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

时间:2022-03-24 11:54:1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昼夜交替科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

  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学生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

  3.收集归纳学生形成的'问题。

  二、推测假设

  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

  2.学生根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学生的假设。

  三、模拟实验

  1.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明白其作用。

  2.学生做模拟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测

  1.在同学们猜测中你认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学生推测,交流。

  五、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

  六、交流汇报

  七、课外延伸

  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交流。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3)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

  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温差变化的原因,会进行科学的解释。

  2.学会用曲线图分析数据,能从已有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对昼夜温差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大胆的猜测。

  4.尊重证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温度计、黑色的纸袋、白炽灯、钟表、记录表、词典等较厚的书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情境图)提问:观察这三幅图,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二、探究新知

  1.感知昼夜温度的.变化。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一天中温度的感受。

  (2)提出问题:昼夜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温度变化的规律。

  2.分析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

  (1)提出质疑:一天中温度变化究竟有什么规律?

  (2)出示气温测量记录表,学生观察。

  说一说:从记录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观察这几天的气温,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①提出任务: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直观的反映出温度变化的规律,任选两天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②学生绘制曲线图。

  ③观察气温曲线图,交流发现。

  ④整理交流,把发现记录在书上27面。

  3.探究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

  (1)提出问题:昼夜温度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推测。

  (3)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①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②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③讨论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发现四支温度计温度的变化规律)

  ④汇报交流。

  (4)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验结论。

  ①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思考:实验中的白炽灯相当于什么?早上、正午的太阳光照射,分别类似于实验中的哪种情况?

  ②结合实验分析: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与照射的距离、角度、面积等有关)

  三、总结延伸

  1.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2.一年四季气温不一样,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昼夜温度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后收集相关资料。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能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光照示意图",能够读出某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培养读图获取信息、概括总结得出规律的能力;

  根据具体情景,能够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找到同一时间在不同季节的照片,作为导入,更为直观)

  [情境创设]去年6月,李明的父母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李明分析原因吗?

  2、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能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轨迹图么?

  3、用画简单示意图的方式介绍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注意正高与太阳直射点的'联系,直射光线与晨昏圈的关系

  (1)随纬度变化在同一天,每个地方的正高是一样的么?在什么地方最大?最大为多少?(离直射点越远,正高越小)

  观察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完成表格一:小结规律:同一时刻,正高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注意表述)

  由此我们可否计算出某天某地的正高?比如,计算夏至日时北极圈的正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纬度差)

  练习:计算夏至日和冬至日时北京和钦州当地正高(北京40°N钦州22°N)

  (2)随季节变化小组讨论完成:不同纬度范围的正高出现最值的时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

  赤道上

  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3)应用

  ①楼高与楼距:规律总结:H=Ltanα

  (H为楼高,L为楼距,α为当地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

  例1: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北纬30°)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请问:

  (1)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9个月

  (2)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A.20米B.30米

  C.40米D.50米

  (tan35°≈0.7tan45°≈1tan60°≈1.732)

  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与正午太阳高度

  规律总结: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为余角

  例2:在30°N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约为

  A、23.5°B、30°C、47°D、60°

  ③影长、影子朝向与立杆测影求正午太阳高度或当地纬度

  (课后作业:设计实验利用正高求当地纬度)

  4、[过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不仅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使得昼夜长短发生变化。依据日常经验:哪个季节天亮得最早?夏季。哪个季节天黑得最早?夏季。也就是说,夏季的昼长是最长的。其原理和规律到底是什么?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

  (1)概念:晨昏圈将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昼弧长度代表昼长,夜弧长度代表夜长。

  对于同一纬线圈,昼弧长于夜弧时为昼长夜短。当夜弧为0为极昼;当昼弧为0时为极夜。

  观察昼夜长短变化动画,填空:(师先示范)

  太阳直射________,北半球昼____夜____,且纬度越高,昼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分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南半球、南回归线、赤道五种情况。)小结规律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

  问:(1)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2)12.22到3.21,直射点向哪里移动?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3)北半球昼渐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哪里移动?

  (4)当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夜长短将如何变化?小结规律②太阳直射点往哪边移动,该半球(除极昼地区)昼越来越长,另一半球反之;

  问:有没有昼夜等长的情况?③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实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基础上学习了地球公转的两个地理意义——正高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同一时刻的正高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而不同,而同一纬度上的正高和昼夜长短情况会也随季节不同而发生变化,正高和昼夜长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来探讨!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昼夜交替》教案03-30

科学教案04-06

精品科学教案09-30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科学教案:泡泡03-31

《空气》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蜗牛03-26

关于科学教案02-20

有关科学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