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6 09:38: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精品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正确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3. 让学生认识我国古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辨析重点字词句意;在朗读中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

  1. 读议结合法

  2. 分层教学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学用具

  幻灯机、录音机

  教学步骤

  课前活动

  生进行课前活动

  师有针对性简析

  一、引入

  有一个成语,它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 《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文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齐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

  2. 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

  3. 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鼓励:男女生曾经都胜过1班的)

  生读后教师简评

  三、讨论质疑与解疑归纳补充

  (一) 、讨论

  学生形成4人讨论组讨论,时间8 分钟.幻灯机提示可讨论的内容.教师巡视,适当解疑,提醒少言寡语者,提示讨论的时间,要求各讨论组A层次负责人注意把握进度。

  (二) 、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

  学生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班上讨论。

  1、虚词

  之:

  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

  环而攻之:指城郭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

  夫:

  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2、古今义

  然而不胜者,……:这样却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

  3、实词

  去

  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

  4、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5、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

  ⑴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二段:分析论点

  第三四段:.总结论点

  ⑵治理国家主要靠高压政策还是事实仁政?

  通过我们对字词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孟子很重视人和,不可否认,天时和地利都具与一定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和,要做到人和,就要重视实施仁政,而不可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

  四、朗读训练

  1、听录音

  2、熟读成诵,要求BC层次的同学也要能背

  作业

  1. 背诵

  2. 分类积累词句

  3. 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 理解常见虚词.

  2. 找出疑难语句.

  3. 判断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 如何划分段落?

  5. 理解孟子的思想:治理国家,主要靠实施高压政策,还是实施仁政?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 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

  (2) 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

  (3) 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4)开门见山提出了( )

  (5)分别要求学生从( )、()、()、()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 ),( )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

  (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 )的好习惯,争取在( )取得( )。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左右结构: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 ( )炼( )彼( )

  葡 ( )练( )履( )

  4、完成习字册。

  5、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

  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 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 ),筑起( ),学习上认准( ),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

  板书设计:

  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 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重点)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⑤ 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庞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力争背过。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小组合作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5、归纳总结。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题。

  (2)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

  1、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3、带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

  4、阅读并做练习。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共3页,当前第3页123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提高同学识字的兴趣

  2.引导同学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教学重点:

  主动认字,有兴趣识字

  教学难点:

  字在田字格中摆放美观、工整。如:少、无、手、毛、电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图片、标牌

  课前准备:

  1.把“俺会认”这个环节的字,制成转盘,内设音、形、义

  2.把“俺会读”这个环节中的标牌,制作成小型标牌,并配以适当的图片

  3.制作生字软件

  教学步骤:

  一、讲清要求,引出“俺会认”?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星星多漂亮呀!今天,孙老师要把它送给会听、会说、会认、会读还会写的学习小组。大家可要努力哟!来!咱们一块儿学习《语文园地(四)》

  二、俺会认?

  1.小女孩会认什么字?(生答)?

  2.对,她不光会认字,她还会认好多字呢!你瞧!(点出转盘。)?

  3.你们会认吗?谁会认?(引导同学自由认读:杏、林、休、森、松、桃、桥、机。)?

  4.请3位同学当众大声认

  5.6个学习小组开火车认

  6.小朋友们认的对,读的准。可是,你们知道吗?这8个字里藏着秘密呢?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同学观察转盘上的8个字与“木”字的关系。)?

  7.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学习小组讨论。)?

  8.玩游戏“玩转盘,猜字谜”(教师支配转盘转动。引导同学在玩中发现每个字里有“木”的原因)

  9.全班再认读一遍

  三、俺会读?

  小朋友们认得真好,咱们接着往下学。(点出“俺会读”。)?

  1.小男孩读什么?(出儿童电影院)?

  2.你会读吗?你是怎样会读的?(引导同学说。)?

  3.告诉你们,儿童电影院就是这个地方的标牌。标牌大都挂在一个地方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见过吗?(引导同学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4.标牌该怎样读呢?谁会读?(指导同学正确朗读标牌上的短语。)?

  5.出示8个标牌,让同学自由朗读

  6.再出6幅图,让同学在小组中选出合适的标牌贴在图上。(引导同学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完成一项任务。)?

  7.每个学习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贴的是什么标牌,为什么这样贴,该怎样读?(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同学正确读出语句。)?

  (四)律动?

  (五)比比写写?

  1.出生字。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比一比,这些挨着的字有哪些地方不同?你想说哪一组,就说哪组。(小朋友在小组内自由说。)?

  2.大家说得好,还能不能写好呢?请小朋友们翻开书第100页,在书上写写这些字,注意摆好写字姿势。(生书写,师巡视。)?

  3.请3位同学,把自身写好的字,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一评哪些字写得美,美在什么地方;哪些字,写得不够工整,问题在什么地方?(教师相机指导“少、手、毛、电、几”字在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

  4.全班同学在田字格本上再写几个“少、手、毛、电”字巩固巩固,要求写得美观、工整。(生写,师巡视。)

  点评

  语文园地的编排,完全从同学的角度动身,激励同学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理念上的更新。孙静老师完全领会了编者的意图,掌握了语文园地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主动”“兴趣”上。无论是公开课教案,还是教学流程,都始终抓住了具有自信心,具有激励性,具有亲切感的“俺会……”,不停的用“小女孩会认,你会认吗?”“小男孩会读,你会读吗?”来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同学在兴趣盎然中去认、去读、去比、去写

  孙静老师的教学,还注意了以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来改进自主的教学。虽然面对的是六、七岁的小朋友,但是孙静老师还是采用了分组讨论,同学自身观察分析交流汇报等合作学习的方式。小朋友通过小组讨论会认字与“木”的关系,通过玩转盘,猜字谜的游戏,通过观察、认读图画和生活中的牌匾,通过交流汇报识字体会等多种方式把语文学习与同学生活联系起来,让同学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什么课内外,校内外的鸿沟。这样做,能够引导同学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汉字,激发同学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有利于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有利于贯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

  孙静老师的教学写字指导比较具体、实在,同学书写落实。指导写字时,孙老师充沛发挥了田字格和范写的作用,对难写字易错字的关键笔画、起笔进行了具体指导、范写。当同学练写后,又请几位同学把自身写好的字,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议,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不过,本课教学假如能更加注重课型特点(偏重于同学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拓展、运用)就会更好地突现本教材的特点。在训练过程中应大胆放手让同学进行真正的实践活动,教师的“牵引”不要太多。例如:“俺会认”这一环节,还可让同学充沛发表意见说出不同的构字理由。因为小朋友识字、认字的思维活动是多维的,在相互思维碰撞中启发出更多的求异“火花”。此外,在“俺会读”的引导中,假如能对同学读牌匾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语感训练,效果会更明显些。因为“会读”不只是能读出牌匾上的字音,而且应从大体上知道牌匾所示的处所是干什么的,它与别处有什么不同。通过读,就能协助同学初步感悟出如何说话才干更明白地表达意思,以达到“会读”的真正目的。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纯朴、简洁、深情、睿智、哲理性的语言风格

  2、通过对比和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特点的写法

  3、学习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

  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培养学生能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的能力

  3、赏析蕴涵深意的句子的方法技巧

  情感目标:

  1、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2、让学生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情感体验。

  3、学习作者“善忘”与“静默”的人生态度,陶冶性情。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比和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特点的写法

  2、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

  3、体会简洁纯朴语句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及人生哲理

  三、学法指导:

  1、用草原歌曲创设意境,背诵《敕勒歌》导入新课,走进作者(提问练习一)

  2、用“纠错法”分组分段读课文,锻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书的能力(练习二)

  3、用“小组互测法”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结合练习三)

  4、用“小组讨论法”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结合练习四)

  5、用“启发式”研讨探究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练习五、六)

  6、“小组交流式”完成本节写作训练题。(练习七)

  四、研讨下列问题:

  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

  五、品味下列句子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2、 “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3、 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4、“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六、写作训练

  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印象,一百字左右。

  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

  七、学习反思与归纳小结: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

  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 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语文教案 篇6

  一、整体感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祖国大地科教兴国蓬勃发展,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网友来稿)。有鉴于此,本单元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

  本单元所入选的课文古今中外兼而有之,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可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写法各异。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惊讶的生物世界。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课文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我们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索中,在那里让我们再次印证了生物进化的道理;让我们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让我们认识了远古的动物、植物;让我们领略到自然的神奇力量。这首诗以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使形式与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又体现了音乐性。其次,诗歌中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富有魅力、耐人寻味。同时在结构与内容上也注意了前后的照应,使诗歌的节奏更为谨严。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篇文章层次清楚,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云的形态变化、光彩现象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指出云与天气的关系,说明为会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第二部分,从第二段到第六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是全文的重点。第三部分是第七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作者以他极其仔细的观察,生动、准确而又极富有知识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蝈蝈这种昆虫的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作者以人格化的语言描写了它的叫声,它的食物特点,它的生存特点,在人与昆虫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人们产生了对昆虫世界无限的向往之情,不由得想走进它,去探索它的奥秘。本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客观的`描述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纪实报道,也属科普小品,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准确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登月时的惊心动魄,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网友来稿)》。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二、相关知识

  1、关于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

  说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同时要简练、严密、讲究分寸;有时也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要说明的事物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记叙文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说明文要求实事求是地较客观地介绍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2、关于“阿波罗”工程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目的是实现载人飞行和人类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期,参加工程的有两万家企业、两百所大学和八十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30万人。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①确定登月方案;②为登月飞行作准备的四项辅助计划;③研制“土星”号运载火箭;④进行试验飞行;⑤研制“阿波罗”飞船;⑥实现载人登月飞行。

  3、古代农谚选粹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旱晨闻蝉叫,晚上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三、学法指导

  本单元虽是以探索自然世界为主,但每篇课文的内容又各不相同,因此应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在阅读诗歌中应重点体会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学习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调动自己课外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看云识天气》要掌握怎样将事理说清楚的方法。《绿色蝈蝈》不仅从科学观察随笔中了解了美妙的大自然,还可以学习用通俗易懂、优美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月亮上的足迹》应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的学习过渡到本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山市》这篇文言文则应该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