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时间的计算》教案

《时间的计算》教案

时间:2023-03-31 11:25:28 教案 我要投稿

《时间的计算》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间的计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的计算》教案

《时间的计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时间的信息?与同学说一说。

  2、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明刷牙需要2( )。

  (2)小红系红领巾用了16( )。

  (3)课间休息10( )。

  (4)爸爸每天工作8( )。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学生独立完成P63页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

  2、完成P63-64页第4、5题。

  (1)学生独立计算经过的时间。

  (2)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3、完成P64页第6题。

  (1)学生先估计,填空。

  (2)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验证,再填上实际需要的时间。

  4、完成P66页第9题。

  (1)多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

  (2)在课本上完成66页表格。

  三、实践应用

  1、在书上完成P65第8题。

  (1)出示光明小学作息时间表,读时间表。

  (2)分小组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提出的`问题。

  2、完成P64第7题。

  (1)说一说你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有哪些?

  (2)回家后想办法把它们的开始和结束时刻都记录下来。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时间的计算》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时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有亲切感,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和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汇报。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预设:

  (1)在钟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操作演示)

  (2)利用普通计时法分段计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即:12-9=3(小时),3+6=9(小时)。

《时间的计算》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钟面模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

  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

  1时等于( )分 1分等于( )秒

  2、教师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问:1时等于多少分?那么2时呢?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通过类推得出结论)

  1时 = ()分 1分 = ()秒 5时 = ( )分

  180分=( )时 120秒=( )分 240分=( )时

  3、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投影出示小明上学的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的补充、引导。

  小精灵要求我们解答的问题是什么?

  (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小组讨论: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怎样想呢?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嘴优化的方法。(在计算方法上肯定学生的多种正确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

  2、出示商店营业时间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帮助图中的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三、练习巩固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2、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6时至6时2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3、63页的第4题。学生独立填写,并说明理由。

  4、64页的第5题,师生共同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5、65页的第8题,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总结。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新知识?你认为用怎样的方法计算有关经过时间最好?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3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45-30=15(分钟)

  答: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时间的计算》教案4

  教学目标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公式和其公式变形计算某段路程内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能力目标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会分析实际的物理问题的物理过程,并用对应的知识解决。

  情感目标

  1、培养解题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材分析

  教材用两个例题,由速度公式,变形为计算路程和时间的公式和、第一个例题中,有分析的过程,解题的过程标准,有已知、求、解和答的四个过程、例题2中用参考图帮助学生分析物理过程,这样从图中很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再用一些公式变形来解出所要求的物理量。

  教法建议

  第一个例题应当注重解题的过程,强调做题的规范,应当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一个例题,巩固刚学到的公式变形知识和解题过程规范、第二个例题注重分析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路,一般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帮助分析物理过程,并在思考图上画出已知的物理量和待求的物理量,解题过程就变得简单明了。

  本节教学是习题教学,要防止要求过高,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也不宜补充比教材更复杂的`内容。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是习题教学,注意形成解题的规范、解题要先审题,可以用图解来帮助分析,在参考图上注明各个物理量,有已知的和待求的以及一些中间量,先考虑清楚解题的过程,再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解题,在解题过程中要有公式、数值和单位、答的过程,要求过程完整。

  教师选题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进行增删、学生解题中常见的问题有:没有写出解题所依据的公式;对于物理量的代入没有做出区别,标出脚标不明确;单位没有统一;解题过程中没有单位;不能用图示分析问题等。

  教学设计示例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单元分析】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体验运动的感觉

  【课题】

  体验运动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时间的计算》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计算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

  3.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化的规律,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神五图片及兔博士网站。

  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15日9:00发射升空,16日6:23 安全返回。)

  你想不想知道:神舟五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我们一起来算算吧!

  2.教法:15日9:00 15日24:00

  16日00:00 16日6:23

  24时= 9时+15小时

  15小时 + 6时23分=21时23分

  答:飞行了21时23分。

  二、巩固练习:

  (一)出示列车时刻表,想想了解到哪些信息?

  (1)T1次列车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间是下午5时。

  (2)T2次列车从长沙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间是下午4:36。

  (二)区分时间和时刻

  出示:北京故宫开放时间:上午8:00--下午5:00

  回答:(1)故宫什么时刻开门?什么时刻关门?

  (2)故宫一天的开放时间是多少?

  总结:时间是一个过程,时刻是一个具体时间。

  (3)红红爸爸从北京到长沙出差,乘T1次列车在路上要用多长时间?

  北京西 长沙(隔天)

  17:00 8:38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17:00 24:00(0时) 8:38

  24时- 17时 =7时

  7时 + 8时38分 =15时38分

  (4)你还能根据列车时刻表提出哪些问题?

  三、练习:

  1.出示电视节目时间表,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7:30金色年华 9:00动画城 13:00儿童英语 19:30阳光剧院

  2.一场乒乓球赛14:25开始,经过1时15分结束,这场比赛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经过时间

  3.一场电影长90分,电影结束时间是20:50,这场电影什么时间开始播放的?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经过时间

《时间的计算》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去过泰山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去游览泰山,想不想去?

  (播放泰山风景图片,边放师边解说。)

  二、联系实际,讲授新课:

  (一)时间的换算:

  一转眼,我们就游览了两个小时。同学们你们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课件出示问题)师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

  例1:2时=( )分

  (1)你是怎么想的呢?

  (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师:谁想到前面来用你制做的学具表拨一拨分针走多长是1小时呢?如果老师把这道题变化一下你会做吗?我们看题,120分=( )时。谁会做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说,师适时表扬)我还想出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题)

  (4)反馈练习

  3时=( )分

  4分=( )秒

  120秒=( )分

  70秒=( )分( )秒

  (二)时间的计算:

  1、情境教学: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挑战取得了胜利!想不想更进一步学习时间的计算呢?

  (1)出示例2情境图1

  ①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②你能在钟面图上画出7:30时分针指在哪个数字上吗?

  (2)出示例2情境图2 ①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②你能在钟面图上画出7:45时分针指在哪个数字上吗?

  (3)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4)把条件和所提的问题连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5)集体读题。

  2、讨论算法:

  (1)要求小明从家到学校其实就是求什么?

  (2)请在你的第一个钟面图上画出7:45时分针所指的.数字。

  (3)数一数分针从6走到9走了多少分钟?

  (4)学生汇报。

  (5)师生合作拨钟面验证。

  (6)除了这种用数格子的方法之外你还想到别的算法吗?

  (7)小组合作讨论。

  (8)汇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9)小结:

  师:用计算的方法时,如果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大家可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那么,在这么多算法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生汇报)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师:同学们学习兴趣真浓,敢不敢用所学的知识再次接受挑战?

  三、知识应用

  1、想想做做: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起床。她睡了几小时?

  2、蛋糕店

  营业时间

  6:00---------20:00

  一天营业( )小时

  3、新华书店

  营业时间

  8:00--------18:30

  一天营业( )小时( )分

  练习4,独立完成,集齐订正。

  5、第五小学作息时间表

  上午,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下午,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泰山,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时间的计算。你们快乐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老师希望你们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浪费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五、拓展题。

  小明家到学校要走15分,他每天下午要在1:45到学校,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门?(通过这道题的训练,让学生知道自己下午回校的时间,做到不提前回校。)

《时间的计算》教案7

  第五单元年、月、日

  课题:计算经过的时间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

  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节目预告表,并提问:你能把这些时刻改成普通计时法吗?

  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交流共享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播放的时间是这个节目从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14:00)什么时候结束?(16:00)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师:钟面上是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就是经过几个小时?(2小时)

  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8:10播出,8:40结束)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

  追问:8:10应该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开始时8: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一段平均分成6份,表示60分钟。

  教师演示从8:10到8:40,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提问:现在你能计算从8:10到8:40这段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指名汇报,说说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40-10=30(分)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应如何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

  用减法算:13-12=1(时)17-15=2(时)1+2=3(时)

  2.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具体说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算一算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多少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师生共讲评。

  3.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指名说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提问:能直接用下午5时减上午9时吗?怎么办?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学生交流讨论,进行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段,可以将普通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4.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引导:小明是几时睡觉的?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时间从第一天晚上的8时跨越到第二天的早上的6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应该怎样计算?

  (2)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计算方法:

  方法一:先想第一天24时前睡了多少小时,再和第二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即24-20=4(时),4+6=10(时)。

  方法二:先想晚上8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经过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即12-2=10(时)。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时间的计算》教案8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4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下午2时是()

  上午8时是()

  晚上10时是()

  夜里2时是()

  下午5时半是()

  凌晨4时20分是()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19时是()

  12时是()

  24时是()

  8时是()

  22时40分是()

  13:50是()

  【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境图(见教材第84页例3图)。

  (2)问:从图上说说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何计算乘车的时间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简单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讨论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18时-9时=9小时

  3、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1)问: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

  (2)师生共同进行拨钟表的方法。

  (3)小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课堂作业】

  教材第8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的收获,你是怎样计算经过时间的?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5~87页“练习十八”第2~10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简单时间的计算

  简单的时间计算:18时-9时=9小时

  教学反思:

  简单的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容易接受,我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自己说、互相说),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在这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学习兴趣也很浓厚。我用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使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兴趣高涨,学习氛围浓厚。这样贴近生活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学习起来不吃力。而且,我始终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做,试着想,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有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反馈,学生的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知识的帮助很大。在教学时间的计算时,我辅以钟面,始终在钟面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学生脑子里有钟面,形成表象,然后再慢慢淡化出来,直至脱离直观的钟面,在脑海中形成钟面。

《时间的计算》教案9

  【学习内容】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6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预设流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1时=?(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已有的知识概念:1时=60分,再通过合作探究得出2时=120分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运用。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时间是无处不在的,结合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反思:

  从一开始用猜谜语的游戏作为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铺路石。并从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时间观念的认识,并很自然地过渡到复习旧知识里。紧接着抛出问题:1时等于多少分?充分地让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出2时等于120分的计算方法。例2为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情境,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以充分地讨论,集思广益,想出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教学完后让学生做练习题,使他们从练习当中找到知识的影子,并懂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要懂得珍惜时间。

《时间的计算》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时间的计算》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加深学生的时间观念。

  2.在时间单位换算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

  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用具 :演示钟、钟面模型,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1时=( 60)分,1分=( 60)秒。

  2.5时=(300)分 120分=(2)时 3分=(180 )秒 180秒=( 3)分

  3.(1)教师报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间

  9时48分 12时25分 11时5分 23时00分

  (2)在11时5分的基础上,再加15分,分针应拨到什么地方?4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学习“时间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简单计算)

  三、教授新课

  1.教学例1。

  (1)提问:1时等于多少(60)分? 2时就是几(2)个1时?是多少(120)分?

  (2)2时是120分,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相加,60加60就是120分。

  (3)试一试:3分=(180)秒,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教材第62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题目要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出示第一、二个钟面图。

  ①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②讨论:你是怎么想出来的?(6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③教师重点讲解数大格的方法。分针从7时30分开始走到7时45分,一共走了3个大格,一个大格是5分,3个大格是15分。

  4.练习: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2题。

  出示图片第2题,学生思考后口答。

  课堂练习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10)分 ,1时比45分多( 15)分。

  (2)一节课是( 40)分,课间休息(10 )分,再加上( 10)分,就是1时。

  2.练习十四第4题。

  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计算,重点学习了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2.时刻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时刻是表示一天内某一特定的时候,如10时25分上第三节课。时间是表示两个日期或者两个时刻的间隔,如一节课上了40分。

  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2,3,4题。

《时间的计算》教案12

  设计说明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 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 )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 )时=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

  预设 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45-30=15(分)

  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时间的计算》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

  教学对策: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

  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 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 儿童英语

  …… ……

  下午2时 六一剧场

  下午4时 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 七巧板

  …… ……

  晚上6时30分 大风车

  晚上7时 新闻联播

  ……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出示节目预报表。

  二、新授:

   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6:30 起床

  7:00——7:30 吃早饭

  7:30——8:00 做家务

  8:00——9:00 做作业

  9:00——11:00 到新华书店购书

  11:00——11:20 吃中饭

  11:20——11:40 饭后休息

  11:40——12:40 午睡

  12:40——13:00 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 游泳馆游泳

  14:30——15:20 看电视

  ┈┈

  2、 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

  1)整时 —— 整时

  2)几时几分 —— 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

  3)几时几分 —— 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

  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

  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

  整时的`比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

  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 看电视

  (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

  (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练习:

   1、节目预报表

  (1)回到复习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

  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

  交流汇总。

  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 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时间的计算》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记忆部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对策: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决实际问题

  1、p54(2)

  (1)看图理解题意。

  (2)先估计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再计算实际营业的时间,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1)百货商店:9:30到20:30是11小时。

  2)快餐店:6:00到9:00是3小时,中午11:00到1:00是2小时,下午5:00到8:00是3小时,合起来是8小时。

  3)超市:周一至周五8:00到22:00是14小时,周六至周日9:00到23:00也是14小时。

  (3)比较哪个商店营业时间比较长。

  2、p54(3)

  (1)看图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

  (3)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说明计算时间的方法。

  3、完成p54(4)

  看图理解题意。

  思考解决方法。

  有两种方法:

  (1)先算第一天的时间晚上8时到晚上12时是4小时,再算第二天的时间凌晨0时到清晨6时是6小时,合起来是10小时。

  (2)也可以假设从第一天晚上8时睡到第二天早上8时,共睡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是10小时。

  4、完成p59(5)

  (1)看懂火车时刻表,弄清到达和出发的时刻,明确“运行”和“停靠”的含义。

  (2)再计算第1、2小题的经过时间。

  (3)学生根据运行时刻表,自己提问,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4)交流各自的问题。

  二、介绍数学史料

  1、自己阅读第55页上的数学史料。

  2、布置课外学习任务:上网或到课外书上查找相应的时间知识。

  板书设计:

  经过的时间

  还可以这样算:

  9时50分 9时30分

  - 7时30分 - 7时50分

  2时20分 1时40分

  课前思考:

  由于《简单的时间计算》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分2课时进行教授,本课时主要是练习巩固。通过解决一些求经过时间的简单方法问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其中,第5题最后还提出“你还能知道些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地收集、选择、组合信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本课要鼓励学生从不同渠道去寻找答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探究的兴趣。

  课后反思:

  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计算经过的时间分成两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方法作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起来相对而言比上节课要容易得多,虽然内容不多,但花费时间也较长,学生中掌握情况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课上提倡学生用自己理解、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经过的时间。如从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中间的时间计算,学生有自己的计算方法。有了昨天的计算方法,火车时刻表这一题,从14:20——16:10,学生在多次练习中,逐渐能将方法领悟,这时,我立即出现两题类似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题目,如:7:30——9:50和7:50——9:30,这两题的对比练习,通过比较,学生能就我们总结的方法进行运用和消化,效果很好。当然,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虽然方法多样化,有些学生掌握了很多自己喜欢的方法,但有个别学生还是觉得内容比较抽象,很难计算经过的时间。另外,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还不够清晰,不经意间就产生错误,如出现下午15时15分这种类似的情况。

《时间的计算》教案15

  教学目标:

  1、 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了解时间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会通过观察、数格子、计算来知道所经过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时、分、秒进率

  板书:1时=60分 1分=60秒

  2、填空题

  2 时=( )分 2 分=( )秒

  180分=( )时 120秒=( )分

  1时40分=( )分 6分=( )秒

  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看一场电影要2( )。

  (3)小东跑一100米要用16( )。

  二、探究新知

  1、小学作息时间表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学作息时间表”学生自读问题,依次解决问题

  (1)上午第一节课是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你是怎么知道一节课的时间,你有什么方法?你会不会列算式。

  (老师讲解列算式计算)

  板书:8:50 – 8:10=40分

  8 :5 0

  -8 :1 0

  4 0

  答:这节课上了40分钟。

  (2)反馈练习:学生板演,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下午第七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3)深入探究,10:50~11:30 第四节上了多少时间?

  学生先试做,问在计算中发现有什么问题?

  重点讲解分不够减,到时退一作60分。

  (4)反馈练习:1.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路上经历了多长时间?先看钟表,再请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学生板演并订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王老师看一场电影时刻表如下,请问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2.王华上午在校3小时20分,下午在校2小时30分。他一天在学校多长时间?上午比下午多多少时间?

  3.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要在7:40到学校,他应该在什么时候从家出发,才能准时到校?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时间的计算》教案】相关文章:

时间的计算教案04-03

简单的时间计算的教案02-26

简单的时间计算的教案设计08-26

小学数学《计算经过的时间》教案02-15

物理教案:路程和时间的计算02-16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03-07

三年级《时间的计算》教案03-10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篇)03-31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