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02-11 18:26:12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1、教学设想:小说《台阶》叙述了父亲——一位普通农民为盖新屋而辛劳一生的故事,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八年级学生对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也有一些方法。教授本课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一步传授阅读的方法,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②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5.课前预习

  识记生字词,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都爬过台阶吧,望着高高的.台阶,我们会想什么?是啊,爬台阶的确是件挺累的事,所以爬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台阶低一些。可是呢,偏偏会有人希望自家门前的台阶高一些多一些,到底是怎样的人会有这种想法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

  二 台阶的故事——概说故事情节:

  师:大家事先都已经看过这篇小说了,下面老师就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三 台阶上的父亲——概说人物形象

  《一》浅谈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师:把握了故事情节,我们就会对小说中“父亲”这个主人公有个初步印象。接下来,请大家交流一下你对“父亲”的印象。用一句话表达,如:“父亲是个……的人”。

  〈二〉点评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下面,老师先指定一些语句,大家细心揣摩,看看这些语句使你对“父亲”这一人物有了怎样的了解。

  为提高效率,每组重点点评一处:第一组点评第6和7自然段;第二组点评第13自然段;第三组点评第19自然段;第四组点评第21自然段:第五组点评第30段。用5分钟时间,先自己体会,再小组交流。本组的问题考虑完后,有时间可以再思考其它组的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所点评的那些语句涉及到对“父亲”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当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只限于此。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写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请大家再找出一两处,谈谈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学生在书本上做旁批后发言)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前面大家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小说中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要强、有追求、坚韧不拔、勤劳、谦卑、执著……的人。

  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有以下收获:第一,知道本文是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他淳朴、要强、坚韧……,第二,学会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先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有表现力的语句仔细揣摩,得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再尝试学习本单元的另外几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甚至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四、台阶下的思考

  师过渡:“小说的任务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从而改造生活。”同学们,大家结合小说写作的背景来研究一下,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作者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然后派代表来发言。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文中写了一个父亲,可他又是许许多多个父亲,他们耗尽一生的心血只是为了盖一座新房,给儿女成家立业。(《父亲》音乐响起)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们看来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起我们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成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作业:假如你就是文中这位父亲的子女,请以“父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个片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内容预览: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 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三、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父子情B、父亲的背影C、惜别D、买橘送别

  15.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16、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4句:

  第8句:

  17、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18、我们常常为母亲深情细腻的爱而感动,但常常对父亲如山之爱体会不深。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儿女〈节选〉

  朱自清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

  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么?我的便是那一类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吃饭而外,他们的大事便是游戏。游戏时,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坚持不下,于是争执起来;或者大的欺负了小的,或者小的竟欺负了大的,被欺负的哭着嚷着,到我或妻的面前诉苦;我大抵仍旧要用老法子来判断的,但不理的时候也有。最为难的,是争夺玩具的时候:这一个的与那一个的是同样的东西,却偏要那一个的;而那一个便偏不答应。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论如何,终于是非哭了不可的。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致总有好些起。我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是不但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少谷有一回写信责备我,说儿女的吵闹,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厌到如我所说;他说他真不解。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圣陶也常常为孩子操心:小学毕业了,到什么中学好呢?——这样的话,他和我说过两三回了。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是近来我也渐渐觉着自己的责任。我想,第一该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便该给他们些力量。我亲眼见过一个爱儿女的人,因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们,便将他们荒废了。他并不是溺爱,只是没有耐心去料理他们,他们便不能成材了。我想我若照现在这样下去,孩子们也便危险了。我得计划着,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行。但是要不要他们像我自己呢?这一层,我在白马湖教初中学生时,也曾从师生的立场上问过丏尊,他毫不踌躇地说,自然啰。近来与平伯谈起教子,他却答得妙,总不希望比自己坏啰。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坏就行,像不像倒是不在乎的。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自己顶可贵,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便是极贤明的办法。

  19、朱自清亲情散文贮满一种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在《背影》中朱自清以儿子身份写父亲,在《儿女》中以父亲身份看儿女。身份不同,真情却同样。通读全文,找出能体现朱自清爱子之情的细节1~2处,并作点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和《背影》一样,都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构思精巧、严谨和谐的结构美。《背影》以背影为线索,难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结构严谨。试着按上述思路,分析本文的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本文及《背影》,说说你对朱自清的印象。

  ⑴、朱自清父亲是朱小坡。朱自清的四儿子朱思俞说,他对父亲的的记忆既清晰又陌生,清晰是因为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已经13岁;陌生是因为他与父亲在一起只有三年。

  ⑵、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一个歌手答出《背影》作者是朱自清,但张冠李戴把这个背影说成鲁迅。

  ⑶、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母爱如温暖的怀抱,父爱像巍峨的大山。爱的表现形式不同,每一份爱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每一位父亲,不管是穷是富,都怀有一颗慈爱的心,爱子女,爱家庭,爱工作。用他并不宽厚的臂膀尽力撑起一片温情的天空

  重读《背影》

  记得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时代。还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扶了扶镜架,对我们再三强调:`蹒跚`二字是`父亲`为生活奔波忙碌大辈子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刻含义。当时我并不是冷血,对此除了笨拙之感外,并没有应有的感动。兴许,年纪小,不懂吧。

  高中时代,离家远了。每个星期日,父亲都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镇上乘公车。路并不太远,却并不好走。隔着运河,也架了一座大桥。每次到了上桥的时候,父亲总是叫我坐好了。然后就猛踩几下,上去了。我坐在父亲背后的书包架上,有些不安,分明感到父亲在喘息,车子在晃动。有

  好几次我都要求下来走,父亲总是说:万一赶不上车子,又得等上半个钟头。每次我都只能眼望父亲的背影,品味心中那分激动。

  车站上的父亲,就如游子旁送别的慈母,唠叨着:在学校里吃饱了,要穿暖了而我听着这几百年不变的台词,有些厌倦。

  每次父亲都要等车开动之后才离去,而我也只偶尔见到他模糊的背影,更多的是他还未平复的喘息。

  再次读《背影》是前几星期,偶然一次在借书时,翻到了那篇《背影》泛黄的书页,就如我的记忆那般陈旧,却又像我的感动那般真挚。普通的黑体楷书,一字字犹如刻在岩石上,不可磨灭,又如画在纸上,栩栩如生,那般真实,一字一字翻开了泛黄的扉页。蹒跚的步履似乎又听到了父亲的喘息声,见到父亲猛踩几下,上去了。如今想起父亲的唠叨,真的字字真言,比徐志摩的诗更感人,比王菲的歌更动听。

  父亲并没有为我翻过月台去买橘子,而父亲的背影也是时时出现,父亲的形象渐渐高大

  23、这篇文章与《背影》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请分别写出一点。你可以从感情、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去体会比较,还可以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说。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

  24 、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26、下列诗句哪一句可体现父母爱子之情?有些诗句是你没有学过的,你可以猜一猜。()

  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⑵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7、读完背影,做完以上题目,你一定想对父母说些什么,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并把它说给父母听,爱要说出口。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第七课

  1、藉;踌;shān;xiè;tuí;惦。

  2、琐屑;情郁于中;蹒跚。

  3、这是我的自责。意思是太不懂事。类似的还有: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差不多先生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4、示例:父爱就是父亲送别时蹒跚的背影。

  5、开头最不能忘记背影——深沉、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

  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父亲爱儿至深。

  父子告别混在人群中的背影——依恋、伤感,催人泪下。

  结尾读父亲来信泪光中浮现背影——思念不能自已,呼应开头。

  6、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题。只要标题是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这篇文章抓住父亲的特征─背影,不惜笔墨细致描画,背影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感情、父亲的形象。

  7、这几个自然段好象和背影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体会一下这两段中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就不难明白,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做得那么认真、那么竭尽全力,什么灾祸、劳累,全都置之度外。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背影便不同平时的背影,更能显示父爱的崇高。

  8、说定不送,后来还是送了,很好地表现出父亲的矛盾心理。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本文字眼虽然十分平常,用得都恰倒好处,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9、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句,分别了,还是放心不下,牵挂路途情况,叮嘱儿子来信报平。

  10、一个攀字就显出了月台的高度,写出了吃力的程度。(略)

  11、我再大也是父亲的儿子。文中也写出了我的感情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我原先是不耐

  烦,后来感动得流下眼泪。正是这些琐屑的事,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12、父亲觉得尽到了责任,也怕我伤心,做出一副轻松的样子,其实心里并不轻松。

  13、 C

  14、 D

  15、不能。蹒跚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努力写出了父亲竭尽全力的样子。这两个词更能表现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

  16、第4句:被父爱所感动了。第8句:担心父亲,希望能给父亲一点帮助。

  17、再字表明我一直目送着父亲,表达了我对父亲恋恋不舍的感情。

  18、略。符合要求即可。

  19、示例: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儿女多,纷争也多,朱自清很耐心。原来父爱也温馨。

  20、如:对自己的检讨,要努力尽到父亲的责任,教育好子女。

  21、儿女情况——检查自责——目标期望。意近即可。

  22、综合课文、选文、材料、课外阅读,力争全面、明确。如:他情感丰富细腻,是个学者,很有骨气。

  23、按提示,说出一点即可。

  24、如: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献出一切。或这样娇惯子女可真的可怜。

  25、写一个细节。适当作点描写。

  26、没有统一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一、导入新课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一)小组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1、 首诗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3、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4、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二)通过班级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1、第一节写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景物构成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第二节写的'是:天河──海雾──鲛人──流珠。给人的感觉是——空灵、美丽。突出了夜晚的“静”。

  2、第一小节是写景(实写),第二小节是想像(虚写)。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3、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4、本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A、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B、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难点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疑点

  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学习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

  2.了解两篇新闻的背景资料。

  3.准备课堂练习的幻灯(见练习设计)。

  ◆学生准备

  1.搜集几则新闻,准备在课堂上讲述。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X k b 1 . c o m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约________分钟)

  二、朗读第一则新闻,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约________分钟)

  三、理解第一则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约________分钟)

  四、分析本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初步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写法(约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分析本文准确简练的语言风格(约________分钟)

  二、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约________分钟)

  三、导入第二则新闻(约________分钟)

  四、解析课文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

  依时叙事,

  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

  去粗取精,

  语言精炼。

  第3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疑难字词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二、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三、作文(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疑难字词:突破溃退击溃顽强阻遏逃窜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辅导练习提示:(1)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让学生探讨出几个标题。

  2.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插入简要的议论。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辅导练习提示:先区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找出议论的语句,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法探讨

  1.因本课所选两篇新闻皆是战争题材,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外,还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特点。抓住新闻的特点,就要分析每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写作特点和它的六要素。讲解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2.由于这两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离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教学时对背景资料加以介绍就尤为重要。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应让学生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则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对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情况要重点介绍。当学生对背景资料有了了解之后,课文中相关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容易。

  参考资料

  新闻,又叫消息,一般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电视、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个五部分组成。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通常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它就是新闻的导语。导语的后面就是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它的有无视内容而定。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就是新闻的背景,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 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 《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提问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

  可取之处

  这两篇散文,属于哲理散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敏锐思考,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征服了广大读者。学习这样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与作者争鸣,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共鸣和争鸣环节,让学生既能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又能辩证地对待前人观点,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不足之处

  哲理散文侧重对情感的抒发,所以老师的引导占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一、班情分析

  本班现有在籍学生23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10人。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热心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对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对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适应。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仍然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进入课改规定的情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习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感动

  (二)理清文章内容

  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请学生复述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文章主题

  (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

  ——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写作技巧

  (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

  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

  (2)“那么,我们给这样一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

  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

  “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

  三、迁移训练

  那么,让我们回到课堂,学习西蒙诺夫来设计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气恶劣

  2、女孩需要钱

  3、钱对失主来说很重要。

  四、结语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教学杂谈

  〖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习《蜡烛》一文可延伸问: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苦难?联系你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谈谈看法。学了《台阶》后拓展问:台阶与人的品格、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食粮,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养成教育:语文教学的捷径〗

  议读课型──议读贵在活跃思想。数、理、化、史、地、生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唯独语文课可以大胆超脱文本,作心灵的远游,不需要记住其中人物的名称、性格、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而主要为了逐步学会阅读运思的方法。议读课的落脚点还在于“读”字,读出原汁原味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从而发现文章的质美理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并与同学分享阅读感受。而讨论的目的是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表述观点,听取意见,记录要点。让学生质疑讨论,并不是放羊,老师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力求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比如:八年级上册第3课西蒙诺夫的《蜡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课文内容后,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2、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3、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如何让语文课导入语更具吸引力·启迪之美〗

  诙谐明快的导入语,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师上西蒙诺夫《蜡烛》一文时导入语是这样的:“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有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吧!”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了,从课文中拾取疑点,启迪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使讲课有了一定的思路。

  以上总结的几点课文导入语,意在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实践总结,每一堂课成败与否,好的开头是关键。只有设计好美的导入语才能使每一节课生动自如。

  〖“把谎话说得圆”──关于文学作品艺术真实性问题的一点思考·教师应如何处理学生对小说艺术真实性的质疑〗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的质疑通常会出现下列情况:首先,学生基于其知识水平及生活阅历所限,有时候对小说的艺术真实性还缺乏客观理性的把握,把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彻底等同,因而可能产生一些偏颇的看法。在这种时候教师要对学生不正确的看法要给予纠正。如《背影》一文,有学生就会认为这个父亲买橘子是违反了交通规则,月台上肯定有警察,怎么就没来干涉呢?这里涉及的就是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意移植而造成的对艺术真实性的错误判定。其次,学生如果对作品艺术真实性的质疑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可尝试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适当的修改,尽量“把谎话说得圆”。

  那么谎话如何才能说得圆,让人信以为真呢?亚理士多德就此问题也曾说过自己的见解:“把谎话说得圆主要是荷马教给其他诗人的,那就是要利用似是而非的推断。如果第一桩事成为事实或发生,第二桩即随之成为事实或发生人们会以为第二既已成为事实,第一桩必已成为事实或已发生。”这些话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前后事件细节的联系把握好,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就能够较好的体现出来。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西蒙诺夫的《蜡烛》为例,学生普遍认为:攻击方场的炮火如此猛烈,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在方场上呆了大半天竟然安然无恙实在不可信,难道炮弹都长了眼,预知到老妇人身上将要发生感人的事而“手下留情”了吗?的确,这篇课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把生活写得太光滑,太有条理,让人摸不到生活本来的毛茸茸的特性,反而留下了编造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情节的可信度问题,然后可以让学生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从细节入手提出修改意见。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事实上,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可能都毫无瑕疵,诚实客观的对待这些瑕疵反而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思想的灵光。“把谎话说的圆”就是我们把“瑕疵”之美进行到底的大胆尝试!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习,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六、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山村图景图,请同学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同学们认真欣赏图片,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述。

  (二)、认识“铭”。找同学根据预习回答“铭”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总体构思]

  这是一篇反映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小说。评价人物性格、体验人物内心世界、品味幽默活泼的语言无疑是欣赏这篇小说的重点。关键在于须着力构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精心创设有文趣、情趣和美感的教学情境,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小说中的种种人生滋味和坚强、勇敢、负责、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这样一个心灵的远游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层层深入地对话,辅之以朗读,引领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解读文本、拓展文本。同时,不断提示学生如何圈点,如何批注。在这个基础上,教给学生欣赏小说的四步曲:评人物、读内心、谈感受、品语言。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请学生默读全文。(亦可分角色朗读)

  (二)以默读、跳读、轻声读等方式自读课文,独立思考或轻声讨论,完成以下思考题,批注在文中。

  1、概括故事情节。

  2、谈谈你最喜欢的人物。勾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相关叙述句来说说理由。

  3、真正的人生滋味是多味的,贾里是如何体会的?请举例说明。

  4、勾画好词好句。

  第一课时,完全交给学生自读和思考,让学生直接去感受和体会,为第二课时围绕思考题对话和交流蓄势。

  第二课时

  (一)评人物

  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相关叙述句来说说。

  (二)读内心

  1、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文中心理感受的词句借助合理想象去体会真正的人生滋味是多味的。

  2、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组织学生仿照范例讨论并交流对人生多味的体会。

  (三)谈感受

  1、请贾里从小说中走出来,倾听同学们诉说心情故事。

  2、在朗读中感悟坚强、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

  (四)品语言

  1、学生例举小说中幽默风趣的语言,老师点拨比喻、口语、大词小用等方法对达成幽默效果的作用。

  2、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领会幽默是一种智慧、一种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的道理。

  板书设计

  欣赏小说四步曲:

  评人物

  读内心

  谈感受

  品语言

  教学探讨:

  1、长文如何短教?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理性思考,优化教材,简化教学思路。

  2、长文如何深教?可以靠提出由浅入深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起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和激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设计亮点]

  评人物、读内心、谈感受、品语言,既体现教学思路,又授予学生欣赏小说的方法,并借此由浅入深地组织起学生、老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走进去,请出来,从中得出人生感悟。

  [教学札记]

  反复审视这堂课的教学实录,便不断心生遗憾。遗憾一,当一生举鲁艳青帮助贾里班级起草告全校师生书为例,证明她乐于助人,有正义感时,我未能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此人还有处事果断,有组织和引导才能的个性特征。这一类的遗憾不一而足。遗憾二,某些对话环节拖沓往复,完全可以更高效地驾驭课堂节奏。由此可见,更理性地思考教材,更诗意地驾驭课堂,实在应成为一个教师孜孜以求的境界。

  [专家点评]

  这堂课成功地组织起师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品读细腻、积累丰富,既授予学生欣赏小说的方法,又着力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紧扣文本,随文讲解;立足学情(异地借班授课),循循善诱,老师激情,学生动情,师生密切互动。可以说,教师以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课堂以恰当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而展示了课改的方向。

  [由漳州、泉州、石狮、晋江、惠安等地教研员点评]

  附: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微笑、亲切地):同学们,今天我将带大家卷进一场风波,这场风波叫--(生齐答:选举风波)走进这场风波,我们将和贾里、鲁艳青、鲁智胜他们一起去经历一段生活的风风雨雨,去感受一段心情的起起落落。

  师:阅读小说第一步,可以先品评小说中的种种人物。一起说说,小说写了哪些人物?

  生(七嘴八舌):贾里、鲁智胜、贾梅、三个女班委、鲁艳青、老板、查老师、男篮队长、作家、陈应达。

  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相关叙述句来说说你的理由。先在小组里畅谈,待会儿一起来交流。(生交流对话,师融入其中)。

  生1:我喜欢鲁智胜。他活泼滑稽,很会抬高自己。从P11 喂,我请客、请客。快吃吧,名牌的,她人不错,我的优点她全有可以看出他的可爱。

  生2:贾里。他心地不坏,挺善良,懂得知错。从P12说实话,这样贾里才更难过,说明贾里后悔自己没选鲁艳青当学生会主席了。

  生3:我补充。从P109到了两点起,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贾里一个人可以看出他作为班委,很负责任;P117贾里鼓足勇气说明年,明年我一定选你当学生会主席还看出他勇于承认错误,弥补错误。

  生4:我喜欢贾里的爸爸。喜欢他说话有哲理。比如这句:如果样样都顺利,还要你努什么力?

  师:贾里父亲在电话里说这句话时,是怎么说的?(生齐答:充满激情地)请大家也充满激情地把这句话齐读一下。(生齐读后)还感觉出什么了吗?

  生5:贾里爸爸经历很多风雨,所以遇事泰然处之,很稳重。说话很有哲理。

  生6:我喜欢鲁艳青。她乐于助人,有正义感。从P114她听见几句牢骚,下午就到贾里班上探听,和大家一起起草了告学校师生书,请求大家声援可以看出。

  生7:我补充。从这话还可以看出她是个不爱计较的人。贾里写了那个选举理由让她落选了,可她不记仇还主动来帮忙,真是宽宏大量。

  生8:其实贾里也很正直、善良。林武翔受伤,本不是他的错,他却面红耳赤,脑子发涨,很担心林武翔,很牵挂同学。

  师:(故意地)好象有的人物人气指数不高啊,比如陈应达,他可是学习尖子啊?

  众生(脱口而出):他自私!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当班级受到校外噪音干扰时,贾里怎么做?陈应达又是怎么做的?

  生9:贾里四处奔波,想尽办法让噪音消除,而陈应达却争做第一个逃兵。

  生10:这可以看出陈应达很自私,而贾里为班级打抱不平,很有正义感。

  (在这个过程中,师不时提醒学生圈点笔记)

  师:(颔首)大家初步解读了人物,也许还不是很完善,但没关系,我们还可以进入欣赏小说的第二环节,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看,几番风雨几番沉浮后,这场风波的结局怎样?请大家齐读小说后两段。(生齐读)

  师:经历这场风波之后,贾里最大感受是什么?(生答:真正的人生滋味是多味的)多味什么意思?

  众生:丰富多彩。酸甜苦辣。

  师:那么贾里在这场风波中到底体验了怎样的人生滋味呢?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老师先举例子。请看P112第二、三段。大家帮老师朗读一下好吗?(生齐读)

  师:我们来找找描写贾里内心感受的词语?

  生(齐答):很抱歉、更难过。

  师:当初贾里写了那个鲁艳青的弟弟请我们吃巧克力的选举理由,结果鲁艳青落选了。贾里做了这件事后,一开始可能感到很痛快,因为教训了鲁智胜。这个家伙用贿赂的方式来选举。可后来事情发展着,感觉就不一样了。先是鲁智胜暴跳如雷,后是鲁艳青见了他依旧校友校友好热情地打招呼,于是他越来越后悔,难过了。这是不是人生多味的感觉?请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子也来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先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聊一聊,待会上来说。(生交流,师融入其中)

  生11:P116有两个词,深感内疚,陷入深深地苦恼。我觉得内疚是因为他听说林武翔的伤会有后遗症;苦恼是因为一些不知情的人责怪他,骂他害人精。

  师(启发地):我把这两个词位置对换一下好不好?

  生12:(顿悟):不好。贾里一开始并没有听到别人骂他害人精,所以只为林武翔的伤而内疚;后来不明真情的人都投来鄙视的目光,他就感到内疚加苦恼了。

  师(更深入地):这当中他还做了件什么事?

  众生:自告奋勇去照顾林武翔的父母。

  师:把这段齐读一下。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

  师:去照顾林武翔父母,他们怎么对待?

  众生:拒绝!气恼!

  师:想象一下,林武翔的父母可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13:我儿子是你害的,你还来假慈悲!然后赶他走。

  生14:林武翔是他父母的独生子,他父母又是盲人,所以他父母一定是很宝贝林武翔的,如今他受伤害,还可能留下后遗症什么的,他父母一定感觉这世界对他们很不公平。我儿子要有什么不幸的话,我也不活了!

  师:哦,脸上神情会怎样?

  生14:非常生气,一边说些难听的话,一边把贾里一脚踢出去!(众生会意一笑)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形象啊。好,我们再来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我们是贾里,本来好心好意要上门照顾二老,却遭拒绝,像同学说的,被一脚踢出去!面对这样的情形,想象一下,贾里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众说纷纭):难过、自责、后悔、气愤、忧愁、委屈。

  师:这是不是真正人生的滋味是多味的?酸甜苦辣,在这里都尝尽了啊。

  生15:贾里感到委屈还表现在这一句:唉,要是我知道林武翔会受这样的伤,我情愿在噪音中度过一生。贾里终于委屈地说出这句话,号啕大哭,谁劝都没有用!

  师:好,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把这句朗读一下。(师生齐读)。

  师:我把终于这个词拿掉,再读。(生齐读后)感觉有何不同?

  生16:贾里的委屈已经忍了很久了。

  生17:贾里从一开始的忿忿然,到后来听说林武翔可能会有后遗症,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他想,当时如果不主张店铺搬迁,林武翔也许不致受伤,如今造成这种情况怎么办啊!

  师(动情地):是啊,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有没有错,真是茫然啊。

  生18:贾里这样做是为大家着想,但却被同学们指责,他可能觉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费了。

  师:嗯,虽然是善意的,结局却不是那么完美。这种感觉真是难以言尽啊。

  师:同学们,学会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我们得到了更多的艺术享受。刚才,我们体验了贾里在这场风波里经历的欢乐与苦恼。贾里是初一年的学生,我想,如果他从小说中走出来的话,走到我们中间,他也一定很想听听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心情故事。不知同学能否说说看?

  (众生窃窃私语,一学生私下里叫住老师,耳语了几句,表情有些为难。)

  师(面对全体,神秘地)有的同学偷偷跟我说,这是秘密,不能说的,说了就侵犯了我的隐私权。(众生笑)不过没关系,你如果觉得是秘密,那么不必说,不勉强同学。可不可以找一些既不是秘密又可以表达酸甜苦辣的心情故事?

  生19:我讲的.是我和我小狗的故事。爸爸给我买了一条小狗,我经常带它去玩。一个月后,因为我们那边公寓里不许养狗,就把它送人了。不见了小狗,我躲在被窝里哭,感觉挺压抑的,我认为我宁可要小狗也不要住在公寓里。

  生20:我考好的时候,每个人都表扬,感觉自己被捧上了天;考差了,每个人都有说教,那时真想挖个地洞钻下去。

  生21:我第一次月考,考砸了,很难过,我就告诉自己期中考一定要赶上,结果我一下进步了许多。我也对自己通过努力换来的进步感到快乐。

  师:当你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滋味时,一般来说,你怎么让自己走过去呢?

  生22:胜不骄,败不馁。(众生笑)

  师生(不约而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生23:自己躲在房间里哭哭哭,然后告诉自己一定能行。

  生24:把这事告诉同学,或写在纸上倾诉。

  师:那么当贾里经历了这些心情的起起落落后,他是怎么走出这段心情的灰色地带的呢?

  生25:贾里的爸爸帮助他。他说:如果样样都顺利,还要你努什么力?

  师:贾里的爸爸想通过这句话告诉贾里什么?

  生26:人生的道路不是顺顺利利地,如果顺利过去了,没经过什么努力,那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生27: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生活中没有挫折,又怎样产生更大的动力去拼搏?

  师:多有哲理的话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真心英雄》里的一句歌词,记在贾里爸爸说的话旁边好吗?(生笔记)

  师:经历这场风波后,贾里他们慢慢成熟长大了。后来在开庆祝会时,查老师也说了一句话。来,男生扮演查老师齐读一下。

  (男生读)

  师(动情地):当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也想像查老师一样对同学们说:坚强些,孩子们,走过去,你的前面也许是个晴朗的天空。还有一句格言,苦难是生命的玫瑰,也一并送给大家。请记下来,课后再体会一下其中的含义。(生笔记)

  师:我们阅读小说走到了第三步,谈感受。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欣赏小说,那就是从语言角度。我来出个选择题,大家凭直觉说出你的想法好吗?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是平淡真挚的,还是深沉含蓄的,还是风趣幽默的?(众生答:风趣幽默)大家帮我找找例子好吗?

  生23:我不能为你而留一级,鲁艳青很幽默。

  生24:把巧克力扔在那家伙脸上,挺逗的。

  师:他怎么不写成把巧克力扔在那同学脸上?

  生24:那家伙,比较有趣。

  生25:比较口语化。

  师:写文章时适当运用口语,有什么好处啊?

  众生:亲切、轻松、活泼。

  生26:女生像吃多了发酵粉,一下子又高又大用了比喻,挺形象的。

  生27:这个专啃英语书的家伙,啃字用得好,幽默。

  生28:怎么样,鲁艳青是不是位巾帼英雄,巾帼英雄很幽默。

  师:为什么?

  生29:巾帼英雄。是指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牺牲,表现英勇的。

  师:把大场合用的词用在这里,这种手法叫大词小用,就产生幽默效果了。

  师:文中幽默风趣的句子还有很多。我希望同学们学会把幽默语言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说,我有一次脸上挂着霜走进办公室,一同事问你脸色怎么这么难看?我急忙哭丧着脸说:给点阳光,我就灿烂。(众生笑),嘿,整个办公室的空气就轻松活泼起来了。还有一次,我在爬楼梯时,碰见前面两个同学,一男一女,女的在前,男的在后。那男同学调皮啊,故意把手中篮球打在那女同学后脚跟上。那女同学就转过头来,两手插腰,你们猜她说什么了?--哼!对付你这种人,就应该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全场大笑)瞧,政治科中严肃的词用在这里,让人忍俊不禁。同学们,幽默是需要智慧的,它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要自信、乐观、大度,你说出来的话才幽默。希望同学多培养自己热爱生活、自信乐观的态度,让自己的语言充满幽默感,好吗?(众生微笑,点头)下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2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03-15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02-23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24

观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03-28

八年级上册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01-2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背影》05-04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01-11

八年级上册语文信客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