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1 16:33: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课后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后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后的教学反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1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教学反思《说明文颐和园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课后的教学反思2

  如果英语基础打得不好,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八年级的英语继续提高不说,同时也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制约学生各科成绩的平衡发展,甚至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所以,如何防止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取得较好的成绩,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值得研究讨论并着手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新生入学伊始,对英语好奇心强,学习兴趣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讲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表扬、鼓励学生,少批评、挖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怕犯错误,因为谁都会犯错误,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二、七年级学生英语语感还不强,表达本事也不高。教学应以听说为先,读写跟上。要求学生要熟读每单元主要语法句子和对话,必要时要求背诵。由于初一学生自律性不强,教师要引导、监督,

  三、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占重要地位,教会学生单词记忆方法进取重要。教会学生熟读音标和音节,详细讲解英语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要花较多时光去教会学生怎样用音标去记忆单词,直到掌握为止。

  四、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景,制定有效地教学策略,充分备好课。上课时做到精讲多练,真正把时光还给学生,多用启发性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发展,让学生在简便活跃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做到“玩中学,学中玩”,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受初中阶段学生欢迎的。

  五、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要把握重难点,以学生为主体。讲解要清楚透彻,通俗易懂,切忌贪多贪快而导致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影响其学习信心。课余时光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及时辅导,加深记忆。

  六、每上完一个单元,要布置适量的针对性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总结学习的得失,合理评价学生,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提高,并提出不足,及时改正。

  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能学好英语,为八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后的教学反思3

  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我在教学本课以读为主线。

  一、以读激情

  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

  二、以读导练

  “你在……的时候,……从……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成功的是:

  1、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进行对话。

  2、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

  3、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中,特别是在学生说完“我能做……”后,我又说出了对学生的希望,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还赢得了学生的掌声。

  4、本课学完后,学生在课间时还回味着,交流着:跳绳时,日子从脚下跳过……可以说这节课学生在读中有了很深的感悟。

  不足之处: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

课后的教学反思4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前的构想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技能技巧十分的重视,往往忽略了教学后的反思。其实,教学后的反思对提高以后的教学尤为重要。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找出问题后自我校正、从而得到自我强化,提高后来的课堂教学。所以,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这一方面,教学后的自我反思是一个核心因素。因为教学反思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教学的效果补充在教案中。教师既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又可以为下一节的教学提供有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相关信息,还可以防止某些教学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现。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我剖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那么教学反思要反思些什么内容呢?

  1、记录教学过程中精彩的部分,教师教学手段技能中成功的教学经验。

  成功的教学经验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的能力,是教师以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的体现。记录下来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积宝贵教学经验。教师可以记录下,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的教学手段及选择和运用,甚至可以是自然恰当效果的课前导入。特别是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选用的典型例句,以及发现并突破难点的方法等。这个对以后的教学积累是相当有帮助的。因而教师在课后教学后情感还没有从头脑中消退之时,应立即进行反思,思考精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便知道如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次运用。

  2、记录教学中的失误之处。

  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教材和精心准备教案,教师的教学难免会出现疏漏与失误。所以教师在课后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思考对失误的补救措施。教学失误的及时记录,是课后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记录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内在问题和欠妥方法,课堂中不协调的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手段,列举例子不典型等。教师把课堂中发现的不足或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课后反思中,然后加以认真思考及时调整、补充、修定,这样可以避免在以后教学中犯类似的错误,提高自己以后的教学能力。

  3。记录课堂中学生的反应,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的困惑。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目光炯炯有神,高度注意教师,积极回答问题,这说明学生处于有兴趣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说明教师教学得体、方法有效。反之,如果课堂表面安静,学生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坐立不安、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这说明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空洞说教,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以便知道自己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存在问题的,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及时甚至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记录下学生在哪里遇到了困惑,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下一节课上,再次讲解知识点时就知道该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4、记录教学中的突发灵感

  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在对某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在对某一教具或某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课后应及时记录下来,因为突发的`灵感瞬间即逝,若不及时记录,就会遗忘。

  5、记录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效果好不好,通过作业与测试就能确定下来。教师应在课后应针对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自己没有讲清讲透的问题,及时反思并找出如何进行改进和补救的方法。

  课后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效运用它。教师要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自己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的方法和技能。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用心体会教学过程,写出教学反思,而决不是应付检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后,最好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寻求改进方法,要悉心的与学生沟通,认真的分析学生的课堂作业中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互动后,潜心研究,调整自己的思路,从而尝试改进。如果持之以恒,再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会不断得以提高。总之,做好教学反思,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发展。

课后的教学反思5

  原地运球是《江干区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与考核内容实施建议》中水平一二年级的必学内容。二年级完成的要求是熟练地进行原地运球练习,知道拍球与运球的区别;初步学会慢走中运球。在30秒内能完成原地运球20次以上。根据这样的要求我制定了相应的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运球手触球的部位,知道拍球与运球的区别;

  2、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用力,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挑战自我与同伴团结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愉悦。

  练习手段和方法有: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着运球,然后让学生注意区分运球和拍球的.不同,体会运球和拍球部位的区别,通过手心贴笑脸的方式进一步明确运球的部位,通过合作运球进一步巩固运球技能,包括后面的游戏“见缝插针”都是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这两个游戏在练习过程中,每次开始前,让大家相互加油鼓劲,发展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

  从整节课上下来,我感觉对整个环节的把握,包括队伍的调动和语言的组织,能够做到及时的表扬,应该说比起原先有进步,当然有些的环节还不是很好。听了教研员莫老师对我课的点评,我受益匪浅。我对教材目标的制定方面应该有所改进,一二年的体育课应该淡化技能,我制定的要求太高,学生不容易掌握。从整节课了来说,准备部分滚球、绕球、抛接球、拨球,基本部分原地运球、合作运球、“见缝插针”游戏都是围绕体现对球的控制能力,所以把目标定在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比较合适,而不是单单的为了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这样就能把这个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个加强体能和技能的和谐提高,多增加体能这一部分的练习,提高课堂的运动量。

课后的教学反思6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良好,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本节课个人感觉比较成功是练习的设计,这部分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课本的书面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对物体的认识,个人觉得效果更好,学生也学得很有兴趣。但是由于本人是第一次教学一年级,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还不够充分了解,教学中发现很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正确区分,于是我临时增加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转一转、摆一摆,观察这两个物体转到不同的方向后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长方形转到不同面后它的长短、高矮是不一样的,而正方形无论怎么转都是一个样,通过后面练习发现这一教学较果还是,学生能基本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如果在教学前能了解更好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能更丰富,评价方式能更多样,我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

课后的教学反思7

  作为一篇诗歌题材的课文,描写了雨后孩子们在广场上赤脚玩水的景象,突出了小哥哥和小妹妹踩水而行的内心体验,反映了孩子们对玩水的喜爱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此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平时生活入手,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与情感经历来学习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由于二年级的孩子还比较小,许多孩子都特别喜欢玩水和踩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这种快乐的`感觉。因此,在课前导入部分,我先引导学生回味玩水的经历,谈谈自己曾经玩水、踩水的快乐体验,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孩子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小兄妹玩水、踩水的有趣场景。然后大胆联想自己在玩水、踩水时的画面及情景。这时,有些孩子已经按耐不住,情不自禁的融入了表情和动作。我趁机请几个孩子上讲台示范表演,接着让全班孩子一起站起来,感受“踩水”的乐趣,即使“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们也依旧玩的不亦乐乎。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加上孩子们学习本诗歌时的兴奋和热乎劲儿,我趁机引导: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用“读”来表现出你们的快乐和兴奋吧!这样的一句话,就把孩子们的朗读兴趣给激起来了,孩子们们的朗读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于是这一课没怎么提示,孩子们就用已有的感情投入享受于课文的朗读之中,读的一个比一个好,完美的展现了课文的童趣画面。

课后的教学反思8

  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中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说说你认识的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哈尔威船长面对危险,沉着镇定;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船长!

  生:老师,我觉得哈尔威船长好像还……还有点傻。哈尔威船长应该会游泳吧,他何必去死呢?

  生:对,我真不明白,哈尔威船长完全有机会逃生,可以活下来,可他为什么要随船徐徐沉入大海呢?

  师:你们的看法的确与众不同。同学们,想一想,船长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吗?

  (学生自由争论)

  师:好,大家就依据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来辩一辩。正方的观点是:船长能生存;反方的观点是:船长只能牺牲。大家自由组合,作好准备。

  正方:我方认为船长这么沉着镇定,指挥救援,他应该有自救的办法。怎么会不救自己呢?

  反方:我方认为,哈尔威船长根本没想到自己。他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实际上,船上共有61人,他完全把自己给忘了。在生死关头,他想到的只是乘客和其他船员,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正方:从文中“人们透过阴森可怕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句中的“徐徐”可见船长有逃生的时间,他是能自救的!

  反方:请正方同学再思考思考,我方觉得这“徐徐”不是指时间长,而是表达人们对这位舍己救人的伟大船长的敬佩之心,留恋之情,也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悲痛之感。

  正方:请反方同学注意,船长这么机智能干,他难道不懂如果不尝试,连生的希望也没有吗?再说即使船沉了,他也可以游离沉船,获得自救呀!

  反方:不!请正方同学仔细看书,难道时间允许吗?20分钟内,在船长井然有序地指挥下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乘客和其他船员。书上说:“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这意味着哈尔威船长没有时间自救了!文中写道:“船头先下去了,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当船沉没时,船长已没时间游离沉船,加之沉船时产生的'巨大漩涡会在瞬间把他吸入海底。

  师:辩论太精彩了!“真理越辩越明”,文章的主题越辩越清。哈尔威船长那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高大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大家在辩论中充满了智慧,想一想,你是怎样来辩驳对方的呢?

  生:我根据当时的情境,大胆想象,大胆推测。如猜测沉船时会产生巨大的的漩涡,因为电影中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就是这样。

  生:我是注意联系了上下文,从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从船长的种种表现来认识他的伟大之处。

  生:我抓住文章的词句细细揣摩,特别是主人公的动作和语言。

  师:大家讲得太好了。你们今天辩论时运用的思维策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希望大家今后能自觉地运用。

  反思:

  上述片段中,教师尊重个性,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独特的见解与富有个性的语言实为思维和灵智的完美结合。个性因语言而彰显淋漓,语言因个性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文字组合,而变成一个个跃动着的生命音符。教师的随性引导,将学生带入了细致阅读、深度触摸文本的境界,让学生的表现欲望涨至空前,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感悟,激烈争论和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引发深层的思考,智慧之火不断碰撞,在思辨之中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渐清晰,趋于理性,使船长哈尔威舍已救人、忠于职守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得以自然、有效的显现。

课后的教学反思9

  走进教室,我先静静地在讲台前站了一会儿,随后用很平稳的语调说:“1991年,香港人举行唐诗评选,最喜爱的10首依次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10首诗,同学们多数都学过,有的早在三四年级时就会背了,但列于榜首的:《游子吟》却大多没有读过。作者孟郊,在唐代也算不上是个大诗人,为什么在香港人的心目中,这首诗受到如此之钟爱呢?它到底写的是什么,我们不妨看看。”接着,我熟练地在黑板上默写出全诗,接着解释道:“儿子要远游他乡去了,年迈的母亲拿着针线,正细心地为他缝补衣衫,为什么要密密呢?担心的是儿子可能很迟很迟才能归来,独自漂泊在外,风餐露宿,衣衫破了,有谁来给他补呢?谁说一棵小小的春草,能报答阳光无私的沐浴之恩呢?诗表现的正是这种永恒的母爱。”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们的心声。‘母亲’——‘妈妈’,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辉煌的称呼!那么,我们的父亲如何呢?‘严父慈母’,根据中国的这句老话,仿佛做父亲的一定非常之严厉。其实,我总觉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慈父是很多很多的。我们不妨说说自己的父亲。

  停了一会儿,我说:“同学们,我可以肯定,你们的父亲也一定是位令人可敬的慈父,下面请大家想想,然后具体地说一说。”

  三五分钟后,一个男同学站了起来,他说:“ 我父亲烟瘾很大,因房子小,他一抽烟,有时我就咳嗽。这样,每当我在家时,父亲就悄悄站在屋外抽,过了瘾后,再回到屋里,待会儿瘾上来了,他就又出去。天热倒还可以,天冷就不好办了。后来,我对父亲说,你就在屋里抽吧,我现在大了,不会咳嗽了。他说,在屋里抽,我直接受害,你们间接受害,也不行。看来,只好戒掉了。后来父亲真的戒了。看他戒烟时的难过样,我真想哭。”

  接着,另一个女同学讲了她父亲生前、特别是在病重时如何关心她的事,她讲着讲着,泣不成声了。同学们听了个个都动了情。

  至此,我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今天我们要学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说完,我按下了按键,同学们屏声敛气,一边盯着课文,一边听着录音,整个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课后的教学反思10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猜谜: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让学生看松鼠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既显示了松鼠的特点,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尊重个性,学会合作

  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通过合作、交流,进行自主识字。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三、巧妙设疑,激活思维

课后的教学反思11

  一、简化结构,寻找长文短教新的途径

  三年前的那个课例,教学设计也是简单的,运用关键词阅读法,从“乐土”起,将文本从美景、趣事、淳人、真情四个方面解读,结课时用一首小诗(小诗附文后)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组,这样就将长文读薄,也就顺利实现了长文短教。

  这一次,我仍旧沿用了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只不过把关键词的切入点换成了标题“社戏”二字,打乱以前从“景”到“事”到“人”再悟“情”的这个顺序,变成了从“事”到“人”再到“景”, 最后悟“情”。这三个环节的阅读结束之后,都分别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所讲文本的主要内容,所以最后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小说就变成了三句话:一件有波折的趣事,一群有情味的乡人,一幅有特色的美景。我的目的是想在各个环节中将学法和写法贯串进去,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积累更多的素材,真正实现文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通与融合。

  要实现课堂结构的简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关键词阅读法,就是在文中寻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全文内容解读的词语,这就是那个关键词,这也是教学的突破口。顺着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把文本内容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进行重组和压缩,文本就变成了某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某几句话或某几个词语,教学变得灵动,教法就可灵活,课堂就会灵性,学生就有更多灵气。《安塞腰鼓》和《社戏》我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我认为这种阅读法留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扩大。

  二、朗读教学,使用支撑课堂素的方式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法宝之一。但朗读在语文课堂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公开课上,有限的几次朗读都变成了必须呈现的方式或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表演,也就是说,朗读与文本理解是水与油的分离状态,根本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

  我现在的课堂,经常采用的读文本的方式就是默读、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小声读、高声读。书声琅琅的'状态才应该是语文课堂最真实最美好最温暖的状态!

  下面专门说说朗读。

  教学片断1

  师:从课文14—21段中我们已经从正侧两个角度分析出那夜的“戏不好看”,可是作者却在最后一段中这样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读。(很平淡随意)

  师:这句话强调的重点词是什么?

  生1:好豆,好戏!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词?

  生2:我觉得“实在”这个词也应该重读,因为它表现了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高度评价。

  师:你关注了这个副词,很好,这个词起着强调的作用,那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词重音强调出来。

  生3:我觉得“一直到现在”也要稍微重读一下,说明了时间很长,从那以后我都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师:同学们提到的这几个词都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要重读是理所应当的。那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关键词用重音强调出来了,但情感明显不够!)

  师:我想请大家注意一下“真的”。你觉得读这个词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生(七嘴八舌):真诚!确定的!肯定的!

  师:是啊,这个“真的”就好像作者在和我们亲切交谈,说到某个事件的时候把自己想要说的再次强调一遍,所以朗读时要真诚一些,低缓一点。

  再试一次。生再齐读。

  师:“真的”表达作者的真诚和实心,“实在”“再也没有”都表达出作者对那夜的豆和戏的难以忘怀,我们在读两个“那夜似的”的时候可以把声音稍微延长,好似一声叹息一般的回味。

  师范读。我们再读一遍。生再读。(各方面处理好了很多)

  师:同学们,你从我们刚才的多次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那夜的怀念!不舍!

  师:可作者明明用大量篇幅写了那夜的戏不好看,最后又说好戏,你怎么理解这种前后矛盾?

  生4: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好戏并不完全是说那夜的戏本身,而是说看戏的时候有很多小伙伴一起,他们很快乐,所以很难忘。

  师:这个同学提到很关键的点,一同看戏的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说,吃饭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玩。也就是说你所站立的平台决定了你的高度。而这里,“我”同行的小伙伴决定了“我”快乐的程度。

  生5:我觉得还有归航偷豆的趣事让他很难忘,所以他才说那夜的戏很好,都也很好吃,因为豆是偷来吃的。

  师:我可不可以把你的话理解为“偷”来的就要东西味道要更好一些?

  生全班哄堂大笑。生5(极力大声辩解):有这个意思,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你想嘛,一群孩子在大晚上的时候,去豆田里摘豆,没有经过大人同意,这行为本身就有偷的意思嘛!再加上是我们自己煮的,味道当然会觉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他更难以忘记的是那种经历。

  师:同学们听到了吧?他已经从文字中了解到了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读课文,一定要在文字里出生入死,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目的和情感所在!你能不能按自己的理解把这个句子朗读一遍?

  生5朗读。

  生6:我还觉得作者之所以认为“那夜的戏好”还在于看戏的不容易,就是“戏前波折”那一部分写到的内容。

  师:哇,这个同学的眼光真的是毒辣敏锐,他发现了我们很不容易发现的一个点,看戏不容易,经历了一些波折,所以才会那么难忘!我们再读这段包含着作者怀念和不舍的文字。

  学生齐读。

  师:所以,同学们,“那夜的好戏”其实不是戏本身的好,从事件上来看,而是因为看戏前经历的波折,看戏归途中偷豆的趣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戏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波折?

  教学片断2

  师:请大家跳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对双喜的描写。

  生静静默读课文,找寻。勾画。

  生很快就找出文中对双喜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从这些句子中我们究竟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双喜?

  生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双喜的聪明。

  师:他从原文语句中找到关键词,很好。你还能从这句中发现什么吗?

  生1短暂沉默,片刻之后,摇头。

  师:我们一起先看看双喜说的那句话,你觉得该怎么读?提示大家注意标点符号。

  生2:惊喜,因为两个句子后面都是问号,尤其是第一个“大船”后面。

  师:你体会得很好,仅从这个来看我觉得还不足以看出他的惊喜,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往前面看一看,把提示的话都包含在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同学们读出了一种惊喜,如果你们再稍微把句子往前靠一些,可以找到双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一句话,再读。

  生齐读: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师:你看,小伙伴们看社戏回来,大家高兴万分,我呢?不开口!小伙伴叹息又同情,可束手无策,就在这时,双喜打破沉寂,想到了八叔的航船,当然就应该是惊喜万分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到一群孩子听到双喜说这话时的惊喜和狂热。所以,这儿除了双喜的聪明外,还应该有——?

  生3:善解人意!

  生4:观察很细心!

  师:双喜的善解人意和细心在后面哪些地方还有?请你再找找!

  生5: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看出“底细”,其实是看出了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所以,他聪明、细心又善解人意。

  师:分析得很全面,这个句子同学们能够把提示的部分都找出来做得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仅读这个句子本身还要学会把句子进行前后勾连地去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两个教学片断是我从四个课时中很随意抽出的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把理解和朗读融合在一起,用朗读来促进理解,用理解促进朗读,二者相互依存。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一定跟上,你想向学生传达的东西,不是通过生硬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指导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课堂朗读的使用,一定是精心思考,特意安排,一定是为理解铺垫开路,一定是有方向有目的。不是随意妄为,也不是漫不经心,更不是增添课堂的热闹喧腾。所以,朗读的指导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阅读思路的点拨,有思维提升的牵引;有个别句子的朗读,有句群的朗读,有文段的朗读。该朗读时一定是不怕耗费时间的大读特读,比如最后一段,我一共安排了6次朗读,有学生的齐读,有学生的个别读,还有老师的范读;每次安排朗读的目的不一样,老师指导的方向从朗读的方法到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到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每次朗读的效果也不一样,学生所收获语文素养、思维能力、语文习惯和情感体验肯定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达成的效果是: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层层提升。

课后的教学反思12

  一 课后反思

  在舞蹈课堂中,学生们只注意动作的模仿,忽略了内在情感的体验,有的学生在表演中会产生表情淡漠、眼睛无神、内心空荡。通过这节课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表现力,从而开始学会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来表演舞蹈情感。

  二、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授新课的环节中,没能掌握好新课内容,动作教授的过多,过急,讲的不够细致,最后没能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展示,在下节课上,会把动作细致讲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舞蹈动作,因为舞蹈表现力中的外部动作与内部情感是不分家的,两者缺一不可。

  2、在讲授什么是舞蹈表现力这一环节上,应该讲的通俗易懂,或者通过一些适合孩子的方式,讲明白,单一的把概念抛给二年级的学生来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

  3、最后做游戏的设计,时间掌握的不太好,游戏时间过短,只起到了复习的作用,没能让孩子进行更深的拓展练习。下节课游戏这个环节还要继续做,将舞蹈动作融入进舞蹈音乐中去表演。

  小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是需要严格要求的,绝不能松懈,通过音乐、游戏、表演等一些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挖掘出每位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潜力,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改进的,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你们的支持和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虚心的向各位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谢谢大家!

课后的教学反思13

  我们教育工作者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由此看来,“错误”成了我们教育的“敌人”。对此,我也一直坚信不移。不过,最近耳闻目睹这样一个教例,让我坚信多年的这个观点发生了改变。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这个教例对我的触动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

  思考之一:要正视学生犯错,因为对学生来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

  上例中的老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教师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它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我们的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爱迪生不就曾经想自己孵出小鸡来吗?这个想法看似非常荒谬,但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珍惜“美丽的错误”,因为它是一种创新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上例中的教师原本在他的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但却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的答案、教师的答案是一致的:教师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而这位学生恰恰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师的否定,仍然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孩子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是啊!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中蕴含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确确实实是一种“美丽”。“错误”也因此而“美丽”。这种“美丽”,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学生平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积累和培养。让我们珍惜这些“美丽的错误”吧!

课后的教学反思14

  上个周我执教了《比尾巴》一课。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本着省时、省力的原则,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下载了教学课件。因为教学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我本人基本功不够扎实,尽管有那么多的领导、老师从旁指点,教学中也是漏洞百出。先将《比尾巴》反思如下:

  一、注重情境创设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粗心的小画家、与小动物比智力的情境,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生字教学力求扎实

  新教材识字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识字量增加是一明显特点。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过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巴、把、公、松写在一起,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但是由于本人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错误没能给予及时的纠正,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

  三、练读课文,体会语气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指导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

课后的教学反思15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从编排体系看,归属于“走向世界”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感受。

  1.选择贴近学生的课程资源去感知、感悟。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这一名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可通过讲述来完成,也不可能作全面深入的阐述。首先在教学导入时,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刘欢唱的主题歌《我和你》,“我和你”,一个最简单却又最深刻的关系。我和你就是我和你,就是由最简单的两个人的关系所构成最复杂的一个世界,如果我和你都能友好相处,这个世界就美好。再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品入手,比如肯德鸡、麦当劳,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装、电器、手机、汽车、影视等,学生从身边琳琅满目的外国品牌商品中,以及耳闻目睹的习俗、生活方式,深刻感受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为了让学生更明晰感知我国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海外。从教学效果看,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也有了切实的体验。

  2.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发现、思考。《品德与社会》教学,特别是国情内容的教学,不应该是现象和材料的堆砌。如何让学生自己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是这课的一个难点。我指导学生结合身边的资源开展探究:比如调查校门口家长的汽车品牌,调查我们平湖几家比较大超市食品等,因地制宜,这种探究,保证了课程实施的可行性,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成本。“外国品牌的手机占多大的比例?”“为什么儿童服装基本上是国产品牌占大多数?”“为什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很多要用外国的品牌?”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选择问题观察和思培养社会责任感。

  3.在观察社会现象中指导、引领。教学结束后从大家的议论中,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现象有了重新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设计几个活动,比如讨论“我国商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等等。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所得,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外企就在我们身边,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进出口总值图表的具体数据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里中国的快速发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让学生有顺序地了解“地球村”的支柱产业。

  特别让学生了解平湖钟埭经济开发区的一些合资企业。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外企就在我们身边,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去调查进入国门的外国品牌,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以及文化的交流等。课堂上再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经过亲身体验、感悟,对经济全球化也有了切实的体验。

【课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课后反思12-02

课后教学反思02-08

教学课后反思总结02-15

《比尾巴》课后教学反思03-20

课后教学反思简短03-06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03-22

小班课后教学反思03-16

音乐教学课后反思03-17

《蜜蜂》课后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