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01-19 23:52:1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活动教案五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观察与动手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一是上重下轻,二是底面大圆滑。

  2、简单了解物体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科学道理。

  3、萌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活动准备:

  不倒翁数个;木板、锥体等物体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 谜语导入:一个老爷爷,别看年纪大,走路左右摆,就是不倒下。

  2、 出示不倒翁,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1)、教师让不倒翁动起来,并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儿分组,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倒翁的不倒的原因。

  (3)、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

  3、 进入集体活动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不倒翁的外型特征:它的底部是什么样子?它的顶部是什么样子?它的上端和下端在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2)、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3)、教师小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一是它的身体上重下轻,底部有一块较重的铁块;二是底面面积较大并且圆滑,向一边倾斜时,重力的作用使它摇摆起来。

  4、 探索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道理。

  (1)、幼儿分组操作木板,锥体,让操作物体站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领。

  (2)、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站立,寻找发现物体稳定性与物体的什么特征有关系。锥体为什么锥部在下的时,它站立不起来?

  (3)、操作不倒翁,让它左右大摇大摆,发现重心与重力作用之间的简单的关系。

  5、 教师小结。

  (1)、通过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发现底面面积越大,物体越稳定。

  (2)、通过操作不倒翁,当不倒翁倒向左边时,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右边,反之相同;不倒翁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摆动就越大。

  6、 幼儿边玩不倒翁边念儿歌边动作结束。

  7、 附儿歌:不倒翁,真好玩,样子长的也很独特;

  头儿小来,脚儿大,头儿轻来,脚儿重;

  左推它不倒,右摇它不倒;

  倾斜的越大,摆动的越大;

  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右边;

  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左边;

  摇摇摇,摆摆摆,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一)艺术活动:制作不倒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不倒翁,巩固 和运用在科学课中学到的科学知识。

  (2)、通过制作不倒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3)、激发幼儿在艺术中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一) 活动准备:

  1、 蛋壳、酸奶瓶、玉米粒,大米,小米,豆子等等。

  2、 彩笔,剪刀,胶水,及时贴等等辅助材料。

  3、 范例几个

  (三)活动过程:

  1、 出示范例,边玩边说科学课结束时的儿歌导入课题,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2、 观察范例,请幼儿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不倒翁的制作过程。

  (1)、请幼儿摇一摇不倒翁,发现不倒翁的肚子里首先要有东西,使其有重量。

  (2)、发现一下,在不倒翁肚子里的东西如果很少不倒翁能否不倒?

  (3)、不倒翁制作应该先进行那一步,然后呢?为什么?

  (4)、讲讲自己打算制作的不倒翁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3、 分组制作不倒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进行制作。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及时、适时的指导,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示范,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幼儿进行表扬。

  4、 进行讲评活动。先让幼儿与小伙伴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不倒翁的名字,是怎么制作的,不倒翁倒的程度的大小等等。教师进行个别讲评,尤其那些能力差的幼儿,注意发现他的作品的优点,以激发其自信心。

  5、 与不到翁一起跳舞结束课程。(健康歌的曲子进行伴奏,儿歌是:左摇摇,右摇摇,头儿小小,脚儿圆圆,头轻脚重一起来做运动,左推不倒,右推不倒,左右摇晃真呀么真可爱!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有些植物是可以移栽的。

  2、初步学习使用小铲子,正确的把菜移栽到土里。

  3、有乐于观察青菜生长及管理菜地的积极性。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已初步具有种蚕豆、洋花萝卜等经验。

  2、在蛋糕盒或泡沫塑料盒中观察老石撒播青菜籽,并观察、管理菜秧生长的过程。

  3、将小园地土翻松,幼儿参加拾小砖头、捡草等活动。

  4、长大的青菜一颗(有根的、壮实的),有根菜秧每人1—2棵,小铲子人手一把(最好分组进行),装水的桶、小水舀若干(废旧小茶杯也行)。

  【活动过程】

  1、观察比较小菜秧和大青菜。

  提问:看看这两棵青菜有什么不同?

  怎样让这些小菜秧都能长得大大的?(引导幼儿知道每一棵青菜都需要有一个大一些的地方既空间)。

  2、到小园学习移栽青菜。

  (1)带幼儿到小园地边。先看教师用铲子把小园地划分成行距、棵距相等的距离(挖一个小洞做标记)。

  (2)看老师移栽青菜。

  先用小铲在标记处挖一个洞(把挖出的土堆在洞边,看看青菜秧的根有多长,洞就挖多深)。用左手那住菜秧梗部,直直的把根放进洞中,手扶直菜秧。

  用小铲把土轻轻的填到洞中(注意菜秧根的.四周都要填进土),再用手轻轻的把土压实。

  (3)幼儿学习移栽青菜。

  注意坑的深度,提醒幼儿左手拿菜秧时不要太紧或太松。

  3、给移栽的菜秧浇一点水。

  注意提醒幼儿把水轻轻的浇在菜的根部。

  小百科:青菜是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爱吃地食物。

  2、有喜爱小动物地情感。

  活动准备:

  在活动室内布置小兔家的场景,青菜、萝卜、蘑菇、青草、小鱼、小虫等小动物吃的`食物玩具,小熊、小鸡、小猫、小猴等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今天小兔家请客,看看小兔请了哪个小动物到它家去做客?”“你们能不能帮每一个小动物挑选一份礼物送给小兔?”

  2、选购礼物:

  (1)、幼儿到“超市”为小动物选择小兔喜欢吃的食物。

  (2)、互相说说自己选了什么礼物:

  ——“现在你们能到超市去为小兔选一些招待小动物的食物吗?”

  3、到小兔家做客:

  小动物到小兔家,将礼物送给小兔时,会说什么话?

  ——“想一想,小兔会拿什么东西招待小动物们呢?”

  延伸活动:

  小白兔吃青菜(体育游戏)

  玩法:请一位幼儿扮老狼,其余幼儿扮小白兔,当小兔念完儿歌最后一句时,老狼出来追吃小兔,小兔快速逃到家里;如果小兔被老狼抓住,小兔就停一次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题目

  懒惰的积木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玩具积木(各种大小若干)、学生用尺(长10厘米)、塑料杯(杯高5厘米,杯口直径4厘米为宜)、卡纸(长约10厘米,宽约8厘米)。

  五、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用一块长方形的.硬卡纸盖住塑料杯口,再把一块积木放在硬卡纸中央,用一只手夹住卡纸的一边快速地把卡纸从杯口拉走,想一想卡纸上的积木会怎样?

  幼儿讨论。

  (1)积木会飞出去。

  (2)积木会跟着卡纸一起飞出去。

  (3)积木掉到杯子里。

  试一试。

  说一说我的发现。

  把卡纸从杯口拉走(或用手迅速弹开卡纸),卡纸会立刻离开杯口,而卡纸上的小积木会掉入杯里。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把积木整齐地叠在一起,用塑料尺对准最下面的一块积木,猛地一击,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幼儿讨论。

  (1)所有积木都飞出去了。

  (2)只有被抽打的积木飞出去,而其余的积木则不动。

  (3)所有积木都不动。

  试一试,将几块大小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用木棒以水平方向对准最底下的一块用力一击。

  说一说我的发现。

  最底下的一块积木被打出,其余的积木仍旧保持原来的位置。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它要求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孩子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孩子最基本的课程。事物的变化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但是,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科学活动,旨在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开始探究,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变化,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感兴趣。

  2、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小时候的照片。

  2、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

  3、每人一个气球、一块橡皮。

  活动过程:

  1、 出示照片(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人、动物、植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出示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人是变化的。

  a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照片上是谁?(幼儿猜想。)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孩就是老师。老师和小时候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结论: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观察发现周围环境和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

  b提问:老师是变化的。你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子?

  (2)小结:原来人是变化的。人的变化过程是:儿童——青壮年——老年——死亡。

  2、幼儿观察图片(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发现动植物是变化的。

  (1)提问:人是会变的,那其他的生物会不会变?请看图片,它们会变吗?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结:蝌蚪会变成青蛙,蒲公英会从一颗小种子长大,变成美丽的蒲公英花。

  (3)提问:那还有什么动物会变?还有什么植物会变?

  (4)小结:原来动物、植物都是会生长变化的。

  3、讨论:人、动物、植物都属于什么?

  4、会变化的。

  (1)提问:小朋友,有生命的东西是会变的,那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化吗?比如说,桌子会变吗?

  (2)小结:桌子是会变的,它会慢慢变脏,被磨损,坏掉。

  (3)讨论:还有哪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

  (4)出示橡皮泥、气球。

  5、幼儿讨论:世界上师否有不变的东西?

  人在变,动物、植物在变,天气在变,一年四季在变,太阳、月亮在变,世界上的万物都在变,一切都在变。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1-04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04-14

科学活动教案范文05-04

科学活动《蚂蚁》教案01-23

《科学活动——剥花生》教案01-20

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转动06-19

科学活动教案15篇02-16

托班科学活动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