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02 07:07:4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1-26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02-2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9-0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2-2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03-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03-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02-2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优秀教案10-1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15篇01-1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合集15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