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02-04 12:09:09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汇总9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第三只眼睛

  活动目标:

  1、能够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及作用,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体会运用工具观察事物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面,彩色透明纸。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若干。

  活动过程:

  1、发现我们的“第三只眼睛”。

  ——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说说有什么发现。

  ——幼儿尝试探索。

  ——三块镜片样子一样吗?透过三块奇妙的镜片看到的东西一样吗?(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

  ——用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用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大)

  用哪种镜片看东西不变?(边上和中间厚薄都一样的镜片看东西会不变)

  ——什么时候需要用这三种不同的镜片?如:老人看书看报时会用放大的镜片。

  ——这些有趣的镜片就象我们的第三只眼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看东西。

  2、玩各种透镜。

  ——刚才我们发现了三种镜片的秘密。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更奇妙的'镜片,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大家都可以去试试看,等会儿把你的新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自由玩各种镜片。

  ——创设问题情景:到草地上去观察蚂蚁;看远处的风景;检查手指甲里的“细菌”。根据不同的问题情景,幼儿自由选择各种镜片分组进行观察。

  ——交流各自观察和使用镜片的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各种材料的强度不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让幼儿感知材料的强度与外在因素(长短、大小、宽度)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实验,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及合作意识。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普通餐巾纸或皱纹纸、牛皮纸条、塑料纸、玻璃弹子、木棍、绳子、挂钩、宽胶带、容器(可用塑料饮料瓶瓶底或冰琪淋杯子代替)、弹簧秤。

  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玩一玩,感知材料的强度。

  宽、窄、长、短不同的塑料带、皱纹纸及牛皮纸,让幼儿想办法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哪种纸最牢。

  探究的问题:用三种材料不同、大小相同的`纸提重物,哪种纸的力量最大?

  试一试。

  把相同长短、宽窄的皱纹纸、塑料纸、牛皮纸固定在木棍上,再在纸的下端系上一个小容器。一名幼儿向容器中放玻璃弹子,另一名幼儿记录, 看一看一共放了多少玻璃弹子后纸才被拉断,记录下玻璃弹子总数。比较三种不同纸被拉断后玻璃弹子的总数。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塑料纸力量最大,牛皮纸的力量也不小。

  (2)皱纹纸力量最小。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用同一材料,相同长度、宽窄不同的纸挂重物,谁的力量最大?幼儿实验。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同一材料中,当长短相同、宽度不同时,纸条越宽,它的力量越大,挂的重物越多。

  (2)细纸条的力量最小。

  注意事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冷和暖。

  2、发展感知和分类能力。

  活动准备:

  1、分别装冷水和热水的杯子(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红、蓝标记若干,太阳和雪花的大标签各一张。

  活动重点:

  感受冷和暖。

  活动难点:

  能将冷暖分类,贴上标记。

  活动过程:

  1、 感知体验:

  提出活动要求:

  ——“老师在许多杯子里放了水,等会宝宝们摸一摸,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操作。

  小结:这些杯子摸上去有的.冷,有的暖。

  2、 区分冷暖杯:

  教师提出要求:

  ——“请你们给摸上去暖的杯子贴上红色标签,给摸上去冷的杯子贴上蓝色标签。”

  幼儿操作。

  3、 冷暖杯找家:

  分别出示太阳、雪花的标签,让幼儿辨别冷暖。

  幼儿将冷暖杯送到合适的标签处。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名称:神奇的指纹

  设计背景: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无意中听到了班上几个孩子这样的对话,其中一个孩子正把另一个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细的研究,一边还对那个被研究的孩子说:你的右手一个螺旋纹都没有,你看我,我有三个螺旋纹呢!我奶奶说,手指上有螺旋纹的孩子可聪明了。这时候,他们周围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兴致勃勃的要求要他帮忙看指纹,有的孩子问什么形状才是螺旋纹,有的孩子则迫不及待的把手举到半空中对着光研究起了自己的手指……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

  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内容:

  1.在纸上印指纹,观察指纹;

  2.听老师讲故事;

  3.比较父母亲、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不同之处;

  4.介绍指纹的几种特有形状和特征;

  5.展示图片,互相讨论,列举指纹的作用;

  6.游戏;

  7.总结。

  活动准备:

  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

  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

  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

  4.(教师)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

  活动过程:

  1.印指纹:

  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

  把放大镜发给孩子,让幼儿观察,印完指纹后在纸上发现了什么、胶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2.讲述故事:

  听老师讲的小故事,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

  幼: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

  幼:我鼻子长得像爸爸

  幼:我眼睛长得像奶奶……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我乘机引导到: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可能长得像爸爸妈妈,可是我们的指纹也长得像爸爸妈妈吗?

  孩子: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

  孩子: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的

  教师: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

  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

  [[]幼儿发挥] 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相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呀!(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

  教师给孩子们读一段文章,证明孩子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3.指纹特征:

  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

  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

  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与否,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4.自由讨论:

  向孩子们展示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来的关于指纹的图片;

  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指纹都有什么作用;

  幼:那幅图我认识,那是指纹锁,《007》里的邦德就用这种锁;

  幼: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

  幼: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

  幼: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

  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

  5.延伸活动:动物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

  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所以我们都有指纹,那么小猫小狗也有手,那它们也有指纹吗?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问。于是我临时增加了这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了幼儿园里饲养的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子等,并让他们互相讨论,还布置了回家查资料的任务,明天大家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持续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调查研究的能力。

  6.游戏:让孩子们分组玩儿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小偷们留下指纹,小警察们根据指纹来抓小偷。

  7.总结。

  活动自评: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称测量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轻重与许多因素有关。

  活动准备: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球、塑料球、棉花、幼儿数学用书《轻与重》。

  活动重点:学习分辨物体重量的轻与重。难点:幼儿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轻与重。

  活动过程:

  1、积累有关物体轻重的感性经验:请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比较物体的轻重。-----这些物体是一样重的吗?鼓励幼儿用手去掂分量。帮助幼儿发现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有的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来。出示两件重量接近的物品。-----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种物品哪个重哪个轻?

  2、介绍测量工具-----天平: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介绍天平的用法,准星必须居中,拿放要轻。----猜一猜这两样东西哪个轻哪个重?请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验证。

  3、选择体积相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比轻重,理解物体轻重与质地有关: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盒子(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请幼儿做幼儿用书《轻与重》中的练习。延伸活动: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比比谁重谁轻。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目标:

  1、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交集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

  2、发展幼儿的辨别能力和推理能力

  准备:两套不同颜色的图形,一张大的交集图,各组一套操作材料

  过程:

  一.(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图形)小朋友们,今天图形王国的国王给我们小朋友带礼物了,你们来看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用两个词来说,如红色的三角形等)

  二.游戏“图形分类”。

  1、现在这些图形宝宝想回家了,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家吧!

  2. (出示圈)这就是它们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宝宝的特征,请个别幼儿给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

  3.集体讨论:这样分对吗?有不同的'分法吗?(引导幼儿发现两个圈中图形的共同点)

  4.教师示范将两圈摆放出现交集,将红色三角形放在交集处。

  5.教师再次出示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幼儿集体进行图形分类,并验证。

  6.小结:两个家中都有着它的共同点,而两个圆圈集合的地方交集,也就是它们共同的家。

  三、送图形宝宝回家

  1.幼儿分组,每组一张交集图,各成员合作完成图形回家的任务。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检验,校对。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 磁铁的特性

  1、 磁铁除了能吸住小针,还能吸住什么东西?在你们的桌子上有许多的东西,用磁铁试一试,看能吸住什么,并用笔把它记录下来,能吸住的打勾,不能吸住的打叉。

  2、 幼儿操作,并记录。

  3、 讲解(表格一)

  4、 小结:磁铁能吸住鉄和含有鉄的东西。磁铁的力量很大,隔着东西或者放在水里,它还是能够把含有铁的东西吸起来。

  二、 磁铁的作用

  1、现在磁铁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你知道磁铁有什么用处吗?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磁悬浮列车,指南针,音响的扬声器,以及电冰箱的门上的密封垫.甚至儿时奶奶用磁铁将家里缝缝补补用的针都吸在一起以免丢失~~~如冰箱的门、电铃、电饭锅、门吸、磁性黑板、磁悬浮列车等回答均可。用到磁铁的地方很多:五金磁铁玩具手袋磁铁 皮具磁铁 门吸磁铁 服装磁铁 磁疗磁铁 电子产品磁铁 电声、电机磁铁 礼品盒磁铁“)(垃圾处理场用大磁铁分离出垃圾里的废铁等金属。)

  2、 由于磁铁有磁性,所以会干扰信号,比如电视机,手机,千万别把磁铁和有磁性的东西放在一起。

  三、 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 看来大家对磁铁并不陌生。老虎也知道磁铁的作用,给自己装上了磁铁,也悄悄给兔子装上磁铁,老虎我追我追,我追追追,兔子你逃你逃,你逃逃逃。哈哈,兔子我抓住你了。怎么办?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兔子用磁铁逃走吗?

  2、 请你让磁铁和磁铁在一起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磁铁有两边,贴有同样颜色的碰在一起就会马上推开,不同颜色的碰在一起就会紧紧的`连在一起。这是怎么一回事?

  3、原来每块磁铁的两边都有着不同的磁性,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南极,也用S表示;北极,就用N表示。(出示认识两极)操作(表格二)。

  小结:一样磁性的碰在一起就会推开,不一样磁性的碰在一起就会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4、现在谁能来帮助小兔呢?

  5、总结:小朋友真聪明,科学家费了很大的劲研究才发现:磁铁能吸鉄,隔着物体也能吸住鉄,还知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重大发现,我们小朋友一节课就知道,太了不起。

  四、游戏:我是快乐的磁铁人

  1、现在让我们每个人也来当一块小磁铁,一面贴上“S”,一面贴上“N”,玩一个快乐的磁铁人。当音乐停,你的“S”必须与别人的“N”相吸,否则就会被老虎吃掉。

  2、游戏2遍,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布置了动物区,每天孩子都喜欢到哪里给动物喂食、看望它们。可是有一天一条金鱼死了,孩子们都很伤心,其中一个孩子说:“怎样能让金鱼活呢?”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都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医生。但对于医生看病的情况很不熟悉,于是设计了《动物看病》这堂课。

  活动目标:

  1、了解兽医给动物看病的情景。

  2、体验给动物看病。

  3、激发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

  2、每人一个动物毛绒玩具、自制听诊器、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生病,会有兽医给它们看病。

  难点:如何引导看病的程序。

  活动过程:

  一、通过看课件导入活动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看一个动画片。

  观看课件

  师:小朋友看到谁?

  幼:小狗 。

  师:小狗怎么了?

  幼:吃多了零食,肚子痛。

  师:小狗肚子痛怎么办?

  幼:看医生。

  师:医生怎样给小狗看病?

  幼儿自由讨论怎样给小狗看病。

  小结:要打针、要吃药、要抚摸肚子等,小朋友都说得很好,但是看病要有程序,不是随便乱开药。让我们看看医生怎样给动物看病。

  二、老师逐一引导幼儿观看课件,了解兽医给动物看病的情景。

  1、观看小狗检查身体的情景。

  师:医生是怎样给小狗看病的?

  幼儿自由说出所看到的结果。

  小结:首先询问小狗的主人,小狗的情况;再体温表量体温,还要称体重;用听诊器听一听小狗的肺、肚子;用手电筒看一看小狗的咽喉、眼睛等部位;最后给小狗开药、打针。

  2、观察小猫受伤的图片。

  师:请小朋友观察第一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在给小狗清洗伤口,给它消毒。

  师:第二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叔叔在帮小狗打针。

  师:第三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在帮小狗缝合伤口。

  师:第四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在帮小狗包扎伤口。

  师:为什么要给小狗消毒、打针、缝合伤口、包扎伤口?

  幼:幼儿自由讨论。

  小结:消毒是为了不让伤口发炎,打针是为了缝伤口没有痛,缝合伤口是为了伤口好得更快。

  3、了解给动物看病的医生叫做兽医。

  师:这些给动物看病、治病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兽医)

  三、请小朋友当兽医,给动物看病,激发幼儿保护的情感。

  1、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动物的'毛绒玩具、听诊器、手电筒,学学兽医给动物看病或检查身体的动作。教师鼓励幼儿和”动物们“说话,询问它们的身体情况。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个小兽医给动物们看病吧。

  2、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给动物看病的?

  3、师:动物们生病了,会很难受,平时我们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幼:幼儿自由讨论该怎样保护动物。

  活动反思:这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生病时,会有兽医给它们看病,让幼儿感到人们关爱动物的行为和方法。活动中,教师不是一味地将知识进行灌输,而是采用了结合经验、观察和游戏体会的方法能让幼儿了解。活动开始,通过观看动画片,激发幼儿的好奇。然后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了解兽医给动物看病的情景。最后再让幼儿用动物毛绒玩具进行游戏体会。这样层层递进,寓教于乐的形式便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而目标3没有达到,只是一提而过,所以把怎样保护动物来作为活动的延伸。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得出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结论,培养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感受参加科学活动的快乐,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按幼儿人数准备吹泡泡的工具若干、肥皂水、各种形状的图片若干、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吹泡泡带幼儿进活动室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舒老师带来了一样很好玩的玩具,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可以怎么玩?”

  2.教师:“这个玩具有很多种玩法,你看,今天老师是怎么玩的。”(教师吹泡泡)教师:“我来吹泡泡,你们来抓泡泡,好不好?”(放吹泡泡的音乐,教师吹泡泡,幼儿抓泡泡进入活动室)

  3.集中幼儿坐下来后提问:“刚才你们看到老师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那我吹泡泡的工具是什么形状的?”那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再来吹吹看。

  教师示范吹一个大泡泡:你们都猜对了,原来圆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形的。

  二、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泡泡工具

  1.教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泡泡工具,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那你们猜猜,它们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

  (请个别幼儿回答,再请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猜想)

  3.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幼儿认识记录表

  教师:“我这里有一张记录表,这一栏都是吹泡泡的工具,那一栏里都是我的猜想,刚才我们用了圆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圆形,那我就把圆形的卡片贴到我的猜想里。”(教师操作记录表)

  4.下面的工具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那它们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5.幼儿操作贴图片到我的猜想里

  三、幼儿实验(三张桌上放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工具和泡泡水)

  1.请小朋友到后面的`桌子上拿一个工具和一瓶泡泡水来吹吹看,看你们吹出来的泡泡到底是什么形状的?

  2.幼儿再换一种泡泡工具玩一玩。

  3.集中幼儿坐下来,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用不同形状的工具都去吹了吹,玩了玩,那结果它们吹出来的泡泡形状跟你刚才的猜想一样吗?”

  你刚才的猜想觉得三角形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去吹了一下后发现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吹泡泡,幼儿自己拿卡片填写记录表)

  4.正方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吹泡泡,幼儿自己拿卡片填写记录表)

  5.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延伸活动:

  探索五角星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活动《蚂蚁》教案01-23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05-04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04-14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科学活动——剥花生》教案01-20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4篇05-20

科学活动球的滚动教案04-02

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转动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