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时间:2022-02-13 12:54:39 教案 我要投稿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7篇

《劝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掌握积累下列文言常用实词:劝、中、假、绝、师、传、道、圣;掌握积累下列文言虚词:于、而、故、焉、乎、之、其。

  2.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到自主学习、从师而学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生能归纳出作者在文章中对学习规律性的阐释,能在探讨的基础上说出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能结合文章说出如何正确地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 教学方式:问题探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获得教养的途径》,懂得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得教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明白通过自主学习和向他人学习也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

  (二) 1.点学生读《劝学》,正音。

  2. 掌握通假字

  3. .解题: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4..理解课文,疏通大意。(结合课件完成)

  5..总结写作特点: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6.实词积累:劝、已、中、槁暴、挺、砺、跂、疾、彰、假、绝、兴、跬、功、锲、躁

  7.虚词积累:而,于

  8常用句式判断(见课件)

  (三)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劝学》。

  练习“一词多义”训练:绝,强,假,望,闻。

  第二课时:

  (一) 导入:从荀子的《劝学》我们学习到要不停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今天我们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所作的'《师说》,来学习韩愈对从师学习的看法。

  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文体简介。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一场文学运动,它主要是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文风,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韩愈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5.本文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中心的?

  (1)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分层:①总论点

  ②职能(正)

  ③必要(反)

  ④原则和标准

  (2)第二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抒情

  ①古之圣人 圣人 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纵比)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②对其子 爱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对其身(自比)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③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士大夫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3)课文第三段所用论证方法

  论点:圣人无常师

  引证:孔子的言和行

  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

  (4)说明写作缘由

  6.词类活用现象

  六、教学总结

《劝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

  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劝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 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 (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 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

  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

  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木直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劝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劝学(教师中心稿)教案。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师中心稿)教案》。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

《劝学》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联

  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 解题

  (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为什么要劝学?

  (2)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3. 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等途径,已经基本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我们来大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4.质疑,讨论,分析

  从朗读这个角度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当然,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读懂了荀子的这篇文章。可能我们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各小组把你们讨论交流后把难以解决的字、词、句方面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质疑。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 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躁;虚词:于、而、焉

  (2) 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 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

  (4) 古今译义:博学、用心、爪牙、寄托

  (5) 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倒装句: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问题探究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 荀子在文章中是从哪几个方面阐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从学习的意义方面。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人如果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②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荀子用了5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弥补后天不足,并得到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和其他人并无异样,而君子只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③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荀子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平时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用心专一。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劝学》全篇人文性很浓,从开篇到结尾始终讲述人要怎样。对此你怎么认识?

  明确:全篇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结果知明而行无过。

  吾: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得出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得出假物的好处,两者相比,君子比吾高一个境界。

  4)《劝学》这部古代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能有生命力?

  明确:《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读起来,仍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导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

  5)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是什么?

  明确:A.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B.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C.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6)同学们学过了这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后,你对文章中哪些观点比较认同,你不赞同哪些,谈一谈感想。

  7.课堂小结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劝学》全文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论述了环境能够影响人的道理。我们大家要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分清善恶,选择环境,以利于自身发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有超越荀子的想法和胆量,也就是通过学习,还要改变环境。

《劝学》教案 篇6

  文本解读:

  《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如工作、学习、奉献等。)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它的题目是:《劝学》。(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笔画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

  (板书:性恶论 学不可以已)

  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

  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4.齐声朗读第4段,读后将开始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各小组任务:①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第4段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② 各小组汇总难点字词句,老师讲解。

  三、问题探究。

  学生齐读,教师点拨,思考问题:这一段论述关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用什么方法论述的?明确:比喻。

  问:用了几个比喻?分几层论述?各是论述哪个方面的?明确:十个比喻。分三层论述,论述了(积累、坚持、专心)?

  每一层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对比关系。板书:正反对比设喻

  积 第一层:积累--写积与不积达到的不同的'效果,积从正面论证,不积从反面论证,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见识广博

  第二层:坚持--写舍与不舍达到的不同的效果,先从反面论证,舍会怎样,再正面论述,不舍又会如何。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坚持才会有所成就

  第 三层 :专心--写专与躁分别达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专是从正面论述,螃蟹的躁是从反面论述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专心一意才会有收获。

  提问:三层都采用了对比设喻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鲜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联系现实来小结: 去年我校高考状元是洪汉寺,考取华中科技大学。他学习方法是什么呢?据他的班主任说:把平时做错题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时抽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错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地思考类似的题目。这种学习方法他坚持了三年,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之所以能成为状元是因为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不断反思,积累,坚持

  四、积累与提高。

  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在课外收集名人名言,诗词对联之类的,现在,我们就这积累、坚持、专心各举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对联来。(学生答,教师私下也作准备,以防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准备)积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小土,方能成其大。

  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专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时,课堂外的嬉戏玩耍,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荒废的人生;青年时,校园外的功名利禄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虚荣的人生;中年时,社会上的灯红酒绿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堕落的人生。这也告诉我们要专心:少年时,专心于读书,青年时,专心于学业,中年时专心于家庭事业。

  现在我们分角色背诵一下第四段:男生读正面设喻的句子,女生读反面设喻的句子。

  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所以,就是不能停。这样,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采用正面设喻,反复设喻,正反对比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背诵第3段。

  板书设计:

  劝学

  观点:学不可以已 性恶论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论证方法

  积累 坚持 专心 设喻 对比(反衬)

《劝学》教案 篇7

  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lw/Index.html>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劝学》教案】相关文章:

劝学的教案02-18

劝学的教案03-24

《劝学》的教案02-25

《劝学》 教案03-10

《劝学》教案02-16

《劝学》教案11-17

关于劝学教案02-17

关于《劝学》教案02-18

孙权劝学教案02-18

《孙权劝学》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