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6 13:39: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优]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数学教学工作,反思这一学期的教学总感到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的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根本的标题的控制具有很大的问题,这些看似简略的标题却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过错,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问题学生都会了,不需要再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的严重之处,看来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需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伪或不全真实,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用及时、精确的'矫正办法。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一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精确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需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提高的甜头。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情势。可提前设计矫正计划,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剖析其问题的实质,发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行矫正计划。 在作业的检讨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必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自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自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自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自动和自觉,成果也会不如人意。

  总之,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不断增强反馈与矫正,对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必将起到必定的推进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反馈与矫正。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让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来探讨。

  (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较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较更好。

  (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不理解。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3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面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七年级数学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七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间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观念

  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理数这一章特别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介绍数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4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持续的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过去的观念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资料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主角,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带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刻,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带给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务必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给充足的时刻,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就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资料不仅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能够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联,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构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就应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资料;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构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潜质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潜质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资料,教学资料大于教材。教学资料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能够是课内的,也能够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透过自己的发奋,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实践探索潜质。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明白、开发教材、此刻则能够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资料。以发展学生的和各种不一样的思维取向。教材中带给了超多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潜质。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

  教学活动务必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解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取、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好处。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代替的`,是由内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家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弊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以往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法。

  四、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透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有知识、有潜质、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要全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始终要坚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数学学习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明白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发奋,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3)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5

  著名学者周士渊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力量也是习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人的一生更是如此。养成好习惯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一个人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我在教学中发现造成学生成绩层次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不同,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因此,近年来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于初一学生主要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对学生反思习惯的调查

  初一入学时,曾对20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过调查,主要考察题后反思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表一]和题后反思的习惯的养成情况[如表二]。成绩是学生入学成绩。

  成绩60分以下4人成绩60~70分8人成绩80分以上8人

  不知道有影响不知道有影响不知道有影响

  成绩60分以下4人成绩60~70分8人成绩80分以上8人

  不反思反思不反思反思不反思反思

  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题后反思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并且成绩较高的学生反思习惯要好于成绩较低的.。

  二、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自觉化的形成提供援助。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谁都明白,剩下的就是习惯----好习惯或坏习惯。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反思习惯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习惯,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1、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方法的指导

  初一一入学,我就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做完题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动性。一节课上四班的孙燃同学在对一个题进行反思后,再做此类型题时很快就解出来了,他感慨地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题后反思就行了。"

  2、引导学生进行章后反思

  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我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一章进行章后小结。可能是体验到了题后反思的好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除了个别同学抄书外,70的同学写出别具特色的小结。如李悦同学每次小结都采用重点、难点、疑点等程序。范晶晶把每一章的易错点总结得特别清楚。金曼曼、仇菀君等同学总结的知识结构条理比较清楚。40的同学能够自己出章检测题。这样做要比老师讲复习提纲、出达标检测题学生做要好得多。学生在交流复习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并且学生在做其他同学出的测试题时也很有兴趣,热情也很高;也敢于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学完了整式的加减这一章后,我从学生出的十几套自我检测题中选择一套有特色的,学生做时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都很高,其中有一道需要整体代入的题曾引起学生间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题出错了,不能做,…;经过激烈地争论,学生认识到此题可解;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相信学生也会还记得。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3、提高学生对反思的认识

  经过半学期的培养后,学生的解题习惯有了好转,为了巩固已有的进步,我指导学生在寒假以写小论文的方式加以巩固和深化。

  例如,孙雪同学在论文中写道: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6

  一个多月来,我通过不断努力,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

  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袁鹏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关于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总结,以供各位老师交流和分享,我们一起共勉吧!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7

  1.728精确到千分位,这种题学生能注意能做正确。

  1.728乘以10的3次方精确到几位,往往学生还是认为是精确到千分位,计算失误。

  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注意这两种情况的区别,没有站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问题,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教学问题,造成教学与实际脱节,而且讲评不及时,等到讲评时,学生早已把试题和自己的解题思路忘得差不多了。教师应针对该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能、技巧、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练习或变式练习让学生练习,以便及时巩固与提高,教师要避免“就题论题,浅尝辄止”的做法,要通过题目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式、发散式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宽、加深,形成系统,完善其认知结构。

  我们要善于或勇于从中发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改进。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的共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让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去实践、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方向,完善自我。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8

  1、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展示和演示,动手操作感知,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利用电脑,演示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电脑演示从直线上截取线段、截取射线。将线段一端延长变成射线。这样的演示,充分展示了三条线之间的关系,形象生动。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利用红外线电筒演示射线和无限性,能让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数学,理解概念。如何感受无限。射线可以向一边无限延长的特征,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解决的一个知识点。按照我们的理解射线在我们生活中的原型是没有的,即使比如像太阳光、宇宙中的光线,它们也都会射向地面、射向宇宙中的某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线段。没有生活中的原型,我们是用激光电筒照到到窗外,想象一下假如没有任何物体的遮挡,一直照下去照下去……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这一句话,头脑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射线的无限性。

  如何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很容易被别的因素所左右。在教学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在角的形成阶段,问学生角的边还能画长些吗?为什么可以?用电脑演示,将边延长或缩短,这都是因为角的两条边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射线是可无限延长的,那么角的两条边也是可以无限延长的。第二层制作玩耍活动角时,通过角的变大变小,在演示中观察讨论得到角变大了,变小了,角的两条边的长短都没变,只是角的两条边的叉开的大小变了。第三层比较角的大小时,用不同颜色,不同长短的角来比较角的大小。大小一样而因为颜色的不同,让学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经过猜测,争论,最后想办法验证(重叠法比较)。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得到角的大小只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自主探究、感受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辨析直线、线段、射线三条线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关于射线的知识既可从书上得来,又可从同学中得来。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了。

  在学习无限性时,用红外线电筒演示时,一般学生都赞同射线是无限的,但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不是。因为当红外线投射在墙上时,就是有限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明白了,当红外线投射在物体上时,它确实是有限的,具有两个端点,是线段。只有无阻挡,投向太空,看不到尽头时,才是无限的,才是射线。

  在比角的大小时,学生通过猜想,想办法验证掌握了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设计了两个大小相似,既不能直观看出,又不能重叠比较的角,怎样比较?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下节课角的度量打下了伏笔。

  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要善于放手,敢干放手。如果控制得太紧,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9

  1、结合初中数学大纲,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又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人理解和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数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思想,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

  3、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人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汇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在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揭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灌输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识发现规律,不过早地给结论,讲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充分地向学生展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4、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范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从中抽象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在对其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展示数学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某些问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求答案,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对某些问题可以进行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论,让学生大胆联系和猜想,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对某些问题可以分析其特殊性,克服惯性思维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一些条件、因素较多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系统综合各个条件,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其横向思维等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解题以后的反思,优化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0

  眼半年时间即将过去,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期自己所教班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我对我初一的数学教学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以后的教学中辅导后进生应向其他教师学习。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3)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4)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5)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6)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现在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我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1

  一月来,我通过不断努力,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

  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 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有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2

  这是我在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

  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改进方法

  1、个一小组做完实验后可以采取四人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你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体会实验中所能发现问题的`多样性,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1。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统一在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2、在归纳等式性质1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适当做引导。学生虽然没有学过整式,但却可以在第一个屏幕演示——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天平实验中,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

  3、对于等式性质的应用,可让学

  生在独立思考前提下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学优生得到了锻练,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3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其他老师的帮忙下,我对我初一下上半学期的数学教学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潜质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贴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状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理解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资料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缺乏:(1)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整体系统化;(2)缺乏对教学资料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此刻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理解,毫无思考明白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刻段内让学生透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没有经验的我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潜质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理解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潜质。

  因此,在教学时,务必全面明白学生的基础与潜质,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潜质。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发奋,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必须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4

  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第一章,因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因而昨天在备课时,特别设计了几道例题,分别包含了解不等式组的四种情况,要求学生结合数轴求解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求解,于是再让学生自主观察不等式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共同特点,总结规律。这里是今天教学过程中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夹、大大小小无解”。

  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解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用“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夹、大大小小无解”求解不等式,我认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不等式(组)的时,一定要通过画数轴,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教学中,在第一个教学的班遇到一个问题:让学生观察两个不等式的解与由这两个不等式组合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主要从不等号的方向和解集的数字大小来观察,结果有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4和x>2,就有学生说数字存在倍数关系就去大数,于是在第二个班教学时,我把解集改成x>4和x>1,从而较好地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本节课课堂容量(安排的例题的题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维上也有比较特殊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因此今后在课时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课时,以减少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效果。同时还要重视思考题的作用,因为班上有一部分同学体现出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对数学也比较有兴趣,出一些比较难的思考题,能够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有所提高。

  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象客观题这样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用特殊方法解题的思维还不够,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特别是选择题缺乏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因为选择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题型,它的特殊性在于这类题目的答案是已知的,有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根本就不看题目中的四个选择答案,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对于选择题来讲能把四个答案选项分析清楚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是很有好处的。但本节课中出现的解客观题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在解与不等式有关的题目时特别的有效,但是如果不等式的问题中出现了分类讨论的情况,特殊的方法就有它的局限性,这时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处理了。因此要求学生在使用特殊方法用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要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四个答案选项认真的分析清楚,做到能准确的体现题意。今后还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优点

  1、在教态上,基本上自然、大方、亲切。能给学生鼓励,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非常高学生回答勇跃。

  2、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地方,也是最适用的方法。

  3、利用数轴直观的得到“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异号大小小大中间夹,异号大大小小无解。”的规律求解不等式,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我认为这一点的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最闪亮的一点。

  4、整节课的整体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上的内容,然后设计相应的习题进行检测。我认为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应的习题又使得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同时也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二、不足

  1、在整节课的时间把握上有所欠缺,致使托了堂,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课堂效果。

  2、班上存在一部分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对数学也比较有兴趣的学生。出一些比较难的思考题,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得到满足。

  今天的教学感憾很深,台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要想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认真备教案和备学生,合理的应用教学教学,而不是照搬。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

  今年,已是我在新兴中学担任初一数学的教学工作,反思这几年的教学总感到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的考试中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掌握还存在有很大的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题目却出现了错误,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问题学生都会了,不需要过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的严重之处,因此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平时的教学,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的问题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作业及时批改,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及时的做好信息反馈。做好月考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评讲,要求学生做好纠错记录,准备专门的纠错本,便于学生把易错的题型准确的纠正,并不易忘记。针对性的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同时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当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答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从而主动与老师配合及时矫正作业及考试中的问题。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形式。【初一数学教学反思5篇】初一数学教学反思5篇。可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避免学生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在作业的检查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一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也会不尽人意。

  总之,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不断加强反馈与矫正,对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反馈与矫正。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2-13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必备]07-06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篇06-15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篇)06-16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06-18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06-20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02-15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通用6篇)02-08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07-06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