5—7题。

  2、直接写出得数。

  0.8-0.5=

  0.7+0.4=

  1.6+2.3=

  1.9-1.3=

  2.3-.3=

  5.3+1.6=

  0.5+3.1=

  0.8+1.5=

  3、动脑筋试一试。

  7.□

  6.□

  -□.3

  +□.5

  3.5

  13.3

  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解决问题》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31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将课本中儿童商店里购物的情景替换成一群学生在公园游玩,以此为主线贯穿全课,并结合学生即将参与的春游活动,紧密联系学生喜爱的游乐活动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探究,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应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吧!(播放视频)

  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活动,我也很喜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播放课件)

  (二)、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

  师:来听听他们说些什么?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他们要租6条船,10元钱可以租2条船)

  我们来帮他们算算要多少钱,请写在随堂本上。

  在学生写完后,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生:10÷2=5 5×6=30)

  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10÷2×6=30)

  (如果班上没有列综合算式解答的,教师可引导:“能将6×4=24,24÷3=8合并成一个算式吗?”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整体的较为简洁的综合算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当然在这里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列出综合算式来解。)

  <<<123>>>

  引导学生比较这二种列式:

  师:像这种10÷2×6把两步运算合并到一个算式的式子,我们叫做综合算式。

  师: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象这样乘、除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从左往右依次来计算。

  计算综合算式还有另一种格式,称为脱式计算,请大家注意看,老师是怎样做的。

  边说边板书如下:

  10÷2×6

  =5×6 等号写在第二排算式的前一格,

  这时再计算什么?

  =30 把乘号和6照写下来,计算5×6,所得的结果在下一行写等号及得数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象这样列综合算式,用这样的格式算一算。

  (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2、师:我们的同学真聪明,帮助他们解决了租船的问题,看,他们玩得多开心!(播放课件)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6条船,每条船上有4个同学)

  3、划完船后,他们还想去坐碰碰车。(播放课件:一群围在售票处前,门前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碰碰车,每辆坐3人。)

  让每一位学生先观察两幅图,然后在组里说图意。

  知道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小组说题意的基础上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在每一位学生对题意有清楚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在学生列式的过程中,老师可做适当地提示,让学生主动尝试用综合式来解答。)

  在巡视的基础上,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列式。(在这个学生上台板演时,让其它的学生停下来,注意观察这个学生是如何列式解答的,特别是他的书写过程)

  (三)、解决问题

  1、师:精彩的木偶戏开始了!(播放课件:一个学生说:我们需要坐5排,另一个学生说:2排可以坐12个同学)

  你能算出他们一共又来了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做的?

  互相检查你们的书写格式,如果不对,请你?他指出来。

  1、 师:这次出来,他们还准备了一些好吃的东西(播放课件)

  们带了些什么?(18根火腿,27根香蕉,36个苹果)

  <<<123>>>

  (课件中的小朋友说:我们每人能分几根火腿呢?)

  你能帮他算算吗?

  学生列式,可能会有如下列式出现:

  18÷9

  18÷3×3

  18÷3÷3

  18÷(3×3)

  无论怎样列式,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于18÷3×3这样列式的学生,让其明白在先算3×3的情况下,要加上小括号。

  师: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1、 师:还有一部分同学,他们来到了快餐店(播放课件)

  师:他们选择了汉堡,如果是你,你想买什么?

  师:如果让你来给小组的同学买另一种食品,需要多少钱?请你算一算。

  (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说如何计算。)

  课堂练习:见教学过程中。

  作业安排:结合生活实际,自找作业。

  附录(教学资源及资料):教师教学用书,课本,课件。

  自我问答:

  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应用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将课本中儿童商店里购物的情景替换成一群学生在公园游玩,以此为主线贯穿全课,并结合学生即将参与的春游活动,紧密联系学生喜爱的游乐活动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探究,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教案7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看木偶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 22-6+13=29(人)

  2.买面包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5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面包,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买一次面包。

  2、出示买面包的情境图,“你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买面包场景插图。让学生自由说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知道了什么?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1)54-8-22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括号”,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大家说说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8.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2、3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4-8-22=24(个) 54-(8+22)=24(个)

  3.跷跷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8~9页跷跷板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跷跷板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跷跷板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图中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图中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3)……

  5.观察比较解题方法的联系。

  明确解题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6+7 (2)4×3+7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1、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2×6+7=19(人) 4×3+7=19(人)

  4.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2、3、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0~11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看看第10页第2题中小白兔们在干什么?你最喜欢说什么?

  2.出示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白兔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说说生活中你了解的哪些事与这几节课的内容相似,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教案8

  本节课主要教学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已经提供好了大体的框架和思路线索,教学时可以按照教科书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逐一解决,大体分为三大步骤,先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再尝试探索、寻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最后通过反思解决方法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后教学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节应用课,前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方法指导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预设流程

  具 体 内 容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 )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 已烤的 )和(剩下的 )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 ),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 次数 )。

  (3)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说出自己的想法。

  (6)教师精讲,再次理清题意。

  2.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精讲点拨

  (约5分钟)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测评总结(约15分钟)

  1.达标测试。

  (1)

  问题:

  ① 你知道了什么?

  ②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④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⑤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③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③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④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⑤解答正确吗?

  2.课堂总结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3.布置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解决问题》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7页解决问题及练习二十三第13题及15-18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本学期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你能说一下在生活中是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吗?举例说明。

  二、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第129页图中情境

  (1)提炼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白菜种子16元/包,萝卜种子15元/包,西红柿种子17元/包。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①小组合作:组内先根据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②全班交流汇报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按问题难易程度板书,如学生考虑不周全,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如:

  6包萝卜种子需要多少钱? 3种种子都要买可以怎样买? 如果只有100元,3种种子可以怎样买?……

  (3)小组内合作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对此部分知识掌握较困难的学生。

  (4)全班汇报交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相互和反思,教师对学生合理的解题过程要给予充分肯定。

  三、练习

  1.合作探究练习二十三第14题

  出示第14题情境图,

  (1)学生先独立完成题中问题:哪个小朋友买的笔记本的总页数要多一些?

  (2)根据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补充练习

  ①小明每天早上要沿着长150m,宽70m的足球长跑5圈。他每天要跑多少米?

  ②从贵阳开往重庆的火车21:30从贵阳出发,第二天早上7:30到达目的地,这列火车每时行47km,贵阳到重庆全长多少千米?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11km,修了20天,还剩80km没有修完,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完成第132页第12题。

《解决问题》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具体问题找到对应的转化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了解转化思想在数学课程中普遍存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转化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提高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转化策略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难点】转化的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学习多边形面积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比较两个图形面积时,用到数方格、平移等方法。

  教师指出前面接触的图形相对简单,本节课进一步学习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讲解新知

  1。问题探究

  大屏幕出示教材图片,并提问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经验,直观的会提出数方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涉及不满一格的情况,若按照前面数方格时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得到的结果不够准确,并且较为繁琐,引发学生思考更为确切的比较方法。

  学生根据导入中的情境,能够想到可以通过平移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进行比较。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5分钟时间,探究图片中的不规则图形可否转化为较为规则的图形,若可以,思考如何转化。小组代表做好讨论记录,探究结束找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两个图形都可转化为规则的矩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的方法得到。通过比较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数方格、数边长)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多种变化过程。

  2。方法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上述图形变换前后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图形转换的方法与特点,同桌之间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1)变换前后图形的形状改变了,由复杂变为简单熟悉,但面积的大小不变;

  (2)图形转化可通过平移、旋转、翻折、拼接等方法;

  (3)经过转化之后将无解变得可解,将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

  教师讲解其为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即将未知事物转化为已知事物,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的学习中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时;代数领域学习异分母分数运算、小数乘法等。通过回忆学习过程,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算一算下列三个图形中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

  (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课后练一练。

《解决问题》教案11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2页。本节课是综合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两种不同优惠方式的对比,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二)核心能力

  通过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的优惠方式,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折扣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并正确计算不同优惠形式的折扣。

  2.通过自行探索,分析对比,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重点

  理解购物中多种优惠形式,并能正确计算出优惠后的金额。

  (五)学习难点

  能根据结果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并做出正确选择。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调查双十一期间,电商或者实体商场的一些促销方式。

  【设计意图:打折销售,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并不感到陌生。通过课前实际调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同时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全天成交额超过1682亿元。你知道商家有哪些促销活动吗?

  师:有时,同一品牌在两个商场活动不同,需要我们通过对比选择其中更为划算的。红红妈妈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选择更合理。

  【设计意图:对于商场的促销,学生并不陌生,从生活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就在身边,具有现实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考查目标1】

  2.问题探究

  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①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②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1)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师:这两个商场的活动各是什么?请说说你对这两个活动的理解。

  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A.打五折销售什么意思?

  B.“满100元减50元”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分析与解答

  师:想想按两个商场的.活动,在A、B两个商场买各付多少钱?哪个更省钱?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汇报

  在A商场买的实际花费:230×50%=115(元)?

  在B商场买的实际花费:230-50×2=230-100=130(元)

  115<130

  (3)回顾与反思

  师:满100元减50元,也是打五折,怎么优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在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相差的不多?在什么情况下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会相差很多呢?

  小组里讨论后,交流汇报。

  引导小结:打五折就是无论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满100元的是50%,不满100元的也能按它的50%计算。而“100元减50元”就只能是原价中满了100元的部分能优惠50元,能打五折,而不满100元的部分就没有折扣了。如果商品的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是一样的。总价比整百元多一点点,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相差的不多;总价比整百元少一点点,两种促销方式的结果会相差很多。

  师:不计算,你知道哪个商场更省钱吗?为什么?

  师:在B商场买这条裙子,相当于打了几折?

  130÷230×100%≈56.5%

  小结:在商场促销活动时,通过对比、思考来选择更省钱的方案。数学在我们生活中还是大有用处的。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之前百分数应用上进行的,在分析解答时侧重对不同优惠形式的理解。在明确“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去完成,在此基础上,在回顾反思环节,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分析、对比,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目标1、2】

  3.巩固练习

  (1)“五一”黄金周,甲商场以“打八折”的形式促销,乙商场以“满100元送20元购物券”的形式促销。爸爸买200元的裤子,在( )商场购物划算一些。

  ? A.甲? B.乙? C.甲、乙都一样

  (2)A、B两家商店销售的某种商品定价相同,A商场“九折”优惠,B商场“买10件送1件”促销。若小明要买22件这种商品,去哪家商店更便宜?( )

  ? A. 相同 B.A商场 C.B商场??

  (3)苏果超市和华联超市以同样的价格卖同一种品牌的洗发液。为了促销,两家超市打出优惠广告(如下图所示)。到哪家超市买比较便宜?说明理由。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结: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最终选择最佳方案。

  (三)课时作业

  1.一件衣服标价500元。滨江商厦:一律八折。友谊新天地:购物不足200元不予优惠;购物超过200元,超过部分七折优惠,去哪个商场买省钱?

  答案:滨江商厦:500×80%=400(元)

  友谊新天地:200+(500-200)×70%=410(元)

  400<410

  ?? 答:去滨江商厦买省钱。

  解析:本题是分段收费的问题,学生需要明白超过200元的部分才打七折,同时不要忘记加上前边的200元。在这里可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考查目标1、2】

  2.一种饮料,大瓶装每瓶1200ml,10元一瓶;罐装每罐200ml,2元一罐。现有三家商店出售这种饮料,并推出了不同的促销方式。

  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罐。

  乙商店:一律九折。

  丙商店:满30元即享受八折优惠。

  问:①你喜欢到哪一家商店购买?说说你的想法。

  ②你们班共有多少学生?如果给每位同学配备200ml饮料,共需多少饮料?

  ③这些饮料,上哪一家商店购买可以使所花费的钱最少?请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购买方案。

  答案不唯一。

  解析:本题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灵活的应用,同时考查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案。【考查目标1、2】

《解决问题》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下第八单元解决问题P104第13题

  书上的图如下:

  设计意图:在备课时,看到这道练习题就感觉有很多内容可挖,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完整思考过程的训练,即“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着手解决——回过头来看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枚举法”策略的渗透,培养学生有序、完整地思考问题,所以就把它进行了修改,作为一个例题教学。

  [实录] :

  1. 出示例题图,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图,想一想: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以知道一共有7个人要租船;

  有两种船可以租,一种是双人船,租一条船每小时4元,另一种是四人船,租一条船每小时7元;

  问我们该怎么租船。

  [意图:当学生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有一个自己对问题进行消化、理解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信息的分析,哪些是我可以得到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要解决的。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描述出来时,说明他已经理解了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租船方法?

  学生回答:可以全租双人船,要4条;

  可以全租四人船,要2条;

  可以租1条四人船,2条双人船

  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没有了

  [意图:促使学生自发的进行枚举,使枚举变成有意义的自觉行为,而不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同学间的相互补充,可以使枚举逐步完整。]

  3. 指导列表: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方法用一张表格清楚的表示出来,先请大家看一看表格每项代表什么意思,再自己填一填。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学生独立尝试,填后可同桌交流:比一比谁的填法更合理。

  反馈:比较一下下面的两种填法,你认为谁的填法更合理,为什么?

  填法1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4 0

  方法二 0 2

  方法三 2 1

  填法2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4 0

  方法二 2 1

  方法三 0 2

  学生回答:填法2更合理,有规律;

  可以看出双人船条数慢慢减少,四人船条数慢慢增加;

  这样填不容易漏。

  想一想:还有别的合理填法吗?

  填法3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 0 2

  方法二 2 1

  方法三 4 0

  [意图:列表有助于有序枚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知道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然后让学生尝试填表,在反馈中进行比较促使学生感受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枚举的好处是能有效避免疏漏或重复。而且列表及时记录了每一种可能的方案,能直接在表格中看到问题的答案。]

  4. 归纳方法:如果要使填表合理,既把方法都找完,又显得有序,我们在思考有多少种租船方案时就应该有序的思考。想一想:我们该怎样进行有序的思考呢?

  学生回答:可以先全租双人船,然后慢慢减少双人船的条数;

  也可以先全租四人船,然后依次减少四人船的条数。

  [意图: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和步骤。填表的目的是理出解题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让学生看着表格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顺着两条思路去想,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枚举,这样思考有序且完整。]

  5. 进行选择: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会建议大家怎么租船?为什么?

  学生回答:我会建议大家全租双人船,因为双人船坐着舒服;

  我会建议大家全租四人船,因为四人船只要租2条,费用便宜;

  我会建议大家租2条双人船和1条四人船,因为可能有的人愿意坐双人船,有的人愿意坐四人船。

  想一想:我们一般是从什么角度去考虑该怎么租船的?

  学生回答:从费用的角度

  那我们算一算:三种租法各要付多少钱?(把表格补充完整)

  租船方法 双人船条数 四人船条数 总共费用

  方法一 4 0 4×4=16(元)

  方法二 2 1 4×2+7=15(元)

  方法三 0 2 2×7=14(元)

  现在,你知道该选哪种租法了吗?

  学生回答:选第三种租法,这样租费用最便宜。

  [意图:在现实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我们常常会作出不同的决定,各种决定之间并没有好与坏之分。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寻找几种选择的可能性,然后再归结为一个决定。体现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性。]

  6. 延伸:出示第2个问题“玩1个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

  [意图:结合本单元问题解决侧重于乘除两步计算的教学而进行,既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参加集体活动时对费用的计算一般采用“AA制”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解决问题》教案14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解决问题》教案15

  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

  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

  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

  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案02-12

《解决问题》教案02-19

《解决问题》教案09-05

《 解决问题》教案03-0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3-02

除法解决问题教案02-26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02-05

《解决问题》教案设计02-15

解决问题教案15篇02-15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