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8 09:02: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课本73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小数的位数,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2、通过旧知迁移新知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734562 38460 50074 10274

  让一位学生说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2、下面的空格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32()546≈ 47()03≈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那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掌握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导入新课

  1、课件显示例1图。

  他们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

  (1)保留两位小数

  师板书:0.984≈0.98 保留两位小数

  用什么方法?(四舍五入法)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四舍五入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把第三位数省略,因为第三位小数小于5,所以舍去。

  (2)保留一位小数

  师板书:0.984≈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不同做法的学生上黑板写:0.984≈0.9,0.984≈1,0.984≈1.0.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接着让做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第二位小数上的数字8大于5,向前一位进一,末尾的0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

  师板书:0.98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出想法。

  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74页做一做。

  2、课件显示填空题。

  3、课本练习十二第一题。

  4、课件显示判断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本练习十二第2、5、6题。

  课后反思:

  在上本节课之前,已经观看了几次本班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们大概有所了解,发现个别学生的纪律稍有点散漫。为了使全班同学们能够进入一个好的积极的学习状态,我并不急于先上课,而是把那些慢悠悠的,表现不佳的同学的积极性做了调动,同学们的上课精神开始集中了,但是已经占用了上课的三分钟时间。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方法基本相同。因此我设计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复习题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探求新知部分同学们掌握较好,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原先设计的练习题未能全部完成,有些遗憾。

  纵观整堂课,发现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1、授课语言不够生动灵活,过于单调生硬,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不够高。

  2、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造成提供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较少,未能达到充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效果,造成有个别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得不够深刻。

  3、课前准备不够十分充足,造成对时间分配地把握不够准确,而且练习量相对少了一些,未能更好的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知识。

  上好一节不容易,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得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2

  20xx级高一学生是我校历史上招生人数最多、层次较为复杂的一届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新要求。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人人有所获,既要让优秀生出类拔萃,又要让后进生学有进步,也成了我们教学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教材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增多,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教学策略思考与实践

  针对我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在高一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究中,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着重在“读、讲、练、辅、作业”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一定效果。

  1、读。

  俗话说“不读不愤,不愤不悱”。首先要读好概念。读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原始概念,是不加定义的。它从常见的“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家的家用电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数”等事物中抽象出来,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体的实物集合,集合的确定及性质特征是由一组公理来界定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词。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和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的细微差别;根据定义如果终边不在某一象限则不能称为象限角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掌握数学概念。其次读好定理公式和例题。阅读定理公式时,要分清条件和结论。如高一必修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中由三个条件推导出一个结论;对数计算中的一个公式,其中要求读例题时,要注重审题分析,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书写规范。读书要鼓励学生相互议论。俗语说“议一议知是非,争一争明道理”。新课程教材中每一节内容都辅以相应的探究内容和思考的内容。例如,让学生议论分别通过图象与单位圆的三角函数线分别掌握正余弦函数的性质等。

  2、讲。

  外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冰冷”的知识加温后传授给学生。讲是实践这种传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讲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每堂新授课中,在复习必要知识和展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着重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解决学生疑惑。比如在学习两角和差公式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五套诱导公式,可以将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某一个锐角三角函数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半特殊的教(750度,150度等)能不能不通过查表而求出精确值呢?这样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就呼之欲出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中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同步。让学生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例如,讲解函数的图象应从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进行变化,然后再综合,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次讲要注重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3、练。

  数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怎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进行练习。首先练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忌过早地进行“高、深、难”练习。鉴于目前我校高一学生的实际现状,基础

  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课本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要求学生要题题过关;补充的练习,应先是课本中练习及习题的简单改造题,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得着”。一定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知识、应用方法,在练习中分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获得再练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老师们在现有习题的基础上基础上简单地做一些改造,便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题目;其次要讲练结合。学生要练习,老师要评讲。多讲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成功的与错误的。特别是注意要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发生过程,在课堂造就民主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法。还可适当让学生涉及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要求学生掌握通解通法同时,也要讲究特殊解法。最后练习要增强应用性。例如用函数、、三角、向量等相关知识解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知识,研究此数学模型。

  4、作业。

  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学习数学,得到最好的发展,制定“分层次作业”。即将作业难度和作业量由易到难分成A、B、C三档,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然后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协调。以后的时间里,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以上是我这近一年来的教学体会。新课程下制约高中数学教学的因素很多,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也很多,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但要相信“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有问题的教育。”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最优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就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学生出现“高分低能,低分无能”以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不良现象。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1) 例题先摆小棒再计算,把9加几的“凑10”策略迁移过来。由于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7,比较接近,有些学生会把8“凑10”,也有学生会把7“凑10”。在交流中出现两种“凑10”的方法,既教学了8加几,也教学了7加几,而且提升了“凑10”的水平。教材突出“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数,整理计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让学生看清楚,8和2凑成10,应把7拆成“2”和5;7和3凑成10,应把8拆成5和“3”。

  (2)“试一试”里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巩固“凑10”法,体会“凑10”的技巧是灵活、多样的。二是引导学生从9+7=16得出7+9=16。

  从相关的算式推理也是一种计算策略,它的特点是利用已知得出未知。教材安排有三点理由: 第一,推理过程简单,速度快,学生喜欢。第二,9加几是进位加法第一段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是可利用的资源。第三,按9+7与7+9这样的关系,36道进位加法可以编成20组,其中16组各2道,还有4组各1道,编组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在10以内加法“一图两式”中,学生已有“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相同”的'感性经验。那时,两道算式是并列关系,都是根据图意写的。现在要把两道算式变成因果关系,才能组织起推理过程。这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点。“想想做做”第4题是为学生体会因果联系,进行演绎推理而设计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加法时,掌握得比较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4

  一、反思教学法在初中生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数学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初中的初中生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初中生数学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初中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初中生数学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初中生反思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思想素质。初中的初中生学习建设在整个初中生数学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各初中在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初中生本身的情感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

  二、反思教学法在初中生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让培养的人才内外兼修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弘扬和培育。在各初中,纷纷开展着很多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活动形式,最普遍的是诚信考试倡议。当然,我们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校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单单的学习考试倡议,略显单调了些,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数学思维教育体系。在开展的比较多样活动的学校,很多活动往往会为教学活动让路,大部分是通过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来开展,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使得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沟通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数学教学的实质体现。数学教学教学中的交际数学教学的核心,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缺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主要有较强的沟通意识,不进行沟通的目的以及形式的沟通,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势必会削弱教学的基本教学的功能,影响了学生数学教学能力的生成和提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老路”。重点在语言掌握的知识或教学的语言纯的形式,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跨文化条件下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既要坚持有效的传统形式又要与时俱进

  在课堂上,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活动过程、研究成果与感受,特别是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每组用时不超过8分钟;挑选其他同学对该组的汇报进行点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每小组的汇报时间,注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评析和提升,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学生课题选择的现实性,发现等量关系的个数和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操作的适切性、独特性,材料的条理性,汇报的清晰性等。活动再反思与课后,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借鉴和自己小组的'反思,对本小组的课题,汇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整理,汇集各小组报告出一期墙报或小论文集。

  (三)数学教学要借助工作特点强化实际效果

  一是在实行初中的数学管理中,任何形式数学下培养出来的初中生,只有通过社会发展的检验,才能评判区分出优劣,这是检验数学成果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评判一种数学模式是否合理的方式方法。将初中与数学分离开来理解。初中数学发展下的初中生培养,是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重要能量储备之一。课程教学一直强调的就是课堂的气氛要有节有制,既不能太活泼,也不能太沉闷。大部分数学教学教师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也只是简单地采用问答形式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状态”。例如,学生在进行教学训练时,可以结合情境创设,通过与说相结合,在对教学理解的情况下,结合情境创设,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找到语感。教学的过程是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双向交际的过程,离开两主体的双向交际,而只局限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就难以有效达成教学目的。学生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过去往往只调整教师主体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另一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我们说学生初中数学教学能力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意识。不但教师要有,学生更应该有,从而使教师既是语言教师,同时还是文化教师,学生既是学语言教学的学生,亦即是学教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学生。

  三、结论

  重视数学,在初中里建立学习的风尚,对于初中环境的优美和初中生的健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培养社会型初中生的必要途径。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5

  摘 要:反思教学法目前在教学中已广泛被采用,但由于缺乏规范,反思教学法应用在教学中的收效甚微。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提出自己在反思教学法运用方面的一些看法,以供广大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共同讨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教学;课堂效率

  一、反思教学法研究现状

  所谓反思性教学,是在人们对反思性探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的想法在高中教师队伍中已有所体现和浸透,但是反思教学的实施却十分不如人意,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在的高中教师通常工作强度较大,且由于对接高考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备课容量较大,导致他们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创新等教研活动中;第二,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教师和家长过于强调学生以及整个班级教学的成绩等学习指标,分数现在依然是评判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也使得高中教师不得不围绕着这些分数指标而忙碌奔波,从而无暇顾及教学上的创新改革;另外,反思意识淡薄也是大部分教师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教学纯凭经验,或者只重视反思解题方法,缺少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组织方面的反思,只考虑课堂之后的反思,不注意备课的反思和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思,不关注国内外最新教学的动态进行反思,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反思性教学研究大多还是处在教师自发摸索的状态,缺少系统性的规范和方法。

  二、高中数学反思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课前备课环节的反思

  课前备课环节的反思主要是指高中数学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准备教案的同时要进行反思,使自己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化、具象化,达到使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轻松灵活的实践过程的目的。通过对以往的数学教师教学情况的观察结果来看,大多数的教师只是重视教学之后的反思,但其实,教学前进行反思不仅仅能够帮助教师使之思路更加清晰,也更加能体现出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从而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以学生为教学根本的思想观念。例如,在学习函数f(x)=x+1/x时,教师会教授给学生,当x>1时,函数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有别于传统的教师备课,反思教学的备课时,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在这部分学生上课时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是否容易消化,该采取怎样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反思的。作为老师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又要考虑到何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上课前根据以往经验,认真反思总结,深入思考学生需求,进行备课,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通过案例分析和个案写真进行反思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案例,可以把那些案例记录下来然后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来帮助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从而在教学中得到进步。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师来说是整个教学反思的关键点,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并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改进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对于之前讲到的函数f(x)=x+1/x,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到函数对称的知识,他们会对于为什么是x>1时函数递增感到疑惑,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回避那些还没有接触到的知识点,避免把课堂内容讲深导致学生无法消化问题,所以常常是要求学生将之记熟就好,但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学生学习的不够扎实,那么运用起来也就不熟练。这里我们就可以运用反思性教学,不需要深入讲解,只需要带领学生按照相反的思路看一下结果会是怎样?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小于1的区间里找出几个连续的点,通过描点作图的方式画出函数大概的趋势线,那么学生就可以对这部分内容扎实地掌握住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反思学习

  新课改要求转变传统课堂以老师为主导的模式,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那么应用到反思教学中,除了要求老师在整个教学前后的过程中,做好反思性教学工作,同时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进行反思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错题本和精题本就是很好的反思教学的方式,尤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题目难度和设计范围较大,学生可以将老师课堂上讲解过的典型题目的多种解法记录在精题本上,同时将自己日常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分类整理在错题本上,这样在后面复习时通过翻阅精题本和错题本,很轻易就可以抓住考试重难点和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复习,同时在新课学习时也可以更好地衔接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培养起独立学习的能力,加深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同时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也可以在实践中增强其对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和反思意识,通过思考和探索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对于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进行反思教学的运用,使得高中数学课堂能够更加高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艳霞,龙开奋,张奠宙.《数学教学原则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xx.

  [2]郝志远.《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反思性研究——个案教学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6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现在想下来真是遗漏重重啊!我的教学原则是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关系,促使学生愿意跟我学;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数学课堂是有趣的,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真思考数学问题;以身作则,平时认认真真做事,真诚与学生交流,希望学生能越来越懂事,能自觉自主的学习。

  一学年下来看,我的教学策略执行下来,效果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那么好,我在想到底问题出在哪了呢?我自问!我现在想到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看到大家愿意学习数学的样子,喜欢数学课的心情,我放松了警惕,有一些同学并没有很好的思考数学问题,而且同时存在一些同学克服不了懒惰。这时候就是老师应该站出来,面对面的`指导这些学生如何思考数学问题;对于一些懒惰的学生是应该严格要求的,帮助克服心理的障碍。所以说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理性的认识,全面观察,认真备课,把工作做实做细,努力做到具体每一个学生。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重点是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基本都能投入到思考的状态,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现在做试卷时两道应用题能做对一道题了,我很高兴,我有信心学好数学了;还有学生说跟我学数学开始喜欢数学了。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已经越来越自觉了。

  教学在于育人,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尽我最大努力教好数学。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7

  作为一名新进高中数学老师,到校工作也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以下是我这一个月里对工作的感想。

  说实话,一开始自己以为做一名高中老师是很容易的事情,每天陪着小孩子们玩玩,上上课把内容教教就可以了。工作了这一个月,发现现实跟我想的完全不同,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上上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把知识很好的讲授给自己的学生。

  上课之前的备课,虽然我也从没落下过,但是在课上总能找到自己准备不到的地方,作为一名高中二年级数学老师,讲授的知识对我来说非常简单,但是我觉得备课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即使再简单的内容我也要把它咀嚼透,用二年级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来授课。

  现在的教学讲究教和学,怎样教和让学生怎样学同样重要。而且现在在高中都强调老师要少讲,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让给学生,那么学生怎样来学就很重要。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之前做的还不够好,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上,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怎样去接受。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十年八年之前或者更早以前,学生不听课,老师可以用强制手段让学生听,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即便这样学生听了,孩子们的心思也没在知识上。所以,当下在课堂上怎样吸引孩子注意力,怎样让孩子的精神集中在老师身上也是一门学问。在我这一个月的`上课中,经常遇到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开小差、忙别的,我就在想,要想让学生听你讲的那么你讲的要比他忙的或者他想的要更有趣,更能吸引他,孩子们才会把精力放到你身上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将是我以后工作中的一个目标,或者说是暂时的目标。

  之前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上出现的问题各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前辈、同事也给我指出来了,那么我就要努力改正,转变自己的授课方式,从高中生的角度去看课堂,去看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做的更像一名高中老师。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8

  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要备课时作创造性地劳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围绕教学重点设问。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2、围绕教学难点设问

  。当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数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同化时,这样的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则教师的提问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其体味到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乐趣。

  3、明确目的性。

  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突出教学的重点,有明确的目的。

  4、富有启发性。

  问题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则要富有启发性,这要求选好、选准问题的角度,既要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同一思维方式思考,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

  5、保持广度。

  数学课堂教学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教师提问必须面向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因此设置问题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结构,所提问题深度应遵循少数优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经充分思考并经过教师的点拔后也能答出的准则。还应克服少数教师“先提名,后提问”,不能面向大多数,不能激起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错误方式,因为没有注意广度,指定学生发言后,其他多数学生的思维处于松散状态。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使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9

  自疫情发生到现在为止已有接近三个月的时间,而开展线上教学也已有接近两个月了。最近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线上教育对本班学生学习的作用到底大不大?

  从三月份开始,孩子们对线上学习由一开始的兴奋到现在的兴趣低落,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我一直思考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却一直不得其法。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自己本月的教学感悟。

  一、学生与教师教学互动性降低

  本班学生共计10人,能接受数学线上教学的同学只有5人,同时这五人接受学习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低年级培智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大多是视觉感官比较突出。所以很多旧知和新知都要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模仿的方式获取知识,这样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现场反应做出适合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调整。但隔着屏幕学生行为就容易不受控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教师无法亲自做演示,也无法通过更有趣的一对一方式进行指导,师生互动性太差。

  二、学生与家长互动过多影响教学

  线上教学期间大部分家长都能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这本来是件很好的家校联合教育。但是由于家长们未接受家庭教育培训,所以孩子上课时容易不集中精力学习导致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情绪失控,不仅不能辅助教师从旁监督孩子学习,反而给上课带来极大的不便。例如:某某,学习一个新知识接受速度比较慢,教师会根据他的能力降低学习难度,但家长可能因为不理解,只觉自己孩子太笨了,在旁焦急不已,甚至发脾气,变成家长孩子都情绪失控的场景,这时教师就要一边安抚情绪失控的家长和孩子,一边给其他孩子的布置学习任务。还有当老师提问时,家长有时为了不让孩子落后,直接在旁边提示孩子正确答案,孩子们就会下意识鹦鹉学舌。这会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教学内容,更不能灵活调整适合孩子的教学内容,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与学生的学习互助降低

  在班课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孩子都在进行小型人际交往,所以一旦有一两个学生表现较好,通过老师表扬鼓励,其他孩子都会纷纷模仿,而且他们还会互相监督同伴是否完成教师交代的学习任务以及是否有不当的行为问题,这是家长和老师都无法树立起来的影响力,但现在各自通过屏幕都没有机会好好交流生活,交流兴趣,交流学习,会让孩子们觉得学习过于乏味,还缺失了与伙伴交流的机会。

  总之,通过这个月的线上教学,让我觉得学校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教学暂时无法用网络教学进行替代,但网络教学会是以后的流行趋势,科技的进步也与教育息息相关,这也催促着我要加强网络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网络教学。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10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进入高潮,在所有的改变中改变人的惯性是最难的,特别是中国教育这一大环境之下,人的势利之心日益严重。要改变就会有抵触,要立新必须先立己,通过近几周的教学改革,课堂有了变化,学生有了新的东西,但是,我还是深深的感到改革过程中的一些东西很值得反思。

  首先,教师无法也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应试教育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根源,这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阻碍课程改革的根本性、根源性因素。学校注重升学率,整体的排名,老师注重学生的分数,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无疑,不跳出这个怪圈,课程改革则无从谈起。老师们存在怀疑、忧虑与观望的心态,在态度上、行动上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与要求,表现出一种不够严肃的、不以为然走过场、摆样子;排斥性态度与行为。

  其次,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不论什么内容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几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最主要的一点是夸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把一切教学活动都交给学生,那么就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这样做的话,教师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教师就会表现为无事可做,而白白浪费教学信息资源,学生也会无所事事,这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当然这样的固疾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身上都有,所有的改革都必须破旧,破旧就要有困难,明白困难在什么地方,更有利于解决它,真诚地希望我们的老师早日改掉这些毛病,大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11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

(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

(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

(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

(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三、巩固练习: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四、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比如在教学"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干,到讲台上大声地告诉所有人,"我喜欢的这个图形的周长在这里",然后非常自信地举着图形指给大家看。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周长"这个概念的含义后,他们对自己求周长的策略非常地有信心,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使得他们对后面知识的探讨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特别在讨论求圆、月牙形、特别是阶梯形的图形时,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这样的探究学习,我觉得课本下节课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了。 欢迎多多指教!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 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作业本。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13

  完成《数轴》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有几点还是很欣慰的,比如:

  1、能较好的把握住了本节应让学生掌握的内容:一、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二、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学生上完本节课后,相信对于以上两点应能灵活掌握。

  2、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比如:情境引入中,由学生模仿温度计,自己设计出能表示有理数的图形,后教师帮助总结得出数轴的形状及概念,此过程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其明白数学可来源于实际,以后也许对身边的`事物就会多留意,会去多一层的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其次,为了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游戏和一系列抢答题,游戏为:请一列同学所在直线为数轴,任一同学为原点,定好正方向,请其他同学分别说出此列同学代表的数及相反数。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异常活跃,降低了学生的疲劳感,轻松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再者,在作业的选择上,我也花了一定的心思,选择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也结合了部分第一章的所学知识展开,较为理想。最后,本节课我向学生较好的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将来数学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另不足之处也不少,如:在数轴的图形与概念介绍前应让学生将其模仿温度计设计的数轴展示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就更为完美了;在介绍相反数的概念时,竟将“0”的相反数是“0”忘记强调了。

  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让我再次发觉: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应多放手、多创造机会让其充分发挥其主体。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14

  下面就束老师“角的认识”一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应当说角的认识是我们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角的起始课, 束 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校园生活中的角导入,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运用,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形成角的概念。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一、还数学素材以生活本色。

  低年级的孩子更多的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束老师在进行教材的选取及呈现上充分利用了教材。在课的开始课件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境图,通过观察,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等。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领悟数学知识。

  本节课中,在引导探索,形成角的表象这一过程中,束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找角、摸角、指角、折角、画角等多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归于生活这一基本理念。束张教师又设计了在生活中找角这一过程体验,通过在图形中找角这一体验,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了起来,学生经历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对图形的个体经验。并通过后面练习的辨认作出了一些判断,从而强化了形成的表象,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辅助教学。

  本节课束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如:课的开始的校园情境图、生活化的角、角的画法等多媒体的呈现,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了角的概念的表象,突出了重点。校园实物图中闪现的红色的角,易拉罐、水龙头、剪刀等具有典型性的物品的角过渡到图形逐渐放大的显示效果,在本节课中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也为后面的画角打下了基础。的确,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的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分享各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对信息加以整合,扬长避短,从而不断创新出新的课程资源。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15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平方厘米)。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3-11

数学教学反思09-26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2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8-04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4-15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02-09

中考数学教学反思03-01

生活数学教学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