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9 08:16:26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例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范例6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几种植物的新芽,了解每种植物的芽都不一样。

  2、学习用语言完整地表述自己观察的植物新芽的外形特征。

  3、愿意积极寻找资料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分享。

  活动重点:

  观察几种植物的新芽,了解每种植物的芽都不一样。

  活动难点:

  学习用语言完整地表述自己观察的植物新芽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收集关于植物新芽的图片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老师:小朋友们,请你们说说春天到了,植物会怎么样呢?你们看过植物的新芽吗?你们看过的植物的新芽是怎么样的?

  (幼儿回答)

  老师:哦,刚刚有些小朋友跟我们分享了他看过的植物新芽,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些嫩嫩的新芽吧!

  二、看幼儿用书上的图片,观察几种植物的新芽,发现植物的新芽是各种各样的。

  1、这里有四张植物的图片,请你们看看这些植物都是什么样的?它们的芽一样吗?都是什么样的呢?

  2、老师逐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的植物新芽。

  老师:这个新芽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请你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这个植物新芽的外形特征。并用动作将它的外形特征表现出来。

  老师小结:小白菜的新芽像一对小翅膀呢,看起来真可爱。蕨类的新芽是绿色的卷卷的,像个小拳头,真好看。树枝上也冒出了嫩芽哦。还有最特别的红楠的`新芽是红色的呢!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其他植物的新芽。

  (播放收集的图片)

  老师: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哪些植物的新芽,它们又像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豆子发芽的图片

  老师小结:绿豆发芽了会长出两片尖尖的小叶子、黄豆和花生发芽了会长出两片心形的叶子。

  四、结束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的新芽,它们在春天都会慢慢的发芽然后长大,小朋友回家之后也可以继续跟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看看还有哪些植物发芽的照片哦!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

  膨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位幼儿在生活中都会遇见的,但是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例如:在班级的植物角中,我用水泡了一些黄豆、绿豆,让幼儿观察这些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幼儿看见后就说它们都鼓起来了,而不知道黄豆、绿豆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另外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教育内容因从身边取材,这样就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针对幼儿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以及新《纲要》的精神,选择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和讨论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从而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尝试探索,让幼儿了解有的物体遇水会膨胀,有的不会。会膨胀的物体膨胀速度是不同的。

  2、学习实证研究的方法,学会做实验记录。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用来探索的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

  2、实验用的冷水、热水、盛水的玻璃缸。

  3、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讲述。

  1、教师一手拿一杯泡有胖大海的茶,另一手拿一颗胖大海,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胖大海“大了”“胀了”。

  3、教师归纳:对,放在水里的胖大海“膨胀”了。

  (评析:通过一个对比让幼儿自然地认知“膨胀”这个概念。)

  二、想象记录。

  教师呈现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请幼儿猜一猜:哪些材料放到水里能膨胀,哪些不能,在记录纸上作记录。

  (评析:幼儿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猜测会有对有错。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请幼儿作记录实际是将猜测变为“研究假设”。)

  三、操作探索。

  1、把材料投放在冷水里:

  请幼儿看几种材料放入水中后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记录观察结果后再集体分享:让幼儿分清什么材料放在冷水里会膨胀,什么不能。)

  2、想象记录:

  师:你觉得木耳、紫菜等能膨胀的材料如果同时放在水中什么东西膨胀得快?什么东西膨胀得慢?

  3、幼儿操作:提醒幼儿注意材料要同时放入水中。

  4、让幼儿理解:不同的材料在冷水中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

  (评析:这是一个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它孕伏了科学研究的重要理念: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

  5、再次想象:出示木耳:你觉得它放在冷水里和热水里哪里膨胀得快?(引导幼儿经过假设后再一次实验,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同时,再次提醒幼儿注意材料要同时放在热水中,进一步认知同一种材料在冷水中或热水里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一个个活动设计,一方面逐步引领幼儿深入探索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另一方面使幼儿从较规范的研究方法中学会观察、习得知识和研究方法。)

  四、讨论交流。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很多材料遇水会膨胀的问题,你们想想:还有哪些材料遇到什么情况也能膨胀?(遇热、遇潮、遇空气等。)

  (评析:这是将幼儿的认知放大、拓宽,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多种的感官探索糖果的外形和味道(用手摸、用眼看、用舌头尝)。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

  2、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探索结果。

  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4、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颜色、味道的糖果若干,摸袋每人一只。地上画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房子图,糖果超市,垃圾桶。

  活动过程:

  一、用手摸出软硬,区分软硬。

  请把小手伸进摸袋,不把礼物拿出来,摸一摸,猜猜是什么?捏一捏,你的糖是软、还是硬?摸到软糖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摸到硬糖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的硬。

  二、拨开糖果,看形状和颜色。你知道,你里面的糖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吗?(幼儿讲述,有的`看不清,可提示幼儿用手捏一捏。)

  你的糖是什么颜色的?不知道的,我们拨开看一看,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再看看好朋友的糖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让幼儿自己拨糖果,有的不会,请同伴帮忙,并讲讲撕开的方法,在锯齿处撕。

  游戏《找家》:地上有些什么图形的家?你的糖果应该站在哪个家里?锻炼幼儿的捏、摔的手部动作。请你快快站到房子里。

  三、品尝糖果,说出它的味道。

  糖你们都拨开了,我们现在吃吃糖果是什么味道?你吃的是什么糖?(幼儿讲述品尝到的味道,甜、酸、辣)

  四、你喜欢吃糖果吗?你还吃过什么糖?

  老师带你们去参观糖果超市?看看有些什么糖?星期天请爸爸妈妈带你们到大卖场去看,那里的糖果更多,但不能买很多吃,糖果多吃了要坏牙的。

  活动反思:

  1、教学活动生活化。这次集体活动从幼儿非常熟悉的“糖果”入手,题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他们能大胆地表述自己对糖果的认识,这是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前提和保证。

  2、教学活动的情感化:活动切合小班幼儿情感特点,是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提问也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和思维特点,幼儿在宽松的气氛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从同伴身上获得了关于糖果的信息,得到了经验的分享。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够知道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主要的特点以及生长环境。能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够大方的表达自己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分享交流自己的调查发现。

  3、增加对自己喜爱的动物的了解和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幼儿制作的“我喜欢的小动物”信息报;逛动物园的经验教师课件:幼儿喜欢的动物(长颈鹿、松鼠、豹子等) 一段小动物的视频

  活动建议:

  一、谈话交流、初步引导幼儿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看我们的世界不光有人类还有很多的动物朋友,谁来说一说你喜欢那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总结:你们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动物,有的人喜欢的`动物一样, 可是喜欢的原因却不一样。

  二、幼儿自主交流,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喜欢的原因

  1、引导幼儿结合信息报讲述

  2、同伴相互讲述,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皮毛、花纹等特点便于幼儿进行讲述。 引导幼儿介绍自己信息报上呈现的小动物的信息,清晰完整地介绍小动物的外形、本领、习性等。老师结合幼儿的经验及时地给予提升。

  三、分享交流,大方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了解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特点。

  1、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分类:分几类进行分享交流猛兽类:老虎、豹子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分享的这几个动物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非常的凶猛、爱吃肉。

  温顺动物类:兔子、鹿、马、长颈鹿等刚才我们分享的这些动物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身上都有皮毛、有头、躯干、四条腿、都是吃草的动物比较温顺。

  特征分类:鱼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

  饮食特点分类:青草类、肉食类、五谷杂粮类、

  2、引导幼儿自主的给动物进行分类

  师:你还想怎么分类?为什么?

  (可以根据颜色、体型、生活环境等等进行分类)

  老师注意巡回倾听。引导幼儿清晰地介绍、表述有关小动物的信息。

  四、教师结合课件帮助幼儿小结提升有关动物的经验例如:老虎的虎斑纹、山中之王豹子的速度很快,生活在哪里、身上的花纹像什么呀?

  五、活动延伸

  分小组进行探究,首先让幼儿提问,带着问题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 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 6500 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

  二、 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 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 38 亿年的历史。这 38 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科学教案 篇6

  重点

  ①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②能用多种方法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难点

  现在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络或书刊收集世界各国古代人类关于地球形状传说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器材:收集相关图片、资料;篮球、直尺、铅笔;相关投影片;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无际,它不断的吸引着我们人类去探索,你知道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质只存在于哪个星球吗?

  (板书)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

  (学生交流)介绍、展示自己资料。

  ()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叙述)。

  2.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3.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提问)在今天看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古人却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你认为古人只能观察到“天圆地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进一步出观察巨大物体形态特征的方法吗?

  (提问)人类是直到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地球照片后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吗?

  (提问)那你知道人类都通过观察哪些现象,完成哪些活动开始逐渐认识地球是个球体的吗,你能提出一些证据吗?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月食时,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圆的。

  3.在哥伦布之后,过了二十多年,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再绕过南美洲南端,越过太平洋,他的船队终于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创举,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实验验证)学生利用老师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人们观察到“在海边看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顶最后消失,观驶向岸边的船只,先看到桅杆顶,后看到船身”这一现象能说明地球是弯曲的。

  (承转)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观察:观察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承转)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可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又有了新发现。

  (学生观察)“地球大小”的图片,说出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长度,描述地球形状。

  (练习)计算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二者的差值,体会“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说法的含义。

  (学生观察)“精确测量的地球”图片

  (介绍)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且经过更精密的测量发现地球也不是一个规则的椭球体,北半球稍微细长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点,夸张的说,有点像“梨”,称为“梨形体”,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将会有更新的认识。

  ()现代测量显示,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是陆地面积的50多倍,它为我们了广阔的空间。在太阳系中论大小地球排列老五,与太阳比,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地球与太阳比起来又显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沧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学生计算一人日行4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板书)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学生讨论)你认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什么意义?

  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以下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不必涉及过多、过深):

  绘制精度较高的地图,首先就要详细而准确地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研究地球气候、植被、生物等资源的分布规律,探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成因都离不开对地球形状的研究。

  进行雷达探测、火箭、卫星的发射,无线电通讯的转播等人类活动时都不能忽视地球形状对其的影响。(见上图)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时,离不开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能正确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并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的需求。

  教案点评:

  教会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设计实验验证等多种方法了解前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过程,感受人类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使学生从小就有敢于质疑的勇气,这比教给学生现在人们认识的地球是什么形状更重要;而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出:“现在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知识的有用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11-26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9-01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精选)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