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2-16 09:13: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程预设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

  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

  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设计的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地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

  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有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二、说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认识掌握课后生字,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窃的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三、说教学重难点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 我认为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窃的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四、说教法 学法

  接下来,我来说说为达到教学目标,我对教法的选择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1、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新课程标准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主张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本篇课文我主要采取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主,教师适时点拔的教学原则。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注重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轮读,表演读)和不同层次地读(自学读,尝试读,理解读,感悟读),所以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指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文章虽没有曲折的情节,可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要引导学生读出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等,通过朗读,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情境美,思想美。

  3、在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上,我在教学中安排采访与情境对话,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表达,想象,感悟,把读和演相结合,读和说相结合,读和想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感悟体验能力。

  4、在理解重点词句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总而言之,我的教法归纳如下:品析词句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学法指导归纳为自读自悟法,生活经验对比法,画面想象法。

  总之,设计这样的教学法都是为了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两课时,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交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

  2、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运用平时的词语积累,为读加一个词语或短语。如如饥似渴地读,一丝不苟地读,心不在焉地读等。

  3、理解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就能引领出整篇文章的思路。质疑:窃是什么意思?窃读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换词法理解窃读的意思: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出示自学要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可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老板发现而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沉迷与吸引,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三)精读词句,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传神细腻。

  1、学习1-4自然段,感悟读书之热切。

  2、、学习5-8自然段,感受读书之艰辛。

  3、、学习9-10自然段,再探窃读之动力。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仿课文最后一句话,写一句话作为自己的读书格言。

  2、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摘抄,写阅读记录卡。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特点:

  这篇文章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朗读与理解,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划出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窃读时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与理解作者窃读的滋味。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三、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学生赛读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小组的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小组内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上课前给学生讲好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心到、眼到、口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则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的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

  窃读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读书的名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做到由已知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让学生初读一遍课文,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作者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四人小组交流)

  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

  下雨天窃读

  饥肠辘辘地窃读

  (三)、品读赏析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学生小组合作划出描写作者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己小组内各成员的各种观点,交流他们各自喜欢的段落,扩大他们的思路。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六、设计思路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的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都在为本小组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学生始终都在自我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方法。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文是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的。主要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启示部分爸爸告诫的话,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交接、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父亲对“我”的教导,作者受到启示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名言警句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本文的特点,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在教学钓鱼和放鱼的部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而体会人物心理。2、小组合作交流法。在教学“启示”部分,由于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这节课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过课件的适当穿插,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将能净化人的灵魂。”此时出示月夜图,学生欣赏着皎洁、清柔似水的月夜图。同时提出:“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会有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发生?”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此我设计的默读环节,是因为默读是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快速读书的一种方法。在此让学生得到练习。并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月夜的片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也很美,是为什么呢?”学生能够说出“因为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紧接着问“作者是怎样钓到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鱼的句子:“过了好长时间……”让学生读出钓到鱼是很不容易的。这样为后面作者舍不得放掉鱼做铺垫。

  3.接着我再次引出:“作者这么费力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作者钓到的鲈鱼的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朗读时,同样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学生把欣赏文字美,想象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都通过感情朗读给展现了出来。

  二.读懂课文感受美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教师必须把学生自学、自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发现。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9自然段。

  课文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我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儿子说的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读读、议议、想想。这样学生就更深入课文内容了。小组再讨论:如果你就是这位父亲,在此情况下你怎样劝这个孩子放弃这条鱼?学生各抒己见,会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儿子。从而深刻地体会出父亲此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对儿子的关爱,另一方面又要态度坚定地严格要求儿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生再读这段时,把“儿子”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给表现了出来。从而体会到父亲的言行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美丽。

  通过组织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应该不贪便宜、诚实守纪、有道德。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在学生还沉醉在感悟父亲的行为美,感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美的时候,引入“正是父亲的严格教导,为作者 了一个美丽的人生。34年后作者事业有成,那是因为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过很多的“诱惑”,但是回想起父亲的话他学会了放弃。”(学生讨论:“诱惑”可能指什么?)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出示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老师和学生一起注视着,默念着这句话。我相信道德美的丰碑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让我们的学生领略到美的故事,走进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实践之美,做一个带给祖国,带给他人美的人;

  作业布置:

  1. 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2. 将文中某句话改写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3. 搜集有关道德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鱼 启示

  大、美(得意)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

  爸爸要我放鱼(急切) 与非的问题,实践

  再三肯求(委屈、难受) 起来却很难。

  放鱼(依依不舍)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作进行具体的阐述。

  说教材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作品,该组以我爱阅读为主题展开。

  本篇精读课文以窃读为线索。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这一中心思想,清丽平实、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符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得到情感体验,同时在品读课文中,我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小女孩窃读时的担忧、恐慌与痛苦,体验到惊喜、快乐与满足。这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文章中充满着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体会到文中丰富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快乐。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依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项目,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我窃读时的复杂心情;

  3、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联系生活实际懂得你们是吃饭长大的真正内涵,并热爱读书。

  4、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

  2、圈划并有感情的朗出作者读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难点:

  1、揣摩作者窃读时的复杂心理,感悟作者对书本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思想感情。

  2、在体会作者的热爱读书中,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感受书本的无穷魅力。

  说教法、学法

  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教法归纳如下:交流感受法,引导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关键词句分析法。学法归纳为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想象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实行预设的学习目标,我和学生做如下准备:

  教师:分析教材准备教学资料,如课件。

  学生: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名人读书时的故事或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并读一读。

  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课文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旨,让学生在朗读、探讨、交流,感悟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得到思想的启迪。

  一、感受交流法

  从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感受导入,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巧妙的牵引出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明确了本科的学习目标。

  在一篇说课稿中,教学过程尤为重要,因而导入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跟书本也更亲近,使学生更愿意去学习这篇课文。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如写作文也提倡凤头、猪肚、豹尾,无不体现开头的重要性,体现万事开头难这一特点,于是设计感受交流导入法,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

  二、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圈划关键字窃字,进行具体的讲解。

  我们都知道,窃大都表现大都表现的`都是贬义词,现实生活中大都为钱财、为自身利益而自私的窃取别人的东西,你们听说过窃读吗?(板书:窃读记)那文中的窃读又是否是贬义词呢?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思考问题。

  三、探讨交流,精讲点拨

  带着对课题的疑问,让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文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句子,应让学生在找出句子的同时,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其存在的真正内涵,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传神细腻。小组内交流讨论,综合讨论结果和疑问,在班内交流汇报,集体解决问题。

  新课程倡导,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达成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环节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他们的思维。

  再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有些词句理解的还不够透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媒体出示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语句,适时进行点拨。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引导生体会读书的重要作用,及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结合生对课堂练习的回答,作出小结。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布置课外实践: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课堂学习的目的是引向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正是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要求。另外,这样设计还能够沟通课内外,利于把语文学习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能简要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做到了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快乐惧怕

  窃读

  这一板书设计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巧妙。从横向看,两个是完全相反的词语;纵向看,两个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因为这是窃读的滋味,点明了主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针对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主要是科普说明文和神话故事,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是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这一要求在以往各个年级学习中已反复出现,应该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单元的学习更强调的是在默读中思考课文大意,品析重点词句,进行圈画批注。这就必须在课堂学习时注重方法指导与实践。

  课文通过“ 蛇能保护庄稼”、“ 猫有利于苜蓿生长” 等具体事例, 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只有研究它们, 掌握其规律, 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一科学道理。

  文章文字浅显,道理却深刻。全文分三节。第一节讲述蛇与庄稼的关系。先介绍整个事件,洪水过后,即使风调雨顺庄稼也歉收,老农买了一批蛇放进地里,庄稼获得丰收;然后借助老农的口道破蛇与庄稼的关系。第二节讲猫与苜蓿的关系。也是先通过事例说猫的多少与苜蓿生长的好坏有联系,再从蜜蜂与苜蓿、田鼠与蜜蜂、猫与田鼠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说明猫与苜蓿是如何产生联系的。第三节列出了四种简单联系,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并列举了随地吐痰与传染疾病的联系,最后点明中心:只有了解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事情办好。

  本课寄意于物,寓理于事,语言浅显,结构严谨,讲求推理。由于整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知识及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 便为学生读懂常识性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文本。

  二、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自主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并积累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练习自主解决,对于重点词语的意思还需在课堂中给予一定时间,结合课文具体语境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工作。这时的预习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还可以促使他们了解课文大意,进行质疑问难,并且适当搜索、阅读相关资料,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更应注重思维训练,加强品词析句能力的指导,学习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如抓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学习阅读常识性课文的方法步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段的意思;表达阅读后的独特感受等。

  在明理方面,学生对于保护生态平衡这一主题已有一定的体验和感悟。但由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要弄懂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复杂联系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需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教学设计予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海啸、倒灌、风调雨顺、起色、歉收、猖獗、显而易见、规律”等词语。

  本课有三个生字:“啸、苜、蓿”,还有若干个多音字,如“风调雨顺”中的“调”读tiáo;“淹没”中的“没”读mò。五年级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完全可以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字词教学。高年级的字词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应养成遇到不认识或吃不准的字,主动查字典自主识字的习惯;并在课堂上适时展开交流。

  另外,对于“海啸、倒灌、风调雨顺、起色、歉收、猖獗、显而易见、规律”等词语,均放在课文具体阅读环境中,各有侧重地理解与积累。有的可在观看录象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如“海啸、倒灌、歉收”等;有的可以查字典理解,如“风调雨顺”等;还有的可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如“显而易见、规律”等。另外,课文中“奇怪”一词有着多种含义,教师更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分析一词多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目标二: 在默读中思考,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默读课文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五年级的默读要求应相对于前面的学习有所提高,必要的指导不可或缺。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默读课文,圈划词句;默读课文,质疑问难;默读课文,进行批注等等。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默读学习通过评价加以点拨。总之,单元目标的落实需扎实有效,且需在课内落实。

  目标三:认识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初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认识阅读常识性课文的`一般步骤:初读, 概览全文, 整体把握文章所说明的知识;细读,抓住具体事例,理解重点词句, 掌握有关的知识、道理, 并了解其说明方法。为此,课堂中可以设计了一系列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课后,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运用作者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目标四:初步了解世上万物之间存在着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懂得研究事物之间联系,掌握并遵循其规律的重要性。

  学生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在语文课上学习科普常识性的说明文, 是为了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 接受一些正确的科学思想。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研读,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只有研究它们, 掌握其规律, 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一科学道理。为此,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观看有关录像, 聆听老师解说, 默读文章理解, 展开小组讨论, 组织语言阐述, 让学生自然、主动地接受新的科学知识及思想, 进而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 科学思维方式的巧妙渗透

  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看世上的万事万物, 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了教材的科技因素, 以“复杂联系” 为重点, 动用多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去探究“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 掌握规律, 才能看准问题、做好事情”的道理。

  蛇与庄稼是复杂联系, 我的教学由二个“奇怪”入手:—是洪水过后,庄稼歉收;二是放蛇入田, 庄稼丰收。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弄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随后,我让学生观看录像“海啸——水淹——蛇死——鼠狂——歉收”, 从感性上认识到是起决定作用的“ 中间者”——田鼠,把“蛇”与“庄稼”联系在了一起, 从而也就认识了何谓“复杂联系”。

  猫与首着是更为复杂的联系, 我让学生结合读文设计“猫、蜜蜂、田鼠、苜蓿”四者之间复杂联系的示意图, 又一次认识到了“猫”与“苜蓿”这两样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之所以会发生联系, 那是“蜜蜂”与“田鼠”起到了“纽带”作用。

  最后,本课的设计并未停留于“联系”的层面上, 而是上升至怎样运用“联系”的方法把事情办好, 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宣传不随地吐痰、植树造林、治理“ 三废”等的原因及意义。

  (二)阅读过程中贯穿表达的训练

  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文字表述是比较理性的。依据教材本身的语言特点,我感到应该把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揭示自然规律,作为本课语言文字学习的重点,使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解一些大自然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明白的道理清楚连贯地加以表达。

  如“因为……所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多有接触。在本课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在交流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时候,能用上“因为……所以……”把它们之间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一层一层讲清楚;在交流为什么要宣传“不随地吐痰、植树造林、治理‘三废’的时候,能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进行清楚地表述。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先自己准备说说,再课堂集体交流。这样,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单纯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学习关联词的用法,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自己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连贯性、流畅性。

  (三)在阅读过程了解说明方法,尝试拓展运用

  阅读常识性说明文有着一定的方法与步骤,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具体是指:初读, 概览全文, 整体把握文章所说明的知识;细读, 抓住具体事例,理解重点词句, 掌握有关的知识、道理, 并了解其说明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尤其在精读课文这一块, 我利用录像、投影等手段, 设计了读文释义、读文换词、读文说句、读文画图、读文练说等练习, 讲读练三结合,学习说明文特有的语言文字, 理解课文阐述的科学知识和道理。

  当代的语文教学不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本课的教学将学生的视野由课本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引导他们多读书, 爱读书, 会读书。为此, 无论在讲评、激励, 还是教学末尾, 我都由课文到实例,到生活, 到课外书籍, 指导学生多阅读, 多观察, 多积累。生活中还有哪些复杂联系呢?最后,我引导学生到课外去读书、上网、请教家长等,通过各种广泛的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并模仿课文第1、2节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写复杂联系。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研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说明性文章”。下面我将从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教学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来展示说明。

  一、说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分为三个学段,各学段相互联系,目标螺旋上升,整体推进。五年级上册为第三学段,第三学段的目标是建立在第二学段目标基础上,着眼于阅读、感悟、积累,在写作上下功夫。

  (一)说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第三学段的目标,结合本单元的专题特点,我制订了如下课程目标。

  1、识字写字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200字,会写150个。而本单元则要求学生认字18个,会写23个,正确读写新词语。

  2、阅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3)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

  (4)懂得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接受初步的辩证主义启蒙教育。

  3、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小小推销员”,在活动中提高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推销商品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快乐。

  4、习作

  将阅读中体会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说内容标准:

  第9课《鲸》:《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第10课《松鼠》: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与语言。

  第11课《新型玻璃》: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感受科技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学习课文,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给学生以商品推销的初步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习作介绍一种物品,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之中去,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回顾拓展三,总结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熟读成诵《四时之风》,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说教材

  本册书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德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与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下面我将从编写特点和编写体例来重点介绍本册教材。

  (一)说编写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来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如,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走近毛泽东;还有的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如,学习说明性文章;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教材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部分分为两个自然段,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名学习单元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老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人教版课本中将精读课与略读课相结合,并在精读课与略读课之间安排了“连接语”,体现了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每一组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本册教材保留了一些优秀篇目,如《落花生》《地震中的父与子》。还选取了一些富有时代感的文章,《最后一分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有的课文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如,《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第五组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

  本册教材体裁多样,课文中除了散文、古诗、说明文以外,还有访问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五组综合性学习单元选编的阅读材料,有谜语、歇后语、对联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首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体例,将“口语交际·习作”单列。最后,从本册起将原先每组之后的“语文园地”分作“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两个板块。在“回顾·拓展”中新设“交流平台”栏目,旨在侧重引导学生小结、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并逐渐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我爱阅读”专题中,另一次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编排方式完全改变以往教材的编法。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本册书重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除继续保留“资料袋”“阅读链接”两个栏目外,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更多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文章,帮助理解课文和增加阅读量。如,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单元,引导学生搜集图文资料,了解中国昔日的耻辱和今日的强大。

  (二)编写体例:

  1.说教材的编写目的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为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

  2.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进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本册书编排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32篇。

  每个单元共分为四个方面:单元导读、课例、回顾拓展和口语交际习作。其中导读点明了本单元的专题、提示了学习的要求和重点;课例包括2篇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包括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还插进了机动栏目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和趣味语文等。口语交际习作是一个独立栏目,以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整册教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说内容结构

  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了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方法。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开启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另外,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习作:写说明性文章,交流平台:介绍说明方法,日积月累:《四时之风》,课外书屋:介绍中外科普名著

  (四)说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横向整合

  本组教材以“学习说明性文章”为专题精心设计,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口语交际习作与回顾拓展彼此关联,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在整册教材中也起到了相对重要的作用。之前的“我爱阅读”和“月是故乡明”以及后来的“父母之爱”“走近毛泽东”等单元都是以写人、写事为主,比较单一枯燥,而编排本组的几篇说明性文章,让整册教材涉及的题材更广泛,阅读内容更丰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纵向整合

  说明文是一种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其实,早在第二学段教材中就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说明文,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蜜蜂》,三年级下册第17课《太阳》,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等课文。通过对以上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已有了简单的了解。本组教材的几篇课文是在四年级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习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将学到的说明方法运用到习作当中去。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小学阶段的说明文还在六年级下册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和19课《千年圆梦在今朝》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因此,综合来看,本单元的几组说明文在中、高学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说建议

  (一)说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的提出了五点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结合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识字写字教学放手指导

  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老师要放手,让学生通过小自学和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以及易混的生字进行指导,逐渐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学习的能力。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将单元导读,课后练习和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课外书屋有效的结合起来。本单元有2篇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上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精读课文在教学时要精读词句,掌握说明方法。如《鲸》的课后练习第2题是:课文在介绍鲸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和同学交流?《新型玻璃》的课后练习第2题:举例说明,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精读课要注重听、说、读、写相结合,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完《鲸》这篇课文后,应该让学生按照课后“小练笔”的要求“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理解,还能够将学到的说明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充分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学习《新型玻璃》这一课则可以结合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的活动,向别人介绍一种商品,并恰当的运用说明方法。这样一来,既有像文本的学习,又有自己的创作,交流时同学间的相互聆听,避免了学习说明文枯燥乏味的现象。

  另外,精读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但由于本单元都是说明性的文章,教师要重点抓住句段,指导学生练读。

  略读课文教学要“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点难点,以课前的“链接语”为学习参考。方法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精读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如,学习《松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参照“链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再抓住“作者时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则不作过多要求。

  3.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建议。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为“我是小小推销员”,在前面的精读课当中已经有所涉及和安排,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评选出优秀者在全班为大家介绍,最好现场讲解和事物展示相结合。

  习作的内容是运用一些说明方法,选择一样物品介绍给大家。其实从刚学过的精读课中的“小练笔”和口语交际中的“我是小小推销员”等活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再形成文章并不难,教师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写完后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写作习惯

  (二)说评价建议。

  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为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课程标准指导的评价建议如下: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零碎,防止片面追求形式。3.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结合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我运用了生本教育的评价方式,具体建议如下:小组合作是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主要采取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小组以分数作为量化的考核标准,奖励实行“一荣俱荣”的原则,奖励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荣誉证书和授予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等。

  1.识字写字教学评价。在识字写字时个人自评表现出来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学习方法和工具,独立学会课后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进行有效的自我检测。小组评价则是由组长对整个小组学生的识字写字情况进行检测,在小组内及时纠正错误。教师评价则是教师以小卷,口头测试等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每种评价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对应的分数为1——3,每单元小组评选出1名“识字小能手”。

  课堂教学评价。

  2.阅读课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能够真正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的小组,要加相应的分数,主要有教师巡视进行评价。能够到前面给全班同学做展示的,小组人员表现自然大方,表达通顺流畅的,能够巧妙应对其他同学质疑的,要按照1——3分的等级加分。能够认真倾听台上同学表达,并提出质疑,和展示小组进行互动的同学也要相应的加分。每周评选出“最佳发言人”等。

  3.评价写作能力:包括日记、练笔和习作。坚持鼓励为主,把学生的习作分为优上、优中、优下、良上四个等级。尤其重视学生习作中遣词造句是否应用了积累的语言素材。在平时的批改中根据学生使用佳词佳句的数量采取等级加分制,用一个好词加一分,用一个好句子加二分,激励学生运用积累,推敲文字。要关注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认真批阅他们的习作,努力发现他们使用的佳词。这样评价能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态度、表现,是全面、公正的评价,起到了很好的肯定、激励作用。

  (三)说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议。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与利用做出了以下建议: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等。

  2.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应高度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一单元中,

  一、要依托文本,有效地开发利用教材、教参资源。如《鲸》这篇课文后的资料袋,为我们介绍了鲸的数量在急剧减少,呼吁人类保护鲸,唤起学生的热爱动物的意识。

  二、借助多媒体,在视频中感悟。如观看须鲸鱼捕食的视频,感受须鲸进食量之大。

  三、拓展阅读,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本组教材在园地中编排了“课外书屋”栏目,为同学们列举了多篇值得阅读的说明文题目,如《昆虫记》《地球的故事》等。

  四、要抓住身边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如,利用口语交际课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

  其实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丰富的生活积累都是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让我们准确把握课标与教材,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去谱写理想的篇章。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第一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教学是在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反映生活的能力。该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百草园》写童年趣事,侧重于观察自然景物;《螳螂捕蛇》是记述见闻的文言文,侧重于叙事和状物。而《珍珠鸟》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着重描写珍珠鸟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侧重于状物。三篇文章各司一职,编者意图明确。

  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动物的实践能力,明确观察对写景状物、对反映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就其地位可言。如果说《百草园》旨在观察自然景物,训练静态描写,那么《珍珠鸟>意在观察动物,训练动态描写,并为后文《螳螂捕蛇》的状物训练奠定基础,因此其地位可谓"承前启后",不可或缺。对初一同学来说,这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细品。

  二、说目标

  《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观察对描写动物的意义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

  (3)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为:"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拟人化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童话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人与鸟的对话为表现形式,语言亲切清新,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头、颈、肢、尾、羽等组成部分),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即动态的发展过程),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传神;指导学生观察动物时发挥想像和联想,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四、说设计

  1、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要以"一石击水"之势,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可采用动画情境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给学生自读课文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如(听录音、看动画)一对大珍珠鸟(夫妇)在森林搬家到城里之前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充满了对陌生世界的憧憬和对人类的畏惧。此法形象生动又不一味地拘泥于文本,体现了具有创新精神的阅读教学理念。

  2、感知教材。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软肋。教师应将全盘讲授变为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点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

  (1)(珍珠鸟的介绍):主人对珍珠鸟的爱护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精心设置环境。

  ②不加干扰。

  归纳为"四不":不看、不管、不赶、不写(板书)

  (2)(主人的介绍):小珍珠鸟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

  归纳: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通过珍珠鸟和主人的自我介绍,学生由听到的信息中归纳出要点,点拨形式不拘一格,行之有效。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意趣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3、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辩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人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如:

  (1)设计表格让学生在文中找词语,互改互评,理解文中内容。

  小鸟的变化

  活动范围

  动作行为

  神态描写

  显得怕人

  渐渐胆大

  已经放心

  完全信赖

  (2)比较词语,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较优劣,培养学生语感,注意用词的准确传神,养成赏品语言的习惯。

  A 大鸟"伸"出小脑袋。

  小鸟"探"出小脑袋。

  B 幽深的丛林。

  幽静的丛林。

  C 一个蓬松的球儿。

  一个松软的球儿。

  (3)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此句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对文末最后一句的看法。你学习本文后,对观察描写动物有什么启示?

  4、练习设计。

  设计弹性选择型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之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因此,作业作为教与学的重要中介,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绝好环节。

  设计形式多样、角度多变、内容多元的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手、脑、耳、目、口等器官,不仅使观察、思考、想像、记忆等智力因素得到锻炼,而且使兴趣、情感、意志、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也得以长足进步,真正实现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所不能比拟的。

  5、板书设计。

  (1)养鸟的过程: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2)作者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写作启示:A.抓住特征 B.动态描写 C.想像感受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第三处写作启示由学生自己归纳书写,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搭石》,我想从以下六个方面说一说我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搭石》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课文通过对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赞美了家乡人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有点儿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三、说目标。

  1.认识“间、谴”2个生字,会写“汛、挽”等7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把对作者情感的流露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作为重点、难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受到熏陶。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通过让学生理解“景色美”“人性美”等方面,从而受到熏陶。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点。以这篇文章为依托,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观察生活,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发现美。

  五、说教学过程。

  1.搭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我通过课题直接引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采用“初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两种方式。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我不仅布置了巩固课堂知识的题目,还布置了运用所学让学生付诸实践的'题目,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图的形式,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教学效果预设。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我让学生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明白,美不仅存在于景物中,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默默奉献中。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我让学生们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

  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通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不显眼的、平凡事物的美赞美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者描写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这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我还是有欠缺的。在本节课的最后,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己,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内容和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的课文是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本专题是要让我们体会读书的乐趣,同时培养热爱读书的习惯。《走遍天下书为侣》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的作品。课文中作者以独自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作为开篇,引出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观点。在朴实的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与书为侣”的读书情结;品尝到了作者在反复的读书中获取知识的惊喜和快乐;同时分享了作者读书的方法。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以书为侣”的情感;二是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选择书为旅行伴侣的原因及反复读书的方法;三是让我们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三维目标,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生字词为导引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以及反复读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合作探究、个性研讨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体会到“与书为侣”的乐趣。

  4、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的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以及反复读书的方法。

  5、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受到的启示。

  三、说教法

  立足校本资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法。

  古人曰:“口而诵,心而惟。” 说的是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这话说出了朗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接段式朗读、竞读、齐读、快速朗读等方式,使无声的语言成为有感情的音符,让文字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与书为侣”的情感,并以此共鸣。

  2、合作探究法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以小组或者同桌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充分发挥集体合作的'智慧,创建自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3、 提问法

  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而这样有活力的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针对文本,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鲜明自己的个性观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张扬。

  四、 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铺相成的,本人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面和情感体验情况,特采用以下学法:

  1、 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手段来体会作者“与书为侣”的情感和反复读书的方法。

  2、谈论法: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倡导个性交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活动。在这个对话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话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就是教学的切入点。好的切入点,可以让课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所以我在导入这块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由生字“娱”导入课题

  (1) 教师小卡片出示“娱”,提问:大家认识这个汉字吗?谁来给它组个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娱乐”一词,然后让学生明确“娱乐”一词的意思,即使人快乐;消遣;快乐有趣的活动。

  (2) 接着教师创设漫谈话题:繁忙的工作或者学习之余,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谁来谈谈?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发表个性见解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出示教具:一副图画、一本书、一盒扑克牌、一只口琴。开设切入课题的问题:现在,如果给你们一次环绕世界旅行的机会,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样?接着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发言。

  (3) 而后教师小结中切入课题:大家都谈了自己娱乐方式,老师对你们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的距离又拉近了,真好。可你们知道生活在英国的作家尤安·艾肯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英国,走近尤安·艾肯,去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这样安排导入课题的目的是:⑴利用本课生字“娱”来导入课题,既落实课本知识点的教学,又延伸的学生知识面;⑵开设漫谈话题 ,能营造和谐积极的沟通氛围,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⑶漫谈话题的小结,可以让学生从个性思维的发射言谈中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

  (二)、学习课文

  在这一板块上,我设计了四个小模板:

  1、放情朗读,体会“与书为侣”的情结。

  让学生用火车接龙式接读课文,即分段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朗读评议。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创设浓烈的读书氛围,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面度,尽早进入文本的氛围,为下面文本的研读开辟道路。

  2、合作探究,品“与书为侣”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为了落实教学的重点,我抓住课文的标题和文本重点段落来进行教学。

  ⑴、从标题入手,设计悬念,激起兴趣。

  教师小卡片出示“侣”提问:大家认识这个汉字吗?谁给它组个词?在大家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伴侣”一词,然后让学生明确“伴侣”一词的意思,即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者旅行的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标题的理解:真棒!把在一起生活、工作或者旅行的人当做伴侣,可看出彼此之间是有一定感情的。那在标题中,我们看出作者的伴侣是什么?谁来说说对标题的了解?在学生理解标题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中进入文本。

  这样安排切入文本的意图是:A、抓标题中的“侣”作为切入口,既落实了文本知识点的教学,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抓重点语段,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对书的情结

  教师引语:在标题中,我们知道作者走遍天下都把书当成自己的伴侣,在生命中时刻相伴,共担风雨,共享喜怒哀乐。那作者环绕世界旅行的伴侣的选择毫无疑问就是书本了,那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课文的第五段和第六段,并品析相关句子来探究其原因。

  通过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最后教师汇总:原因一是作者对书有浓厚的感情,把书视为自己的挚友和家人,带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出行,是一件快事;二是不管看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得到新收获,给人以不尽的精神享受。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抓重点语段,品析句子,是精读课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能焕发学生的情感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即落实了课文的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⑶、抓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和启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分享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以及受到的启示。

  教师提问:作者爱书,把书当做是自己的伴侣,并在反复的读书中发现新东西,得到新收获,那作者读书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又受到怎样的启示?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教师出示第七自然段,让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抓住“首先”、“然后”、“最后”等关键词语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并进行背诵指导,最后在讨论中明确作者读书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即它提示我们读书不要浅尝辄止,要从多角度反复读书,把书中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重点词语为引子,让学生一目了然文段的内容, 落实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背诵语段的技能。

  3、个性交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问:课文中,我们分享了作者读书的方法,相信大家在平时的读书中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谈谈,好吗?(让学生各抒己见)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个性交流,汇总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4、筛选朗读,再现作者的读书情怀

  让学生筛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来小组中竞读,然后评议朗读情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又达到语文积累的效果。

  (三)、总结全文

  在这块上,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最后我再来汇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利用总结课文这一模板,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从学生的反馈中检查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或者句子。

  3、背诵第七自然段。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和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父爱在灾难面前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父亲抱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长达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下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瘦小羸弱,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尽管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但母亲在坚守着家庭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这是多么博大而深沉、朴素而崇高的母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述了异国父母对子女不同的爱的方式,美国作家巴迪舒尔伯特在童年七八岁的时候,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后,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同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学会看病》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这两篇课文着力于颂扬父爱、母爱的崇高与无私。而《“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则体现了在生存竞争如此残酷的现代社会,父母立足于孩子的未来,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和独立能力。口语交际和习作则是让学生在交际和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回顾.拓展中强调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通过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来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意蕴。

  这一单元既是对上组课文-生活感悟的延伸与深化,又为第七组课文对国家、民族历史的思考埋下情感的伏笔。教学这一单元时,围绕“父母之爱”这个话题,要注意教学的整体性,加强前后单元之间的联系,加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课前留心生活细节,感受父母真情,培养一颗感恩之心。虽然父母之爱是不求回报的,但应让学生明白,不能自私地索取而不知回馈,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愧于父母之爱,从而奠定感受体验的基础。课中,让学生充分读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各部分的联系,注意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分析、判断、概括的语文基本能力。但学生在理清课文叙事顺序,概括主要内容,抓住相关词句体会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单元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53个生字,其中会认28个生字,会写25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父母之爱,受到爱的教育,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真心真情回馈父母之爱。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父母之爱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体会父母之爱。

  五说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现行的人教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改变了过去课文孤立成篇的格局,而以专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如果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教师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仍将是浮光掠影。由此,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在系统论、学生主体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以单元为单位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成为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执教者本着“大教材”观的教学思想,对专题单元寻找连接点,进而统整教学资源,进行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组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更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更强调单元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说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布置学生预习这个单元,了解这个单元四篇文章的共同点,明确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

  检查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理解编者意图,领会不同的父母之爱。指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知道这一单元的能力训练目标: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感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四篇文章都是描写父母之爱,纠正他们对爱的认识的偏差,引领他们去感受父母之爱的不同侧面。初步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能力,使他们大致了解系统论的学习方法。

  (二)精读课文,以点带面

  这一单元安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都是来源于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指导墟、爆、砸、颤的写法。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真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②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③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④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挖掘爱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①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②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③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④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⑤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教学过程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父子深情。在第四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会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课文主旨。让学生对比《地震中的父与子》,注意主旨和表达方法的异同上。

  ①对比阅读,体会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朗读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改改课题,从而体会标题的妙处。再读标题,边读边体会母亲的慈祥,父亲的严厉。

  ②抓住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让学生回顾《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方法,自由说说如何学习这篇课文。

  ③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升华体验

  ④读写结合,课中练笔

  表达爱: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

  (作业)设计理念: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走进教材”,还应“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让文本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让语文生活化。

  3略读课文,学以致用

  ①对比阅读母爱永恒

  《慈母情深》,《学会看病》都是我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但是文章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却截然不同,《慈母情深》是梁晓声回忆少年时代一次买书经历所做,那是一个几乎赤贫的年代,人们缺衣少食,在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时,精神追求显得有点过于奢侈。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一个识字不多的女人,却毅然将饭钱拿出来让我去买了一本价格不菲的书(相对于她的贫寒之家来说),她虽然不知道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知道那些教育孩子的高深理论,但在她朴素的意识里,只有听来让人感动的简单信念:“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情意深深,孩子,你可曾将母亲放在心中?《学会看病》的时代背景就是讲求高速,高效的当下社会,我们这一代人衣食无忧,父母对我们更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但俗话说得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些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丧失了一定的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成为“啃老”一族。所以在知识爆炸,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独立生活,应对挫折的能力应该是我们成长之旅上的必修课。这一篇课文中的母亲,就抓住了一次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机会,让孩子独自去看病。这也是母爱——睿智之爱,放手之爱。

  ②找准角度母爱深沉

  课前预习,查找两篇文章不同的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不同的母爱表达方式。

  认真对比阅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语句,比一比,两篇课文在表达方式的不同。《慈母情深》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外形,《学会看病》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心理斗争过程。

  ③单元整合爱之伟大

  学生可将两篇阅读文章对比阅读,也可将这两篇阅读课文与学过的两篇精读课文作对比,第一:体会各自独特的表达视角,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灾难面前所催生的爱之奇迹;《慈母情深》,贫寒之家的爱之心酸,幸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热情洋溢的母爱和严厉冷静的父爱;《学会看病》,用心良苦之母爱。从而学会写文章时要找好合适的切入点,不要面面俱到。第二:不同的表达方式,虽然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但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外貌,语言,动作描写都能形神毕现,借助“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等话语的回环往复来串联起全文,这些话语就犹如层层推进的浪涛,将深沉伟大的父爱推向至高点。《慈母情深》则通过将母亲外形的描写与爽快拿钱让我买书进行对比,身体羸弱,为生计疲于奔命,却爽快答应儿子提出的在别人看来过于奢侈的要求——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母爱不输于父爱,母亲是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的代表,付出着,忘我的付出着;心中有孩子,丈夫,但从来没有自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注重父母的言语描写和自己的感悟,显现了西方文学的特色,注重内省,思辨。《学会看病》则侧重于母亲在孩子独自去看病时纠结的心理过程的描写。第三:每篇课文都有潜藏的情感线索,但每篇有不同的情感起伏。《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开始时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慈母情深》,挣钱不易,毅然给钱,深深慈母情,拳拳慈母爱,流淌于字里行间,流淌于作者心间,也流进了读者心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年少时的不解,功成名就之后感慨万千,感谢母亲的鼓励,父亲的严厉。《学会看病》,全篇纠结的心理描写就是一曲母爱的赞歌。

  4单元总结,拓展升华。

  ①词语盘点

  复习本单元应该掌握的字词,进行听写检测,进行书写训练,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②回顾与拓展

  在本组课文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找出本组课文中这样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和同学交流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出的类似语句。

  ③课外书屋

  推荐德国漫画家的漫画集《父与子》,中外有关描写父母亲情的著作。

  ④口语交际.习作

  导入: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师出示生活中的几则小故事,请学生评价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等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父母之爱,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选题,动笔之前,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可以从父母关心我的小事入手,可以从对父母做法的不理解,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方面入手,可以从父母和爷爷奶奶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同入手。找好切入点后,要列好提纲,谋篇布局,文章贵在精而深,不在广而泛,贵在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不在词语的堆积上。写作时,要注意通过人物外貌,言语,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写好之后,要多修改,自己修改之后,同桌互相修改,老师再选取一篇中等作文进行集体修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方法。

  ⑤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课文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2课时。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12

  教材简析: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好教材。这篇阅读课文生动感人,情真意切。它讲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国心。

  全文采用倒叙的写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即:常常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帕。最后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1、紧紧围绕外祖父在国外思念祖国这一思想感情展开回忆,中心突出。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借梅花来表情,蕴意深刻。

  本课是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远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表达了中国人相同的爱国之情。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但是本组有侧重于从训练作文的角度提出,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呼应,首尾连贯”的,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注意做到。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单元训练重点及新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目标

  1、3为本课教学重点;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两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

  本课的教学任务将分在以下五个环节中完成。

  第一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课文讲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组认真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整体感知,并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二环节: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各小组选代表将集中了组员智慧的见解发表出来,其他组员可以适时补充,别的小组可以发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对其中问题做以点拨,如:作者小时候,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她唐诗宋词?外祖父为什么让我摆弄古玩,而墨梅图却碰都不让碰?老人为什么把心爱的图画送给外孙女呢?-------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三环节:重点感悟,领会含义

  重点读“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

  总要有梅花的禀性才好”这段话,想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进一步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和通过梅花寄托的.爱国之情,并从中领会课题“梅花魂”的含义。

  第四环节:拓展引申,品味情感

  为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另外一段情境是由梅花精神引申开去感悟有着梅花精神的人物。我以江姐这一人物为例,使学生领会到像江姐这样坚贞不屈的人就是有中华民族气节的,由此再往返忆中华几千年的气节人物,学生就很轻易的入境了。学生举例说出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让学生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出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学生读后,让他们说出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学生也许只能说出“联系紧密”之类的笼统感受,教师可进一步指出: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首尾连贯,前后呼应,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至此完成教学目标1。2。3。

  教学目标4的完成分散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新课标明确指出: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重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篇课文感情充沛,文辞优美,尤其适合于学生诵读,在体会到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之后,让学生带著这位老人未了的遗憾反复诵读;在理解课文思考问题时,学生可默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体会老华侨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时,让学生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和外祖父讲述梅花品格的一段话(这梅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这两节内容,意思含蓄,感情深刻,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蕴含感情。因此,是作为朗读重点,通过小声读,细体会,诵读表感情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阅读课文的特点。由于课文年代久远,学生的感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其实《梅花魂》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所以备课时我力图营造一个个的情境,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外祖父的距离。比如学生对于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感受不深刻,所以我就创设了将寒冬的萧条和梅花的傲放对比的图片,当学生看到在冰雪的欺压下,梅花仍是那么秀气,这个似乎是有点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所以有的孩子不禁发出了赞叹声,我就及时的让他们读课件上打出的文中重点句子,我看到有不少孩子已经被这梅花所感动,都和着音乐吟诵起一句句赞美语言,真正的感受到了梅花精神。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13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第2课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的(语 文课堂网 )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学程序以及教学给我的启示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方面作深入思考。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诚实与信任》、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和《九色鹿》。这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诚实守信”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诚实与信任》、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写的是人与人、人与鸟之间的诚实与信任,《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它虽写的`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故事,但民间故事传达出的是人们渴望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诚实守信的美好理想和希望。四年级正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期,学懂这三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用“居然、不由自主”写一段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中体会鸟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感受到“相互信赖,和谐相处”的美好。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怎样才能学得聪明起来呢?我认为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教师应着力训练,遵循“示范——尝试”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传神,发挥想像和联想,仿写时,可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五、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遵循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在(语 文课堂网 )第二课时教学,我将围绕书后练习第4题,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这一话题展开教学。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板块来进行本课教学。分别是:第一板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读中感悟;第三板块:自读自悟;第四板块:仿写段落。

  板块一:整体感知

  课文四、五、六三个自然段,主要写珍珠鸟和我的关系,从渐渐亲近到亲密最后到亲昵的过程。学生自由朗读,悟出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精读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在本节课我将重点指导、分析课文第4自然段,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的第二板块:读中感悟。

  板块二:读中感悟

  1、 听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评价。读书要品味,要能从语言文 字里读出味道来,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

  2、 教师出示第四自然段:

  ① 比如文中的这个“只”字,你能从中读出点什么意思来?

  (“只”是仅仅的意思,说明珍珠鸟的活动范围很小,它很害怕人,很胆小。)

  再看这个“竟然”?

  (“竟然”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意思,说明珍珠鸟胆子大了,不大怕我了。)

  “索性”(干脆,说明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对我完全放心了,不再害怕我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落花生》一文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好处的人。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居然”“成熟”两个词造句。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因为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是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文章中父亲赞美花生的话和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二、说教材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通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让学生对`课文中花生品格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有作的人,什么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

  使用情景教学法是因为课文采用到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花生外形不美却很实用的认识,我特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用讲授法是因为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对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讲解,这样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内容,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用谈话法,在这一问一答的形式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文中的疑点、难点。利用这一方法,目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目的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是确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师对文中的问题给人以点拨指点,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为调动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全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1、用情景教学法来导入新课。(直观导入)

  2、授新课。

  (1)、初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

  3、巩固深化。

  接下来总结写法。

  4、小结。(作用游戏来完成)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铺助手段,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感受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一篇课文的板书设计好与不好,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又反映课文的中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总结全文。因此,我在设计中从“两性入手”。

  第一是重要性,它的作用是:

  (1)引导学生循着教师的指点思路,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巩固课文。

  (2)深刻掌握重点、难点。

  第二是艺术性,其要求是:

  (1)“精”板书必须精当体现文章的中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2)“严”板书必须结构严密,有条理。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落一、种花生、收花生、准备过收获节略写

  花花生的好处(谈话)

  生二、议花生:可贵的品格(借物喻人)详写

  做有用的人(含义)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3-24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11-12

关于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1-03

《鲸》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4-29

五年级上册语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11-10

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说课稿04-27

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说课稿12-10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9篇11-1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珍珠鸟》说课稿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