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2 08:06:3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4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读文:把爸爸妈妈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伙伴听。

  二、回顾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

  例: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4、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三、熟能成诵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四、拓展延伸

  “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五、写字指导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2、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文插图)导入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风光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

  (二)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受课文。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本就很绿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优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八)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九)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

  生:五台山。

  生:我到过雨花台看孔雀,孔雀很漂亮。

  生:我到过动物园。

  生:我去过上海,我看到了东方明珠。

  师: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个神奇的地方。

  师板书:鸟岛。

  师:看到课题,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鸟岛有什么?

  生:我最想知道鸟岛有多少只鸟?

  生:我最想知道鸟岛在哪?

  生:我最想知道鸟岛有多少鸟。

  生:我最想知道鸟岛

  师:小朋友最想知道鸟岛在哪里,怎么样。(师板书:在哪里?怎么样?)

  正巧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一篇介绍鸟岛的文章,我们打开语文105页,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

  生:筑巢一眼望去

  师:很好,他学会了两个词。

  生:我学会了玉白色,陆续。

  生:我学会了陆续,巢,和随。

  生:我觉得了筑巢,

  师:课文中的生字都学会了吗?那读书读得怎么样,自己先练一遍。

  学生自读。

  师:谁来读第一个自然段。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不仅他读得棒,其他同学听得也认真,真会学习。

  一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有个词再读一遍:湖水解冻。

  生读。

  师:那么难的词都会读了。

  一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把青绿色的鸟蛋再读一遍。

  生读。

  师:这一部分特别难读,我们再读一遍。

  生读:窝里窝外。

  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有一个词读得特别好:因为

  领读。

  师:通过读课文,知道鸟岛在哪吗?

  生:在青海湖。

  师:在青海湖哪里?

  生:在青海湖西部。

  生读第一小节。

  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海湖。

  师:鸟岛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是—

  生:海西皮。

  师:有一个同学去旅游,可是一只鸟都没有见到,鸟岛鸟岛,怎么会没有鸟呢?

  生:冬天到了,鸟都飞到远方了。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冬天寒冷,鸟都走了。

  生读:每年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冬天没有鸟。

  生读: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

  师:会读书,会思考,真聪明。

  师:这句话会读吗?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师: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一群一群,而且没有陆续。

  师:多了两个词,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了陆续,就没有了有顺序地飞来,没有了一群一群,就没有一群群鸟儿飞来。

  师:那一群一群是怎么飞来的?

  生:可能是排着人字形从遥远的地方飞来。

  生:也有可能是一个接着一个飞过来的。

  师:一个接着一个吗?

  师:一群一群。

  生:是一群接着一群。

  师:一天接着一天,接连不断地飞来,那是不是有很多种鸟,这种景像,这种气势,你能读出来吗?自己练。

  生自读。

  指读。

  师:一群一群读得真好,再来读。

  生读。

  齐读。

  师:这么多的鸟儿会在这里干什么?

  生: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师:将这一句,连着前面这一句,你能把第二自然段读好吗?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每年春天。。。。。。养育后代。

  师:真了不起,有些同学已经会背了,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冬天没有鸟,那么什么季节去能看到鸟岛是美丽,最壮观的景象。

  生:春天,

  生:在六月去。

  师:到底是春天还是六月份呢?请快速读二、三自然段。

  生自读。

  师:是六月,我还来了六月鸟岛的光盘,想不想看一看,要用你的脑子来看。闭上眼睛,边听边想。

  师:六月的鸟岛有鸟,有鸟窝,有鸟蛋吗?

  生:有。

  师:根据我读的句子和词语,想象六月的鸟窝是什么样,鸟蛋是什么样。

  师: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远远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青绿色的鸟蛋。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鸟蛋。

  师:什么样?

  生:圆圆。

  师:什么颜色?

  生:玉白色,青绿色。

  生:我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师:还有吗?

  生:我看到了有几个幼鸟在追逐。。。

  生:我看到了几只小鸟出来了。

  师:还有吗?

  生:我还看到了鸟妈妈在招呼小鸟。

  生:我看到了鸟妈妈在找食物给她的孩子吃。

  师:六月的.鸟岛真热闹,想不想亲眼看一看。

  放录像。

  师:看到这种景象,你觉得鸟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热闹。

  生:我觉得上面的鸟都很幸福。

  生:我觉得鸟岛是一片鸟的海洋。

  生:我感觉鸟岛是为小鸟和大鸟专门。。。

  师:鸟岛就像是他们的家。真是鸟的世界。还可以说是鸟的—

  生:海洋。

  生:天堂。

  生:还可以说是鸟的家。

  师:鸟岛的鸟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们自己感受一下,自己练读一下。

  生自读。

  指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不是流利。

  师:那你来读。

  生读: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就是小鸟成了鸟的世界读得特别好。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

  师范读。

  师:能背出来的背,不能背的看着书读。

  生齐读、背。

  师:都背下来了,现在我们知道,冬天鸟岛没有鸟,夏天最热闹,那么秋天呢?课文有写秋天的吗?

  生:没有

  出示:秋天

  生:秋天,鸟儿都飞走了。

  生:秋天,鸟儿向南方飞去。

  师:还着什么感情?

  生:带着快乐的感情。

  师:是吗?

  生:悲伤。

  生:依依不舍。

  师:这个小鸟不仅在中国有名,在外国也有名,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闻名中外。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自豪。

  师: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站起来,一起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这闻名中外的鸟岛,之所以能闻名中外,是因为这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家乡,除了这里有好的自然环境外,还有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出示生字。

  师:这些生字我们熟悉吗?读一读。

  生读。

  师:能给他们找个朋友吗?

  部筑育密

  玉拾类朋

  生:育,体育,类,人类

  生:密,密密麻麻……

  生:亲密无间。

  师:间是多音字。

  师:词语真多,还有不同的词语吗?

  生:筑,建筑。类,种类。

  师:再看看谁的记忆力最棒,能把这些字记下来。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用脑子把字形记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学习呼唤着学生主观感受的表述,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正因为如此,教师该如何把课堂中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该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好读书的空间,处处给他们心灵的自由,让他们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兴致勃勃地去探索,去研究,并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呢?下面的教学片段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课例:浙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了不起的女孩》教学片断:

  师:我们非常想知道活动中评审团是怎么同意李欢参加的?现在你们是李欢的后援团,我就当一回评审员。希望你们抓住机会,向我推荐她,行吗?

  生:行。

  师:你可以选一个角色,为李欢现身说法,可以当她的亲属,像爸爸、妈妈、爷爷等等,也可以当她的同学、老师,推荐时,有两点要求:第一,抓住李欢的事迹,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你得理解它,然后用自己的话向我推荐。第二,抓住李欢的情感,用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动我,这样对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我为李欢的到来毫不犹豫地投赞成票。

  (边说边出示)

  要求:(1)抓住事迹--理解--推荐 晓之以理

  (2)抓住情感--朗读--感动 动之以情

  生:(自学)

  师:可以与周围的小伙伴合作,选择相关的内容来准备,文中没有详细写的内容,可以联想。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身份,再推荐。

  生:评审员,您好!我是李欢的同学,我要推荐她。因为我非常敬佩她。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一般同学都要七八点钟完成,而她患了"肌肉营养不良症",她每写一个字都要用出吃奶的劲,常常到了十一二点钟还上不了床,我觉得她是一个顽强的女孩。(生板书:顽强)

  生:评审员,您好!我是李欢的同学,我经常到她家去玩。有一天,我到她家去玩,看见李欢摔了一跤,可她不让妈妈来扶,而是自己艰难地爬起来。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要叫妈妈帮我扶起来,还要哭着撒娇。但她非常坚强,她妈妈还对她说?"我们的生命……"李欢懂事地点点头。我觉得李欢很了不起,很懂事。(生板书:懂事)

  生:我是李欢的老师,她每门功课成绩都很好,是三好学生。有一次我去家访问时,看见她的床前贴满了剪纸作品,很出乎我的意料。(生板书:有出神入化的剪纸技巧)

  生:(描述剪纸作品),理解。

  生:我是李欢的爸爸,有一次她从床上摔了下来,我在后面偷偷地看着,而她妈妈也铁了心,没有去扶她,而是让她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使我明白了她妈妈这样做的目的。

  师:在你眼里,你的女儿怎样?

  生:非常有毅力,很坚强。

  生:(一名男生)我是李欢的妈妈,有一次,她躺在病床上,要我把课本念给她听。我看她那虚弱的样子说:"算了,我们不学了。"她摇摇头说:"妈妈,你念吧,我将来还要考最好的大学呢!"我很感动,她虽然患的是绝症,但不放弃学习,对前途充满乐观。(生板书:前途乐观)

  ……

  师:多难得的女孩啊!李欢有这么多的优点,她在这样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自己,她真了不起,我被你们的推荐深深地感动了,能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反思: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听起来感人肺腑,有的讲起来绘声绘色,有的演起来惟妙惟肖。然而总有一部分同学不喜欢语文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每篇文章的教学都是一个套路,老师讲,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正如一首顺口溜唱的:一本教材一支笔,先分段落后释义,中心思想字词句,学生不辨东和西。确实,传统阅读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带着问题读书,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教师始终处于领导者的地位,牵着学生走。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被动思考状态,谈何研究、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是的,学生需要研究学习,他们渴望开放与挑战,他们需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试想,如果造物主把人都造得一模一样,这个世界肯定不精彩,语文课的教学也是如此,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读书空间,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参与、去研究、去发现,让他们潜心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好!上述的教学片段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学生们在课堂上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诉说。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开放教学思想,解放学生头脑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育思想的落后,走向了繁琐分析的误区。课堂上,教师满堂讲,满堂问;课堂外,……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往往按照教参,不敢越雷池半步,"疱丁解牛"式地串讲课文,把生动的课堂教学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在一次次对学生答案的规范中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意识。其实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的,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灵性为目的。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执教者能跳出以课文解读课文的小圈子,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发现。在进行重点研读,感受李欢的精神时,没有像以往那样,提一些问题,由学生划词句,谈理解,而是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以她的亲人、老师、同学或朋友的身份向评审员(老师)推荐,为李欢现身说法。可以抓住事迹说服人,也可以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来打动人。这里没有一问一答,没有肢解课文,课堂气氛是那么融洽、和谐。也正是因为有了宽松的课堂气氛,有了浓浓的研究氛围,学生才能学得兴致盎然,才能迸发出思维的创新火花。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灵性,怎能不细心地呵护他们?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研究、去实践、去创造、去表现,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才会学有所成得。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放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探究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与发现?"这是美国教育方法的艺术。心理学家也认为:兴趣和情绪,这些人的主观内部状态,对人的注意力分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少年儿童而言,更表现出好奇心、求知欲,以及一种追新逐异的心理需要。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起热烈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满腔热情、兴味盎然地投入探索研究活动,同时增加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尽可能地多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的时间。老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同时也支持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合作学习与创造。

  课例中,执教老师在教学时不是繁琐地提问,而是注意根据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研究体验:如果你是李欢的.亲人、同学,你们会怎样向评审员推荐?怎样用事迹来说服评审员,用感情朗读来感动评审员?过去依靠问答才能说出的内容,现在完全由学生口中自主说出;过去由老师指导的"有感情朗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现在学生为了感动别人,自发地努力读好,从由"让我读"变成了"我要读",而且"我要读好";过去是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现在变成学生向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为了把理晓通,把情动真,就需要努力,这种努力,完全是学生自发的,自主的。他们的发言句句在理,他们的朗读声情并茂。在课堂上,面对形式多样的情境,面对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研究活动中。教师也不再是一锤定音,至始至终是个倾听者、点拨者,这样的语文学习也变得更有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尝试、去研究。他们会是最好的参与者、发现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也是丰硕、独到的。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开放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有位教育改革家说过:"如果在封闭的低层次环境里呕心沥血,充其量呕出?"遗老遗少",就像婴儿被狼叼走后养大,再勤奋也不过是狼孩的智能。"语文课的空间是很大的,在课堂上,学生把本该教师提问的内容通过自主读书与自主研究完全主动地说了出来,再加上有感情的朗读贯穿于其中,课堂气氛是一般的问答所不能达到的。由于留给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很大,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也可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表达学习成果。此时,学生的心灵没有压抑和束缚,他们的思维就像草原上驰骋纵横的骏马,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权。对于枯燥乏味的事物,人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学生的情感来源于课文,灵感来源于课文,但又都高于课文,这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潜心研究得来的。有一位男生在发言时说自己是李欢的妈妈,没有深刻的体会,没有认真地研读,学生会有这样的感受吗?在为李欢现身说法时,有人说是李欢的邻居、朋友、医生、护士、剪纸老师等等,这些角色书上都不曾提到,但正是学生有了深切的情感体验,有了深入的思考研究,他们才会想到那么多的角色。在自己被李欢的精神深深打动之后,他们才能对评审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此时此刻,学生已经不仅仅是在学习课文了,而是在以自己的情感在和"李欢"对话。正如叶老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那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为文所困,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才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自由驰骋。

  确实,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游,薄薄的语文书会变得厚重起来,开放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获取到意想不到的知识和能力。正因为如此,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教师趁势布置:选一个角色,给评审员写一封信,推荐李欢。笔者特地注意了学生的作业,个个言之有理,情真意切。试想,如果在课堂上没有那么丰富的角色体验,没有那么深入的感悟与研究,学生会有这样深切的情感吗?

  问答出来的感觉是干涩的,而研究出来的味道是滋润的。语文的天地很大,学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标准答案、一本本语文书。让我们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凭籍他们的聪慧,他们的热情,去尽情发挥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出现一道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亮丽风景。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小学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鲸》教案12-27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12-28

小学语文《麻雀》教案07-24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教案06-24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22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