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9 08:00:4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读写“喜欢”等9个词语,并初步学会运用;会用数量词“一颗”“一棵”“一片”“一滴”。

  2、能给“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换一种说法。

  3、会背诵这首诗。

  4、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初步培养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和游戏。

  教学重点:

  课文各节内容的理解,用因果句式说话,概括每节的意思;用“喜欢”造句。

  教学难点:

  明白物与事(集体力量大)的联系,以事物来揭示道理。用多种句式给“喜欢”造句。把排列错乱的词整理成句。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看图,朗读,理解课文第1节的内容,明白“我”喜欢繁星的原因。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教学喜字。

  (2)谁能接着课题往下说,你喜欢什么?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范读课文,初知内容。

  说说:课文中的我喜欢什么?

  (2)自由读课文,读准知音。

  (3)检查字词

  重点正音:洋、航、量、晶、行、顶、喜、集、体。

  重点分析:晶、喜、轮

  这是一首诗,每三行为一节,每节之间空一行,共有几节?指名分节读,及时正音。

  3、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节。

  问:我喜欢什么?为什么?

  (2)出示一个月亮、一颗星

  你有什么感觉?

  (3)出示:满天星斗

  你觉得怎么样?

  (4)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繁星?

  (5)指导说话:你喜欢繁星,是什么原因?用……因为……句式说话。

  什么原因,所以你喜欢繁星?用因为……所以……说话。

  (6)指导朗读。读出我喜欢的感觉。

  (7)说说节意。

  第一句:我喜欢什么?

  第二句:为什么喜欢的原因。

  (7)齐读这一节。

  5、书写指导:喜、晶、集

  完成课堂作业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

  2、朗读、理解课文第二、三、四小节,明白“我”为什么喜欢树林、海洋、集体的原因,懂得“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道理。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字词。

  晶是什么结构?集体是什么意思?

  2、回顾第一节学法。

  (1)齐读第一节。

  (2)说说: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用……因为……句式说一说。

  (3)第一节讲了两层意思。

  3、自由朗读二、三、四节,说说每节写法上有什么相同。

  4、看图,朗读,理解课文二、三、四节,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来学习。

  (1)学习第二节

  指名读,思考:我喜欢什么,为什么?

  出示一棵树,理解不顶用。看图说说为什么一棵树不顶用。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树林?用我喜欢……因为……说一说

  再用因为……所以我喜欢……说一说。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节

  看看图,读读课文,说说一滴水和海洋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一滴水漂不起纸片,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

  老师演示试验。

  说说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海洋?

  指导郎读。

  (3)学习第四节。

  这一节讲什么?

  我为什么喜欢和集体在一起?

  指导郎读。

  5、课文哪一节最重要?为什么要写前面几节?

  6、郎读课文。

  7、做课堂作业2、3、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进一步体会“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初步培养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用“喜欢”写一句话。把排列错乱的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郎读课文,指导行为。

  (1)分节读课文。

  (2)说说我为什么喜欢繁星、森林、海洋、集体。

  (3)用自己看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来说说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

  (4)小结。学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一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我们要热爱集体,为集体出力,为集体争光。只要我们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我们的力量就大无比。

  (5)看图说说谁做得对,为什么?

  (6)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2、学习用“喜欢”写一句话。

  (1)喜欢:就是喜爱的意思。课文中的“我”喜欢繁星、森林、海洋。“喜欢”可以说喜欢一种事物,可以说喜欢一种活动,也可以说喜欢做某一件事。

  (2)看图,说说图上花了谁在干什么?再用上“喜欢”来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3、学习把排列错乱的词语连成句子。

  (1)读词语。

  (2)说说第一句是讲什么地方怎么样?

  (3)说说第二句是说什么大无比?

  (4)把词语整理成句子写下来,加上标点符号。

  4、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

  (2)教师领读第一句

  (3)背诵全文。

  板书:

  繁星一颗星

  树林一颗孤树

  海洋一滴水

  大家一个人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脉络,明白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3.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教学重点:

  1.理清层次

  2.品味语言

  3.把握主旨

  预习提示:初读课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感知内容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古诗中含有我国一位现代女作家的名字你知道是谁吗?

  教师:你能知道她名字的深刻用意吗?

  教师:冰心的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作家。谁还了解更多?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介绍。

  1.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一个北洋水师的军官家庭,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爆发时,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并以写“问题小说”而引人注目,作品多涉及教育、男女平等、报国、婚姻家庭等问题。在此同时,还写了许多清新隽美的小诗,其诗集《繁星》《春水》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其文笔隽逸,艺术精巧。冰心最喜欢的文学形式还是散文,其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独成一体,被当时读者誉为“冰心体”。冰心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二、检查预习

  ①生字注音

  云翳yì 巉岩chán羞怯qiè心魂惊骇hài休憩qì骄奢shē

  枭鸟xiāo荫庇(yìn)芳馨xīn朔风shu丛莽mǎng

  ②词语积累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惊骇:惊慌害怕。休憩:休息。

  荫遮:枝叶遮蔽。骄奢:骄横奢侈。

  喧闹:喧哗热闹。清吟:这里指清脆地鸣叫。

  枭鸟:猫头鹰之类的鸟。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芳馨:芳香。丛莽:大片茂盛的草。

  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云翳:阴暗的云。

  三、研读课文

  教师提问:

  本文把生命都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①“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一江春水”经历的生命过程的体验: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使他心魂惊骇,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其实是生命的历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②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四、拓展延伸

  启发学生谈话与想象,进一步领悟生命的真谛。

  生命还象什么?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五、小结:我的阅读体验是:(学生谈收获,用自己的话概括)

  教学反思:

  《谈生命》一文是冰心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教学本文着力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生命体验。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无不在本文有充分的体验。本文的设计既立足于此,但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没有随文章展开,而是机械地分析出来,没有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巡、逻”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4.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懂得人与动物是好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懂得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伙伴间的情谊以及动物的灵性。

  2.理解马哈多为什么激动得流下眼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伙伴间的情谊以及动物的灵性。

  2.理解马哈多为什么激动得流下眼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板书“好伙伴”,理解“好伙伴”。提问:怎样的朋友才是好伙伴?

  2.读课题,质疑。启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谁和谁是好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过渡:是啊,好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瞧一瞧吧!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字音。

  巡逻 汪汪叫 拨开 焦急

  3.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读议结合,理解、感悟

  1.朗读全文,思考:谁和谁是好伙伴?

  2.课件出示:护林员带着猎狗回来了,乌鸦“哇哇”叫着迎接他们的快乐情景。

  3.乌鸦是怎样与马哈多和猎狗成为好伙伴的?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有关段落读一读。

  4.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然后师生讨论汇报。(如:朗读文段、表演读、分自然段读、讲故事等。)

  重点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中句子“马哈多把乌鸦带回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以及第4自然段,体会马哈多爱护动物的好品质以及马哈多、猎狗与乌鸦一起生活的快乐。

  5.课件出示:护林员马哈多愁眉苦脸地坐在地上叹气和乌鸦在焦急地飞来飞去的情景。

  启发:马哈多和乌鸦干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

  (预设学生提问:“叔叔,你在担心什么?”“您有什么事不开心?”“乌鸦你在天上飞来飞去,有事吗?”)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关心别人,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5~10自然段,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又怎样了。

  6.学生朗读文段,画出使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7.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

  “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读出担心焦虑的语气。

  “那乌鸦也飞进飞出,焦急不安”“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抓住“焦急不安”“飞进飞出”“一次一次”,读出焦急、关切的语气。

  8.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为什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各抒己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

  3、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4、人生有坦途,更有坎坷,培养学生在不同的 人生境遇中的良好心态。

  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教学方法:文献法 自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作,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历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二)问题研究

  1。 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

  但“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2。 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则说过,孤独、寂莫和无聊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属于精神、感情和事务的层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傅雷对孤独的理解,与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周国平说“孤独产生于爱”,傅雷说“爱让赤子不孤独”,实在是异曲同工。

  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艺术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这里企及了。

  3。 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新课标 第 一网

  (三)关于练习

  1。 此题目的是要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含义。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2。 此题目的是要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附: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1。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5。 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简析】

  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在充分读书后,小组合作交流个人阅读时的理解,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魏格纳又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请响亮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4.识记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6.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7.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汇报:用“__”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3)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看看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的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很吻合。

  (4)指导读好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的?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检查汇报。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在南极洲找到了显示植物生长痕迹的煤块,找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还发现了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的冰碛岩。这些新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4)师生合作读书。(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七、第八自然段,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证明“大陆漂移说”的。)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3.把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次。

  三、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组词说句。

  2.观察各个要求会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3.指导书写。

  要点:“适、存”是半包围结构,“适”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存”的笔顺是先外后内;“吻、锯、拼、煤”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吻”字的右边“勿”不要写成“匆”;“置、悬、崖”是上下结构,其中“置、崖”上小下大,“悬”上大下小,“置”字下面的“直”中间是三横,“崖”字下面是两个“土”,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书写上下结构的字,上下要对齐。

  4.学生在写字本上独立书写。

  5.评价,互相欣赏与指正。

  五、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查阅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习题精选

  一、组词。

  锯( ) 置( ) 痕( )

  据( ) 值( ) 恨( )

  适 存 参

  二、改病句。

  1.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困苦的考察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造句。

  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1.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证实( ) 发觉( ) 漂动( )

  反义词:聚合( ) 炎热( )

  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接龙。

  参差不齐→( )→( )→( )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语言通俗、夸张,情节曲折、生动,很受学生们欢迎。因为容易理解,所以教师不必多讲,可让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课本剧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表演来理解体会。

  教学目标:

  1、学习民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层次结构清楚

  2、领会本文寓意: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表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了吗?听说过《神灯》的故事吗?是呀这些故事伴随我们长大,给了我们无数美好的幻想,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一本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一篇——《渔夫的故事》。

  教学达标:

  1、了解文学常识:你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2、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且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教师抛砖引玉,提示性表演开头:

  我是一个穷渔夫,以打鱼为生。我打了一辈子的鱼,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只撒四次网,这就足够我维持一天的生活了。可是今天我已经撒了三次网了什么也没捞到,难道今天这么倒霉吗?我再撒一次看看,上帝保佑我捞一条大鱼。(做撒网状)哎呀怎么这么沉,上帝真的保佑我捞着大鱼了。(做用力拉鱼网状)

  4、学生排练。

  两人一组自愿组合,排练在魔鬼和渔夫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排练熟悉语言,进一步了解课文细节,体会人物形象。教师提示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做道具。

  5、学生表演。

  .每一对学生表演完,请同学来评价表演的优点与缺点,让下一对表演的.同学引以为戒。找三对学生表演较好。

  6、教师小结:

  渔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总结出: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既勇敢又要机智。

  开拓扩展:

  这是一个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我国古代有没有类似的故事?(东郭先生)

  能力延伸:

  通过这篇民间故事的学习,你能总结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吗?

  欣赏体会:

  动画片《皇帝的新装》中节选:“老大臣看新衣”一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课本的基础上怎样表演得更加生动,加深对表演课本剧的理解。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渔夫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