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1-11 10:23: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语文说课稿锦集八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2、教学目标:

  ①积累生动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描写的手法。

  ②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的关键词或句子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分析作者和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等能力,在读中品味,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

  3、教学重点: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的内涵。

  4、教学难点:领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5、学情分析:①从德育角度讲,现代学生并不缺少“被人爱”,相反地,恰恰是因为拥有太多的“被人爱”,反而使他们缺少了一种“爱别人”的胸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最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们对善的向往提升起来,把人的良知焕发出来,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和自由,乐于创造,热爱自然,学会生活和怀有理解人生的渴望。因此,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②从语文角度讲,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还只停留在以情节判断作品好坏这一浅层面上。因此,帮助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长期任务。

  二、说教法

  朗读型美读鉴赏法:(此法由叶圣陶先生提出)。

  设置原因:

  1、本文描写人鸟相亲的画面,语言优美精致,有着浓郁的诗意,适合朗读。

  2、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对于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教师表情化的朗读可以把作者感情的流程直接诉诸于学生的听觉,加之伴随着语意的理解,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逐渐被打动,从而使他们逐渐展开全面的鉴赏活动。这样以读导讲,以讲导读,更能使学生明晰而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意蕴。

  三、说学法

  1、朗读鉴赏法

  设置原因:A、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生活积累少,以及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如高中生一样,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只能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味来切入文本,对作品获得感性的认识。

  B、学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调集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去亲历再造作者言语表达生动性的过程,在情感上与产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

  2、小组合作学习

  设置原因:A、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搜集带有“鸟”字的成语

  (二)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展示“鸟语花香”的境界,以便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要求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由此引导学生走进,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四)精读研讨:

  这一阶段,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举手抢答;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或发挥想象,尝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雏鸟的角色,进行精彩的家庭对话。雏鸟活动的那一部分还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多媒体展示文字和画面),学习细腻的描写手法。这些教学形式,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起来,每个人都想参与,都想表现自己,我们的课堂教学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问题设计:

  1、我初见朋友送的珍珠鸟时心情如何?从文中哪句话读出了这种喜悦之情?

  2、可是紧接着,作者为什么单独用一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想象:这对怕人的鸟被送到新的主人家,心里会想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试着扮演鸟爸爸、鸟妈妈的角色,说说他们将进行一段怎样的家庭对话?

  3、我在关爱珍珠鸟的过程中,首先为它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我这一温存的举动换来了什么?你从这一叫声中读出了什么?

  4、我还为它做了哪些事?我的付出又换来了鸟怎样的反应?

  过渡:是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

  5、雏鸟长得怎样?

  想象:雏鸟诞生后,它的爸爸、妈妈将对它进行怎样的教育?雏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展开一家三口的对话。

  6、雏鸟对我有什么反应?我又是怎样关 爱它的呢?请一位同学朗读雏鸟活动的段落,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大屏幕出示与文字有关的画面)

  7、雏鸟的变化和我的'关爱是分不开的,我在雏鸟活动的时候是如何对待它的?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回答。

  8、在我的关爱下,鸟不但亲近我,信任我,还对我产生了一种依恋,你能从文找出雏鸟对我依恋的句子吗?作者在表现这种依恋的情感时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9、读到这里,你感觉作者笔下的鸟和你以往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10、这种表达效果和作者细腻的描写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对雏鸟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能找出相关词语吗?请带着对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这段文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鸟,亲昵的趴在作者肩头睡着了,还呷呷嘴,似乎在做梦。

  想象:此时的鸟做了一个什么梦?

  11、作者也被鸟的这种亲昵、依恋的深情所打动,灵感涌上心头,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想象:作者在这里想对我们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唤?你以后会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想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唤起情感上的共鸣,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亲近它,欣赏它,关爱它,并象作者一样及时捕捉灵感,拿起笔细腻的描写出自己喜爱的动物。

  (六)课堂结束

  多媒体展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旋律,结束今天的课堂学习。

语文说课稿 篇2

  作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于六年级是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重要时期,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将这篇诗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回顾导入: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导入本课这首有关战争主题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让学生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

  2、交流乐府诗,了解《十五从军征》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检查冢,窦,雉,舂,羹,贻的读音,让学生说说预习时了解的词语意思。然后后老师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学习情境之中,并尝试与学生交流诗歌大意。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看插图,学习第1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年龄的跨度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并要求学生个性化朗读。

  2、深入学习第2、3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让女生扮演老人朗读体会老人此时的心情,有迫切见到亲人的感情,也有对家里人的担忧等等并要求学生在说原因的同时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男生扮演乡里人朗读,体会他告诉老兵家里情境时的心情,抓住本诗重点词语(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诗悲凉的意境。

  3、学习4、5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让生结合插图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详细述说现在的荒凉破败,想象曾经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松柏冢累累与曾经家人的其乐融融,结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强烈对比,体会其悲凉场景。

  4、让学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样荒凉破败的家中,一个80岁的老人该怎样生活呢?让生齐读6、7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谈饭菜的味道(苦)让学生结合刚才学过3、4、5句体会饭菜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面对这一切,老人只能(让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让学生想象老人出门东向看,看什么?泣,又在泣什么,为什么而泣?并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只用了三个字,忧悲泣,来总结老兵回乡的情感历程。

  五、小结,升华主题:

  1、用有感情的朗读再次走进80岁老人的回乡遭遇。

  2、多媒体出示南京大屠杀图片,感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六、课后作业:

  1、以老人或旁人的视角,让学生利用合理的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记叙文

  2、观看日本动画片《再见萤火虫》,通过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基本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要求,我觉得这两方面做的比较好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在我感到得心应手的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一副副画面立体的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3教学中把朗读作为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在引导学生联想时的语句不够精炼与到位。最后一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指导读还略显不足。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部分字词含义,理解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第一单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我将采用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朗读来品味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用讨论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五、说学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本课教学我将给学生以下指导:

  1、教给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2、教给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读懂文言大意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说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我采用“线索式”教学思路,即“一线串珠”式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这是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思路。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这个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探讨这个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童真童趣。”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1、感知童趣: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教师范读进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观,训练学生感知文字的语感,初步感知童趣。

  2、理解童趣:通过默读、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理解童趣。

  3、品味童趣: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品味童趣,进行情感教育和感情熏陶。

  七、说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展示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二)感知童趣

  1、朗读并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学会朗读。

  3、学会表情朗读。以趣激趣,教会朗读方法。

  用好的朗读,诱发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理解童趣进行分散性学习:

  1、阅读、质疑、讨论。

  2、理解字、词、句。

  3、讨论,解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品味童趣进行集中性学习:

  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

  3、同上

  (五)课堂训练

  指导背诵。检验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情况并积累词语。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达到朗读成诵。

  检验学习成果,积累文言词语。

  (六)课外延伸以“童趣”为题,写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小鹿的玫瑰花》是新课程(人教版)实验教材中,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其主要内容是:在美好的春天里,小鹿种上的一丛玫瑰,它为了种好玫瑰不怕吃苦,精心管理“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当玫瑰开花的时候,小鹿却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有看到玫瑰花,鹿弟弟替哥哥惋惜。当又听到黄莺和微风对玫瑰花的赞美后,鹿弟弟又高兴的说:“哥哥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课文从“白栽”到“没有白栽”这两句话中引发学生对课文深刻含意的思考。

  这篇童话故事从表层看文章的思路是:“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故事的巧合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情味,进而启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故事的深层却蕴含着“美化环境及其为他人创造幸福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了幸福和快乐”的深远意义。促使学生懂得“一人种花,飘香万家”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自能读书。在轻松愉快地阅读实践中,读文、识字、理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三、设计特色

  读中有思,思中感悟,多维互动,主动发展。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逐步养成积累运用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4.体会文章的含意,体会美化环境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自能读书,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意思。

  1.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喜欢读书,乐于读书。读书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可朗读,可默读,可分角色读,可分小组相互评读。

  2.提出读书要求,学会读书方法。

  (1)读通句子,读谁字音,对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先用红笔圈起来,再查字典解决后批注在书上。

  (2)要求读准字音认识的生字有:

  玫瑰骨终瘸拐莺

  (3)理解的词语有:

  常常渐渐惋惜

  3.读读数数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说说自己最爱读哪些段。

  4.按要求,标划句子

  (1)用“”标出表示时间的语词的句子。

  (2)用“”标出小鹿心情变化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思。

  第二环节:学生自学,教师导引,分组探究,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进行这一环节,是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懂读熟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搞好学习汇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汇报要点即:

  (1)我学会了哪些问题?

  (2)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3)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教师要做好统计及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逐步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读书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结合课文内容,感悟探究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他(小鹿)常常去松土、浇水。

  句子中的“常常”一词说明了小鹿对种上的玫瑰态度怎样?

  (2)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花骨朵。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

  小鹿为什么数花骨朵,从小鹿数花骨朵,你从中感悟出了什么?

  (3)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句子中“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这句体现出了小鹿什么样的心情?

  (4)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鹿弟弟“惋惜”的原因是什么?读这句话时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对“惋惜”一词的理解是。

  (5)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鹿弟弟为什么高兴?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

  3.分组探究,提出要求。

  对一些疑难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共同探究解决,在学生分组讨论时不要流于形式,要提出具体要求:(1)要求每位学生都发言。(2)对于疑难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补充解决,对不同的意见可争执,可辨析,最终达到统一。(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做好记录,搞好小组汇报。

  第三环节,体会感悟,扮演角色,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深刻含意。

  这是一篇能够充分引起学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教学时要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朗读、表演,在扮演角色时一定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各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通过表演来感悟出文章内容的深刻含意。

  1.扮演小鹿者,教师应注意指导。

  (1)要创造性表演出小鹿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没见到玫瑰花而失望的表情。从中感悟出“惋惜”一词的含义。

  (2)表演出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述说后高兴的样子,从中体会小鹿心情变化的特点。

  2.扮演鹿弟弟者,教师应注意指导:

  创造性表演出鹿弟弟替哥哥从憧憬到失望,从惋惜到高兴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探究出“玫瑰没有白栽”这一文章的含意。

  3.扮演黄莺、微风者教师应注意指导:

  表演者要带有赞美的语气,表演出来欣赏到玫瑰花时的幸福和快乐的愉悦心情。

  通过扮演角色的朗读、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课文内容就会自然而然体会到“一人栽花,飘香万家”的道理,感悟出“小鹿种玫瑰虽没看到花开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当别人有了幸福和快乐,自己也深感高兴”这一文章的含意,进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问题,达到了“水到渠成”之目的。

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北师大版的第三册《特殊的考试》。这是以考验为主题的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懂得学习要和实践紧密结合,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认识生字12个,写字8个。

  2熟练有感情的表演朗诵故事。

  3在班中举行大讨论为什么小兔成为"小小卫生员"节目的主持人。

  基于上述内容,本节课我将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各种语文活动中认识生字,并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悟出道理。为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以学定教。《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语文,因此教学中我从学生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情景入手,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探究愿望。

  2、激发识字兴趣。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在情境中指导学生认字,使之达到当堂消化的目的。

  3、 问题引探。这里我主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的放矢,通过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实考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篇课文却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它主要是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这和我们学校的'特色环境教育正好想符合。在实际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日是怎么做的,对于爱护 环境自己有些什么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的意思,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出课文的大概含义。几锻炼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又增强学 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三步进行。

  一、 创设生活情景,产生探究欲望

  开课伊始,我先创设情景----动物王国电视台要选一位主持"小小卫生员"节目的主持人,参加竞选的小动物要进行一项特殊的考试,同学们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学习:故事 特殊的考试。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为本节课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二、 重视识字教学及学生情况,以学定教

  首 先,我指导学生欣赏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字,并在听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因为此学段,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如结合上下文猜 字,查字典,请教别人等,这样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解决生字之后,学生自由读文,自查掌握生字的情况,然后指名读课文,评价,以此来检查学生的生 字掌握情况。接下来,以词语形式指导学生识字,再单个生字,这样,逐步缩小语境,避免学生孤立识字,降低识字的难度,培养识字的兴趣。

  三、 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这里主要是设计几个问题:1、都有谁去应聘了?2、他们做了哪些准备?3、为什么小白兔被录取了?通过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的重要性。

  总之,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为主的理念,重在让学生独立理解识字,读懂课文,并在小组合作中感受体验合作、成功的愉快。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 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星星变奏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诗歌,教学目标是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星星变奏曲》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了解“朦胧诗”的特征与创作背景;二是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三是理解变奏曲的含义;四是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难点是认真体会“星星”这个意想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的不同。

  二、说教法

  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读书,查找资料,注音释义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积累诗歌的基本知识。本课要查找的相关资料有“变奏曲”、“意象”、“意境”、“朦胧诗”和作者等相关材料。

  朗读法。诗歌的教学以诵读为主,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感悟星星在诗的上下节中不同的情景和情境,体会诗的主题思想。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说说,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问法。加强教师的引导,避免学生毫无目的的读,没有方法的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探究课文。

  三、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首先,运用创设情境法导入。导语是“同学们,你们是否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是否欣赏过一颗颗璀璨瑰丽的星星?你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的呢”(请同学们说说)。这一导语,意在把学生领进诗情画意的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让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即使检查预习作业,也是积累知识。

  第三,教师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物象”、“意象”、“意境”、“朦胧诗派”、“变奏曲”。这些名词学生仅凭材料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点拨。这一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知识,更好的理解诗的主题。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要求: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2、认真品味两节诗的不同读法。想想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初步领会诗中创设的情境。品味和揣摩第一节诗人创设的是光明、美好的意境,

  第二节创设的是寒冷和残酷的`意境,因此在朗读时第一节应用明快轻松的口吻朗读,第二节应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

  研读赏析探究

  出示思考题一: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引导学生找到并朗读描写星星的语句,体味和揣摩含义深刻的诗句,如:“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出示思考题二:两节诗在结构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分析句式)

  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 如果谁还需要谁还需要谁愿意谁愿意 出示思考题三:探究“变奏曲”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诗的一、二节在结构、句式、意象的塑造上、情感的抒发上,形成的强烈对照,这正如“变奏曲”一样,因此,题目“变奏曲”原指音乐术语,课文中是指诗的上下节结构、句式、意境、主题和情感的变化。

  感悟延伸

  1、感悟朦胧诗的特点。让学生思索学了这首诗后,谈谈对朦胧诗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感悟到朦胧诗是通过意象和比喻等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2、延伸:阅读“丁建华谈朗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这一片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奏好四部曲“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探究——感悟延伸”。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课时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课时:

  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

  (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第三步:疑难指津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阅读迁移(比较异同)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五、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预习设计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

  2、自我选圈重点词句。如“误落”、“尘网”、“樊笼”等。

  3、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预习使学生在课前进入陶诗所营造的氛围,为学习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准备。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官场田园

  误落尘网自得其乐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观潮》说课稿01-11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水》说课稿01-04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优质说课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