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23 17:28:16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思路:

  这篇略读课文,作者在结构上,采用“先概括——具体——总结”的写法,运用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品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各种读的形式,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住具体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在合作交流中,反复的品读,批一批,注一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总结课文的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课文写法入手,加强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英雄: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

  那么你都认识哪些英雄呢?

  2、提示课题: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同桌互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师:可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3、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师: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词语评价一下文天祥。

  5、师:练习给课文分部分。

  (二)抓住重点,感受品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 )括出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旁批。

  1、学生默读,做好旁批。

  2、汇报交流。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①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②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2)第5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①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②诗意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3)第六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①词意思: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②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③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①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②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③朗读。

  3、学习最后一段: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却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真可

  惜!不过,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浩然正气,千秋常在

  三、结合课文,体会写法。

  1、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师: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2、文天祥作品。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1276年写的。那一年,占领中国北方的元军兵临南宋京城杭州,文天祥奉命到元营中谈判。他义正词严,拒绝投降,因而被扣留。在向北押往元大都的路上,他寻机逃脱。为了重振旗鼓挽回南宋危局,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找到一条小船,从海路逃往温州。这首诗就写在他南归的途中。诗的前两句,概括了他绕道北海、又回到长江口外海面上的经过。诗的后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抒写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忠心。虽然斗争最后失败了,然而他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却成为表达人们爱国之心的千古名句。

  五、总结课文,延伸情感。

  1、谈感受: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你想对这位民族英雄说些什么?

  2、欣赏《满江红》: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同学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从他身上,我们感受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激励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最后,请同学们听《满江红》,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丰富视野。

  找出课文中文天祥说的话,抄下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浩然正气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大屏幕上会出现几幅图,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舟过安仁》、《咏柳》、《忆江南》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

  “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 (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 (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 (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残阳   铺

  江水   瑟瑟   红

  可怜

  露珠   真珠

  月   弓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妩媚微笑;

  2.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

  1.(配乐欣赏一组世界名画)。美妙的乐曲让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令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出示《蒙娜丽莎》画像),自从她诞生500年以来,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不断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画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纽约展出,我国作家王克难先生十分有幸亲眼目睹她的风采,并用他那生动而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了下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

  2.板书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课题)

  3.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有几个字容易读错,老师摘录了出来(出示),谁来读?

  肖像脸颊悄然难以捉摸矜持

  二、明确任务:

  1.下面我们来学习本文。首先请同学们读读阅读提示。

  2.学生自读阅读提示。

  3.我们先来按照第一项要求进行。(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4.学生读“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学生自学)

  三、感受魅力,领悟写法。

  师:分享是快乐的,我们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先看前4自然段有没有。

  学生汇报:

  1.“……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师:你很善于发现,这几句话没有直接介绍画作,而是通过描写参观的人多衬托出画作的魅力,这样的描写方式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

  师:还有没有侧面描写?

  2.“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这个比喻句,把参观队伍比作长龙。从人多、场面盛大可以看出画作具有魅力。)

  3.“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从这句中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珍贵,由此可以体现出她的魅力。)

  过渡:作者不光从侧面进行描写,还直接介绍了画作,直接介绍画作的描写方式又叫——“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

  4.大家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是正面描写?

  生:第5、6、7自然段。

  师:那我们就重点交流这3个自然段。谁先说?

  5.生:第五自然段中“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①提问:读这几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②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语句“她的脸颊泛着红光……”(语句+图片)

  ③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达·芬奇这幅画画得怎样?你会用什么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似真亦换、逼真……)

  师:理解了这些内容,谁愿意读读这一自然段?(出示完整的第五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此段)

  ④大家看看这一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指名回答)

  生a:从“随着队伍慢慢走近她……近了……更近了……”可以看出是由远及近的顺序。(板书:远——近)

  生b:从“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可以看出是由整体到局部。(板书:整体——局部)

  过渡:弄清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老师还希望大家动情地朗读屏幕上的这段话,引读“她的脸颊泛着红光……”

  6.大家再看看第6、7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表现出画作的魅力?

  生:“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

  师:是看到的还是想象到的内心世界?(明确并板书:想象到的)

  ①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当你面对着这样的微笑,读着这段文字,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作者观察细致,对《蒙娜丽莎》的喜爱,达·芬奇画技高超……)

  ②师:达·芬奇用高超的画技揭示着任务的.内心世界,作者王克难先生则用动情的、诗意盎然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背后的情感。这段话老师也很喜欢,大家听老师读一读。(配乐范读)

  ③学生配乐齐读。

  ④是啊,蒙娜丽莎那常人难以企及的神秘微笑是达·芬奇天才想象力的表现,读——

  生:“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⑤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作者仅仅写了想象到的内容吗?(明确并板书:看到的)

  生:“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

  指名读此段前四句话,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蒙娜丽莎的微笑,你会用什么词?(难以捉摸、神秘……)

  四、合作交流:

  师: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第5、6自然段,感受着画作的魅力。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语句也表现着蒙娜丽莎的魅力。重点看第7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生命力

  师:蒙娜丽莎温柔、端庄,笑容神秘,她的美已经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国界,属于全人类。难怪作者会激动地说——

  出示第8自然段,生齐读:“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五、回顾整体,揭示课题。

  1.下面我们再看看课题,明明是作者欣赏画,为什么课题中要用一个“约”字?

  2. “约”(预约、心灵之约……)

  六、创设情境,开展小练笔。

  1.师: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与蒙娜丽莎相约。假如中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多次交涉,这幅画得以远渡重洋来到我们中国展览,让你担任这幅世界名画的解说员,你会用怎样的语言介绍她呢?动手写一写。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 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4、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课件# 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⑴学习第一段。

  我先用#课件# 导语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⑵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

  所以我让学生继续自由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⑶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⑷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自学“嗡、鹿、骏、鹰、潺、脂、婴、眷”这八个生字,并正确读写“潺潺、嗡嗡、松脂、麋鹿、骏马、雄鹰、婴儿、眷恋”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理解“神圣”,体会人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人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

  在1854年之前,这座城市是属于崇敬自然地印第安人的,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抱着敬畏的态度。到了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州政府想用15万美元买下这200万英亩原本属于印第安部落的土地。

  此时此刻,作为印第安人的一份子,你想对购买这块土地的白人说些什么? 当时的印第安酋长西雅图,他在离开这块与他共同生活的土地前,发表了一场著名的动人心弦的演说!

  二、揭示课题

  1、西雅图演说的题目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请同学齐读课题

  西雅图酋长在描绘他所居住的土地时用了一个词——“神圣”,神圣的意思是什么?(极为崇高、庄严)我们把这个词的意思代入课题中,课题就变成了 以你的经验,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土地?(肥沃、美丽、壮观)

  我们一般会用肥沃、美丽等词语来修饰,西雅图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土地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三、检查字词

  1、学习字词

  第一组:潺潺、嗡嗡。

  生读,注意纠正“嗡嗡”的读音。读了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象? 第二组:松脂、麋鹿、骏马、雄鹰。

  生读。读了这四个词,你仿佛又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第三组:婴儿、眷恋。

  你能说说“眷恋”的意思吗?“婴儿“通常会“眷恋”谁? 在文中找到这句话,一起读。

  印第安人把谁比作母亲?(大地,板书)

  印第安人热爱土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都是出自一种本能。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板书)

  (印第安人对这片神圣,板书的土地是如此热爱,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神圣”,写了哪些内容?)

  2、默读课文,围绕“神圣”,你了解到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土地是圣洁的—大地和人的关系—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顾动物—热爱大地,板书)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一切是怎么样的呢?)

  四、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自由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里的'一切是怎么样的?) 这里的沙滩:海岸线优美,海水澄澈洁净

  这里的耕地:纵横交错,植物吮吸着土地的营养,快速地成长,远远望去,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

  这里的山脉:连绵起伏、群山环绕,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宝库

  这里的河流:清澈见底、映出蓝天的影子、映出白云的影子、还映出了山上树木的影子,好像一面五彩的镜子。

  这里还有闪闪发光的松针、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蓝天上悠悠的白云,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新鲜、那么纯洁,没有被污染、没有被破坏,仿佛置身于仙境。) (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朗读这段话)

  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同学们,我们来观察这段话,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我们带着这种强烈而又优美的语气再读这段话)

  (然而,这美丽柔软的沙滩、这高耸的山脉、这绿油油的耕地、这闪闪的松针,这印第安土地上一切的一切,都将不再属于我们,同学们,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我们伤心,我们难过,我们恋恋不舍,都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啊,让我们带着这种眷恋之情再读课文)

  (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热爱土地的这种本能,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这种本能,但是印第安人却不一样,他们把青草、绿叶、花朵当做--?,把麋鹿、骏马、雄鹰当做---?) (兄弟姐妹之间产生的感情叫---?)

  (是亲情让印第安人与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 (听到家园这个词?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馨、幸福、和谐的感觉) (多么温馨、幸福的场面啊!这片神圣的土地对印第安民族来说真是太珍贵、太重要了,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节,从这段中找出句子来回答,这片神圣的土地,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如此珍贵、如此重要?)

  2、读课文第三节,说说这片神圣的土地,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如此珍贵、如此重要?

  理解: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同属于一个家园 (同学们,让我们用诵读来赞美一下这片神圣的土地吧)

  五、小结: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学习目标

  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核心素养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重难点

  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评价任务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

  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

  重点内容:

  (1)《文言文二则》

  A、 《伯牙鼓琴》重点字词解释:

  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的样子。

  ⑥若:像。儿,不久

  ⑦少选:一会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重点句子理解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摔破鼓琴弄断琴弦,一辈子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B、《书戴嵩画牛》人物形象

  (活泼可爱)的牧童(宽容大度)的杜处士本文主题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古话说:“耕种的事情应该请教农夫,织布的事情应该请教织女。”(这个道理)是不可以改变的。我们遇事可以多向行家里手请教。

  (2)《月光曲》

  A、人物形象

  (手足情深)的兄妹(善解人意、热爱音乐)的盲姑娘(同情劳苦大众)的贝多芬

  B、 本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京剧趣谈》

  A、易错音

  驰骋(chěnɡ)尴(ɡān)尬(ɡà)

  B、 本文主题

  本文由两篇与京剧有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表达了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阅读《看戏》完成课后题。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本组课文围绕“走进艺术”这一专题编排的,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3、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五、评价检测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曝书画(bào pù)善哉(zāi zhāi)恬静(tián qià)入场券(quàn juàn)纯熟(shú shóu)飞奔(bēn bèn)

  2、读拼音,写汉字。

  (1)在lái yīn河畔的一个小镇上,一位mánɡ姑娘正在弹贝多芬的曲子,可是还不够chún熟。贝多芬走进小屋,按动琴jiàn,弹出了动听的曲子。兄妹俩听得táo醉了,贝多芬pǔ出了

  《月光曲》。

  (2)伯牙拨动琴xián,弹出了旋律,时而像wēi峨的高山,时而像汤汤的流水,时而像一zhóu美丽的画卷。

  3、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打击乐器

  B、膨胀

  C、发动

  D、弹

  (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3)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板书设计

  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播放这首歌,并教会他们唱歌,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美文朗读比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诗歌的含义;讨论喜不喜欢重复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当然教学本课着力点还是应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画面、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这一点今天我似乎做得还是不够,我希望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和我都还没有找到感觉!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就将自己在这一课教学中的得与失与大家交流:

  首先,在朗读中感受落日的美。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对课文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中,我有层次地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读出情感,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文中的每一句语言都很精妙,因此积累这样的句子、语段,对于学生今后的习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在重点词语中领略落日美。文中有好多词语既形象又生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语句的内涵。如“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片”等绘色的词语,能让人感受到落日那最后的绚烂、热烈。又如“快乐、抖落、悬在、顽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态的词语,能让人感受到落

  日的顽皮、可爱。从而油然而生一种喜爱、赞美的情感。

  第三,在画面中欣赏落日的美。文中在描写落日的经过时,向我胶展现了几个画面,并且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使落日富有了情趣和感情。在教学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欣赏了落日的整个过程:落日像孩童时的顽皮;像大红灯笼时的柔和;像跳水员时的优美。在教学最后一个画面“入水”时,我还引导学生给落日这位跳水员打分,学生在读文后,都给它打了满分,并且紧扣文中词句列出能说服人的理由,从而感受到了落日入水时的美妙。

  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熏陶,同时也为他们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是很有益的。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备课时对学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充分,导致课堂上不必要的浪费了很多时间。例如:在处理“第一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的作用这一问题时,本想学生很顺利就会完成,但事实上事与愿违。又如:处理“涨溢”这个词语时,由于自己课前没有去关注这个词语,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时,花费了很长时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备课备学生的重要性。

  《烟台的海》教学反思

  《烟台的海》以优美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北面临海的烟台一年四季独特的海上景观。我在教《烟台的海》一课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据课改新理念,设计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且灵活驾驭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一、自主阅读促进自得

  我让学生进行内容的自我选择:选择一个季节(一段)进行重点学习。伙伴的自由选择:选周围的几个同伴成为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情感的自我选择:说说春日烟台的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或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这种自主选择正是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四人小组共同努力,探究某个季节烟台的海的特点,这一过程,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高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词品句,以读促情。

  学生小组学习后交流对春天烟台的海的感受,有学生认为是“绿盈盈的,富有生机。”也有学生说是“活泼的”、“轻盈的”、“春天烟台的海像个顽皮的孩子”??我都给予充分肯定,表扬,接着我引导学生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深入的朗读体会,最后我还为学生配上音乐进行感情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读出了趣味、读出了个性,读出了积极的思维活动,读出了丰富的信息含量。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预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质量。这种让学生品词品句,以读促情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质量,培养了学生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怀。

  三、仿写指导,积累好词句。

  在学完了本文后,我对学生进行了仿写指导训练,让学生用上课内积累的好词好句,把曾看到过的海上景观描绘下来。可以写一个季节,有写作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材分析:

  《习作6》是通过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家乡的名人,获取真材实料,然后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目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6教案教学设计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访问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2.通过与“名人”的接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奋斗不息的学习品质。

  3.能根据习作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重点:

  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采用调查访问或直接访问的形式,走进社会,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

  教学难点:

  能根据习作要求,写出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习作。

  教学准备:

  1.看电视台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

  2.作好采访准备,写好采访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说说他们的名字和关于他们的故事。

  2.同学们说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艺术家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可以称得上是地方上的名人,“优秀班主任”或者优秀同学,如运动员、小书法家、小画家、故事大王等,是我们学校里的`名人。你知道我们家乡、我们学校有哪些“名人”吗?

  3.我们家乡、学校的名人还真不少。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学生说后,教师总结提问:看来同学们对他们了解得还不是很多,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呢?

  (调查、访问与他们熟悉的人,或直接拜访他们本人。)

  4.那么,该如何采访的呢?看一段采访录像,讨论: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

  二、拟定采访方案。

  1.你最想了解哪一位名人?想了解他(她)的哪些方面呢?

  先思考一下,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2.学生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奋斗的历程……)

  3.当我们面对“名人”时,心情会怎么样呢?(激动、胆怯、紧张……)这样一来,可能会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忘了,/article/所以我们在采访之前必须写一个提纲式的采访方案,简单地说,就是把你想说的问题概括性地写出来。

  4.学生制定采访方案。

  5.交流,同学间相互建议补充。

  三、组织学生进行采访。

  1.如采访社会名人,通过学校、家长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进行采访活动。(专门安排时间进行。)

  2.如采访学校里的名人,教师介绍被采访学生的情况,学生进行采访。(可以现场进行采访。)

  四、指导学生习作。(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把第一课时进行的自己的采访记录拿出来,大家来交流交流,可以说说自己的采访经过,也可以把你采访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

  1.学生分小组交流。

  2.分大组交流,汇报采访情况。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习作就是写写你采访的那位家乡名人(学校名人),刚才我们把采访情况交流了一下,现在再把材料进行调整、修改,就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习作了。

  4.学生习作后认真修改。

  5.学生誊写习作。

  采 访

  根据采访材料写文章:

  先 确立中心

  再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

  然后 将重点材料写具体

  最后 按记叙文的要求将材料写成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等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4.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等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一《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板书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

  宗璞,1928 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恍然

  (重点指导生字“缀、拙”为翘舌音;,后鼻音“恍”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幽雅 笨拙 恍然 注意读准“幽、雅、拙、恍”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糊(húhù)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他快把我气糊涂了。

  ②读一读:姐姐可真糊(hú)涂啊,怎么能被他的甜言蜜语给糊(hù)弄了呢?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窥着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

  潇洒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轻灵不整齐,不一致。

  妩媚指轻快灵巧,又指轻细空灵。

  参差忧愁怨恨。

  愁怨姿态美好可爱。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再写(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的丁香);最后写(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学习“会写字”

  缀 幽 雅 案 拙 薄 妩 媚 糊 苞 襟 恍 怨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案、薄”,上下结构。 “缀、雅、拙、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幽”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薄”,半包围结构的字“幽”,左右结构的字“雅”和左中右结构的字“糊”,学生练写。

  幽:先写里面,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再写外面,竖、竖折、竖。

  雅:右边不是“住”,有四横,要注意。

  薄: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右部是“甫”,不要少一点。

  糊:左中右结构,“古”要写得扁而窄,“月”的一撇要穿插。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的是丁香的不同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十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感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画、批说明方法。

  2.借助列表,理清说明顺序。

  3.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拓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白人类的生存依托于“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倡学生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三、教学策略

  1.借助资料、结合说明方法感受只有一个地球。

  2.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它,初步感受保护环境的教育。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写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认识说明对象

  出示课件地球图片:在浩瀚的宇宙间,有这样一颗星球,它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有茂盛的.大树,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有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有人们在蓝天下愉快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载歌载舞,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它就是?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谁?(地球)对,读课文要先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学习词语,发现书写规律

  1.听写词语。

  矿物、恩赐、枯竭、威胁、目睹。

  2.发现规律。

  这几个字:矿、赐、竭、胁、睹。都是我们这课的生字,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规律:左右结构的字要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三)发现写法,整体感知结构

  1.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从几方面介绍了地球?外观、体积、资源、移居。

  2.作者从这几方面要说明地球的什么特点呢?又是怎样说明的呢?

  3.默读画批:细细品读课文,用曲线画出地球的特点,读读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批注在旁边并想想作者这样运用的好处。

  (四)体会写法,认识地球特点

  1.“外观”特点。

  (1)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让地球的美跃然纸上的?谁来读读?

  “水蓝色的纱衣”:相互交错、薄薄的纱衣。借助插图,展开想象。

  (2)说到母亲,想到摇篮,你会想到什么?

  赋予了地球一个尊贵的身份母亲,赋予了地球一个神圣的地位“摇篮”,把地球写得更加亲切、可爱,一下子接近了与我们人类的距离。

  2.“体积”特点。

  (1)列数字:六千三百多千米:63000000。(看着这些零,地球挺大的啊)

  (2)打比方:一叶扁舟。

  (3)作比较:这几句话都在说明地球的小,为什么这么说呢?

  (4)朗读:列数字、作比较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地球,你能读出它的特点吗?

  3.“资源”特点。

  (1)“拿矿产资源”举例子。

  (2)列数字:“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从数字中感受到什么?

  形成这么难却被人们随意地破坏,说明人类对资源的破坏之大;而且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勾连上文“母亲”,联系上下文我们加深了对“母亲”一词的认识。

  (3)用词准确:在谈感受时,有同学说“人类的破坏”“乱用化学试剂”,但书中用的是哪两个词?毁坏、滥用。它们有什么不同?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借助工具书来帮忙。

  (4)表达效果:我们学习了好几种说明方法,为什么在说明“资源有限”时作者要采用举例子的方法呢?

  (5)资料辅助:自然资源的种类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结合课前筛选的资料,从图表中挑选一种资源,也试着来说说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6)段落结构:同学们,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资源。这些资源中有些本来是可以再生的,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但是,一起读读课文。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7)联系实际:读到这些语句,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画面?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做?

  (8)拓展写话:出示补充资料,这是20xx年与20xx年我国水资源数据的对比表格,另一份是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文字介绍。请你围绕“珍惜资源”这个话题,利用资料写一段话。

  4.“移居”特点。

  这些语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运用“至少、没有、不能”等这样简洁的词语,准确的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

  5.结尾。

  作者从这几个方面说明了地球的特点,为了是要写出自己的心声,是什么?

  (五)回归课题,感知写法

  回顾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然后要能够发现说明方法,感知说明对象的特点,借助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科学的认识说明对象。

  (六)活动学习

  1.结合“资源有限”发现生活中浪费的现象,搜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写“倡议书”。

  2.搜集“珍惜资源”的好做法,制作宣传小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剧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三、出示自学问题

  1、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2、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四、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五、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六、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七、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八、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教师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小标题示例: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师生共学诗歌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预设: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②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①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

  ②赏析这两节诗。

  预设:这两节诗描绘的是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两节诗都用“恨不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切地想到土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庄稼是农民的希望,他们爱土地无非是为了庄稼,所以他们就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尝”是味觉,“躺在土里试一试”是触觉,比较空说“想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实多了,情感也丰富多了。总之,诗人用这两节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爱土地、爱庄稼的情感,也表现出他们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③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过渡: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现在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

  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

  (2)教师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

  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就是这样”指的是诗歌前三节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

  ②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的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感受三黑现在与以往的不同。

  过渡:当三黑真正拥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在珍贵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当他看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朗读第9—12节诗,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读,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问题一预设:比喻句——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荞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

  问题二预设:诗歌的第10—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对比,从这个对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黑现在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比较着阅读,再鼓励学生畅谈自己从比较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示例:

  三黑小时候喜欢蝈蝈儿,但是由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蝈蝈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心里很委屈。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蝈蝈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蝈蝈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蝈蝈儿。从这个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农民的生活自由了,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

  4、学生自学第四、五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的心情多么欢快啊!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请同学们借鉴学习前面内容的方法自学最后两部分。

  (1)学生朗读第13—14节诗,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三黑有什么打算?(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一个打算: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第14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②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视亲情。)

  ③试着分析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的缘故。)

  (2)学生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点明中心的诗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明确:“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体现了这一点。诗歌第一部分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所有农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第四部分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光明,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则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甜,不仅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里的蝈蝈儿也因为甜叫得更欢了。

  (4)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小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希望。当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后,三黑做的是“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的荞麦开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听的是蝈蝈儿鸣叫,心想的是“打完场赶着送公粮”。这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无不闪耀着“翻身人儿”的喜悦、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三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收获。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三黑和土地》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无比高兴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不足之处:

  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03-16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4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27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6-15

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3-02

语文上册教案《鲸》01-30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06-23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07-27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03-01

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