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4-03-14 07:51:49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了解生活中油和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1杯水1杯油,幼儿每人各1份蓝黑钢笔水。

  2、每人1根搅拌管、背景音乐一首、

  3、几张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等等。

  活动的重难点

  初步了解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不同物质放入水中的相溶性和不相溶性。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客人跟你们玩游戏,想知道是谁吗?(想)好,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谁?(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将蓝、黑色的钢笔水倒进一杯水里,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要求。请你们仔细听,请你们把蓝、黑色的钢笔水倒入一个杯子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1、提问:发现了什么?(它们在一起融化变成黑色的水)

  师: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教师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是的`,蓝、黑色钢笔水倒进水里,它们融化在了一起变成了黑色的水。说明它们是能融化在一起的。(解释“融化”意思一种物体和另一种物体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够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分开的。)

  三、让幼儿想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你们猜猜、想想,把油倒进已经融化的水里,你们会发现什么秘密?

  我也不知道,现在请你们把油倒进融化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之间发什么说呢么变化?

  提问:1、油和水它们能不能融化在一起?

  2、为什么?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是不是你们发现的这样。(教师再次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不论先倒水还是先倒油,油都是浮在水的上面,水在油的下面。说明油和水它们是不能在一起的,它们是分来的。

  四、延伸,请幼儿玩一玩“油水分离”画,并想象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

  结束语:你们的表现太棒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哪些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呢?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吧!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卡,初步了解卡的用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观察、区别卡的异同点,提高幼儿比较决定的潜力。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不同种类的卡(散放在两张长桌上,可供幼儿自由参观)、做过汉字标记的卡(如:贵宾卡、门卡等,能够粘贴在黑板上)

  2、一人一只笔、一张连线图(一栏卡片图、一栏建筑图)

  3、ppt活动过程:

  一、我认识的卡--激发对卡的兴趣1、我们先来参观一下我们从家里带来的卡,和你的朋友说说你认识的卡?

  2、提问:

  (1)生活中的卡可真不少,哪一张是我们每一天都要用的呢?(接送卡)

  (2)我们每一天都有人来接送,那还要接送卡有什么用?

  (和幼儿共同回忆门卫伯伯检查接送卡的情景,明白接送卡对小朋友的重要性。)

  (3)怎样让别人明白你这天用过接送卡?老师和小朋友一齐验证机器上的绿灯是否亮了?一齐数数亮灯的人数。

  (4)小结:是啊,有了接送卡,不认识的人就不能随便进来,还能明白这天一共来了几个小朋友。

  接送卡能够保护我们的安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可别丢失哦。

  二、我喜欢的卡--了解卡的不同作用1、除了接送卡,生活中还有许多卡我们也经常在用。

  (出示做过汉字标记的各种卡)2、提问:

  (1)哪一张你也很喜欢的,为什么?

  (在幼儿讨论后,让大家明白有了打折卡,付的钱就比原先少。

  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要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答疑。)

  三、观看ppt--比较卡的异同

  1、提问:

  (1)图片上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卡?(银行卡)她到哪些地方用过这张银行卡,(百货、新华书店、华氏大药房、可的.超市、银行自动取款机)

  (2)小结:原先有的卡除了在一个地方用,还能够在许多的地方使用,使用的地点越多说明这张卡的作用就越大。

  (3)录像里的老师是怎样用卡的?(在刷卡机上刷一下)所有的卡都是这样用的吗?

  (有的是插进机器里、有的是对着机器照一下用的、有的要输入密码。)

  (4)小结:卡使用的地方和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四、配对游戏:

  出示5个场景图片:医院、卡拉ok、小区高楼、飞机场、美容院,请把这5个地方能够用的卡找出来,放到图片中,看看找得对吗?

  (3)幼儿操作,说说理由。

  (4)小结:原先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的卡:银行卡、交通卡、会员卡、就诊卡、手机充值卡、游戏卡……这些卡会带给我们方便、带给我们优惠、带给我们安全,还能节约我们的时间。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张向前飞得更远。

  2、在活动中体验距离的远近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如:纸的外形、纸的轻重、投掷的力量等)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牛皮筋、毛线、夹子、罐子、沙包、飞镖、飞盘、透明胶、剪刀等。

  2、相同质地的纸人手一张。

  3、幼儿用记录单人手一张,教师用记录单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导入活动,引起幼儿设想。

  1、“你们每人有一张纸(折成飞机),你会用什么办法让这张纸离开你飞得很远?”

  2、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出不同让纸飞得更远的方法。老师对幼儿想出的办法给予了肯定。)

  3、你们的办法不错,不过用一些比较硬的材料时,飞的'时候要找一个空地方,小心砸到小朋友的身上。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操作。

  1、“等一会就请你用这些办法去试一试,而且还要把实验的情况记录在这张记录卡上。”

  2、介绍记录卡,并引导幼儿思考“远近”的记录方法。

  “远近”怎样记录呢?(画一条线,远的就画长一点,近的就画短一点。画圆圈,如果是远的圆圈就画多一点,如果是近的圆圈就画少一点。还可以画点子,点子多的就是远的,少的就是近的。……)

  3、实验并记录。

  4、讨论:为什么用了一样的方法,却有的小朋友的纸飞得远,有的飞得近呢?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操作。

  1、出示几种物品,“其实要想让纸飞得更远,还可以用上一些工具,老师这儿就有一些物品,你可以用它来帮帮纸的忙,让纸飞得更远。”

  2、大家站在同一条线上,第二次尝试。

  谁的纸跑得远?怎么能记录他的纸跑到了这个位置?

  你用的什么方法?这种方法怎么会让纸跑得比其它纸远呢?

  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

  能不能再想办法让纸跑得比这个位置更远?

  3、幼儿自由尝试,并记录。

  4、互相讲述自己的记录卡。

  5、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进行思考:你发现怎样可以让纸飞得更远?

  【活动延伸】

  继续尝试,探索让纸飞得更远的方法。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用报纸条卷曲固定成鱼的外形,并设计装饰鱼的花纹。

  2.尝试自主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各种各样的鱼

  材料准备:“报纸鱼”范例、报纸、剪刀、双面胶、透明胶、大海妈妈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报纸,引出课题。

  1.(出示一条“报纸鱼”)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这条鱼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2.谁想来摸一摸这条报纸鱼呢?(请小朋友来摸一摸鱼的外轮廓)

  3.你摸到了什么!这是鱼的什么?

  (这是鱼的轮廓,在小朋友们制作鱼的轮廓时,一定要将纸棒卷的细细的紧紧的,这样轮廓硬硬的,鱼才能游得快。)

  二、师示范讲解:

  1.师讲解操作方法

  鱼宝宝该怎么做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对了,要做一条美丽的鱼宝宝首先要将鱼的轮廓折好哦!告诉你们哦,折轮廓还有一首有趣的儿歌呢,下面一边听儿歌,一边看老师卷纸棒吧。(折一折,卷一卷,拧一拧。)纸棒做好啦!

  做好了鱼的轮廓,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制作报纸鱼啦!做一条怎样的小鱼呢?(瘦瘦的、长长的、胖胖的……)找到纸棒的中间点,将纸棒卷曲,两头交错成鱼尾形状,用粘纸将交错部分粘合,瞧,鱼的外形做好啦!

  鱼的形态还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做一条圆圆的胖胖的鱼,也可以做一条扁扁的瘦瘦的鱼。希望等下小朋友们能做出和老师不一样的鱼。(引导幼儿变化出多种鱼的形态)

  鱼的外形做好啦,接下来我们做什么呢?对了,我们要来为鱼设计衣服啦,你们可以利用报纸剪成任意形状的图形来装扮到鱼的身上。最后别忘了做上鱼鳍和鱼尾巴哦。

  2.老师导入操作情景

  看,谁来啦?(大海妈妈)

  大海妈妈想念他的鱼宝宝,你们愿意来帮助大海妈妈来找到他的鱼宝宝吗?

  3.引出难题

  (1)教师手拿半成品报纸鱼:“做好了鱼鳞、鱼鳍和鱼尾巴,看看这条报纸鱼还少了什么?”(眼睛)

  (2)“鱼的眼睛可以怎么做?”

  (3)“报纸鱼的头部是镂空的,眼睛该怎么贴上去呢?”

  (4)“关于鱼眼睛到底该怎么贴,请小朋友们自己动动脑筋,想想办法。”

  4.老师讲解操作要求:

  (1)卷鱼的时一定要将报纸条搓紧,卷的细细的做出来的鱼才好看,卷好后用透明胶或者双面胶固定。

  (2)在装饰鱼鳞的时候鱼身上的花纹需要自己设计,设计出自己的特色,当然也别忘了鱼鳍和鱼尾的装饰。

  (3)最后,请小朋友们把做好鱼宝宝送到大海妈妈的.怀抱里!

  三、幼儿操作:

  1.可以提示部分没有想出固定鱼眼睛方法的幼儿注意鱼眼睛的固定和方法。

  2.提示幼儿珍惜材料,要懂得分享,剪下的碎片可以充分利用,把用下的废纸放进中间的框内。

  3.幼儿之间不要相互商量,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4.师适时指导部分有困难的幼儿。

  四、讲评

  1.你们帮大海妈妈找到了好多的鱼宝宝呀,大海妈妈心里可高兴啦!

  2.让我们来看看哪一条鱼宝宝最漂亮,花纹最特别吧?

  你最喜欢哪一条鱼宝宝身上的图案,为什么?

  谁来说说你用了什么办法把鱼宝宝的眼镜固定住的?

  3.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鱼宝宝睡着了……(音乐)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已有的数经验进行记录,尝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知统计的方法。

  2、尝试与同伴合作,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喜悦,初步积累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意识。

  活动过程:

  一:让我们试试吧

  请幼儿自由地说说班里有些什么东西,如:桌子、椅子、玩具、钢琴等。

  我的行动:“看看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东西?数数每样东西有多少?把它记在纸上。”

  孩子们接受了老师的任务,三人一组,欣然而去。在探索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教师用数码相机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下来。

  我的观察:(一)一组内的两个人在争着要记录,而笔只有一支,发生了矛盾。

  我的思考:幼儿同伴间合作的机会少,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造成的。孩子们可能认为记录者是最能干的,所以有争强好胜的表现。给孩子一点时间和动力,可能会解决孩子的矛盾。

  我的行动:“你们要快一点了,别的组已经记下很多东西了。”

  我的观察:(二)一组内的三个小朋友在一起交谈,而后其中的一个去数椅子有几张,一个去数小朋友的图画有几幅,数完了告诉记录的小朋友,等他记完后再去数其他的东西。

  我的思考:显然这一组幼儿的能力是很强的,最起码其中一个“指挥者”的能力是很强的。三个人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二:原来可以这样记录

  第一次的尝试结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每个组都将自己的.记录展示在黑板上,每组的记录各具特色。

  我的观察:

  (1)将所要记录的物体画下来,并将该物体的数量写在它的旁边。每个物体之间用方框隔开,看上去一目了然。

  (2)将所要记录的物体画下来,没有写数字,排列较乱。

  (3)选取一些物体的小标记,贴在纸上,然后在它的旁边写上数字。

  我的思考:孩子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原有经验的不同导致各组的记录方式,表达方式也不相同,关键是让幼儿知道自己记录的东西应该让别人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有多少?

  我的行动: 看看哪一组记的你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有多少?

  我的观察:孩子对孩子说:“我看看记的东西都挤在一起,看不清,我就用方框把它们隔开,别人一下子就能看清了。”“ 我不会画钢琴,所以就在小箩筐中找到了钢琴的标记贴在纸上,人家一看就知道是钢琴。”

  我的行动:为什么有的小组记得又快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刚才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将数码相机拍到的情况在电脑中展示给大家看,并请被拍到的幼儿说说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组的另外两个人在干什么?

  三:让我们再试一次吧

  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每个孩子都想重新再探索、记录一次。教师再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们还是找原来的三人一组再记录一次。

  我的观察:有的组还在按照自己的记录方式继续工作;有的组能借鉴别人的方法也画一个框将物体与物体隔开;有的组记录时有意识地将物体与物体空开一点;有较多的幼儿去小箩筐中找标记贴在纸上,他们知道这样记录的效果又快又好。在第二次的尝试中,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彼此之间少了矛盾,多了默契。

  我的思考:幼儿学习的能力是不容低估的,每个幼儿的学习速度也是不同的,一部分幼儿能一下子就学习到别人好的方法,并将别人的东西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相对来说学习速度慢一点,他们不能一次性地接受别人的经验。但我相信,在第三次、第四次的记录中,他们也会成功。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操作中,初步了解皮肤的构造和作用。

  2、能凭借触觉及原有经验辨别触摸对象的特性。

  3、知道保护皮肤的重要性,保持皮肤的清洁,并使皮肤不受到损伤。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皮肤的特点,通过皮肤的触觉感知物体特性

  活动难点:利用皮肤的触觉感知不同物体的特性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

  1、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已认识过人体的某些器官,如感觉器官、触觉器官等

  2、操作材料:冷水、热水、夹子、羽毛、石子、玻璃球、绒毛玩具、木块、放大镜、红卡、绿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寻找“神奇的外衣”

  (一)引导幼儿互相找身上的皮肤,知道皮肤的重要性。

  提问

  1、小朋友,你们觉得人体中什么器官最重要?

  2、请小朋友互相找一找身上哪些地方有皮肤。

  【幼儿观察议论,得出人的身体上每个地方都有皮肤。】

  3、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器官,那我们如果没有皮肤会怎么样?

  【可能回答:没有皮肤,血都流出来了;没有皮肤,我们会死的;没有皮肤,人会变得很难看……】

  小结:皮肤就像我们的外衣一样,人身上不能没有它。

  二、进行部分

  (一)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皮肤的构造和功能。

  1、请小朋友分组去玩一玩桌上的材料,互相说说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材料安排

  第一组冷水、热水

  第二组发夹、羽毛

  2、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可能回答:一只脸盆里的水是冷的,一只脸盆里的水是热的;夹子夹在手上很疼,羽毛碰在手心上痒痒的,夹子硬硬的、羽毛软软的】

  教师总结皮肤的本领:它有触觉,能知道冷热软硬和痛痒,它还能调节体温等

  3、继续投放材料,每组派一名幼儿上前体验

  (1)将石子、玻璃球、绒毛玩具、木块放在不透明的盒子中,每组派一代表摸纸盒中的物品,要求幼儿说出物品的特性

  (2)教师取出该物品与其他幼儿一起验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可能性回答:石子是粗粗的,玻璃球是滑滑的;玩具是软软的,木块是硬硬的】

  (二)利用放大镜,了解皮肤的表面构造

  教师:皮肤很神奇,它的表面可都是宝,我们利用放大镜来看看它有些什么秘密。

  1、教师用放大镜对着自己的皮肤,让幼儿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有毛孔、汗毛】

  2、用放大镜对着自己的手掌,让幼儿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有指纹和手纹】

  3、让幼儿利用放大镜自己观察自己的皮肤构造

  教师小结:皮肤上有细细的毛孔和绒绒的汗毛,热了,毛孔能帮助身体排汗、散热;冷了,毛孔就缩小,不让冷空气进入体内。手上有指纹和手纹,而且每个人的指纹和手纹是不一样的;它还能感觉出冷、热、痛、痒,感觉出物体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皮肤还具有弹性。

  (三)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皮肤

  教师:既然皮肤那么重要,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呢?

  启发幼儿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要勤洗澡、洗脸、洗头、换衣,防止尖利的器具损伤皮肤,伤了要及时擦药,要加强锻炼,使皮肤更健康。

  (四)游戏皮肤知识抢答赛

  教师举出不同的关于皮肤的案例,要求幼儿辨别对错,对的,就举起手中的红卡,错的,就举起手中的绿卡。

  (1)蔬菜和水果使我们的皮肤变得不健康。(错)

  (2)喝水对皮肤有好处。(对)

  (3)皮肤被划破了,就再也不会好了。(错)

  (4)小朋友用了化妆品能使皮肤变得更漂亮。(错)

  (5)最薄的皮肤是嘴唇,最厚的皮肤是指甲。(对)

  三、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评价幼儿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四活动延伸

  选用合适的沐浴乳,学习正确的洗澡方法,保护自己的皮肤。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体验兔子的机智、勇敢和狐狸的凶恶、愚蠢。

  2、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感受绘本画面的幽默与风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表述画面内容。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绘本图画书一本、头饰:狐狸、兔子

  活动过程:

  一、出示绘本,认识封面、封底,介绍图书名称,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绘本《当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引导幼儿观察图书封面。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好听了你们想听吗?它呀就藏在这书宝宝里面,那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书宝宝的封面吧!

  2、提问:

  (1)、封面上有什么?

  幼:有兔子和狐狸

  (2)、那我们小朋友来猜猜看这狐狸和兔子之间,它们会发生一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幼: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被狐狸发现了,狐狸想吃掉兔子;兔子被狐狸盯上,狐狸想着坏主意;……

  二、幼儿欣赏《当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课件,初步了解图画书的内容。

  师:狐狸和兔子之间到底会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就知道了。

  1、出示课件幼儿欣赏,引导幼儿猜测图片内容。(出示第一~四页的图片)提问:

  A、凶恶的狐狸张开了它的大嘴巴,你觉得兔子会怎么样呢?

  幼:很害怕;想着脱身的办法;大声叫喊……

  B、幼儿观察第三页兔子的表情(动作),你能否来模仿一下,兔子怎么会是这个动作呢?兔子很神气,一点都不感到害怕,这是为什么呢?

  幼:兔子有秘密武器;兔子今天勇敢起来了;兔子想到了好办法……

  C、我们一起看一下兔子是用什么好办法让狐狸不吃掉自己的。

  教师小结:原来兔子让狐狸给它讲了个故事。

  2、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并猜测故事内容师:接下来狐狸和兔子之间还会发生什么事情,狐狸会吃掉兔子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猜一猜。(幼儿观看图片内容,猜测故事内容)幼:会、不会……师:狐狸到底有没有吃掉兔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讲述故事内容)小结:狐狸给兔子讲完了晚安的故事,狐狸想吃兔子时,兔子又让狐狸将它送到它家的床上去,还给它唱歌。

  3、讨论师:孩子们,当狐狸唱完歌后,兔子到底会不会被狐狸吃掉呢!(幼儿展开激烈的讨论)幼:不会,兔子还会想出好办法的;狐狸等的不耐烦了,于是就吃掉兔子了;……过渡语:最后,兔子被狐狸吃掉了吗?(我们一起来听听)

  四、教师讲述故事后半部分,揭开谜底。

  师:兔子有没有被狐狸吃掉?(幼儿:没有)当兔爸爸想拿起木棍打狐狸的时候,兔子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幼:兔子说,“慢着----不要打他!”……狐狸一直照兔子的话去做,狐狸没有伤害兔子,所以兔子也不让爸爸打它……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慢着----不要打他!”兔子不让自己的爸爸打狐狸,再这层面上,孩子的情感体验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充分感受到兔子的善良。

  五、完整观看课件,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师: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说兔子和狐狸之间的对话。

  幼:故事的题目是《当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

  六、结束活动

  1、讨论:你喜欢故事中的兔子吗?故事中的狐狸你觉得怎么样?

  幼:喜欢兔子,因为兔子很聪明、也很善良;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到最后也没有吃掉兔子,它也很善良;教师总结:其实在这个故事中兔子很聪明很勇敢,它能够想办法让狐狸不吃自己,也通过狐狸找回了家;而故事中的.狐狸也没有那么凶狠,不但没吃掉兔子,还一步一步完成了兔子提出的要求,说明这是一只善良的狐狸。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纲要》还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作品中美的形象,具有概括性、典型性、促使幼儿形象思维活动,并引起幼儿的联想,产生丰富的想象活动。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5-19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4-11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的教案11-26

大班教案11-30

大班教案11-30

大班教案11-30

大班教案11-30

大班教案12-01

大班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