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0 09:36: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总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 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

  【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培养同学发明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明发明,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空虚。

  2、习作练习:

  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身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同学写作的良好习惯。

  3、自主发现:

  能主动发现多音字,引导同学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有关天气的谚语,读读认认关于调料的字、词语。

  5、拓展延伸:

  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的身手,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身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俺想发明的机器人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俺们的生活不时改变,宇宙奥妙不时被人探索。俺们知道了太阳的许多特点,有了登月之旅,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发明了能干农活的果园机器人……

  机器人还能帮俺们干什么?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发明的机器人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明。假如对谁的发明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研讨。

  2、小组交流:

  前后两方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身的想象,一起分享发明发明的快乐,研讨机器人的身手。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优秀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一起研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发明真神奇,真美妙!看来只要俺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考虑,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不过,想真正发明你们想象中的机器人,必需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长大后让想象成为实际。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1、前几天,有些小朋友把想象的事物写进了日记里,在口语交际中,俺们也交流了自身想象中机器人,小朋友们的发抿发明真是神奇美妙。下面就让俺们先来交流一下俺们写好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

  同学交流,评议,学习他人的优点。

  2、在口语交际中,在同学的日记里,俺们发现好多同学在想象中都有新发现。也许你有更多的发明要想说,今天俺们就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想写的内容,再写一篇想象作文。

  同学讨论交流: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准备写哪些内容?

  提示:可以是自动调节温度的衣服,可以是行走如飞的鞋,可以推的房子,也可以是马路机器人……可以说它的样子,也可以说它的奇特身手……

  把你准备介绍的事物描述给同学听。

  3、同学起草,教师巡视。

  4、放声朗读,检查修改。读读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

  5、同学相互交流,相互评议。

  6、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一起评议。

  7、再次修改,大声读读。

  8、誊写作文,注意格式,字迹工整。

  第三课时

  自主探索 日积月累

  一、俺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身有什么发现。

  2、组交流:

  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身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引导小结:

  这六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多音字,字同音不同。引导同学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

  6、拓展练习:

  交流课外了解到的多音字。

  二、读读认认

  1、读一读这儿的儿歌,注意带有拼音的字,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同学畅所欲言,谈自身的发现,教师加以引导,让同学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指的人常用的调料和味道。

  3、这八个字扩词。

  4、说出另外的跟调料和味道有关的字

  三、读读背背

  1、导入:

  看见蜜蜂跳什么舞,知道蜜源大致在哪儿。看到不同的花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秘密等待俺们去探索,今天俺们将要学的一首农谚就揭示了如何预测明日天气,下面就让俺们去读一读吧。

  2、同学自由朗读谚语,带有音节的字拼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身的收获,对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

  4、抽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5、师生对读,齐读。

  6、看谁最先背下来。

  7、背诵竞赛。

  四、宽带网

  1、科学技术真神奇,可以让人在暗无天日的海底世界探索,可以克隆一模一样的一个人……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说出你资料的来源。

  2、读课文中列举的例子,读后谈谈自身的体会:

  小结激励:俺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只要俺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掌握丰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许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依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说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说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干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分,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善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教学这两篇短文,切忌把它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的机械枯燥的工具课,而应遵循《语文课程规范》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发明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释疑的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两篇短文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受到深刻的德育美育的熏陶。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测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和通假字现象。

  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

  ⑸ 动情背诵课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⑹ 多角度赏读课文,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身的心得,能提出自身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一起研讨,解决疑难。

  ⑶ 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 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考虑,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本文采取“文言美文六步诵读法”来教学,六步为:初读课文,疏通句意;吟读课文,引情入境;研读课文,理解文意;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展读课文,飞扬神思;背读课文,积累语言。其核心就是强调“以读为本”。

  2、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考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3、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学则须疑”,疑能增进兴趣,疑能获得真知,心中有疑,才会探疑,主动探疑才会科学释疑,在这个过程中,将充沛突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比较阅读,迁移拓展。阅读两篇短文,要在比较中弄清它们在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有何异同。这样联系起来考虑,将会更有启发性,同时还可以由此和彼,联系生活,进行必要的`迁移拓展。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和加任务,防止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课和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构思】

  1、导语激趣,导入课题。激趣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多种多样,可由孟子众多的名言警句说起,可由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导入,可讲孟子的生平故事,……总之,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句意。辨析疑难字词句,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互相解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解决。

  3、吟读课文,引情入境。反复吟诵课文,揣测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相互心心交融。

  4、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在研读探究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读。速读知大意,细读明道理,在范读、齐读、对读中质疑发问,研讨解疑,挖掘课文内涵,明了作者观点,懂得作者所讲的道理。

  5、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一赏其严密的逻辑思路。二赏其恰当多样的论证方法。三赏其精辟生动的论证语言。四赏其独到铿锵的政治见解。

  6、背读课文,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诵中有思,思中有获。此项任务可延展到课外完成。

  7、展读课文,飞扬神思。由此和彼,联系自我,链接生活,拓展阅读和考虑的空间,从语文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塞下曲》这首古诗形象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醇厚。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且把握人物形象。所以,教学中应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以人拟物和对偶修辞。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奉献是一种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冯至的诗具有的'轻柔婉美的抒情风格。

  二、学法引导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概括诗歌的内容,讨论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以人拟物,对偶修辞。

  2。难点:对“大海”的理解。

  3。疑点:“小河”流入大海的理解。

  4。解决方法:细读诗句,咬文嚼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2。讨论、研讨全诗;

  3。模仿、创造(见随堂练习)。

  七、教学步骤

语文教案 篇6

  《语文百花园二》包括识字写字、词语练习、读背练习和口语交际训练,旨在复习本单元识字写字,扩大阅读,积累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会写

  1、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笔顺。

  2、重点强调书写时要整体观察,看清整个字后再书写。

  3、学生在书上书写。

  4、展示书写工整的字,大家共同评议。

  二、我爱识字

  1、语言导入:我们想想去某个地方时,怎么去?(让学生充分说)。

  2、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交通工具。

  3、出示单幅图和与图相应的词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三、连一连,读一读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内容。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

  3、将词语和图画上有关的实物图连起来,师巡视检查。

  4、读一读词语。

  四、读读背背

  1、师范读。

  2、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诗读顺读熟。

  3、学生尝试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师引导学生猜出谜底。

  4、反复读,练习背诵。

  五、能说会道

  1、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2、看图,想像图上的小朋友会说些什么。

  3、启发谈话:

  (1)你想和哪位同学做朋友?

  (2)为什么想和这位同学做朋友?

  4、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5、指名在全班内交流,师生评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教案(经典)08-07

语文教案12-04

语文教案12-04

语文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