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

时间:2022-02-01 21:20:39 教案 我要投稿

《贞观之治》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贞观之治》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1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3、①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②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③贞观之治。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自学——问题——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

  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教学纲要:

  一、玄武门之变: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导学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作业:

  1、(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唐太宗的名字叫( ),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 ),他是发动( )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

  5、唐初沿用( )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 )、( )和( );六部是指( )( )( )( )( )( )。六部隶属于三省中( )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 )和( )。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 )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贞观之治》教案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

  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课件演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悉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4、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 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

  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三、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1:“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教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课后探究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对武则天的学习与探究相对不多,无法满足学生对武则天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课后布置一道探究题给学生。

  1、出示图片:无字碑。武则天留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她认为她的千秋功过应由后人评说,你怎么看?

  七、板书设计

  一、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原因:(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贞观之治

  1、原因:(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她提拔的,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 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 “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贞观之治》教案4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

  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制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影视剧《武则天》片断。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通过投影,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贞观之治》教案6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作业:课后作业

【《贞观之治》教案】相关文章:

《贞观之治》的教案09-11

贞观之治教案02-17

七年级贞观之治教案03-20

中班教案教案04-15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11-02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4-11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