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26 23:34: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科学说课稿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小学科学说课稿6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蚂蚁》是新教科版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教学内容。喜爱动物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从“寻访蚂蚁”开始,用“寻访”作为话题,不仅饱含情趣,而且赋予了课堂动态的情境。在这样的氛围中,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的小动物,在一个个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多层次观察和提问,获得对小动物的直接认识,丰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初步构建起对动物、生命世界以及整个世界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蚂蚁的形态特征:真正地蚂蚁什么样。

  2、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和提问。

  3、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

  教学难点: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和提问。

  二、说学情

  学生对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蚂蚁,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对蚂蚁很熟悉,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学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

  教学准备:昆虫观察盒、放大镜、水盆、樟脑球、食物(糖)等。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学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一、以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我采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发现中。我设计的“猜猜我是谁”游戏规则是:在一个同学后背衣服上,用别针别上一张动物图片,注意不要让他看到是什么动物。由背着动物图片的同学提问动物的特征,其他同学只许答“有”或“没有”,“是”或“不是”,最后,背图片的同学猜对了,就说:“我是……”然后,换一位同学接着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游戏过后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在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里,蚂蚁简直太渺小了。可它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蚂蚁。(板书:蚂蚁)

  二、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和发现。

  课前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访、亲近、关注周围小动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课上同学们交流课前捕捉蚂蚁的方法和发现:有的学生在校园的大树上发现蚂蚁,是用糖引诱把它装到瓶子里。有的学生在花园里发现蚂蚁,是用手把它捏到瓶子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伤害蚂蚁,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三、提出问题。

  由于蚂蚁太渺小了,因此常有人用它来比喻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然而,正是这些毫不引人注意的小小生灵,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引起了无数孩子的'极大兴趣。学生们会提出许多关于蚂蚁感兴趣的问题:想要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如果把蚂蚁的触角包裹起来,会怎么样?蚂蚁记路吗?两只不同窝的蚂蚁相遇后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是学生兴趣引发思考的,问题研究的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去探究。而教师及时地记录整理,并展示学生的部分问题,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引导学生多层次提问的积极尝试,使学生体验提问的乐趣。

  四、画蚂蚁。

  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极、北极和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外,在陆地上几乎都有蚂蚁存在。请学生根据对蚂蚁的认识,画一只生活中常见的蚂蚁。虽然学生画的都是蚂蚁,但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把蚂蚁画成了四条腿……,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仅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初步印象是不够的,我们想要认识真正的蚂蚁是什么样,就需要进一步观察,从而促使学生从内心发出迫不及待想去观察探究的欲望。

  五、讨论、交流观察蚂蚁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多层次地对蚂蚁进行观察。为了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蚂蚁身体很小,又到处乱爬,我们很难观察它。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蚂蚁?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观察蚂蚁的样子:

  (1)拿食物引诱它,不让它乱跑,再用放大镜观察。

  (2)用类似放大镜的观察器具——昆虫观察盒,只要把蚂蚁放在里面,便可以直接观察。

  (3)用樟脑球在纸上或桌上画个圆圈,把蚂蚁放在里面,用放大镜观察。注意:由于樟脑球有毒,严禁入口;接触过樟脑球后要洗手。

  (4)把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块上,用放大镜观察。……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六、观察研究蚂蚁。

  根据本组研究需要,做好分工,利用所带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材料,选择喜欢的方法观察、研究蚂蚁。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所观察的蚂蚁特征,修整蚂蚁的画像,并填写观察记录表。通过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相互协作,在思考中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性,获得对蚂蚁的直接认识,丰富已有的感性认识。

  七、学生交流研究成果。

  认识蚂蚁的形态特征,了解真正地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前面的认真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真正蚂蚁的身体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画出蚂蚁的样子。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长着一对触角,一对眼睛和一张嘴;胸部较细,有前胸、中胸、后胸三个胸节组成;每一胸节上长着一对足,共三对足;腹部是卵形,有七、八节。这就是蚂蚁的样子。学生在研究中还有其他的重大发现:蚂蚁的生活环境、取食情况、对特殊气味的反应等。

  本环节在有效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验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的乐趣,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想象出,观察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与兴致盎然。

  八、畅谈收获、体会。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的关键。我是这样小结的:这节课通过对蚂蚁的观察、研究,我们不仅认识了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还了解了它的生活习性;同时还掌握了观察蚂蚁的方法。今后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大自然,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通过总结观察蚂蚁的体会,进一步明确观察动物的科学方法。

  最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与动物、环境和谐相处:同学们,蚂蚁是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让我们用双手为小动物撑起一把保护的大伞,用爱心为它们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家。下课后,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好吗?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这样我们就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清晰、简明,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学探究目标:

  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

  能够如实的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

  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准备: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镜、镊子、铲子、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土壤的图片

  土壤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们都能看见,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园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来仔细的观察过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动植物。(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壤随然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的世界,调动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二)观察土壤。

  1.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观察,有针对性的做实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会有小生物和一些枯叶子

  生2:观察要仔细认真,有顺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

  生3:放大镜是放大一些小东西的,镊子用来夹物体,铲子用来铲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

  生4:在观察中要认真仔细,不漏掉每一个角落,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要伤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土壤中有什么,从而激发去挖掘的欲望,并让学生能够再说的过程中,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项做补充。

  2.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及时留下观察后的证据,做汇报时有据可依)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

  (三)研讨活动。

  1.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设计意图: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组之间发现的种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认真仔细有序全面的小组会发现的比一般小组多一些,可以形成组间竞争,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

  2.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动植物和土壤的“关联”的认识,即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认识,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赖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胶、木条、有机玻璃做一个扁的透明观察盒,往观察盒里倒满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湿润。把蚯蚓或是蚂蚁放到土上,再铺一些嫩草和树叶,观察蚯蚓或蚂蚁的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壤下的动物生活情况。不同地区可以考虑“蚂蚁工坊”这一材料替换,但观察蚯蚓从观察环境的真实性和观察成本来看都更为适宜。)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水》这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学生对于水也比较感兴趣。

  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整节课我以“找水”来贯穿,这样就比较贴近玩中学。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为水是学生平时很常见的物质,《水》这课也是第一课,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根据我对本课的设计思路,我为该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结合课件,认识水。

  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让学生回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三)探究活动,找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个环节我是通过“找水”来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石头、木头、树叶、空气、醋这几种物质里,借助于身体器官来辨认几种物质并找出水。

  (四)分类

  这一部分让学生把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分成固体、液体、

  气体。

  (五)倡议节水,进行思想教育

  (六)课堂小结,谈收获

  (七)布置课外作业

  总的来说,我的设想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物质的变化》。本课是属于物体与物质范畴,针对六年级这样高年级的学生展开教学的,学生经过“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来进行这方面的学习,物质的变化主题已进入第三层次,通过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到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学生对于一些物质存放久了,就会发生变化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认识和知识储备,比较熟悉物质不是一尘不变的,都是存在变化这个观点,但对于这些变化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在科学上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分类等等在系统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的。

  为此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了解科学探求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 能用简单器械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纪录。

  4、 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5、 能反思自己的探求过程,将探求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6、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科学知识

  1、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2、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4、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对学“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解释事物现象方面会有更多自己的见解,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问题,并能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绝对不希望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更希望老师能跟着他们“走”,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就更注重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毫无压力下,从学习研究中充分抒发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我将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认识典型的化学变化作为本主题的教学重点,而将通过实验探求物质变化的秘密应该是学生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本课我安排3教时来完成,我将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媒体资料以及实验所需要的实验用品等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的学习活动。

  本主题可以分为三各部分,每个部分一课时。

  第一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变”来“变”去的盐,认识可逆的变化,认识青铜器的生产,制造蜡星星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这是什么变化,科学定义这一类变化——物理变化的根据。

  我打算采取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他了解到向盐这样变来变去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以及物理变化的特征等等,培养他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学会搜集整理所学知识的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二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常见的铜生锈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生锈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小组的质疑方式,让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金属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并试着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种化学变化的话,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设计实验这样的能力。

  第三部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看燃烧的蜡烛,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会伴随着什么样的典型特征。通过这些典型的特征变化,联系生活中的其它变化,最终得出: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我打算采取利用科学欣赏的形式再现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画的形式对研究物质在燃烧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有直观的印象,探讨在此过程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原因,对以后进行实验重复验证蜡烛燃烧的变化,有着积极的暗示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让他了解到科学的结论具有可重复验证,培养他们今后养成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倡导以探究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其对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了直观地认识,同时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过程中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以后养成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习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从教学过程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 “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的机会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第一课时:“变来变去的盐”需要为学生准备:酒精灯,蒸发皿,烧杯等,“煮海为盐”、“青铜器的制造”的教学的短片。

  我的意图是先通过问题“我们知道盐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水利的盐还能‘变’出来吗?”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经验,积极的根据生活经验积累进行猜测:得出盐水是能变回盐的。如果学生在此遭遇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回想水的汽化现象”给学生进行提示。此时再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自己设计合理的实验来验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媒体出示中国古代人“煮海为盐”的历史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和媒体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分离水与盐的方法和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酒精灯学生生活中不常见,又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实验操作,同时考虑实验的安全性,为了更有效率的进行实验所以由教师演示规范,再让学生通过小组通过合作实验进行学习。他们会发现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提取出来,这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继而进一步思考最终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变化过程是可逆的。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变化过程的相关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可逆变化的认识,并且做好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养成实验中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青铜器的制作过程的录像资料简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变化之作蜡星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意识。

  第二课时:失去光泽的铜镜,我将为学生准备铁丝、细砂纸、吸水纸、白磁盘,出土铜镜的短片等

  铜镜失去光泽,铁钉上锈等金属生锈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关键是如何了解他们上锈的秘密。我通过录像短片让学生直接思考,来预测原因,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提高实验设计比较金属生锈与否的实验,深入到它们的里面,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通过进行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金属存在的环境差异,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因为此实验当堂课不能完成,所以此时教师可以延迟评价实验的结果。

  我的意图是在学习过程中有竞争才有进步,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他们的探究热情空前高涨,争相尝试各种方法。学生的实验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明白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种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了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生锈的铁和铜等让学生了解铁与铁锈、铜与铜锈的区别。这个地方学生可能从很多方面进行比较,比较杂乱且有的毫无价值,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表格让学生从颜色、光泽、软硬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让他了解到这种变化是产生新物质,并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为以后第三颗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根据金属都会生锈的现象,以及生锈的秘密,回想在生活中人们是怎么来处理金属生锈的问题的,让科学回应于生活。此时可以通过补充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防锈措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铜镜失去光泽是一种可以看得见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学变化人们不容易察觉,所以在第三个部分设计了常见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蜡烛的燃烧,我要为学生准备: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锡实验的短片

  蜡烛的燃烧非常常见,但越是这样人们越有可能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蕴藏的科学含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一个问题:“在生活中的常见的燃烧的现象,就以蜡烛燃烧为例在此过程中,蜡烛燃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燃烧前和燃烧中蜡烛的变化,猜测燃烧掉的蜡烛变成了什么。在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应该赶快用湿毛巾来灭火。之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实验:

  (1)罩一个烧杯与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烧杯有什么变化

  (2)罩一个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在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烧杯有什么变化

  (3)用一个白瓷板置于燃烧的蜡烛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考虑燃烧掉的蜡烛是不是什么都没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质疑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然后通过录像重放当年拉瓦锡验证的燃烧的实验,通过这样直观的实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燃烧的本质。了解到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同时让学生结合前面的所学拓展了解还有那些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在所学基础上讲物质的变化的种类进行分类:

  一类像盐水转换为盐那样,是可逆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一类是像金属生锈和燃烧现象一样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这样就将普通常见的现象总结成为一个普通的规律,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科学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仅仅从课堂上来解决问题,所以我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收集有关物质变化的资料,让学生回去完成。因为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的能力也是科学课所必备的,在下一堂课进行交流汇报和讲评,这样就使科学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也为下个单元整理信息,让我们更有效的学习,作铺垫。

  出示板书设计。

  物质的变化

  盐到盐水:可逆的变化 物质形态发生改变,不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

  铜生锈

  铁生锈 :不可逆的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燃烧

  我的设计是从现象到本质,让学生清楚物质变化的分类依据。

  以上是我对《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的教学思路,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简析:

  《分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的第二课。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探究中有关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单元,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只要引领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需指导同学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等获取大量有关事物的信息,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还缺乏以能迫近客观事物的实质,还必需通过筛选、提炼等思维加工过程方能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或结论——科学知识。前人大量的研究标明,“分类”和“排序”都是人们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对同学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论是指导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还是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大量渗透了“排序和分类”的活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四年级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类”的意识,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对“排序和分类”的认识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过程技能和方法,还是对“排序和分类”理性考虑肯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它不只标志着同学目前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同学的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本课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学随家长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图片,其目的是唤起同学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同学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兴趣;然后,试图通过同学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笼统出“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进了什么是“多极二分法”,进而让同学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同学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课程规范关于贴近同学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等多项编写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类的实质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进行分类和“二分法”是本课的重点,“多极二分法”和运用“多极二分法”是本课的难点;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同学的体验、提升同学的价值观是本课的关键。

  二、 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中也包括着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根据本课的结构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悟分类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置、使之形成科学

  概念或结论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价值。

  2、知道分类的基本规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学会“二分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多极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多种运用方法。

  4、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同学细心观察、认真考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 说教学准备:

  1、对教材的处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学要求;

  (2)设计动物、食物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3)考虑到教材中给各种动物运用多极二分法分类与上面我们设计的卡片有雷同之处,为此,设计了给全班同学分类这一环节;

  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来体现课程规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理念和思想。

  2、具体技术处置

  (1)制作动物与食物卡片,供同学分组活动使用。选择素材的原则应该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同时满足三种分法的前提下考虑具体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据荤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况,我们决定选取面条、面包、米饭、青菜、四季豆、猪肉、鸡和带鱼这些与同学生活比较贴近的食物做为素材。动物选取同学比较了解的啄木鸟、鹰、猫头鹰、老虎、兔子、鳄鱼、长颈鹿和羊作为素材。

  (2)制作三大课件

  ①与同学分组活动相匹配的、可以拖动的动物、食物课;

  ②供全班同学进行二极分类的系统结构图课件;

  ③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筒课件;

  考虑这些课件的原则应该是便于展示同学的操作活动、增强引领同学开展活动的有效性和减少实物投影和课件之间的切换次数,为此,我们制作了以上三大课件。

  四、 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规范》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同学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同学提供充沛的亲身经历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预设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1、给卡片分类

  分组活动是同学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准备了2组卡片,食物或者动物各八种。之所以选用2种不同类别的图片,主要是考虑到同学原有学习基础上对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加强化同学的思维活动。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同学自身来动手分一分,使每个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调动,再通过小组代表上台来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组内的活动变成了整个班级的思维碰撞。通过这个活动,同学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体会到了什么是分类。

  教师在同学交流互动的同时,概括同学的发言,着重强调同学的分类是依照哪个特征来分,强化分类概念中所要依据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在同学对分类概念有了一定理解的同时,和时引导同学总结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

  2、给全班同学分类

  通过同学畅谈生活中二分法的运用,教师带领同学试着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类,在将班级分为男生和女生的基础上,抛出“能否在分男生女生的基础上再往下面继续分”,在同学们一致认可的基础上,小组首先讨论,给同学足够的思维空间,再整班讨论。对于一些相对而言的概念,教师引领同学来更加细化,鼓励同学寻找一些显而易见的规范。“在动手之前先动脑”.

  在充沛讨论的前提下,教师引领同学开展两个全班性的游戏,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个是列队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有二,一是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分类活动中来;二是让同学亲自体验什么叫多极二分法。

  第二个是寻找同学,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队列站好后,邀请一位同学来协助老师寻找某一类特征的同学,让同学们体验到分类的作用;待同学回到自身座位后,继续请他来协助老师再次寻找刚才特征的同学,从中进一步感受到分类的重要性,就是能够协助我们更迅速的查找到事物。

  3、给自带垃圾分类

  展示学校生活中垃圾箱的照片,请同学来谈谈感受。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认识到我们平时在丢垃圾的时候经常丢错,需要学会丢垃圾。开展自带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的讨论,让同学充沛调动已有经验来做初步认识和区分。教师对于典型物品的集体讨论,让同学明确了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规范,从而来重新判断自身所带的垃圾属于哪一类。在课堂上准备垃圾桶、每人来丢一丢,很好的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热情,“准确、恬静、快速”的要求又对同学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寻找监督员来监督同学丢垃圾的活动,更好的强化了“准”的指标。

  通过对可回收垃圾处置方式的讨论,让同学发现,不同材质的垃圾又要进行不同的处置,结构图的展示让同学发现分类的方法不止可以二分,有的时候也可以三分四分或者多分,金属类垃圾的再处置又要依照金属的种类再分门别类的处置,从中体会到了分类中还有有别于多极二分法的许多种方法,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最后对分类在生发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讨论,对分类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经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我的饮食情景,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我该吃什么、该怎样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一样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我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供给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构成和坚持。为了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简便、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我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资料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能够让学生将自我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能够按照自我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能够是学生自我带的,也能够由教师为学生供给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经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包含的主要营养,帮忙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明白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资料能够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我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包含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我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包含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资料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景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本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我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贴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经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经过阅读使学生明白粮食类包含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包含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包含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坚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包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经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当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经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构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经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关心和注意自我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我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齐,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齐,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我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能够给学生供给更大的发挥空间,能够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齐,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鸡蛋、鸭蛋能够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能够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经过今日的讨论交流,教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教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必须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必须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自学教材中不一样种类的食物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谁能说说经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明白些什么?

  生:经过阅读和讨论,我们明白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包含丰富的淀粉,它能够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鱼、肉、蛋、奶、豆类包含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种油类食物包含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坚持体温。

  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包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坚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经过汇报,我明白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有了必须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经过讨论,我们明白,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一样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经过学习我们明白,每种食物分别包含不一样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构成偏食的习惯。我们明白,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经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说课稿06-22

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02-17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02-24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16篇)05-23

小学科学说课稿五篇01-18

小学科学说课稿5篇01-12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六篇01-13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三篇01-15

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五篇01-18

小学科学说课稿7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