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14 19:19: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以点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金吉娅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2、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一、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设计理念: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人物内心;合作探究,懂得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体会到金吉亚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5、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亚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五、教学流程:

  (一)收集课外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同时教师在黑板画一棵圣诞树。然后引导学生从预习中已知的'内容入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教师在圣诞树上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洋娃娃、笑脸、棒棒糖”。用小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接着引出课题,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并请他们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以后发现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生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请同学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自己或小组合作体会: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谁?他们的心情各是怎样的?

  2、小组内部交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3、组长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兄弟姐妹的心情(高兴)。

  (2)汇报表现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怀疑—感动、高兴)。

  (3)学生体会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娅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教师相机进行词句训练(重点理解“沉默不语”和“兴高采烈”)和朗读指导。

  (四)品读文章,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和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文,同时辅助说一说,演一演,找一找,议一议,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1、看课文插图,想象金吉娅和援助中心的阿姨会说些什么,同桌的伙伴一起说一说。

  2、品读金吉娅的话。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金吉娅说的话,再用心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再读金吉娅的话,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同桌的学习伙伴一起交流。接着全班交流阅读感受,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让学生再次看图,想想自己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4、通过体会“紧紧地拥抱”和朗读最后一段,感受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兴、激动的心情。

  5、理解“如愿以偿”

  (五)想象写话,拓展升华情感。

  1、小女孩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想给金吉亚姐姐写几句心里话,你能帮助她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a、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板书四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二、教材解读

  《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以爱是什么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课文的对话朴实、简洁,意味深长,最能表现人物品质。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定难点:能透过词句感悟英子的内心,并感悟掌声的内涵。

  难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品读感悟法、移情体验法、整体把握法、想象拓展、延伸生活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更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第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吗?指名几位学生做这个游戏,并说说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请没有参加游戏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今天我们就学一篇与刚才游戏有关的课文。文中也有三个小朋友参加了刚才同样的游戏。他们是怎样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上来做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逐个出示: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瓶子、铅锤、系着绳子等词语检查读,并随机指导。锤:是翘舌音,系是多音字,本课中读系。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温暖》是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片看图课文。是关于关爱主题的课文,主要讲了雷锋同志为了帮助小韩同志缝补棉裤而半宿没睡,小韩同志心里深受感动,感到无比温暖的故事。赞扬了雷锋同志乐于助人,做好事不留名的奉献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内容不是难事。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由人物的动作、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同时对记叙方法作初步了解,为作文打一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九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掌握本文内容。

  文章情节简单却动人,描写细腻,三年级的学生要通过自读课文了解文章的

  3、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文九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了解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整个学习过程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标》中指出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故在本课中,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堂知识,体会求知、探索的快乐。还可以为以后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中我采用浅谈人物,激趣导入的方法先出示雷锋挂图: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简介雷锋生平(生介绍,师补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雷锋的文章(板书课文题目)。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找出生字词,读准,同桌交流识记方法。教师将生字制成课件,让学生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进行检测。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及时正音、纠错进行后教从而解决字词问题,这是学生自学和检测的过程,整个过程以小组竞赛并奖励红星的方式进行。其次是指名朗读课文,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范读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同样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设计讨论环节:首先提问: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主要人物是谁?说的是什么事?勾画出读不懂的地方。并讨论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那些地方看出来?本环节要明确:是按时间顺序也就是事情的发展先后顺序来写的。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出车回来”“值夜班回来”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适时提示,引导学生理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回顾课文,回归整体 出示学习提示二: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韩为什么会感到心 里暖烘烘的?此时你理解“温暖”这个词语了吗?

  (2)读了课文请你用一两句话夸一夸雷锋。在我们班有人帮助过你吗?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这两个题目让学生初步了解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并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互相关心的事,进行情感的迁移。

  4、写字练习,巩固新知

  分析生字字形及书写难点,练习写,紧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给予树》人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整一个单元课文的基调是“爱”,而《给予树》就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用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同时也揭示了“给予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优秀品德”的人生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2、用心体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学习金吉娅的话和母亲心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

  《给予树》这篇课文的主旨在于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教育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把体会金吉娅的“爱”作为了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等重点词语的理解,以及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金吉娅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

  这篇文章的文本价值就是让学生从金吉娅对别人的关爱中受到爱的教育,让这种爱在孩子的成长中一直影响他。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点难度,离孩子的生活有一点点的距离,于是把它作为了教学难点。

  四、设计理念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五、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过年是孩子盼望的日子,从春节说起,创设情境,先让孩子们说说春节,他们一定会有兴趣的。再拿圣诞节和我们的春节做比较,孩子们更有求知的欲望了。

  2、读思议结合:这个故事不仅需要学生朗读体会,还要求学生思考,比如金吉娅买了洋娃娃送给陌生女孩,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又如妈妈的心情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等等。采用读思议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

  教学要简单而细致,经过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金吉娅的付出和作出的选择是属于一种牺牲自我的关心别人的行为。

  (二)说学法:

  设计教学时,我以情感为主线。以“爱”贯穿始终,通过品读词语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积累。通过师生、生生等多种形式的对话来发掘文章的情感内涵。

  学生的学法准备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指导。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起情

  1、谈谈春节

  2、引出圣诞

  3、出示课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给予树》中的故事是发生在西方圣诞节的,对孩子们来说不是非常熟悉。然而过年是孩子盼望的日子,从我们的春节开始说起,他们一定会有兴趣的。再拿圣诞节和我们的春节做比较,更激起了孩子们的求知的欲望。“给予树”的读音则在孩子们朗读过程中被掌握了。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初步地感受课文,自主地学习生字、生词。“授之与渔”才是课堂真正的目的,让学生主动识字、同桌互相识字,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更有方法的主动地识字。自主学习完成后,检查读书情况,检测自学情况是必要的,采用多变的形式进行,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完了生字词,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动的地方读,这样更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让课文本有的闪光点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烁。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二、说设计理念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感受妈妈的担心。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读中悟情,体会妈妈的担心。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读写结合法,我利用读与写相通之处,让学生写爱心主语。

  2、电化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使学生置身于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进学习。

  3、朗读感悟法,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在朗读中教给学生方法,进行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师生互动法,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问答谈话形式师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感悟、思考语言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学习精神。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整体感知内容

  (四)精读品赏,解疑悟情

  (五)总结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课的《荷花》。

  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学习都是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切合于生活实际,即写景,又透露出情,很好的做到了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在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地同时,能够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荷花这篇课文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篇记叙式写景课文。本文写了作者叶圣陶爷爷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1) 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和一些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教法:我是这样来教这篇课文的。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在这里,我就会注重以读为本,顺学而导,品词析句,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悟写,读写迁移。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法:关于在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我会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在读、说、想、写、背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所以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我会出示一些荷花的图片,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教学程序设计:

  那么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大都会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因此,我会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我的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然后,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会在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可以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在第二自然段中,因为优美的句子比较多,所以我就会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你认为哪个句子写的做好。

  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1、借助比较区别;

  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此时,学生的情感愈加热烈,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文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富有感情的来朗读整篇课文,以达到对本文的情感升华。 “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六、拓展延伸:

  在本篇课文学习的最后,我会让同学们来赏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同学们从中一起体会并感悟这篇散文,来感受荷花另一种静谧的美。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花 闻 清香

  荷叶 舞蹈 蜻蜓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八、作业设计: 1.流利的背诵课文

  2.假如你看到了一池荷花,你会如何想呢,以此来写几段话。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文是这单元训练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第一自然段——找骆驼2-10自然段——找到骆驼11自然段”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中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详细和仔细”的不同意思,,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3,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代讲。以读引导想象。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3)情感态度目标”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1,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2,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那么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必然要求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适当“留白”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因此预设本课采用地教法如下:

  1、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读”占鳌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得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

  2、质疑问难法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3、情境教学法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强、爱探索、易感染,爱表演。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本文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个特点,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划划议议中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披文、入情入镜构建新知。

  四、说程序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预设安排实施教学分3个大板块进行学习: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第三板块: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并出示问题: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板块的设计目的是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预计学生会学的有目的,学的有兴趣。

  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多媒体出示句子,首先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忿忿”的意思,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

  接着通过分角色读以及同桌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然后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追问: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并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这板块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原则。

  第三板块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计教学思路如下:

  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10段,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2、交流:并板书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让学生先自由准备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因为…所以…来说。(读是内化吸收,说是外化表达,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吸收了的课文语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老人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4、质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a、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力的不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b、学生可能还会问: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是怎样的?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哪一张叶子是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预设先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四、在深读课文后抒发感想。

  1、让学生结合板书,再说一说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这么详细。自由说——指名说。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又什么感想?或收获?并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2、这节课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再由问题的解决结束这堂课,使整堂成为一个不可分割读整体,同时让学生来总结,抒发感想,说说收获,由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并让认真观察、冷静思考的处事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五、说板书

  本文板书力图直观形象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简洁的文字,勾勒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学情分析:

  课文具体描写了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学生可能对部分内容有疑问。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以理解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表现的句子(第7节)为基础,在这基础之上,抓住语言文字质疑,力求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乱蓬蓬”。

  2、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指出提出问题,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不停向上跳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牛顿对于学生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教师从和学生的谈话中引入,简单介绍牛顿,使学生对牛顿有个初步的了解,也使他们对这个生活在360年前的人充满兴趣。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整体感知。

  在出示了课题之后,教师由课题入手。解释暴风雨就是大风大雨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在读后让学生尝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板书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三、深入学文。

  在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文。我采用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学生的疑问来展开教学的方法。让课堂教学不离语言文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抓住“罕见、特大”两个词语,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课文第一小节中的两个词语“罕见、特大”给了我灵感,以这两个词语为切入口,在教学的开始,出示一组图片,配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声。让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场罕见、特大的暴风雨中,同时理解词语“罕见、袭击”。找找哪些词语写了暴风雨是罕见的、特大的。在找到了词语之后再来读这句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一定的`语气。

  2、抓住关键句子,学习七、八小节。

  课文的7、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之前的情景铺设之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教师顺势直奔重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的同时:用 “_________”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让学生养成静心读文的好习惯。在交流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时(第7小节),先让学生弄懂这一节三句话的意思,再抓住“向着风、背着风、测量、刻”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牛顿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真正做到“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3、抓住句子中的矛盾处提问,学习九、十小节。

  抓住矛盾处质疑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又一个好方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矛盾”可能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质疑,允许学生的质疑天马行空。培养良好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敢问是基础。在这是教师可以抓住妈妈在暴风雨中焦急地寻找牛顿的句子来知道学生体会当时妈妈的心情,读出感情。然后,教师可有意识地再读: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让学生思考,老师读的句子中有什么矛盾之处。这样教师的引领作作用就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抓关键词语,找矛盾处质疑深入学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悟道:少年牛顿是个爱钻研的孩子。在完成了从整体,由切入口,到局部的深入学习之后。帮助学生再由局部回到整体,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互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辅以老师的补白,对所学文章进行梳理。为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好句,为今后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悟道之后使学生明白牛顿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具有爱钻研的品质是分不开的,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名人的故事,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求能做到边读边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童心灿烂 诗意飞扬”——习作课仿写儿童诗《夏天好》。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展示这节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我们小学语文的教材里,有很多情趣盎然的儿童诗,《夏天好》就是其中的一首,它是小学语文版教材第六册的课文,这首诗表现了孩子们在夏天里缤纷多彩的快乐生活,诗句简浅易懂,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首诗的作者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他的诗就像他写的歌词一样,没有涂脂抹粉的句子,都是直来直去的大白话。我选择这首诗让孩子仿写,恰恰看中的就是这简单的语言中所蕴涵的趣味和魅力,能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共鸣和快乐。

  二、学情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而我们的母语教学中,诗教太少太少!这节习作课就是以孩子喜欢的诗歌为“火种”,唤醒孩子的“童心”,点燃他们的“诗心”,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的习作就是一个从仿到创的过程,我设计仿写《夏天好》就是以“简单有趣”为切入点,降低习作的`门槛,吸引孩子迈进诗歌创作的大门。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欣赏诗歌,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画面美。激发仿写诗歌的兴趣。

  2、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快乐画面,仿照诗歌的语言写一写,学会欣赏和评价别人的习作。

  3、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设计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赏诗韵、想画面

  要想会写诗,首先得学会欣赏诗。我设计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1、读中欣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我出示全诗,让孩子有感情得读、有节奏地朗读,读后说说诗和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有什么感受?再给诗句找找韵脚,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游戏欣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我设计了一个“押韵接龙”的游戏。老师快速的读出诗句中押韵的词组,学生接读,如夏天好、半山腰、一声叫等,说完诗中的词组,我又启发学生动脑筋编押韵的词组进行接龙,如吃水饺、放鞭炮、随风飘等。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押韵写法的乐趣,锻炼孩子的动脑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同时又为仿写诗歌提供了语言素材。

  3、唱中欣赏。自古以来,诗大多为歌而作,诗和歌是分不开的。我找到一首学生熟悉的曲子,带着他们把诗歌唱出来。这么一唱,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受更进一步加深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4、画面欣赏。我让学生联系诗的内容发挥想象,把简短的诗句又还原成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这一设计让孩子体会到诗是这样的贴近生活,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写成诗,这样,孩子还会觉得写诗难吗?

  第二环节:说童趣、激诗兴

  每个季节,孩子的生活都留下了快乐的画面,你喜欢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有什么快乐的回忆呢?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说一说。然后以大家都喜欢的冬天堆雪人的画面为例子,师生合作,仿编出一节诗歌。如有的学生会这样说冬天:北风呼呼地吹,下起了鹅毛大雪,地上全白了,我们在雪地上堆雪人真快乐……我引导学生你能仿照诗的语言把刚才的景色说得更有诗意吗?比如说成“冬天好/北风吹来雪花飘”是不是又押韵,又简练呢?你还可以用上拟人的手法写的有趣些呀,比如 “北风唱歌雪舞蹈/大地爷爷穿白袄”。经过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有了创作的灵感,一个个跃跃欲试。你一句,我一句,一节童趣盎然的小诗就诞生了。如 -----这时,学生会感受到写诗原来并不难呀,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创作的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我趁热打铁,开始了第三个环节。

  第三环节:忆生活、写童心

  这是学生动笔仿写诗歌的环节,我出示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带着写诗的兴趣,带着美好的回忆,进行仿写诗歌的创作。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生写作情况。

  第四环节:评童诗、品诗味

  孩子们一篇篇稚嫩的作品完成了,他们翘首期盼的就是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肯定。也许他们的作品不会很完美,诗意也不是那么浓,但这正如婴儿的蹒跚学步,需要充满鼓励的扶持和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会充分尊重他们的语言感受,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以欣赏为主,适当修改。让孩子纯真的童心在一行行稚嫩的小诗中尽情绽放,让诗意的种子在一行行稚嫩的小诗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欣赏完后,老师即兴作一首诗,目的在于激励全体学生,让课堂在浓浓的诗意气氛中结束。如:今天好/远方的客人来我校/同学们写诗兴趣高……

  总之,以上四个环节由赏到说,由说到写,由写到评,环环紧扣,循序渐进。力求创造一节扎实而又富有诗意的习作课。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尽管不够完美,但是也算是一个大胆尝试。我相信,热爱诗歌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这样的人。更希望能得到在座各位评委和老师的宝贵意见,让我在诗教的路上走得更远。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太阳》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六组的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繁殖”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方法,所以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层层深入的启发、引导阅读,让学生逐步明白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

  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2、读写结合法。本课的4—8自然段都是讲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在学生充分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我

  让学生模仿曾经学过的诗歌《假如》的表达方式,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本课我打算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环节是初读课文,学习

  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太阳的特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细读课文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略读4—8自然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的训练。

  下面,我着重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这节课我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

  块——导入新课;第二板块——抓住特点,品读方法;第三板块——欣赏语言,学习表达;第四板块——总结,发散。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欣赏一段动画:后羿射日

  2、画面定格后,老师导语:这个动画的画面是非常好看的。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它却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你能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来挑挑这个故事哪些地方不科学吗?相信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很快说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后羿的箭是不可能射下太阳的,因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太阳很大,太阳很热。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远大热)

  【动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课伊始,我用动画片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挑出动画中的不科学的因素,不仅是对学生上节

  课所学的一种回顾,又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二板块——抓住特点,品读方法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方式,既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有扶到放的指导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一共分四步来进行引导的】

  1、引导过渡:学习说明文,我们不仅要明白它说了什么(随机板书:说什么),还要体会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说清楚的。(板书:说清楚)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2、合作学习:学习《太阳》这样的相对较为枯燥的科普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同时我也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3、汇报交流。

  (1)学习“远”的小组汇报。

  首先,学生一定会汇报,太阳“远”的特点是通过这句话来说清楚的:“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方法肯定还不熟悉。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一个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在指名口头练习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就这样说着说着,你有没有发现括号里所填的内容都是什么词?预计学生一眼就能明白,都是数量词。于是我相机点拨:象这样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的方法,就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

  最后齐读这句话,加深对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理解。

  (2)学习“大”的小组汇报,

  预计小组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板书:作比较)我会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书上的学习泡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我会借机表扬这一组的同学,并告诉大家,读书时注意泡泡里的话,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习惯。

  (3)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我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比如:课文介绍太阳“热”这个特点的时候,采用了说明方法,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并把这个句子读出来。

  预计学生有了前面两组的汇报,能很快明白,这一段,也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其实,这三段话中,还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是,对于作为刚接触说明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一下子掌握这么多的说明方法,容易混淆。因此,对于这两种方法,我准备只作简单介绍。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其实这三段话中,还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现在就以第三自然段为例,你能说说哪一句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哪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引导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是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就是钢铁碰到他,也会变成汽”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板书:举例子打比方)

  4、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三板块——欣赏语言,学习表达

  【本课的4—8自然段都是讲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已经读明白主要讲什么了,因此,我把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放在欣赏语言,学习表达上。】

  1、自主品读,欣赏语言

  我是这样引导的:学习说明文,我们不止是了解文章中蕴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味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请大家细细地

  读读课文4—8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地方的语言值得你特别欣赏,边动笔墨边读书。

  学生品读课文,教师巡视。

  2、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认为值得特别欣赏的语句。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我就不作详细说明。我会相机点评如:你很会品读课文的语言;

  你有很敏锐的语文学习能力等等。

  3、刚才,同学们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生动。其实,我们也有能力来运用这些生动优美的语句。(板书:会运用)

  课件出示要求:再次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来写一些太阳和人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假如没有太阳,;……

  4、指名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小诗深情地朗读出来。

  老师小结:是呀,假如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5、指导朗读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所说:常识性的课文课文应该怎么上才姓“语”?惟有着眼于语言形式,促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以上这种变换形式,文改诗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第四板块——总结,发散

  1、老师导语:学习了《太阳》,我们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老师现在考考大家,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谁能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

  预计学生能说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等等。

  2、引导发散: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呢?

  学生自由想象,老师加以鼓励:真不错,希望有一天老师能用上你们发明的东西。

  【本组教材都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的。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再到“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呢?”以生活为依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21、太阳

  说什么说清楚会运用

  远列数字

  大作比较

  热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用箭头表示本课教学的思路,清楚地显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的思路,为学生今后学习说明文指名了方向。】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小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六册“可爱的小生灵”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对小虾吃东西、打架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虾的可爱,表现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虾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2、感悟作者“围绕中心写具体、表达有序写清楚、用词准确写形象”的写法。读写结合,以片段的形式仿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中,力图体现“以读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感受小虾的可爱和有趣。例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小虾真有趣”时,通过抓小虾吃东西时“非常小心”和吃完后“十分自在”,反复读文,用心体会,模仿表演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小虾的有趣。教学第四自然段时,通过抓“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让学生带着表情读,体会小虾生气时的栩栩如生的神态。从这些地方入手进行读的训练,学生从而体会到了小虾的有趣。

  读写结合。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发现教材为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可以说涉及到习作的“有血有肉、有条有理、有声有色”等方面。感悟写法,从而尝试运用于习作,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也是难点。为此,在教学中,以阅读为载体,让学生在读书中,既着眼于文本内容,又能关注写法,感悟写法,为后面的写铺路搭桥。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当然我们只要求学生能使用其中的一种,鼓励学生能使用更多的写法,不做一概而论,不过,能有所感悟也是收获。

  从课堂实施看,教学基本体现了设计意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没有较好的把握好课堂,在教学时间的调控上不够准确,致使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反思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阅读教学效率不够高,指导学生的读不够精简高效,有些哆嗦;二是整个目标的设计不够准确,对学生定位太高,要求太高。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内容说明

  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这是一篇讲述了利用互联网跨越国界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芬兰女孩苏珊在与美国男孩桑恩网上聊天时突发疾病,危在旦夕,桑恩利用互联网在一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助了她。学习本文,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正是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才能为人们的爱心救助、为苏珊战胜病魔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我们也会为互联网创造的奇迹而感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网、苏”等10个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 情感目标: 通过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新词。

  2、 通过读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感受当时紧急的情形。

  教学难点: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我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磁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抓住时间这条主线,牢牢掣住“呼”与“救”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既感受了网络的快速与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自学、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上台表演或单独发言等方法,在全体学生的朗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这里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 设置悬念导入

  在第二课开课时,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1—4自然段内容,课件显示时间:将近6点。提出:“桑恩看到苏珊的求助语,会怎样做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形成了积极的阅读期待。

  2、紧抓重点词句

  教学第5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自读,弄清苏珊打出救助语后桑恩的反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桑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体会他的心理活动。如“凝视”是怎样看?请学生上台表演出来,接着指导朗读句子“你在什么地方?”,体会并读出桑恩想知道苏珊在哪里的急切心情。从“吃惊”一词了解美国与芬兰间距离一万五千公里,面对面实施急救是来不及的;借助“商量”一词揣摩桑恩和妈妈的对话,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最后齐读全段,指导好学生朗读的节奏,读出桑恩心情的急促。

  3、训练合作学习

  教学第6自然段时,文中出现了省略提示语的对话,为使学生不至于将艾眉、桑恩的话混淆了,我先请学生默读本段,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两人的话语,然后同桌分角色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练习朗读、纠正刚才划线时出现的错误。最后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此时课件显示6点14分,连线美国急救中心。

  4、体会重点情境

  如果把本文比作一首歌,那么第7自然段无疑是这首歌的高潮部分,鼓点越来越密集,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苏珊命悬一线,艾眉吩咐桑恩,叫苏珊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桑恩照办了。艾眉是如何吩咐、桑恩又是怎样照办的?我请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和对话,意在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吩咐”“照办”。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句句。此处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充分体会到桑恩的两个“粗体大字”“挺住”犹如两只强有力的大手及时给了苏珊以支撑和安慰。

  本段的几句对白“我感到眩晕。”、“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苏珊好久才回答出的“痛,痛得更厉害了。”及桑恩最后喊出的“她在学校里。”显示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苏珊的病情越来越重,桑恩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眩晕是什么感觉?学生通过回想、描述,体会苏珊的困境,尝试读出她的痛苦和桑恩的安慰语气:《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指导读“痛,痛得越来越厉害了。”和 “她在学校里。”两句时我请几位学生尝试读,对学生的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停顿的处理等不作硬性的规定,让学生自己品味和评论,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评价,并适时地进行范读,因此学生仿佛就置身于那十万火急的情境之中,朗读兴趣受到了充分的激发,读好课文的信心更强,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

  在齐读第八自然段后,课件分别显示十分钟后连线芬兰急救中心和几十分钟后苏珊获救。这样的设计使事件的发展过程根据时间顺序得到显示,使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得到了更直观的体现。

  5、拓展思维练习

  在教学的最后,学生体会到国际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方便和快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也仿佛近在咫尺。苏珊的被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可贵的互助精神。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人们心与心的距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精神多么感人!正当学生感叹之时,我提出“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励他们课下继续探寻新知。

  6、自主学习生字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厉”字,里面的“万”字的横划稍长,要写得半藏半露。

  板书设计:

  网上呼救

  网 络

  苏 珊(呼 ) 桑 恩(救 )

  芬兰急救中心 美国急救中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内容

  《妈妈的账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贵的亲情、友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教材。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四、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

  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同一主题的课文,对于亲情有了一定的体会。但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对父母亲的回报,再加上本篇课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在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引导。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力求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达到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情感体会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思想共鸣。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使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激趣导入——质疑定标——品读课文——升华感情。

  (一)激趣导入

  在新课开始,我先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账单,告诉学生账单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然后问,你收到过妈妈写给你的账单吗?德国一个叫彼得的孩子就收到了这样的一份账单,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0课《妈妈的账单》。

  这样,通过问题激趣,造成学生头脑中的强烈悬念,激起他们急切的求知欲望,迅速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二)质疑定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新课程标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板书课题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妈妈为什么要写账单?妈妈的账单上都写了哪些内容?妈妈的账单起了什么作用……

  然而,仅仅让孩子们提问,没有归纳是不行的。因为孩子们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把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归纳、提炼出来,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问题,把教学目标转化为了孩子们的内在需要。这样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又保证了课题高效、有序的进行。

  (三)品读课文

  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而这种对语言独具匠心的品味,必须通过学生充分地读,才能有所感悟,受到熏陶。因此,对于课文的品析,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学生自读,范读、齐读等,抓住重点语句来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我是这样设计的:

  1、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我先安排了一个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对于的脉络有个清楚的认识。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彼得的账单和妈妈的账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习共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研究彼得的帐单,从的字里行间体会彼得的为人,使学生明白彼得是个听话懂事能干的孩子,只是在给妈妈干活要报酬的这件事上表现得不够懂事;二是研究妈妈的账单,体会妈妈对彼得的爱。

  其实妈妈对彼得的'爱浓缩在课文的很多地方,只要孩子们细细去找,就能有所发现。

  “彼得的母亲仔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收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有说” 辛辛苦苦地把孩子养育了十年,到头来竟然还是自己欠孩子的钱,做妈妈会是一种怎样的痛心?可是她却把这种痛深埋在心底,想尽一切办法来妥善处理这件事情。这无言之中所蕴藏的、宽容的爱怎能让人不肃然起敬,为之动容呢?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想要的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口袋时,突然发现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账单。”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妈妈满足了儿子那不懂事的要求,却又写下了一张总额为零但满载母爱的账单。这个举动包含了妈妈多少的期待和尊重呀!

  十年,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十年的幸福生活,包含着多少数不清的心血和付出?十年了,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为了孩子的成长,妈妈付出的何止这些?在这一点一滴之中,妈妈那浓的化不开的爱呀,怎么能说得尽呢?

  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或许能感受得到妈妈对彼得的爱,但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妈妈这样做的深刻含义。为了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对母爱的依恋,我创设了一个口语训练的环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一下,十年来彼得的妈妈是怎样照顾他的?

  和着如泣如述的音乐,孩子们细细地体会着,母亲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由得涌上了心头。

  或许每天早晨,当彼得醒来的时候,他的妈妈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或许每天晚上,彼得睡着了以后,他的妈妈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一夜起来好几次为他盖被子;或许在彼得生病的时候,他的妈妈也会像自己的妈妈那样焦急不安地守候着他……

  就这样,那无私的、用心良苦的母爱化作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定格在了孩子们的记忆里,勾起了孩子们对爱的深思。

  然而,只有这样粗浅的回味是不够的。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埃德尔曼财经组织的一份报告,希望它能带给孩子们更大的震撼:

  有名的“埃德尔曼财经服务组织”曾经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评估,得出这样的结论:若将母亲所做的各类型工作改为出钱聘人代劳,那么,子女一年所付的工钱将高达63.5万美元。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养育一个子女十年,子女应付的工钱就是63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00多万!

  这是怎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多得让人无法想像!但即使是这样,还不包括妈妈对彼得的爱,因为爱是千金也买不来的,爱是这世界上的无价之宝……

  然而,就是这样的付出,在妈妈的账单里却都是零!这,又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她是心甘情愿地为孩子付出的,她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要让孩子回报呀……

  真是“大爱无言,真爱无声”!就是这样一张总额为零却满载母爱的账单,改变了孩子,甚至改变了他这一生对爱的理解……

  3、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带着这种对母亲深深的敬意,最后,我又让孩子们回归课本,再次通读全文,细细回味,相信这种感悟会积蓄得更浓更浓。

  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三次读文的安排犹如三个台阶引领着学生步步登高,逼近的内核,走向人物的心灵。经历了“三次读文”的语言实践,不仅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语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读中感悟到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使他们的赤子之心得到释放。

  (四)升华感情

  其实,天底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用无私、无声的爱小心地呵护着我们;天下的孩子也都是一样的,他们幸福地享受着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是早上按不停的闹钟,是晚上窗前等待的身影;

  妈妈的爱,是为我捏肩捻脚的双手,是为我奔波劳碌的双脚;

  妈妈的爱,是病床前心痛的眼泪,是用嘴吹凉的一杯水;

  妈妈的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一生的征程……

  可是作为儿女,我们又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就这样,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妈妈的爱的基础上,我安排了一首很有震撼力的歌《烛光里的妈妈》,让孩子们在歌声中倾诉自己对妈妈的爱,来结束全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行动起来,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五)教学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思想。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来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以及色彩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雨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以及色彩美。

  二、说教法、学法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反复品读、深究、讨论,感受秋雨的美。

  三、说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感受美景,揭示课题

  1、观看图,谁来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并画出课文的生字、生词。

  2、同桌之间互相帮忙认读生字。

  3、检查识字情况:幻灯出示词语、句子

  (三)、品读课文,感受秋雨的美

  1、同桌一起读课文,在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秋天的雨?

  (2)反馈

  (3)朗读体会句子

  (4)你觉得秋雨神奇吗?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品读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

  (2)、你觉得秋雨神奇在何处?再次体会秋雨的神奇,读出喜欢之情。

  4、品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指名说说喜欢这段哪句话?

  (3)体会银杏树、枫树的句子。(去词体会,比较句子)

  (4)、把描写颜色的词画下来。(幻灯出示练习填空)。

  (5)、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6)、同桌交流:你还知道秋天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按练习的句式说。

  (7)、再次读课文,体会秋雨颜色的美。

  (四)、拓展延伸

  1、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美景数也数不清,你还知道有哪些美景?

  2、学生交流讨论:说说秋天有哪些美景?(引导学生可模仿课文的说)

  (五)、总结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它线索清楚,简单明了,概括性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是钥匙

  11 秋天的雨 有颜料 丰收、快乐

  藏起香味

  吹起小喇叭

  三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雨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秋天的雨》,题目是《创情境,品秋意》,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盎然秋意思我的设计思路。我的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依标扣本,说教材

  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从多个角度描写了秋天,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秋天的雨》是其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雨”,而是以“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景象,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理解“五彩缤纷、一把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初步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初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其中,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中那些艺术化的语言,学生难以理解,是教学上的难点。

  二、紧扣重难点,说教法学法

  对于孩子们来说,秋天的美景就在他们身边,但他们却比较缺乏对美的发现,教学中适当选择能展现秋天美景的录像、图片等资源,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学习美、运用美。并在形式多样的训练中促说、促读、促练、促悟。

  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将读与写巧妙结合起来。并通过读、演、背等实践方法,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以学定教,说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欣赏秋色

  (二)梳理文脉,体会秋意

  (三)品读课文,感悟秋韵

  (四)总结全文,升华秋情。

  在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让孩子们品味盎然的秋意。

  开课伊始,我引入介绍秋天美景的短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导入新课,此时板书课题:秋天的雨。

  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相机指导“扇”的不同读音:“扇子,扇哪扇哪”,重点指导书写“爽”:先写人,再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四个撇点。之后,我出每段的第一句描写秋雨特点的句子,并使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孩子们自由朗读。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手一首欢乐的歌。”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整篇文章缩写成的一首小诗,是文章的线索。再让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读读小诗,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钥匙、颜色、气味、声音”,以达到理清文脉的目的。此时,融入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像这样,把每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教师动情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导语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一走进秋天的大门,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你是想先看看秋雨那缤纷的颜色,闻闻那香甜的气味,还是想听听那动人的声音呢?”此时,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意愿,相机指导教学。这样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品读课文,感悟秋韵。

  这部分的学习上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主要采用的是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的方式,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色彩,文字非常优美,引导学生赏秋色时,抓住词语“五彩缤纷”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再通过课件看看黄色的银杏叶、红色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各色的菊花和橙红的橘子,让学生深入体会,然后课件出示一组表示颜色多的词,指导学生朗读、记忆,积累语言。

  这段文中出现了许多处生动的比喻句,三年级的孩子较难理解,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多美的句子呀!但学生很难一下子感受这种美,我通过多层次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先出示银杏叶和扇子图片,让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体会它们的“相像”,然后出示银杏叶往下飘落的动态画面,引读,让学生体会“一把把”的含义。

  “一片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两片黄黄的叶子像两把小扇子,满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相信,精彩的动画会让抽象变直观,让孩子们在美的情景中将文字的理解化难为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接着顺势让学生理解其他的比喻句。然后让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最后,大家跟着动情的音乐齐读第二自然段,练习背诵。这样层层加深学生的体会,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升华。

  品秋香时,首先展示一幅秋天水果图,让学生看着诱人图画,听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并激发想象“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好闻的气味?”适时引导“假如你就在硕果累累的树下,你想干什么呢?”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被那香味勾住的感觉,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之中。

  在学习第四段听秋声时,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情境。老师扮成秋雨告诉大家冬天要来的消息,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动植物演一演课文内容,体会动植物热热闹闹准备过冬的情景。再练习说话,“秋雨姑娘把冬天要来的消息及时地告诉了大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在师生对话的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抒发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浓缩文本,说板书

  在学完文章之后,借助板书回归整体,总结全文。“秋天的雨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给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颜色,闻到了香香甜甜的气味,听到了冬天要来的消息,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和欢乐。”此时板书:丰收、欢乐。

  这样线索清晰、简单明了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后拓展,说作业

  最后,课件出示一组秋景图,配以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并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背一背:把秋天的美景永远留在脑海里

  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

  写一些:自己感受到的秋天

  这样的作业背、画、写三者结合,能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总之,教学中,我巧妙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在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在读读、说说、写写中“品味盎然秋意”。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教材方面

  鉴于初三的特殊情况,我没有选课文来说课,而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构思难、内容空洞等实际问题,结合中考考点,收集有关资料,自编教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清范文的思路,把握几种议论文的结构类型。

  2、学会设计作文的架构,学会拟写议论文的提纲。

  【教学重点】学会设计作文的结构,学会拟写议论文的提纲。

  【教学难点】学会拟写议论文的写作提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幻灯机

  三、教法和学法设计

  为了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的方法:

  教法:提问法、演示法、巡视指导点拨法、练习法、当堂评定法。

  学法:范例法、归纳总结法、竞争法、修改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导入:郑板桥说到“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引出我们作任何事情都要“胸有成竹”,即做事之前心中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写作文亦如此,写作之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想,写作过程中实现这个构想,才能写出好文章。而这种构想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作文提纲。

  第二步检查预习:写出所给范文的写作提纲,课前精心挑选了三篇优秀考生作文,布置学生写出每篇文章的写作提纲。提问三个学生,之后归纳:以上三篇文章都是在取得高分的考场作文,它们得高分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样的文章怎能不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学会拟写作文提纲是关键。

  第三步学习如何拟写作文提纲

  (一)作文提纲的模式及其要求(板书):

  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归纳

  议论文提纲的模式要求

  1、标题(提出论点)①包含中心;②出新

  2、引论部分(引出中心论点)正面、鲜明亮中心。

  分论点一(论据)①要是一个明确的句子。

  3、本论部分分论点二(论据)②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

  (论证中心)分论点三(论据)③要有论据

  4、结论部分①归纳总结②深化中心③有现实意义

  论据的要求:

  (1)论据可以是名句、格言,也可以是事例。

  (2)要典型,有代表性,众所周知(阅卷老师知道),才有说服力。

  (3)每个分论点至少需要一个论据,多多益善。

  第四步举例说明(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掌握模式和要求):

  以”勤奋”为话题拟写作文提纲。成才有路勤为径

  一、引论部分由“书山有路勤为径”引出:勤为径——提出中心论点(成才有路勤为径)。

  二、本论部分

  1、勤奋,是学习进步的法宝。(“勤能补拙”是良训、“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梅花香自苦寒来”;鲁迅:哪里有时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2、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一分辛劳一分才”;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古人勤学故事:车胤囊萤、孙康映雪。)

  3、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祖逖闻鸡起舞、孔子韦编三绝。)

  三、结论部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智力才能差别不大,要想在现代社会立于不败之地,要想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必须勤奋。拟定了这样的'作文提纲,还能写不出内容充实有条理的文章吗?

  第五步自己动手写提纲

  请你根据以上拟写提纲的模式和要求,以“细节”为题拟写一则作文提纲(5分钟)

  每个专业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较好)的习作投影,全班修改,讲评,最后评出“最佳提纲”。——既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又活跃课堂气氛。

  第六步总结

  在老师引导下,全班一起重复拟写议论文的提纲模式和要求:首先,议论文的写作提纲由哪几部分组成?(标题、引论/开头、本论和结论,而本论里头包括三个分论点及各论据)接着,议论文的写作提纲有哪些要求?标题——新颖、包含意旨、提示论题;分论点——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论据——典型事例或名言名句、能证明该分论点。结论——归纳总结、有针对性、深化中心论点。五、课后作业以“沟通”为话题,拟写作文提纲。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翠鸟》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2-23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4-26

语文优质说课稿11-03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