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3 15:01: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1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教材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难点定为:理解除法的含义,由“平均分”引出除法。

  在教学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书写除法算式,建立除法算式的数学模型,理解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除法算式,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等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除法。最后通过数学史的介绍,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美,更进步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巩固练习时,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回顾这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是比较积极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以下几点的认识:

  1、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两节说,我用了有关联的情景引入:喂养小熊猫。创设帮饲养员、小熊猫分竹笋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具体天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3、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大胆尝试、创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例4时,在列除法算式的环节中,打破传统的教学,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创造除法算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除法算式所表达的含义。虽然在这一个创造环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创造出算式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创造了:12-3-3-3-3=0、3×4=12、12()4=3、12÷3=4、12÷4=3,相信在有机会的前提下,多创设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的环节,对学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4、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知识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的。设置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进识强化。如例5是在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所以有了例4的基础,例5中的探索发现,放手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同时在例5的教学中初步渗透包含的意识,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为后面的解决问题作铺垫。

  5、数学的知识的连续性很高,别像“游击队”一样到处“放枪”,应有意识地在相关系的知识点中有意渗透,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样,数学的思维培养也是连续性的,当能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性的培养时,别认为是浪费时间,付出了、经历过总是会有收获的,总比没有试过、没有经历过要强。

  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尤其是教学环节的过度阶段时语言衔接不够精炼。不能够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整堂课习题和小结的时间没有控制好。

  这节课,让我深深的知道,上一节课不难,上好一节课很难,上一节好课更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两个学生,也更不要去怀疑孩子们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发现、去解决。课前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预见到的,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才会发现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点点的修改,一点点的接近完美。我以后也会秉承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还给孩子们一片新的天空。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2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首先设计了情境导入,边谈话边出示熊猫分竹子的情境图,引出上节课所学知识“平均分”,然后提出问题:京京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呢?通过学生的演示操作,引出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

  新授学习新的计算方法:除法。依据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还能不能采用另一种更简便直接的方法计算”?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领悟除法的意义。

  习题环节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了“智勇大冲关”,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收获知识,获得奖励,体会成功的喜悦。

  小结由学生总结,老师加以补充,一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二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3

  由于疫情关系,这个学期要在9周内完成教学任务。时间短任务重,基于课程计划,一节课上两个例题是常态。

  今天就要学习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中的例3、例4,内容为:认识除法、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我是这样安排的。

  教学例4

  1.开门见山,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过程的数学表达。

  2. 结合课本例4,说明: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可以用算式12÷4来表示。教学读法。

  3. 请学生画一画、分一分,得到:每盘分的(3)个,就是说12÷4=3。

  4.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改变数字,请学生说算式。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分的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分的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的几个?

  请学生归纳怎样写除法算式?第一个数写什么?第二个数写什么?明确第一个数写平均分的总数, 第二个数写平均分的份数,得数就是平均分的结果。

  5. 完成课本做一做。

  教学例5

  1. 指出平均分还有一种情况,出示例5::20个竹笋,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请学生分一分。

  2. 指出这样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表示:20÷5=4。

  3. 请学生对比例4和例5,说一说两次平均分的异同,指出,除法算式中的第二个数既可以是平均分的份数,也可以是每份几个(每份数)

  4. 教学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5. 摆小棒变式练习。

  请学生根据以下平均分的过程,写除法算式。

  (1)摆出12根小棒,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

  (2)摆出12根小棒,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

  (3)摆出12根小棒,每4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

  归纳:说一说你是怎么写除法算式的?

  6.完成课本做一做。

  (1)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列式。

  (2)说说“被除数、除数、商”。采用抽查的'形式,随机指三个数,让学生人分别是什么。

  练习三。

  做题时特别注重“如何确定除数”的问题,哪个数已知,就把哪个数作为除数,求解的数就作商。

  教学反思

  课堂效率较高,完成了两个例题和两页的课本例题。但是感觉教学节奏很快,部分孩子处于一种带跑的状态。因为写练习时,给学生的思考实践不多,很快就会公布答案。206班讲练习的部分速度控制得较好。就是每读完一题,先让学生写,教师巡视2组学生的答案,如果大部分人都做对,可以公布答案,指出易错点,不展开讲;如果发现有不少人做错,或者不会做,则详细讲。控制课堂节奏,保证大多数孩子都跟着想跟着做的根本就在于巡视。边巡视边批改可以让学生更专注,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建议:复习时让学生说一些平均分的例子。编用除法解决的题目。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4

  《除法的含义》是除法学习的起始课,这节课的内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以及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除法是一种新的运算,理解了除法的含义,还要为学生建构起除法的模型。教学过本节课之后,我有如下思考:

  一.强调“平均分”,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要求表达,把握概念的准确性

  1.导入时评纪律奖纸船时引发的认知冲突、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设计,都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又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然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了充分准备。

  2.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求学生把做法想法表达出来,梳理思维使之有序;多次强调“平均分”,要求学生表述准确,辨析概念,让概念在头脑中更清晰更牢固。

  二.认识除法,注重建构

  动手做一做,注重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除法建构的过程。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呈现图片、让学生动手操作,锻炼了手脑的协调发展,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忆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发散思维,把学生思维导向宽广的领域,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1.小组合作操作环节,每组都有学具,但是不惟学具,可以有自己组不同的想法。

  2.让学生创造算式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故事化,激发学习兴趣;及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情感

  1.把整节课各个环节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开课时奖励小纸船引发认知冲突——乘上小船去探索——大熊猫、小猫来带领——小精灵帮忙提醒——大熊猫引领理解除法的含义(快到彼岸)——小猫带领过检验关(到达彼岸)——在彼岸休息,回顾、谈收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每个学生成为这有趣故事中主人公,实现自己的探索,体验自己的思考、荣辱、成败,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兴趣,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感受到乐趣。

  2.课前与学生商定,积极发言如果听到老师的“表扬”二字,下课就可领到一只彩色小纸船,表扬几次领几只,一石三鸟:控制了课堂秩序、节省了时间、引领了积极情感。

  五.及时渗透数学思想与情感态度教育

  1.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在具体事件中理解除法含义,到去除事件提炼数字理解含义,说一说15÷5=3能表示什么,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渗透模型化思想。

  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探索多种方法,在比较中优化策略。

  3.激励学生向数学家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4.让学生认识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体会除法的应用价值。

  六.不足之处

  本节课目标之一是“会读、写除法算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只在“创造算式”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下了“12÷4=3”,其余环节并没有做“写除法算式”的练习,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写这个算式,只是在“改变平均分的份数”练习时,学生汇报,我又执笔了三个算式,这样做有失恰当。如果在“改变平均分的份数”练习时指名一生到黑板上书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或者专门安排一道写算式的练习题就好了。

  以上是我上完《除法的含义》一课后的及时反思,总体感觉抓住了重点,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了除法建构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努力让学生准确严谨表达,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除法的含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的含义教学反思02-25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04-22

除法教学反思02-23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04-02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3-11

《笔算除法》教学反思03-11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03-01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2-15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