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时间:2022-06-23 09:29:58 教案 我要投稿

《岳阳楼记》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岳阳楼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一篇传统名篇,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形象而富有音乐美,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教学本文利于培养学生的励志胸怀,伟大情操。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这篇文章较浅易。他们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我教学本文是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准备用播放四大名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的方式来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以朗读品味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具体步骤如下:

  1.名楼图片欣赏: 用四大名楼导入课题,重点欣赏岳阳楼的胜景.(多媒体播放图片)

  2.名人激情朗读: 播放声音图象文件,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合作讨论: 抓重点字词句理解含义,领会文章大意.

  4.共同探究: 根据个人理解,展开互问互答活动,强化对文章思路的分析.

  5.师生归纳小结: 教师作总结性归纳,强化文章重难点.

  6.延伸拓展: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提高诵读能力,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2.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鉴赏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有胸怀有伟大情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 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砺志情怀。

  《岳阳楼记》教案 篇2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同学复习方法。

  2、 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 针对本文的写景和中心进行迁移,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 复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教给同学复习方法。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 复习难点:

  1、 表述与迁移。

  ● 复习方法:

  1、 练习法;2、分类整理法;3、提问法; 4、重点强化法等。

  ● 复习环节:

  字词练习----句子复习----理解课文内容----迁移练习----课文理解练习

  ● 教学过程 :

  一、齐背课文

  二、字词练习

  1、做练习篇子; 2、订正打分;

  3、强调易错的字词; 4、总结归类,教给学生复习方法。

  三、翻译句子

  1、出示要翻译的句子;

  2、逐个进行翻译;

  3、这些句子的特点,教给学生抓重点句的能力。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各段段意;

  2、文章的'行文思路;

  3、文章的中心。

  五、内容迁移

  1、景物的迁移;

  2、中心的迁移。

  六、段落阅读

  1、学生独立思考

  2、明确答案。

  七、作业 :1、把九个重点句子写在作业 本上;

  2、按照老师教给的复习字词和句字的方法复习《出师表》。

  八、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案 篇3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岳阳楼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谪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览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

  3、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2、3

  教学用品:录音机

  教学环节

  师生共研内容

  教学法指导

  修正栏

  导入:

  合作探究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能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俗话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看看他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文章来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一)诵读课文

  1自主朗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2指名朗读

  3分组活动

  【投影】①谪(zhé)属(同“嘱”)(zhǔ)浩浩汤汤(shāng)

  若夫(f0)忧谗畏讥(chán)偕(×īé)

  【投影】②衔/远山,吞/长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听录音,可以轻声跟读。

  5再次自由读,读通课文。

  6.展示交流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自由点评。

  【讨论】朗读每一小节应带着怎样不同的感情?‘为什么?

  合作交流,解谈探究,学习一、二节

  1.自学寻疑。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前两节。口述文章大意,疑难处作出标记。

  2.互助答问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回答力求简洁有个性。

  3.积累突破

  指导学生积累重点字词,对照投影内容自我检测。

  【投影】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并理解句意。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引导分析

  讨论这两节在文中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

  指名回答。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

  简介范仲淹

  1引导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利用书下注释、字典或同桌交流解决阅读障碍。

  引导评价

  3指导学生对照投影内容,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6【点拨】第1节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诵读。第2节是对洞庭湖美景的气势磅礴的描绘,应带着赞美之情朗读。第3节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画面阴冷,感情悲伤,诵读时语调要低沉,速度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第4节是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画面晴朗,感情喜悦,诵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第5节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视答疑。

  指名回答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岳阳楼记》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由有创意的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人生态度;激发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美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1、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议论之间的关系

  2、“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通过美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美文的兴趣,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感知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个性化的阅读。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收集作者资料。

  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足以见出洞庭湖之壮观浩大。而“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却反映了诗人郁郁不得志、为一己之悲而焦灼苦闷的情绪。而同是写洞庭湖,同处人生低谷,北宋范仲淹却独辟蹊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别样的画卷,抒发了不同于孟浩然的情感。相信这篇文章会让你有新的收获,也希望它能带给你新的思考!

  [说明]:以古典明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滚动字幕。

  (设计意图:从旧知导入,和谐自然。从而创设氛围引领学生思考文章内容和思想。)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薄暮()淫雨()霏霏()

  浩浩汤汤()忧谗畏讥()墙倾楫催()宠辱偕忘()

  2、[作者追踪]: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却能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学生答,教师补充,同时字幕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的朗读预习掌握生字、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背景链接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两人交谊甚厚。滕被贬岳州后,虽政绩卓然,可是仍旧情绪低落。在岳阳楼落成后,滕子京写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随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据此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当时范仲淹也正贬官在外。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对作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四、美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语调语速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尽情想像文章文字中所包含的画面。注意根据文章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设计意图:通过美读课文既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感知文章韵律美、图画美、大气美,又能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为学习本文重点知识作准备。)

  五、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过程中所标记的疑难词语和句子。

  2、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1)解释加点词语。

  百废具兴()连月不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波澜不惊()长烟一空()把酒临风()吾谁与归()

  (2)翻译下列句子。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六、品味探究

  1、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分几部分,依据是什么?概括出课文各部分内容。

  2、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评析。师提示,常见的几种评析角度:

  (1)修辞生动形象

  (2)词语准确生动

  (3)细节描写生动

  (4)描写方法独特

  3、文中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说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4、你怎样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答案不求唯一,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脉络、品析语言的能力,鼓励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七、升华提高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心情抑郁难平。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让你回到唐朝成为他的好友,请你运用本文所学语句写一段话对之进行劝慰,让他撇弃个人得失,放眼天下苍生,重新振作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教师结束语:先贤的脚步已远去,但我相信先贤的灵魂之光还在!让我们记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范仲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结束语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留下关于本文的深刻印象。)

  九、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 叙事 缘由 作文记之

  二 写景 总写 壮阔多变

  迁客骚人

  览物而异

  分写 览物而悲

  览物而喜

  三 议论 胸襟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抱负 先忧后乐

  (设计意图:使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一目了然,古今对照,凸显文章主旨。)

  [教后反思]:

  本文以其大气的文风和高尚的境界多少年来备受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的青睐。也许,正因为它在教科书中历经的时间太久,所以关于这篇文章的教法好像不知从哪一天起就被定格了。本教案在借鉴传统教学优点的同时力图打破常规。注重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个性解读,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基础积累扎实:在教学中注重了基础知识如注音、释词和句子翻译。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当堂检测都注意了这一点。文言文的学习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文言文教学无论经历怎样的改革都不能忽视字词教学。

  二、思维训练求深:本设计在注重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的同时,又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流程六[品味探究]第2题“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评析”,这是一道鉴赏题。初中生应该具备初步的语言评析能力,即运用一定的评析方法对句段进行赏析。在这里,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示学生几种主要的评析角度。

  [品味探究]第3题“文中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说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这道题首先必须交给学生: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常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同时,还得提醒学生注意共性化阅读的问题。

  学法指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必要。它会给学生语文学习以方向,让他们有“法”可依。语感对于学好语文固然重要,语言技巧和方法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样不可忽视。

  三、解读张扬个性:在关注共性化阅读的同时,注意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品味探究]第4题“你怎样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

  如果学生答:作者为自己能够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而感到自豪,所以要读得豪迈。我们应予以肯定。

  如果学生答:作者以此语勉励自己。自勉的同时,勉人。委婉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滕子京的劝勉之意,希望滕子京能够走出个人狭境,放眼四海,大济苍生。所以应读得语重心长。我们应予以赞扬。

  如果学生答:作者为世间多眼界狭隘、自私自利之人而感到愤慨,感慨世间知己甚少,所以应读得苍凉悲慨。我们更应尊重和鼓励。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乃至进行个性化的文学创作都非常重要。

  四、朗读讲究美感: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更何况美读呢,教师的美读无形中会感染学生,调动气氛。而学生自己的美读更能激发他们对作品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语文课堂中书声朗朗应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五、流程追求方法: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问题,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过程。唯有此,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动脑动口动心,才知道哪是自己会的,哪是自己不会的。唯有此,才能不断强化他们“我”的概念。

  对于那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把它们交给小组,集大家智慧合作解决。让他们在合作中彼此学习,培养其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六、情感熏陶自然:我在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注重对其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正确引导。而这一切必须自然不做作,教育无痕,方显作用。在结束语中自然而有激情的提出希望——“让我们记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范仲淹!”。学生内心的情感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我们关注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也在关注其人文性。而要在授课过程中彰显语文人文性就必须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刻意为之。

  在教学流程的每一步,都给出了设计意图。我希望这是一篇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设计,也是一篇能体现语文本色教学的设计。希望热爱语文教学研究的同仁多批评斧正。

  《岳阳楼记》教案 篇7

  岳阳楼记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

  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品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

  1、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2、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细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注意字音

  滕(ténɡ)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yín)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3、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4、朗读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5、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6、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四、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五、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2、学生根据提示,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做练习册第一、二大题。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

  二、精段阅读

  第一段

  1、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段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讨论并归纳: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讨论并归纳: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5、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讨论并归纳: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

  1、朗读第三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2、朗读第四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

  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

  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7、出自本文的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三、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三、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四、布置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七、补充有关岳阳楼的资料

  1、唐代名人笔下的岳阳楼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2、最长的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言,问谁领会得来?

  3、写岳阳楼的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岳阳楼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问题思考

  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2、第2段如何写景?"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

  5、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6、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三、写作手法: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大量使用骈句,兼以散句,语言凝练优美,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

  《岳阳楼记》教案 篇9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布置】

  本文布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

  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同学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竞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

  联系实际生活和个人的生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岳阳楼记》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品读并背诵课文。

  2.归纳积累文言词语。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4.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检查预习。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谪守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淫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怡

  宠辱皆忘 浩浩汤汤

  三、作者和背景简介。

  四、朗读课文。

  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五、默读课文。

  参照注释,整体感知课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背诵课文。

  二、诵读、研习文章。

  1.研读第5自然段。

  谈谈自己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2.第5自然段与文章中第1、2、3、4自然段的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之景,意在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第3自然段写悲景抒悲情;第4自然段写喜景抒喜情。第3、4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实质是在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第1自然段写滕子京的处境(谪守)和才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作者在第5自然段表达的胸襟和抱负有对滕子京的一份劝勉之意。

  3.小结。

  文章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骈散结合。

  这篇文章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采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用词准确、生动。

  例: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四、教师小结。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五、布置作业。

  整理笔记。

  《岳阳楼记》教案 篇11

  【导入新课】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新课探究】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2)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 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齐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

  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

  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2)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齐背第二段。

  四、总结

  1—2节的内容及词语。

  《岳阳楼记》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作。文章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全文立志高远,气势磅礴,语言优美,不失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写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倾倒;作者昂扬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又曾让古今多少读者振奋砺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所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瑰宝。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但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学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3、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

  3、通过问题的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向范仲淹学习,以天下为己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工具:

  课件和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三、教法:

  点拨归纳

  学法:朗读领会法合作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出示课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相关诗句)

  (二)检查预习。

  1、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刻苦好学,1015年中进士。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后被贬官。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口答)

  谪守zhé;朝晖zhāo;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bó;樯倾楫摧qiángj;í冥冥míng;岸芷汀兰zhǐtīng;潜形qián;偕忘xié

  (三)你了解“记”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四)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2、播放朗读录音,请大家仔细倾听,然后说出通过听录音,你听出了课文中都写出了什么?

  3、大屏幕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诗赋,师生共同赏析,全面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阳楼风光片,进入课文情境。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出示课件举例)

  例: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6、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全班学生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疏通课文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第一段大意。同位为一组,一人翻译,另一名同学倾听、补充或纠正。

  3、抽学生说出第一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谪守越政通人和具乃属。

  4、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一)结合书下注释,默译。

  (二)小组民主讨论,互译。

  (三)个别疑难句子,共译。

  6、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实词:(名词)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六)、课堂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

  (七)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2、课下翻译5—6段。

  3、课外收集一些写物的古诗名句。

【《岳阳楼记》教案】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复习教案设计07-19

岳阳楼记说课稿11-04

《岳阳楼记》说课稿03-14

《岳阳楼记》 说课稿03-24

《岳阳楼记》说课稿11-05

岳阳楼记说课稿12-21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案01-26

岳阳楼记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14

岳阳楼记说课稿8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