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总结> 教学课后总结

教学课后总结

时间:2023-04-29 14:32:00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教学课后总结15篇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课后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课后总结15篇

教学课后总结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

  读的重要性已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在以往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却往往以自己或班级中优生的朗读作范本,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喉咙沙哑,但清一色一个调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个性化朗读,鼓励个性化朗读,让学生的个性在朗读中飞扬。

  1、美化导语 激发兴趣

  朗读最注重一个“情”字。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巧妙的导入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引导学生读出英子的忧郁,我是这样引导,轻轻地说:“小朋友已经走进英子的内心去了。英子的内心是那么郁闷,她总是坐在教室一角;英子是那么自卑,她不愿意让同学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请小朋友把这一节读一读。”在学生朗读前这样一引导,学生们一改洪亮地大声朗读,纷纷投入到课文中去,争着读出英子的“忧郁”。教师寥寥数语,艺术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取得较好训练效果。

  2、拓展想象 入境美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的过程。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如:在教学《掌声》一文中的“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朗读训练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默默地、早早地”等作重音强调的

  现象。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英子怎样坐在教室的一角?这样重读“默默地、早早地”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是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了英子的自卑后,我不失时机地说:“小朋友,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读边想。”结果,学生不由自主地在读“默默地、早早地”前作了一个稍长停顿,再轻读“默默地、早早地”,其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去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达到了“情动而辞发”,能够“设身初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更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教学课后总结2

  《掌声》一课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从此微笑着面对生活。

  全文语言质朴,但在平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特点,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学过程,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自读自悟

  引导学生将目光缩小到一个句子、几个词、一个词去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

  〖教学片段一〗

  感受英子

  1、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可怜、文静、不快乐……)

  2、带着这份印象和感受,再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看看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你对英子有了这种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圈圈画画感受深刻的词句。)

  3、研读词句,感情朗读:

  ⑴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我“默默”“坐”等词体会到了她很文静。

  生:我也从这两个词体会到了英子很害羞。

  师:难道她不喜欢和同学一起游戏,和同学一起说笑打闹吗?

  生:不是的,因为她有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其实她内心非常的痛苦。

  ⑵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也体会到英子的自卑心理。(早早、最后)

  ⑶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生:从“小儿麻痹症”、“残疾”两个词感受到英子很可怜。

  生:从“不愿意”感受到英子很难为情,怕人家取笑她。

  师:这场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终身的残疾,留下了痛苦的回忆,留下了伤痛,留下了心灵的阴影……)

  这场可怕的灾难让英子失去了什么?

  (失去了灿烂的微笑,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失去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

  师:课文中说英子是个很“文静”的女孩,现在,你认为这“文静”后面藏着的是什么?

  (害羞、自卑、痛苦、忧郁……)

  请大家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如果你觉得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就怎样读。

  〖教学片段二〗

  理解“忧郁”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1、师:以前英子是怎么样的?

  (默默地…… 早早地…… 最后…… 整天愁眉苦脸 没有笑脸 听不到她的笑声 心事重重……)

  2、那么,你认为“忧郁”是什么意思?(愁闷 忧愁)

  〖教学片段三〗

  感受两次掌声

  1、师:教室里,几次响起了掌声?请找一找。

  2、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

  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⑴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面试网 www.)

  师: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英子想上去,但有怕大家歧视她。

  生:英子想展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可又担心大家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生:此时,英子的心里非常矛盾。

  生:英子拿不定注意。

  师: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犹豫”。

  生:我从“慢吞吞”感受到英子已经拿定注意了,她战胜了自己。

  生:我从“眼圈红红的”感受到英子很痛苦。

  生:我从“眼圈红红的”感受到英子很激动,因为她以前从没在同学面前走过,这一次终于要上去了。

  师:为自己这次的大胆决定而激动。

  ……

  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掌声?

  生:这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师:仅仅是响亮而长时间的“啪啪”声吗?

  (有同情、理解、鼓励、信任、希望……)

  3、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又是怎样的掌声呢?(鼓励、赞扬、肯定、羡慕……)

  透过掌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英子激动的表情、感动的泪水、迷人的微笑……同学们金子般的爱心……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那么,现在你对“掌声”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这掌声就是爱)

  〖教学片段四〗

  感受“一摇一晃”

  师:同样的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前面的“一摇一晃”走起来很沉重。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英子是很矛盾的,心里很紧张、很担心、很痛苦,所以脚步会重些。

  师:那么后者呢?

  生:后面的“一摇一晃”应该是轻松的,因为,故事讲完了,任务完成了。

  生:因为大家鼓掌表扬了她,心里很高兴,脚步就轻松了。

  生:因为同学没有歧视她,她压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所以特别的轻松。

  二、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

  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

  〖教学片段一〗

  “犹豫”处填白

  师:假如你是英子,此时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能不能用上“上去的话……不上去……”来说说。

  生:如果上去的话,同学们会笑话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话,老师会批评我。

  生:如果上去的话,同学们看到我这样子,以后会更加歧视我;如果不上去的话,老师肯定会失望的。

  生:如果上去的话,我这样子多难为情呀;如果不上去的话,我的故事就白准备了。

  ……

  师:正在英子犹豫时,如果你就在英子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用语言鼓励她:“英子,没事的。大胆上去吧,我们支持你!”

  生:我会对她笑笑,用眼睛、笑容来鼓励她。

  生:我会对她竖起大拇指,告诉她:你很棒的!

  ……

  〖教学片段二〗

  掌声处填白

  师: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间,你的掌声想表达些什么?

  生:我用掌声告诉英子,我们相信你能行,大胆讲吧!

  生:我用掌声告诉英子,我们理解你,你不愿意上去是有原因的,但我们不会歧视你。

  生:我用掌声告诉英子,我们不会歧视你,我们都很同情你。

  生:我用掌声告诉英子,希望你能讲好这个故事,也许取得成功后,你会自信起来。

  ……

  师:在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里,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来了,她的内心是多么的激动啊。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英子,你在想些什么呢?

  生:想不到大家都没有歧视我,是我多心了。

  生:同学们对我真好,我一定要好好表现。

  生: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我的鼓励。

  ……

  三、抓住揭示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反复诵读

  本文最后一段,通过英子的来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精髓。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这部分内容贯穿整节课,多次出示、诵读。

  当读到第一次掌声里,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她的内心充满了感激时,我随即导:这怎么能忘记呢?几年后,英子在给“我”的来信中说……(出示信的内容读)

  当学生感受了第二次掌声后,我又这样导:难怪英子在几年后的来信中说……

  (出示信的内容读。)

  四、自由写读,积累词句,积淀情感

  1、本文有一些词句非常的感人,我就引导学生说说、读读背背,然后摘录到“采蜜集”中。

  2、根据“掌声”进行小练笔:

  人人需要掌声,“掌声”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写一写:你想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你希望送出的掌声会起到什么作用?

  上完这节课,我和学生都久久地沉浸在爱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从中领悟到: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愉悦、兴奋地在课堂上做生命的飞翔和超越。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还文本以画面,还文本以情感,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

教学课后总结3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来的。

  在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在小数除法中商的各数位的意义。反馈甲、乙商店牛奶的价格时,我把握好教学的基点,在反馈甲商店的牛奶价格后,就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直接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然后在反馈乙商店牛奶的价格时,又让全体学生都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不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运用什么都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上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同时在学生出现两种算法中,我还能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计算过程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关键,在教学中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商究竟商到哪一位的现象,于是借此机会在教学中就小数点的位置在哪儿进行学生辨论,或许这样学生对小数点的位置确定会更全面、更深刻。但是关于“是先点上小数点,还是最后再点上小数点。”还可以通过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让学生讨论如何计算11.5÷5时,如果有学生能够用计数单位来解题,教师也应当给予肯定,11个1除以5就是把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个1还余1,在商的个位上写2,再把1跟十分位上的5合起来,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先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十分位上商3,所以商是2.3。在教学中就有一些学生表述的非常不错。这节课的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商的小数点处理好了,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几点: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3、整数部分不够商一要写商零的道理。4、除不尽的时候一定要补零继续除。

  课堂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但我们宁要有缺陷的真实,不要虚假的完美!只有坚守诚信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数学课堂流露出原有的本色,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真实的教师,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数学和真实的自我。

教学课后总结4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使枯燥的识字变得多姿多彩,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识字兴趣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表意性是我国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三册中《识字3》是看图会意识字。即利用看图体会字义的形式帮助学生识字,既可以使学生学到一种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其实我们教学中国汉字,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将文化融入汉字,使孩子们能感受到中国汉字所蕴涵的.美。

  把单调的汉字渐渐丰满起来,学生就有了识字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孩子们汉字的演变、来历,以及与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使这些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不再枯燥,而且是慢慢生动、鲜活起来,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对识字有了一些基础和经验。我以旧引新导入教学,采用了我做你猜的形式:一只手搭在眼睛上,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字?学生马上就想到了看字。

  接着让学生尝试看图识字,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这类汉字的特点。只是美好的设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遭遇了搁浅,由于提问范围过大(你记住了哪些字,看了图对照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表述并不如我的预设,实际上仍是我的讲多于学生的发现。很想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悟汉字博大的文化,但常常找不到突破口。

  不由得又想起了一个老师说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多么伟大的字眼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看来我的学习、备课时间还得增多!

教学课后总结5

  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事实上,学生绘画中,写实绘画对于没有多少绘画经验的学生来说,是一道门槛,甚至会让学生一直停留在这个门槛前不敢迈出一步。往往,学生这个时候却是对物像有冲动的表达欲望,他们有自己的直觉思维。

  一、直觉思维在绘画表现中的体现

  直觉也就是表现,艺术的特性是心灵的直觉的活动。许多艺术家,包括作家、音乐家和戏剧家等,认为在他们的艺术里具有直觉的和抽象的特征。苏珊·朗格指出:"艺术是直觉的、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一件艺术品必须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应该从作为媒介的具体材料中抽象出来。

  克罗齐认为,直觉也就是表现。他认为直觉起于"感受","感受"经过心灵的综合与联想作用,获得了一定形式时,才构成了直觉。那么,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分离的。

  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体现者。他认为:"绘画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象,所谓‘表现’,它更多的是存在于我的画面上的完美的布局。"他还认为,色彩的选择应以观察、感觉和各种经验为根本,"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二、通过直觉来感知艺术中的视觉语言

  不同形态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样的视觉表现和情绪表现。快速的线条、缓慢的线条、粗糙的、平滑的、轻的、重的、虚的或实的体现出不同的语言和情绪,()这种直观的感受和直觉思维很相似。

  直觉思维对绘画表现有直接的作用。

  1.绘画需要表现形式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

  我们知道绘画的任务在于表现丰富的内心生活中经过特殊具体化的多种多样的细节。绘画是对心灵感知内容、表现形式的统筹考虑,而不是简单的临摹或机械的制作。在艺术创造中,由于突然获得某种心灵的启发,会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也就是灵感。

  2.在绘画表现中,需要直觉和灵感的结合

  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

  三、倒着绘画,重新唤起直觉想象能力

  一般校园里的学生作业都是正着画的,假设学生都把画面颠倒过来,那么,可以想象,很多学生都将难以立马认出自己的作品,但是,经过小段时间后,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认出的。可见,当把画面颠倒过来后,学生看画面时的方式改变了,也就是学生转换了另一种视觉感知。

  对此,我想假如学生倒着绘画,这对锻炼他们不同于以往的视觉感知将有一定的帮助。

  我在倒着绘画这方面也作过一些尝试。

  我的油画创作《快乐的调子》,内容是四个儿童头像。在开始作画阶段我首先对其中两个头像用以往作画的习惯把她们的结构、色彩等因素进行分类和按顺序思考、作画。途中把画颠倒过来看,惊讶地发现画面比摆正时显得概括而整体。画面中清晰感觉到更多的是线、色彩布局、空间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角度和对称关系等。

  尝试颠倒着由着感觉进行绘画,我发现感知占据了以往的理性思维,而不再去第一时间对画进行词汇性的分类。当这两个头像完成的差不多后再摆正,出现一种新的较完整的视觉效果,细节也服从于整体了,画面那些颠倒的组合符号给我一种大印象的感觉,像一种接近直觉的记忆。

  当转换一种看事物的方式后,大脑将会以另一模式来思考,会主动感知整体间各个部分的关系,以及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再轻易被词汇性和语言打扰。也就是说,当把思绪转化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时,思绪变得比较便于表达。可见,这种认知转换对绘画和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而学生也尝试倒着绘画,画面剩下更多的是带游戏性质的符号,学生不需要考虑具象的东西,也没有词汇和语言的打扰,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更好地听从内心感受来进行绘画,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我们进行构思探索时,直觉引领我们去感受心灵活动,引发表现的欲望。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突然获得某种心灵的启发,会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也就是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突然获得的视觉感知相对于直觉,它打通了创作中从构思到图像的全部环节。尤其在绘画表现中,直觉与灵感的参与性尤为紧密。而在整个绘画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在隐存状态中协助我们进行理性认识的,它能够以"思维的感觉"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把握审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以"直接领悟"审美客体本质,帮助我们进行审美创造。可见,直觉思维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艺术创造的实施阶段,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课后总结6

  教学中,我以自己的亲身旅游经历的照片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为新授知识做下了铺垫。课标中指出:数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本节课中我只向学生介绍计算器常用的按键及功能,把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了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算出结果,而用笔算的学生还没写出算式,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切实体会到用计算器计算的方便、快捷、准确,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的好处,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简便,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在讲解混合运算时,可以让学生小组研究一下在计算器上是怎样输入数字的,有学生自己亲身获得的经验,应用起来效果会更好,在接下来的解决泰山石刻问题中我采用同位合作的方式,及时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在讲解课本43页第2题时由于难度较大,在教师只讲解一遍时,只有小部分学生理解其意思,应多练习几个数,再小组探索发现其规律,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取长补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后总结7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个知识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

  我以小学科学新理念“任务驱动”为依据,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小学科学教材里(以粤教版为例)有许多的科学实验教学活动要是在课堂上来进行操作是很有难度的,不容易实施。像本节课中的两种种子(虫蛀过的和未被虫蛀过的)的萌发观察活动就不容易在课堂上操作而放在课后来进行则要容易操作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置教材中的科学实验活动。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止一次地感觉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我们科学教师来说实在是一条教学良策。对此,作为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在这点上,我的感慨还是颇多的。

  就这节课而言,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为主,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上来,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恰恰又是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局限了我在对“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这个问题上的补充说明,导致了在对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的解释上还不够全面,科学依据还不够充分。植物常识告诉我们,“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一颗胚不完整的种子难道就不能发芽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胚的各部分的功能去了解就知道了。子叶是贮藏营养的“仓库”,在种子最初的萌发过程中是依靠子叶通过胚轴向胚芽和胚根输送营养的,因此从这个科学角度出发,胚芽、胚根、胚轴以及胚轴与子叶相连接的那个部分要是没有受损的话,就算是子叶的其他部位略有受损,这样的种子也具备发芽的条件。所以,“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的同时,一颗胚不完整的种子也是能发芽的。只不过前者属于一般情况而后者则属于特殊情况。可是,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是也安排在本节课里进行讲解学习的话,就会显得本节课内容过多,过于紧凑,同时也不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样教学效果就会远不如现在这样的安排。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是把这个问题安排在下节课《幼苗》里再进行学习的.

教学课后总结8

  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字词的落实,朗读的提升,还有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字词方面,应该说还是挺扎实的,落实的也比较到位;教学设计方面,创设一个悬念,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理清思路;包括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也都还是比较有实效性的。但就从这堂课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评价,包括师对生、生对生的评价。比如教师在检查学生朗读的时候,指名分自然段来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学生读的好一些,有些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就像读第二段的那位学生,读的时候一字一字顿开,且有拖音现象,以至班上其他的同学都在取笑他的朗读。但是实际上,这个孩子在读的过程当中,虽然是一字一顿,可他的字音都读的非常准,假如此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这一点,自己来做评价,鼓励说:“你看这个小朋友读的多努力,他非常努力的想把这一段读好,老师发现,虽然他有些字读的中断了,但是他每个字音都读的非常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相信教师这样的引导也能为其他学生启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要老把眼睛盯着别人的短处,尽挑缺点,而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别人的长处,发现他人的优点。教师始终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我们检查读文的目的不是随意找几个人把每个自然段读一遍下来就算了,而是要把文章读正确、读熟练,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应该马上就停下,也不要急着读第二句,而是应该先把其他的放一放,让学生再练着去读一读。因为是第一课时,完全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比如难读的这一段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了之后教师再请几个孩子读,或者就刚才的这个孩子再读一读,也可以我读一句你读一句的大家一起练着读一读等等。只要能让这个孩子的朗读有个很明显的提高,从不会读,通过教师的启发,会读了,读好了,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精彩之处。

  二、朗读,尤其是指导朗读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形式。比如在检查生字词这一环节中,教师小黑板出示带拼音词语:(长满了??挂了??一些??盯着??邻居??治一治??葫芦藤??哇??自言自语)其他简单的词语孩子们读的都挺不错,但其中“葫芦藤”这个词语比较难读,不少小朋友都把“葫芦藤”读成了“葫芦——藤”,一点也不连贯。我通过课件展示葫芦藤,并且代入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中再去读一读,这样就一定可以把这个词语读正确,读熟了,也就把后来学生在读文时遇到的困难提前解决了。而这也正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词不离句”,再比如词语“自言自语”,就可以代入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中去,理解“盯着”,读出“自言自语”,像这样不是孤立的去学习词语,而是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去读,先把带这个词语的句子读通了,再去读文章,那么相信后面的朗读效果会更好。因为,孩子并不是词读好了,一个句子就能读的好的,还需要连在一起多读,多练。再比如这堂课的整个设计中,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两幅图,自己发现有什么不懂或者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找到描写这两幅图的句子读一读。首尾对比,造成悬念。再让学生去研究课文,结合课文,让他们去读,但在读的过程中,朗读的策略显得有些单调,不够丰富。本课教学中教师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抓住一些中点词语,让学生自己把他读出来,让大家去感受。但是有时候对于低年纪的学生,教师可以更明确些,比如在学习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时,教师可以直接读成“葫芦藤上长了绿叶,开出了小花”,这时,肯定会有学生指正老师读错了,于是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哪里读的和课文中不一样呢?细长的,把葫芦藤的样子读出来了,长满了绿叶,写出了整个葫芦藤满满的都是绿叶,多漂亮多美啊!

  绿叶的葫芦叶中还点缀着雪白雪白的小花,多美啊!像这样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圈一圈,画与画,并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或者,教师故意把这句话错读漏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你们把哪个词语圈出来,再把这个词语去掉来读读这个句子,和原来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自己去说。这是朗读教学中的一重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不仅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还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教师可以用一些语言来渲染,如:“细长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雪白的小花,多么漂亮多么美丽啊!看,这时,种葫芦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再如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的学习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句子的语言现象。文中连用了两个“快长啊快长啊”和“我的小葫芦”,这里就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语气,文中为什么连用两个快长,快长啊?他当时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一定会说“他着急啊”,是啊,他非常急切的希望小葫芦快快长大,恨不得巴不得小葫芦怎么样?学生马上就会接“巴不得马上长大,马上吃掉他的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是啊,简直迫不及待,简直都等不及了,把这种感觉说出来。这样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读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任务语言及人物当时的心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学生发现了的,我们就要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没有发现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充分的感悟体会,真正使朗读得到提升,使朗读到位。再者,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更加的抑扬顿挫,比如该夸张的地方就应该夸张,“快长啊快长啊”这一句,教师就应该用范读去体现,他是多么的希望小葫芦能够快长,巴不得第二天一早起来,就看到小葫芦长的象大南瓜一样,恨不得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所以,在朗读上,教师还应该更下功夫,不仅注重朗读,也注重策略,使朗读指导更上一层楼!

教学课后总结9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政治课一直被视为“副课”,这种落后陈旧的观念对政治课的教学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一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师的教法单一,学生的兴趣不高。时间一长,说教式、枯燥无味成了政治课的代名词,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看成是填充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则—味地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如—潭死水,效果极不理想。

  面对政治课教学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试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我主要是针对政治课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应用新课改的教学思想对传统教法做出一些改进,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政治课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也浓厚了。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尽量寻找学生们身边发生的、能引发思考的例子,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形象、贴切、富有哲理的举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导入对一节课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活跃的学习环境。

  二、师生互动,创设和谐氛围。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激发学生思维,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的那种教学环境,尽量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巧妙、恰当地设计问题 ( 当然问题的难易要适中,带有启发性 ) 引导学生质疑。另—方面根据中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不再人云亦云,喜欢发表独特见解的特点允许:其质疑,甚至敢于“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进行角度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突破陈规旧念和思维定势,鼓励、肯定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回答,为他们鼓起敢问敢答的勇气和信心。这样,他们对自己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感到无比自豪,并为自己的回答而骄傲,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突出时政,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不能回避社会现实问题的。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中要突出时事政治的教学。中学生对时事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的引入时事政治并加以分析,理论与时政相结合,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另—方面,对学生能够看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消极面的东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如果这时教师采取回避或是简单的理论说教会让学生觉得这堂课索然无味,不能令他们信服。而毫无疑问教师的正确引导、合理解答,会使学生思索、辩论,明白道理。数学教学反思案例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

教学课后总结10

  从来没像这次腾飞一样,从头到尾,又从尾到头,翻看了无数遍课文,最后才敲定了今天的课题,《金色的鱼钩》,课上完了,一路走来,究竟有哪些不足,哪些可取之处,真的我要好好反思,以便有利于今后更好的语文教学。

  可取之处:

  1.有限的时间完整的呈现了本篇课文,找出了最令学生感动深刻的语句交流、感悟、体会,更好的理解本单元的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生朗读较到位,尤其郑凯在读小梁的话语时、何方舟在读老班长奄奄一息的话语时、还有王萌的旁白,读得淋漓尽致,可谓感情极致,学生体会到位,震撼人心。()读中感悟较好!

  3.及时发现闪光的学生。

  不足之处:

  1.老师的基本功,尤其粉笔字,应好好像我们组孙静学习,那个粉笔字真得让我们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在那儿传承了。加油!

  2.老师的.驾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机智、教师语言等等

  3.教学设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可在适时适地加上老班长外貌的描写,这样或许更有利于本课的理解。

  4.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例倾听习惯、动脑习惯、如何交流、语言积累等等。读金色的鱼钩有感400字《金色的鱼钩》读后感500字作文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教学课后总结11

  经过多年的教学,有的教学技巧已经熟练于心,即使不要做精心的准备也能随机应变,体现出高超的教育机智。

  就拿《竹石》这首古诗的`教学来说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那天我们好象刚聊了关于熊猫灭绝原因的话题,后来接着正好学习这首古诗,于是我在板书课题后提出问题:竹石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你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

  学生就说知道了竹石是生长在石头里的竹子,作者是清朝的郑板桥。郑板桥喜欢画竹子等等。还说了哪个画家喜欢画什么的情况。

  我对学生课前的准备表示了欣赏,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郑板桥又不是熊猫怎么那么喜欢竹子呢?看同学们能不能在诗中找到答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读古诗,我先检查他们读得对不对,然后让他们说自己的答案。学生抓住了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反复地体会,把竹子的坚韧、顽强都体会出来了,根本就不需要我做什么讲解,他们就已经体会到作者是敬佩竹子那样的精神,而我就只需要点拨:那么由这首诗歌你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后对于有感情的朗读是水到渠成,背诵也是不费吹灰之力了。

  课后,我很想把详细的情形记录下来,但是因为忙碌就没有记录,也给我一个教训,有什么好的收获要及时记载。当然精华已经记录于心,相信这个也是一个成长的足迹。

教学课后总结12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有时感觉它快得让人窒息。不知不觉这个学期已经画上句号,我的第一批学生也毕业了,心生许多感叹。

  踏上工作岗位仅仅是短暂的两,跟随着学校的足迹跌跌撞撞的摸索前行。在这前行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做一名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喜欢孩子,喜欢我的学生。想起 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的话语:做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敬;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是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做这个最好,其实是更好,每一个人都达不到,看你离最好的远近。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这个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四班、五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两个班的差距比较大,班级风气不同。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往往要采取不一样的策略。

  认真备课,仔细研究课本和教学大纲。在四班的教学过程中,通常要加入更多的竞争性、简单的游戏环节,还要想办法处理好活动和纪律的关系,五班的教学中更多的渗透课外知识,补充阅读和外国文化知识。另外,每次外出听课,都将好的方法记录下来,尽快转化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住宿学校,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因此我尽量创设情景,通过假设情景、设计精美的幻灯片,利用幽默的语言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表情、动作,尽量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一定要砸牢基础知识。

  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单词是英语学习的根基,如果根基不稳,则不能谈什么能力的增长。所以要求孩子们每天通过听15分钟录音巩固知识,并开展记单词活动。

  充分运用各种英语杂志,拓展学生英语视野,提升能力。

  我在教学和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如教学过程中视野不够开阔,拓展做的不够。班级管理中性子偏急,分析问题不够透彻,方法太少太单一。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多向老教师学习。这是我快速成长的充实的一学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学课后总结13

  这学期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并担任了一年和五年的音乐教学工作,今年也是我第二次教一年级,可以说小学低段教学中,我的经验是很少的,自己也只能从别的老师的课中和自己平时不断的积累和探索中前进。

  通过这一段的教学,我发现孩子对声势的兴趣是很浓厚的,例如这一课,在唱到“擂起大鼓咚咚,敲起小鼓通通通”时,小朋友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其实我在备课时想到他们会很喜欢这个声势的表现,但没想到现场会有点失控,脚跺的音乐教室仿佛都在颤动,好在我及时的稳住了阵脚,让他们聆听两种跺脚声的对比,小朋友们知道了要用美的.声音表现歌曲,随后我就抓住了这一点让他们学习歌曲,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让他们拍手,跺脚,还有拍腿,拍座位,拍身体各部位,和旁边的小朋友配合拍节奏,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这中间来。在节奏掌握熟练以后,我又示范敲击大鼓和小鼓,也让孩子们都来感受一下,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既初步学会了敲鼓,又掌握了节奏,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曲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丝毫不觉得这一节课时间漫长,乏味。所以我想针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抓住声势这一点进行教学,因为他们会的音乐知识相对较少,技能也很欠缺,所以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局限一些,但是他们愿意唱,愿意表现,敢于表现,针对这几点来进行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当然不是所有的课都能用声势表现,有时上课我也觉得无计可施,很迷茫,难道就唱?上一年级的课还真是挺难,但是我想在自己不断的探索,积累和学习中我会找到更多办法的,向其他老师学习,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要不断的思考,实践,走自己的教学之路,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走别人走过的路,替别人延续梦想。

教学课后总结14

  通过7年的教学点滴经验,自己深感在儿童时期,对音乐乐理知识的缺乏,导致自己在接触乐器方面比从小学习乐理知识的同学要吃力一些,所以在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中,乐理识谱知识我把它作为了一项重点工程。儿童是天真活泼的,如果要他们坐在那里给他们讲解一些枯燥无味儿的乐理知识,他们的兴趣当然不高,所以在备课时我挖空心思来想象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学习乐理知识,怎么样使他们对乐理知识感兴趣?通过思考我定下了三条途径:

  1、影像资料。美国电影《音乐之声》里面有一段演唱多来咪的歌曲,非常生动,当我把这一段旋律放给孩子们听时,他们兴趣盎然,都跟着一起唱起来跳起来了,并且有好多学生举手告诉我说:老师,我听过这首歌、老师,我学过电子琴等等。

  2、舞蹈动作。孩子们除了讲故事外,当然就是他们的天性“动”了,光靠给他们讲:多来咪发嗦啦西哆的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全全半,他们肯定是毫无兴趣。所以上课我就编了几个小小的动作来激起学生对音程了解的`兴趣:多:摸脚、来:摸腿、咪:摸膝盖、发:摸腰、嗦:摸肩、啦:摸耳朵、西:摸头、哆:站起来,然后通过活动来激起他们的兴趣,我唱嗦,他们就必须马上摸肩,谁出错了谁就到讲台上来表演,这就让他们充分理解了多来咪发嗦啦西哆是一个音比一个音高,像梯子样爬上去的。

  3、讲故事。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如果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认识音符,那么效率肯定会高很多,所以在上课时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同学们,你们见过蝌蚪吗?老师以前养过蝌蚪呢!…”讲完故事后就在黑板上板书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如果就这样教他们,()他们肯定懒得记下来,所以我就按照音符的特征给他们去了“绰号”二分音符:大头、四分音符:黑头、八分音符:蝌蚪等等,这样以来孩子们的兴趣高多了,而且都呵呵的笑起来了。

  通过讲故事、舞蹈动作、影像资料等把枯燥的乐理知识讲的生动了一些,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了,并激发了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对于枯燥的乐理知识就不会感到无味了。

教学课后总结15

  随着有效教观念在教学上的不断深入,作为从事英语教学的我逐渐发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十分吃力,单词记不住;一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本不听课;而教师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究竟我离有效教学有多远呢?针对上述种种现状,探求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英语课程应把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和兴趣,是否增强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本事,以及学生是否养成了英语学习的好习惯等作为评价教学有效依据。其中,有效学习包括以下四大基本要素:

  1.经验――有效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2.思考――有效学习要激励学生勤于思考;

  3.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有效学习的基本形式;

  4.再创造――有效学习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那么,反应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一、教学目标有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评价的直接参考依据。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学目标达成情景的评价,注重教学设计,但很少关注目标的有效性,即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和正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有效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广泛地被人所关注和重视。

  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目标。但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到达的程度,它能够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从“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三个维度进行预设。所以教学目标是否有效是一堂成功的课,一次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

  二、活动设计有效

  想要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首先活动设计要有意义,贴近生活。所以,教师应设计尽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以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本事得到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活中学,在学中用。活动也需人性化、生活化!使“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向“以生活区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

  三、任务设计有效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learning by doing”。使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发展语言本事,思维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本事从而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本事。教师设计的任务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学生在不定将来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准备所以要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在实现有效教学的过程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们组织教学的所有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所设计任务活动的语言学习资料是什么?

  2.该任务活动的语言技能学习目的是什么?

  3.应当如何安排合理的任务活动操作步骤?

  4.任务活动最终的效果如何?

  四、评价有效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

  步,最突出的是引入构成性评价的机制与方法。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更需要得到评价,这样学生才会反思自我的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提高自我。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提高,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更自信、更进取。用一张考卷、一次表现来评价一切是十分片面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提高。例如:当学完问路的课文后,想明白他们是否能听懂所学语言,我便设计一段问路的听力材料,让学生听材料后画出路线图,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活动。1)听完第一遍录音后,能够正确完成任务的,评为a,以☆☆☆表示;2)听完第二遍录音后,能够较好地按照要求画出线路图,评为b,以☆☆表示;3)教师第三遍录音放完后,能在教师和同学地帮忙下完成任务,评为c,以☆表示。经过此次评价,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听力地发展状况,了解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帮忙学生克服困难,激励学生采取有效的策略、继续努力学习。所以真正能够激励学生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

  五、作业有效

  作业有效首先取决与作业布置的有效,使学生对作业有个透彻的理解。一般一堂课中,作业的布置和指导需要5分钟这样。传统的英语作业都是抄单词、朗读、听录音等,它缺乏创造性,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有效处理好其它学科与英语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在教学中应进取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英语作业是课堂教学任务之外的有效延伸,它是巩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重要支持点,所以教师应布置融合各门课程在内的课外作业。再次,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英语会有听音作业。为使学生不疲乏于简单机械的重复跟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端正心态,让磁带成外自我的课外教师,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勉强去听录音。最终,有效的作业应当适度适量,并有必须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一系列有效的设计。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摸索。

【教学课后总结】相关文章:

教学课后总结04-29

教学课后反思总结02-15

课后教学总结(精选10篇)03-04

课后教学总结范文(精选17篇)09-16

教学课后反思12-02

课后教学反思02-08

课后的教学反思03-01

小班课后教学反思03-16

《比尾巴》课后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