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教师说课稿

教师说课稿

时间:2023-01-04 15:27: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说课稿汇编15篇

教师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与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与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与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与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与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与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与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与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 “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与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与知识。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与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3>、引进概念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与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便于比较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 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教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带上她的眼睛》 是人教版新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 篇自读课文,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这是一篇新课文,也是刘慈欣的作品首次入 选初中语文教材。没有《教师教学用书》可供参考,也没有任何现成的教案可资借鉴,本文之所以吸引人,一个 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擅长埋伏笔,众多的伏笔让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二、说学情

  我们班的学生都是零零后,大多对科幻小说比较感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学生 热衷的是自由阅读,但学生的自由阅读与课堂阅读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自由阅读随心所欲, 很多同学就是猎奇——翻阅情节,了解大概罢了,这是一种消遣式的浅阅读;而课堂阅读教 学则要深入挖掘,是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文本解读。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复述故事。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本文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性伟大。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伟大。教学难点: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课本剧——《带上她的眼睛》

  2、文体介绍——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3、作者介绍-——刘慈欣

  刘慈欣是 著名的科幻作家,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20xx年8月23日,《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4、生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可怜兮兮 xī 庞大 páng 辐射 fú 闪烁 shu?

  人迹罕至 hǎn 吝啬 lìn sa 抽泣 qì 罐头 guàn 点缀 zhuì 一缕 lǚ 挑剔 tī 心有灵犀 xī 迄今为止 qì 镍 nia

  积累字词

  人迹罕至(r?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

  少有人来过。

  浮躁(fú zào):急躁,不沉稳。

  气势磅薄(qì shì páng b?):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时隐时现(shí yǐn shí xiàn):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

  笼罩(lǒng zhào):广泛覆盖的样子。

  全息(quán xī):物体整个空间情况的全部信息。

  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5、整体感知

  1.作者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请同学们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概括文意:

  第一段(小标题前的部分):开端: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休假。

  第二段(草原):发展:草原旅行我与她感受迥异。

  第三段(落日六号):高潮:她因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

  第四段(透明地球):结局:我能感受她的歌声与话语。

  6、合作探究——伏笔?

  伏笔, 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 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 “照 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7、精读体会——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1. 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 ?

  小姑娘身陷绝境。

  2、她的心态如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平静。从第44段里找到的。

  3. 身陷绝境却如此平静,请问小姑娘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齐声朗读第45、45两个自然段,看看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①强烈的敬业精神 ;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③对生养了自己的这颗星球的无限的热爱。

  4、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通过写她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感性地了解地球的故事,歌颂了乐观、敬业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8、拓展延伸 请展开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六、说反思

  导入环节我是让同学们自己表演课本剧,直观且趣味性强,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后面正式开始进入课程时,问题出现了——布置给同学们的预习任务,同学们处理的很不好,连生字词都没有掌握。作者简介和生字词积累本不是重点内容,但为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却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来处理,这样一来,后面的重点内容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虽然最后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重难点突出的很不够。后来我仔细了解分析了一下,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小学时候过于依赖资料书的情况到中学来越发的严重了,而中学不同小学,资料书的内容多且杂,同学们就不知所措了。同时,资料书上刻板的答案也让同学们的思维难以发散,他们怕出现错误而不敢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些都导致课堂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最然以前也有提到这些应该注意的地方,但一直没有注意循序渐进的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希望同学们能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希望我的课堂能真正的做到有效。

教师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青铜器的艺术蕴涵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下面我将对《走进青铜》这课的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走进青铜》是赣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的领域,青铜器作为古典艺术文化的代表,在现在的小学生看来,距离非常遥远,了解的也很少,教材中展现了几幅极其有代表性的青铜图片,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青铜,不同文饰的列举,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饰的寓意。而学生作品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也动手画一画青铜的造型和文饰,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一个参考。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初步认识青铜器的悠久历史,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2、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青铜美的造型和纹饰。

  3、能力目标:感受我国青铜文化的艺术魅力,激发对青铜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青铜的造型和纹饰,

  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1、实物展示,激情导入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件青铜乐器,让学生观看,猜猜这是什么,请学生上来通过敲一敲,摸一摸的方式感受青铜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心中的疑问,即看到这件东西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老师则有针对性收集几个最具有代表性的.

  问题:它是什么?青铜器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它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种类?

  青铜器的纹饰有什么涵义?

  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青铜。出示课题—走近青铜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因此我预设让他们自己提问,这样也可以让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乐趣。

  2.视频展示,了解青铜的材料与制作

  在这个部分,我将带孩子们观看博物馆的视频展示,加深对青铜的印象,简单播放青铜器的制作过程,期中包括青铜器的制作材料,并讲解青铜器是铜和锡在高温下煅烧,然后注入模子中形成,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灵,举行重大典礼等场合。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很直观轻松的了解这个过程,拉近自己与几千年久远的文化距离感,使充满迷惑的学习更简单有趣。

  3.了解不同类型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的寓意

  是啊,青铜器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刚刚我们看的都是青铜器中不同家族的成员,这时候我告诉学生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与青铜器密不可分,做饭,装水,喝酒,听音乐和打仗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请来了青铜家族的五兄弟,也就是进入到了解不同类型的青铜器。

这也是我教学的一个重点部分,我用准备好的图片道具,即酒器的爵,乐器的钟,食器的鼎,水器及兵器几种最具代表性的器皿,在黑板上分类张贴,引导学生逐一认识不同的青铜器的造型,具体使用功能,文饰的了解则贯穿在其中讲解,例如认识鼎的时候,我可以用雕有饕餮纹,龙纹,云纹等具有代表性的文饰幻灯片进行展示,期间会提问:你知道这些纹有什么寓意吗?在讲述饕餮的时候还可以加入饕餮的传说故事,饕餮是龙的五子,有一个大头和大嘴,特别会吃,见到什么吃什么,那这样的图案装饰在鼎上,请同学们猜猜看鼎在古时候是做什么用的呢?

认识乐器时,我会播放边钟演奏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直接的看和听了解古人使用乐器的精彩艺术生活。而在讲述兵器的时候,也可以用模型兵器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玩个小游戏,体验一下古人用兵器打仗的情景,这样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4.合作学习,探究青铜

  当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学习乐趣的时候,这时候探究的欲望会更强,而青铜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又岂是教师的只字片语能讲完整的呢,因此,我要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青铜器进行自主研究,而我将为他们准备五种类型的青铜文字知识和图片资料袋,即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五个小组,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其中一种。每组的研究任务将用一块展板完成,每块展板上标有每组的研究题目:我最喜欢的青铜酒器是什么,请张贴出来;我知道的酒器还有什么?动手画一画我喜欢的文饰,整个展板通过图片,文字和绘画的形式相结合,汇集了他们这节课学习到的知识。

  5、课堂小结

  当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意见不统一或者其他的偶发事件,老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要当个课堂的细心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用小组民主商议,特长分工等方法及时处理。

  6、课后拓展

  我鼓励学生回家研究青铜,并向学生提供网址,使资源得到共享。在以强调美术学科的欣赏评述学习之外,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青铜文化知识,有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和更大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评价,展示成果

  最后当学生完成之后,我们布置一个成果展。将每组所研究的青铜器展示出来,组长分别做介绍,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评价,既可以介绍自己组的成果,又可以了解其他小组研究的器皿,教师最后加以点评,特别提出要孩子们树立起保护国家青铜文物的意识。

  在整个课堂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研究问题是我的构思,通过这节课使孩子们学习并欣赏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这也正是作为美术教师的使命!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师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_____)(过渡句: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_____是高中物理必修___第_____章第____节 .本节内容是在必修____第____章____之后,而且是在____之前。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为后面学习____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 ____进一步理解和完善。

  (过渡句: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根据高____ 学生已经有了____的知识基础,已经会理解了____.但____是个全新的知识点,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____ 已经有了感性认识,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____ .他们难以理解是____ ,所以在教学中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尽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中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____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句: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___________.

  (2)知道____ 是一种____ ,知道____ 能____ .

  (3)理解____ .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归纳 ,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2)能领略____ 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过渡句: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_______)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2、教学难点

  理解____________

  (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___________)五、教学方法及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提倡教学新理念在教法、学法上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____法和____法,在教法上综合使用演示法和讲授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____________)六、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采取情景导入法,让学生举出生活中____的例子,生活中____的例子较多,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____的热情,明确学习目的。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视频中____等,并且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猜想 ,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得出____,突出重点;观察演示实验后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在小组内的互助、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探究 ,进而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了探索新知的兴趣。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让学生考虑____,探究____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用图片、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等展示 ,让学生观察并得出____ .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再次让学生看刚才动画让学生猜想____.接着演示____,分析____并且在黑板上画图分析,并得出结论。再用动画验证。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典型的练习题,小试牛刀,不仅巩固了本节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进行分小组讨论,并且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7、布置作业,提高深华

  布置与生活实践更加贴近的作业,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过渡句:接下来是板书设计)

  七、 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过渡句:最后进行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对《_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 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过渡句:)说教法学法前边面用

  (【过渡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__________【过渡句】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_____________)(注:常用的教法:讲授法 谈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课堂讨论法 实验法 启发法 实习法情景教学法。常用的学法:课前预习法,体验感悟法,质疑法)

教师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新颖的泥名片》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对作品、媒材、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学生初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体会制作泥名片的意义,形成用泥设计、制作文字和图形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泥名片,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1、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装饰。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学会交往。

  教学难点是:制作得新颖,生动,作品美观,富于个性。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2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学生自我介绍。

  2、引出课题。

  3、教师出示自己的泥名片,感受泥名片的新颖之处,欣赏名片。

  4、出示课题。

  (二)、欣赏分析。

  1、通过分析老师的名片,了解名片的组成部分。

  2、了解更多的名片造型,开阔学生眼界。

  (1)欣赏名片,总结特点。

  (2)放手讨论探究,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并自己解决。掌握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解决:

  a 、这些名片是用什么来装饰的?装饰的方法除了用橡皮泥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还可以用压、印的方式,寻找身边的工具,请学生示范)

  b、底板的形状可以怎样做?不同颜色的底板是怎样做的?(教师发给学生各种形状的卡纸底板,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底板进行制作。同时示范在卡纸底板上制作泥底板的过程,可采用搓、压等方式。)

  c、名字用什么方式来制作?应注意什么?(不要太粗了)

  d、制作步骤:底板——名字——装饰。

  e、注意色彩的搭配。

  (三)小结:

  这些同学的泥名片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图案丰富,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1、师:你学会了自己设计名片,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也可以让自己认识新朋友。(请学生拿着自己的名片来介绍)

  2、活动:找朋友。

  师:在找朋友的活动中你欣赏了很多新颖的名片,你最喜欢谁的?说说他的名片好在哪里?

  3、总结:同学们的名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还有很的美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泥名片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

  (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新颖的泥名片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教师说课稿7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寒号鸟》。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寒号鸟》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故事,明道理”。《寒号鸟》一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

  童话故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体裁,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本课教学时我运用了故事诱导法、读文识字法、角色朗读法、课件展示法,让学生感受寒号鸟和喜鹊特点的不同。进而领会寓意。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的知识水平,结合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及课文内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正确书写8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和分角色读文;

  (三)、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能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其中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是重点,准确领会寓意是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第一课时中,我安排的重点是读文、认字、识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读准“号”音。师简介寒号鸟。【设计理念】了解寒号鸟的特征,引起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再读课文,了解内容。【设计理念】扫除字词障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4、巩固生字,指导书写,师范写“朗”“将”。【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要求规范书写。

  (二)、在第二课时中我重点安排的是:读文品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进而领会寓意。

  1、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文,同桌相互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初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师板书:喜鹊寒号鸟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再次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①、学生轻声读文,思考在什么时候,喜鹊和寒号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②、生汇报,师板书:冬天快要到筑巢劝睡觉不听

  出示课件【1】: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寒号鸟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③、指导朗读对话,再分角色朗读。

  (3)、学习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深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又到了什么时候,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②、生汇报,师板书:寒风呼呼叫住暖窝劝打哆嗦不听

  出示课件【2】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寒号鸟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③、分角色读对话。理解“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的意思。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感受不同的结果。

  ①、指名读文,思考这又到了什么时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大雪纷纷飞呼唤冻死

  出示课件【3】寒冬腊月,大雪纷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③、学生齐读句子,体会特点,再仿照句子说一说。感悟寒号鸟悲惨的结局。【设计理念】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文品句,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受文章所述对象的特点,真正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2、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八自然段。

  出示课件【4】我们学习了课文,思考一下: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夜里冻死了呢?从这个童话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

  (3)、师小结,揭示寓意。【设计理念】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文章所述对象的特点,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

教师说课稿8

  《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学习这篇课文为学习其他课文打下学法基础和情感基础!

  主要内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文本结构:课文条理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两大部分之间呈因果关系。

  【说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继续围绕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提高阅读速度。本课时学生已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准文章。

  能力水平: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继续巩固这一学法。

  情感态度:抓住兴趣点——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呵护动物!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文段,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突破目标,本课教师教法先扶后放,以读为本,创设情境;学生学法自读悟情、激情美读,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入情入境地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教学统览】 1.入境,再现感人故事;(预设5分钟)

  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预设18分钟)

  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预设15分钟)

  4.入心,化作实际行动。 (预设2分钟)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入境,再现感人故事。

  1.美读词语。(撮嘴呼唤 应声而来 、亲昵说话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肃立不动)

  2.画面呈现。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脑海里浮现的四幅画面;老师板书:喂养、呼唤、交谈、送别。

  3.串讲故事。老师请个别学生串讲画面,再现一个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给学生回顾故事提供有效的帮助,旨在让学生在直奔重点段落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课文的第一部分)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

  1、范读,谈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呼唤”这几个词。

  2、朗读指导.课件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引读:(引语中要定准节奏,读出味道!)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3、想象画面.“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课件出示填空:_____之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之歌”、“飞翔之歌”等等。

  4、配乐齐读.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画面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

  5、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采用体味关键词句,读中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画面二:老人呼唤海鸥的名字。

  1.感同身受.让学生抓住爸妈给孩子取名来理解老人为海鸥取名.拉近生本距离.

  2.语言文字训练.(“抑扬顿挫”.)先与形近字区别,再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造句。

  3.师引读,生接读.师生一起用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呼唤海鸥的名字。

  4.教师总结过渡到画面三。

  画面三:老人谈论海鸥。

  1、学生同桌对读:练习老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2、指导朗读。(以读代讲,师及时指导朗读)汇报时,引导学生留意文中描写的老人“生动”的眼神,“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营造出和谐之声,感受浓浓的爱。

  3、小结板书:十多年的来,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板书:亲人)

  [设计意图] 这里有含义深刻的文句,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寻觅老人对海鸥的爱。为此,通过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等,学生悟读、练读、男女生对读、美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导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抓住“抑扬顿挫”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画面一详细指导,学法总结,为后文学习做了学法指导和打下情感基础。

  三、 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课文的第二部分)

  1、结合老人感人的报道创设导语:(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教师引读13、14、15自然段,出示四个场景的句子)。

  场景1——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场景2——海鸥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场景3——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场景4——我们收遗像时,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1、结合平时积累。谈谈海鸥心情: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

  2、结合插图理解想象。师:这一幕就像发生在亲人生死离别场面,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指导读出个性化体会和感受)

  3、句子对比,体会用词准确。首先师问:这里用了“扑”这个字,为什么不用“飞”呢?(换词对比谈感受,相机指导读)

  4、小练笔“如果你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海鸥,你会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和自己的感受说进去)”。

  5、写法习得。请你仔细研读这几个场面,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场面写具体的呢?☆ 动静结合 ☆ 细致描写 ……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挖掘“扑”字的运用之巧妙,旨在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用词来表达情感,抓一字悟妙用,也是在引领学生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推敲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四、 总结全文,延伸情感

  1、师指着板书小结:因为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所以才有了这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感人场面,虽然老人走了,但是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由我们传承!

  2、布置作业。学生所感悟到的这种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感不应该随课的结束而结束,应及时的进行拓展。所以我还布置了课后练笔内容:写一写生活中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至情至美的课文,我们希望这节课能结束在感情的至高点,所以我们在学生激情满怀的美读之后,用一段真情告白来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句点,当然,课是结束了,这种情感我们却希望它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这是学生学文后情感的梳理,借作者的情思与心声来传学生学文之后的感受,融情感升华与文字训练于一体,这是小练笔应承载的一项功能,在本处,我想这种功能是必要的。

教师说课稿9

  一、设计意图:

  幼儿的成长倾注了家人、老师、同伴以及社会大家庭大量的心血和爱。小朋友平时可能觉得得到爸爸妈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本次活动以“母爱”为支点,截取及格生活中常见的爱表达方式:爱是亲亲热热、爱是为了长大、爱是一起分享、爱是给予帮助。引导幼儿理解、感受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体验爱的美好境界!

  二、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感受,理解爱的不同方式。

  2、体验被爱和爱别人都是一种幸福。

  三、活动准备:

  爱心卡,字卡,动物爱心图片,录音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爱心卡”,引出主题。

  师:这是什么?(爱心卡)

  幼:上面还有一个字。

  析:幼儿发现卡上有字,顺着孩子们的“发现”,我及时地把问题转到了卡上的字——“爱(love)”,接着自然地导入了我们的活动主题——爱(love)。

  师:对,这是一个爱字,下面的love是爱的英文字母。

  师:什么是爱?

  析:没有答案的问题,给孩子一个自由讲述的空间。让孩子可以把所自己认为的爱可以随意表达出来。

  (二)感受、理解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的爱,我这里也有一些爱的故事,请你们来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爱?他们的爱是怎样的爱?

  析: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图。

  2。提问,依次出示相应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在图片里看到了什么样的爱心故事?

  图一:猫妈妈和小猫的爱心故事。

  师:猫妈妈和小猫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抱在一起?

  析:这个提问给了孩子大胆想像,充分讲述的自由。

  师:谁知道“亲亲热热”表示什么意思?还有什么动作可以表示亲亲热热呢?

  幼儿模仿亲亲热热的动作,感受爱是亲亲热热。

  师:猫妈妈用“抱抱”来表达对小猫的爱;小猫觉得爱就是亲亲热热。(出示字卡——亲亲热热。)

  析:让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这种特殊的表现、交流方式来感受爱,不但增进了与同伴的友谊,而且帮助幼儿理解了爱的表达方式。

  图二:熊妈妈和小熊的爱心故事。

  师:哎呀,小熊怎么了?胸妈妈怎么背对着小熊,不去救它呀?

  析:小朋友不知道“小熊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游泳的”这一知识。在缺乏这种经验的时候,他们都以为是小熊掉到河里了。

  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其实小熊是被它的妈妈故意推下水的。

  师:你们觉得熊妈妈爱小熊吗?

  师生共同举手表决“爱”与“不爱”。

  帮助幼儿理解“爱是为了长大”。

  师:其实熊妈妈非常爱小熊,因为小熊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游泳这项本领。它把小熊推下水是为了帮助小熊早一点学会游泳。

  师:现在你们觉得熊妈妈爱小熊吗?熊妈妈的爱就是为了熊宝宝快快长大。(出示字卡——为了长大。)

  析:老师的引导给另外幼儿知识的点拨,孩子们了解到熊妈妈的这种爱其实是在锻炼小熊,他们对熊妈妈的态度便有了一致的改变____熊妈妈是爱熊宝宝的。

  图三:蜜蜂妈妈和小蜜蜂的爱心故事。

  师:蜜蜂妈妈是怎样爱她的孩子的呢?

  师:小蜜蜂们品尝着香香甜甜的花蜜,高兴地说:“爱是一起分享”。(出示字卡——一起分享)

  师:你有了好东西时和别人一起分享吗?

  幼儿互相交流分享的经验。

  析: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一起分享”的含义,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分享经验来说一说,为他们提供一个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爱心的平台。

  图四:蚂蚁妈妈和小蚂蚁的爱心故事。

  师:蚂蚁妈妈爱它的孩子吗?它有时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的呢?

  师:蚂蚁妈妈在小蚂蚁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小蚂蚁帮助。小蚂蚁觉得爱就是给予他人帮助。(出示字卡——给予帮助。)

  师:除了妈妈给了小蚂蚁帮助,还有谁也帮助了小蚂蚁?(小树叶、小树枝)

  相互讨论:平时你帮助过别人吗?有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帮助了别人心里觉得怎么样?

  析:再一次为幼儿提供相互讨论的机会,在又一次的经验交流中,使他们体验相互帮助带来的快乐。

  师:在生活中,小朋友得到了爸爸妈妈、大家对你的爱,你觉得很幸福,你爱大家吗?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大家的爱?你给了别人你的爱,你觉得幸福吗?

  析:让幼儿在讨论中体会到、领悟到原来得到别人的爱和爱别人都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小结:是呀,被别人爱和爱别人都是一种幸福。

  (三)延伸活动

  师:老师为大家都准备了一张爱心卡,小朋友可以把你得到的爱或者你对别人的爱画在上面,并和小朋友来交流交流。

  最后并把画好的爱心卡挂到爱心树上。带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析:最后运用绘画的形式,是想让小朋友通过这种方式对得到别人的爱和你对别人的爱有一个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落实。

  反思:整个活动下来,小朋友对这个活动的内容从他们的反映上来说,是落实下去了的。就是对四幅图进行讲述落实时,对“爱是亲亲热热”这个比较好理解的,落实得很多,而对后面“为了长大”“给予帮助”反而没有深入进去,简单过去。应对后面两个多点时间进行讲述分析。

教师说课稿10

  大家好!我是xx,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反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它是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后面理解平面镜、球面镜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知识点也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

  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光反射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4、教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激光笔、铅笔、平面镜、硬纸板、量角器、三角板等

  学具:激光笔、铅笔、平面镜、硬纸板、量角器、三角板等

  二、说学情

  因所教班级属于农村中学,只有小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是他们又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基础较差。老师利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模拟学生实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果。

  2、学法指导:

  以探究为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巩固练习。

  四、说教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探究、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由生活中问题入手,并以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为基础。

  问题: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源发光使光进入人的眼睛,人就能看到物体,那么对于一些不发光的物体,如同学间,课本,铅笔等,为什么我们也能看到呢?

  (这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意识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光的反射(板书)

  (二)新授: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照射教室地板砖地面。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很快回忆起有关光的知识,通过猜想使学生对有关光的现象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当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光线的方向会变吗?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什么关系?光在反射时有没有什么特点和可遵循的规律呢?先认识几个反射现象中的物理名词。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BO)

  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过程。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从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因此,本节课在老师的演示实验后要求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光的反射定律有了感性认识。要求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2、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的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3、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为了加深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应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图,达到巩固光的反射规律作图题的目的;另一类是应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知道物理从生活中来,与会运用物理到生活中。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类型:

  ①镜面反射

  ②漫反射

  (可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4、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板书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的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便于学生笔记和复习。

教师说课稿11

  无论学校领导、教研员还是普通教师,都经常需要听课评课,那么,在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评课者该把握哪些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评课水平呢?

  一、常见评课误区浅析

  尽管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在评课中,评课者自身也很容易出现失误甚至错误,除了技术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外,属于评课方式的问题也有不少,就笔者所见,经常出现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哄”评:你好我好大家好,敷衍了事。这种“皆大欢喜”的评课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评课者准备不足或能力有限(比如听非自己专业的课),由于准备不足,所以就难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而跨专业听课时,评课者有时对授课教师“讲了什么”都不甚了然,又如何有效评课呢?因此,评课者就不得不勉强应对、多夸少评,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分析还是建议,都不免流于空泛笼统。另一种“哄”评则更等而下之,主要是出于人情面子和各种利益的考虑,“课未完,评已定”,这种“评课”其实基本已经不能视为教研活动了。对于“哄”评,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教师并不喜欢,尽管“面子”无虞,但难有真正的收获。

  第二,“套”评:用理论、理念、理想套教学。课堂教学实践当然需要理论层面的引导,但是指望一节课“全面、彻底”地体现理论、理念、理想的要求则未必实际,不用说日常课,就是精心包装的“公开课”也难以实现。有的评课者,对教学工作本身并不熟悉,对所听的课了解有限,于是乎只好在评课中祭出“理”字大帽,“套”上一番了事。有些评课者则是带有比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总以为一节课只有用课改理念和教育理想“武装到牙齿”才算好课,于是乎大套特套,被评教师在不得不赞同其理念、理想的同时,却又是一头雾水,大生“这课该如何教”之疑。

  第三,“替”评:用自己的教学设想来评课。不可否认的是,评课者在听课时,在做判断时,心中重要的参照系就是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但是,一些评课者喜欢越俎代庖,在评课时教教师如何授课,这就未必妥当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一些懂教学,也对所听的课比较了解的评课者身上。评课的目的其实与教学的目的很相似,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远不如帮助学生自己探索的效果;同理,评课者“代位设计”也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退一步来看,在实际教学中,评课者的教学设想真的能“替代”授课教师的设计吗?笔者认为恐怕不能,且不说前者未必就比后者高明多少,更重要的是评课者一般都对学情了解有限,其设想也就容易“看上去很美”,实施起来很难。

  第四,“苛”评:评课中过重细节,求全责备。清朝道光皇帝有一条“驭下之术”,就是在大臣的奏折里面挑错别字,让大臣们觉得皇帝神目如电、无比圣明,因而战战兢兢。我们有些评课者也有类似的'做法,在评课中,不重整体而偏好局部,不观大体而好抠细节(细节当然很重要),找到一点问题就大肆发挥、上纲上线。教学固然要精益求精,但教学又是“遗憾的艺术”,“有问题”是正常的,指出即可,没有必要抓住不放。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切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可观耳。”他主张在批评中“去其一非,成其百是”(《答王西庄书》),我认为这也正是评课者在评课中应该有的态度。

  二、评课的几条原则

  关于评课的原则,我觉得很可以借鉴学术批评的要求,因为评课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术批评,不能随意,也要尽量避免偏颇、疏漏。

  第一,转变态度、谦虚谨慎。邓小平同志曾经要求去学校听课的人“要像下连队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这句话颇值得我们深思。评课者不应抱着自己“比授课教师更高明”的态度走进课堂,评课者的主要工作是“建设性地批评”,但在批评之前必须先以一个谦虚的态度去倾听、去思考,在进行批评时,也要谦虚谨慎。著名学者齐世荣先生说:“批评者的意见即使正确,也只是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正确,而从总体水平上不见得就一定超过被批评者。”(《漫谈学风问题和学术批评问题》)这是非常正确的。

  比起被批评者来说,批评者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所作的《四库提要辨证》纠正了清代学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许多错误,但是余先生却认为,纪昀需要为浩如烟海的典籍作提要,而自己却是只挑自己有兴趣、有心得的内容作批评,所以,“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辨证也易”,余先生断言,如果把他和纪昀身份对换,“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正因为如此,批评者就更应该谦虚谨慎,这并不仅仅是风范、风度的问题,谦虚谨慎也会让评课者少了许多犯错误、出问题的可能。

  第二,深度钻研,不说空话。评课者决不能“赤膊上阵”,而是要对教学内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评课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于“随意化”。有一些评课者存在一种想法,认为自己可以“熟悉内容就评内容,不熟悉内容就评教法”。殊不知,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那里,面貌可以千差万别,而所谓“教法”如果脱离了内容,就成了无源之水。如果对自己所听课内容不作研究,不从授课教师和中小学教学的角度实实在在地分析课的内容,评课就难以切中肯綮,甚至会闹出笑话。

  第三,设身处地,“了解之同情”。一节课(即使是刻意准备的课)不是孤立的,它与教师的整体教学延续性,学校、教研组的情况密切相关。一节课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根植于这个班学生的种种状况。而这些往往都是评课者一无所知或不太了解的,而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调控,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恰又与这些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在评课时需要充分了解情况(特别是学情),设身处地地评课。陈寅恪先生研究历史,特别重视“了解之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充分考虑历史事件产生的各种条件、历史人物行为的环境背景,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地作研究,这种思想是我们评课时应当效仿的。

  顾泠沅教授指出,教育教学研究要“回到粗糙的地面”(《校本教研:从制度建设到聚焦课堂》),评课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粗糙地面”非常复杂,存在于教师、学生、环境等许多方面中,而且带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忽略这无法回避的“粗糙地面”,评课就容易失去指向性和客观性,也就容易想当然,容易简单化、机械化、空泛化,难以评到点子上。

  第四,反复论难,力求严谨。很多著名学者,在进行学术批评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入室操矛”,再来批评自己,以深化认识、推进研究。我们的一些评课者却自以为自己说的都有理,加上老师们往往因为地位、面子、利益的关系,不予反驳或讨论,也助长了一些人根本不准备接受辩难的态度。这对于评课,对于教学研究工作没有好处。

  我觉得,批评者应该随时准备被人批评,因此,评课者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需要在心中反复掂量、仔细论难,力求“止于至当”。同时,随时准备被人挑刺、反驳。一句话,就是把评课当成完全开放而又非常严谨的“口头学术讨论”,而不是一言堂的“专家指导”或随便的“谈谈意见”。在当前的教研工作中,我们特别重视交流与对话,而形成有效对话起码得有这么两个条件:一是大家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也都有开放的倾听态度;二是大家的发言都(尽量)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这样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

  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形式,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我们有责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让它在教师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说课稿12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平移和旋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现象。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区别平移、旋转两种现象。

  二、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教法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采用实际操作法、观察类比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本节课我设计为四个环节,以期望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上课之初我会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游乐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喜欢哪种游戏活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这些游戏的运动是否相同?分分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环节分为两部分

  1、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给游戏活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分类理由,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强调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称为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围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称为旋转。然后提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同时着重强调平移不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是斜着平移。最后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转。

  2、第二环节是设计一个小实验,创设疑问。

  用电脑演示:一条小船,船头有一只小白兔,船尾有一只小黑兔,小船出发向下平移。由此产生争论:经过一段时间后,谁走的路长?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进行激烈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情况下,明确他们是同时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样长。也就是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的某一点移动多少格。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本着“放”的思想,使学生们在观察、讨论、操作中,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敢想、敢说、敢争论”的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四、解释与应用(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四组练习题

  第一组走进知识平台在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意义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第二组跨进知识阶段经历了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后达到独立判断图形的变化。

  第三组攀登知识高峰结合实例、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第四组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师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小鸟小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小鸟,小鸟》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十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6/8拍,短小的乐句使歌曲很有生气,它以小鸟为题,抒发了少年儿童“爱春天,爱阳光、爱树木、爱花香”的心情。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歌曲中小鸟雀跃和展翅高飞的形象,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用富有弹性的、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这首歌。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是学生能较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教学难点是6/8拍弱起小节的节奏练习及旋律演唱。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三、说教法

  在这节课中,我会运用到一些教具,有钢琴,多媒体,以及一些装饰教室的东西辅助教学,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而我所用到的教学方主要有创设情境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视听结合法等。我使用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好的交流。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我会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去演唱,去表现,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五、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激趣导入、新课讲授、音乐活动、课堂小结。

  (一)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大自然”这一情景,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可联想的环境,因此,我首先在教室里进行场景布置,将能代表大自然的各种景观,如树、小草、小花等等贴在教室四周的墙面上,地面上,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这种气氛所吸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也使这个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上课开始时,我会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猜到了,今天啊,老师要带你们去野外走走,你们看,草地多漂亮啊,朵朵鲜花也在竞相开放,还有小树,这一切是多么美啊,但是,老师总觉得好象少了点什么,一下子又想不出来,请同学们帮帮我好吗?”学生互相讨论,提出大自然中该有的一些东西,然后我会说:“恩,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终于知道了少了点什么了,没有小鸟的大自然,是不是好象少了点生气呢?大家快看,他们唱着歌来了。”这样学生帮老师解决了问题,学习的积极性肯定就更高了,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自然的过度到下一个教唱环节了。

  (二)新课讲授

  用多媒体播放《小鸟,小鸟》的课件,课件中的景色是根据歌词来制作的,里面包括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自由飞翔的小鸟,以动画的形式来向学生展示,并在旁边配上歌词,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段,使歌曲内容更加直观并且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时我会说,“同学们,小鸟邀请大家跟它们一起唱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愉快的歌曲吧。”

  根据大纲要求,5年级学生要求识谱,所以我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歌谱,在学唱前帮助学生在谱子上标上换气记号,在唱的时候,要求学生按照换气记号来换气,中间的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唱第一、三句的时候将乐句唱的支离破碎,丧失美感了,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会乐谱后,接着代入歌词,要注意的是最后的“啦”字很多,很密,学生唱歌谱时,因为每个相邻的音符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会出先不清楚的'情况,而这时就不一样了,我会先带领学生跟着琴把速度放慢了唱,等唱清楚后,再回到原来的速度。

  在学生学会歌曲后,便让学生自己讨论,这首歌曲分几个乐段,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感觉去唱,学生会说,分两个乐段,我们该用轻快地,活泼地,愉快的,等等,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歌曲的感觉,然后我在中间加以引导和提示,如“前面小鸟在草地上欢快的跳跃,所以我们唱的时候声音也要富有弹性,后面的“啦”抒发了愉快的心情,所以要优美舒畅”等,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出歌曲的感觉,充分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也就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接着我会说:“同学们,让我们和小鸟一起歌唱吧。”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巩固歌曲,并在重复中不觉得枯燥。接着,以一句话过度到下一个环节:“同学们,小鸟今天太高兴了,他们不但想跟大家一起唱歌,还想邀请大家一起跳舞呢。”

  (三)音乐活动

  请同学们几个人一组来创编动作,然后伴着《小鸟,小鸟》的音乐向全班同学展示,再由同学们来说说,哪组编好,为什么好,也可以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表演能力,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我会问:“同学们,我想请大家来说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我再加以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还想再补充一点,小花,小草,大树,小鸟,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的,大自然给了我们这么美的享受,这么愉快的心情,我们能给他们的,也就只有好好保护他们了,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维护我们美好的大自然吧。请大家回去都想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下节课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回忆了今天多学的内容,还强调了德育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准中学学科整和的特点,也将内容延伸到了下节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

教师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中学语文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

  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5个环节进行介绍,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首先,我介绍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人教版7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 "为主题,意在让学生……,培养学生……《 》是作家写的一篇…的文章,文章主要记叙了……,语言……,学好本篇课文对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朗读、探究,让学生感受重要语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相对欠缺,社会阅历较浅,再加上他们的理解相对片面缺乏深刻性,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后,下面我介绍本课说课的第二部分:

  二、教法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以及点拨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学法指导

  同时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还要对学生的学法加以指导。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以及勾画圈点读书法。

  那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接下来我将介绍本次说课的重点部分: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首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会先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图片。同时这样问学生: .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创设了课文学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入本堂课的第二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然后针对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词语进行指导。这样就为后面课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之后让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在学生总结完后,我会进行补充归纳,这样便于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

  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和作家作品的常识之后,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勾画圈点出文中的关键词句。 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会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 板书设计 )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至于阅读的主体地方,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环节我将引导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和内容表达高度统一的写作手法,我将设计以下几个思考题:

  1.xx

  2.xx

  3.xx

  让学生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再一次进入文本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得出答案,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了解。受到了情感的.陶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同时也就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4.课堂小结

  在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第四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 "做一个课堂小结。

  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与体验,所以在学生总结完之后,我会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见解,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5.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接下来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请学生以" "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读写结合,一方面使所学的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堂课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以及难点突出,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师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芭蕾基训在舞蹈练习者必不可少的一课,它在舞蹈表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芭蕾基训,可以加强舞蹈特长生的身体柔韧性和体能,塑造肌肉力量和腰背的平衡。芭蕾基训以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为特点,经过“开、绷、直、立”的严格要求,逐渐让学生形成挺拔、均匀、完美的体态,在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中,使气质得到培养。对完成舞蹈作品,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学生分析

  对于我们学校的舞蹈特长生来讲,她们其中很多人并没有收到过专业的舞蹈训练,简单的舞蹈也许可以完成,但是更加专业和稍高难度的舞蹈却只能让她们望而兴叹。芭蕾基训因为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人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可以训练舞者们的身体肌肉及素质能力,以及一些细节,例如脚背、外开、膝盖、延伸感等训练。所以,我们的学生想要成为好的舞者,或为了自己理想的舞蹈梦想,都要认真、踏实的学习芭蕾基训这一门课程。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完整的芭蕾集训课,它分为把上、把下、手位、旋转和跳跃练习。因此教师在教授每一个动作组合时,要做到亲自示范、讲解细致。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讲清楚练习的重点和要

  点,避免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拉伤韧带或受伤。还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记忆和练习动作组合,错误的方法会让训练适得其反。

  四、教学方法

  在舞蹈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舞蹈如果音乐选的好,那它就成功了一半!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每个舞蹈组合我都选用了旋律优美,适合这个组合动作节奏的音乐。用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典舞身韵组合第一步。组合动作学习我采用的是口传身授,教师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细致和动作讲解,学生才能够由初步的模仿发展到自我表现力的延伸。

  五、教学过程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基本功练习是舞蹈所有课程的基础。所以在进行芭蕾基训之前,必须让学生有基本功热身运动,主要让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既为后面的芭蕾基训练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减少训练受伤的可能性。

  2、学习组合:组合学习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教授的过程是将动作分解开来,直至每个动作学生都完全掌握后,再合音乐练习。组合分为把上、把下、跳跃三大部分。把上共有10个组合,分别是:1、Battement tendu ;2、Plie;3、Battement tendu;4、Battement tendu jete;5、Battement tendu jete;6、Rond de jambe par terre;

  7、Battement fondu;8、Battement Frappe;9、Adagio;10、Grond battement jete。把下分为动作组合和跳跃组合,共13个组合:1、Port de bras;2、Tendu (五位)+ jete;3、Pirouette 斜线转;4、

  Adagio;5、Grand battement jete + 单一 A la seconde;小跳组合6、Saut;7、Assemble;8、Jete中跳组合9、 Echappe;10、Sissonne fondu + failli assemble;11、Grand jete;12、Jete passe;13、Saute + Port de bras。

  3、分组练习:在集体学会组合以后,把学生分为二组进行练习。一是可以让教师的注意范围缩小,更精确的看到每个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二是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观摩学习,自我完善。

  4、背向练习:长期对着镜子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而且眼睛盯着镜子看也容易造成动作不到位、不规范的缺点。所以在课堂中设置这一环节,让学生脱离镜子,真正做到无干扰、投入用心的完成每个组合。

  5、行礼下课、布置作业:总结这堂课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培养她们的舞蹈修养,提高她们学习舞蹈自信心。作业布置以督促她们课后进行自我练习,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