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2 09:58:1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 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 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 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 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尝试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在水中制造泡泡。

  2、萌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准备:

  水盆、透明玻璃瓶、吸管(粗细不同)、塑料瓶(与幼儿人数相同)。吹气动物玩具、棉花、纸棒、线、磁铁、大头针。

  将水盆分开摆放,便于幼儿操作。

  过程:

  瓶子冒泡泡。

  ----出示两只看上去一样的塑料瓶,请两位幼儿各自拿一只瓶子,同时放入水盆中,引导幼儿观察。

  ----为什么两只一样的瓶子,一只会冒泡泡,一只不会冒泡泡?

  ----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发现一只有洞,一只没有洞。

  它们也会冒泡泡。

  ----每位幼儿选择一些物品放进水中,看看会不会产生气泡。

  ----引导幼儿探索各种物品在水中的现象。如:线放在水里不会起泡。磁铁放入水中时会有一点点泡泡,开口的玻璃瓶沉进水里会产生一连串的泡泡,摇晃塑料瓶中的水,就会产生泡泡,用吸管能在水中吹出一连串的泡泡。

  我当制泡高手。

  ----请幼儿尝试用同样大小的塑料瓶来制造泡泡。

  ----谁制作的泡泡多,谁就是制泡高手。

  ----教师肯定幼儿的制泡尝试活动,奖励他们每人一只小气球。

  教学反思:

  孩子们并不是只用一种方法让这些东西产生泡泡,有的幼儿利用甩、扔、挤压、吹的办法让毛线、棉花、吸管产生“泡泡”,孩子们把材料放进水里,很快发现线、棉花不会冒泡,但有的孩子把棉花放入水中,轻轻挤压的时候,空气从棉花中被挤压出来,会有气泡产生;有的把棉花从水中捞出来在空中挤压棉花,水滴从棉花中被挤压出来,落到水面会溅起水花产生泡泡;有的用吸管在水中吹也产生一串串的.泡泡,有的孩子还发现用手在水中搅动也会产生泡泡。最后让幼儿用差不多大瓶子制泡看谁制的泡泡多,就是制泡高手,实验的结果很明显,瓶口小的制造的泡泡多,孩子们明白瓶口的大小和产生泡泡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活动中孩子们探索出很多制造泡泡的方法,在制泡的过程中也使孩子们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了解皮球的外形特征及各种玩法。

  2.培养观察、想象、口语表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3.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及科学探究精神。

  4.培养幼儿跑与跳的技能。

  活动准备

  1. 多于幼儿人数的大皮球、方形、三角形大积木各一块。

  2. 各种各样的球。

  3. 各色大小不一的眼睛、嘴巴若干。

  4. 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大皮球,滚得快、跳得高。

  1. 幼儿自由玩球。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大皮球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幼儿自由玩球,教师引导幼儿玩出不同的花样。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是如何玩的并示范。

  2.通过同时滚动皮球和方形积木,皮球和三角形积木,让幼儿了解皮球的特征。

  教师:“这儿除了皮球,还有许多三角形和方形积木,我们可以一起来玩玩、看看、摸摸、说

  说它们有什么不同?请每位幼儿取一个积木和一个皮球去玩玩。”

  幼儿进行探索,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新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们玩过以后有什么发现?”

  2. 教师小结。

  教师:“原来我们的.大皮球滚得快、跳得高。三角形、方形积木就不会滚、不会跳。”

  二.幼儿分种类进行体育游戏。

  第一种:看谁拍得多。

  第二种:我和皮球来赛跑。

  第三种:两人互相滚。

  第四种:拍接球。

  教师:“前几天我们玩过了皮球的许多游戏,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玩一玩吧!”

  幼儿自由进行,教师巡回指导。使他们通过游戏进一步了解皮球的特征,锻炼幼儿的跑跳能力。

  三.大皮球,伙伴多。

  1. 幼儿观察皮球的伙伴。

  教师:“小朋友这几天我们一起收集了许多大皮球的好伙伴,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是谁。”

  教师组织幼儿观察皮球的伙伴,引导幼儿边看边说出这些球的名字。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了解彩虹的特征。

  2.了解彩虹的七种颜色及其排列顺序。

  3.喜欢参与和享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准备:

  1.彩虹图片。

  2.《美丽的天空》幼儿用书的或电子书第9页。

  3.教师事先准备几套彩虹七色色卡。

  4.轻快的音乐。

  教学过程:

  1老师请幼儿猜谜语。

  2.出示彩虹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的特征,向幼儿提问:

  (1)彩虹是什么形状的?(自由回答,如向一座桥)

  (2)彩虹有什么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3.向幼儿简单介绍彩虹的成因。

  4.幼儿游戏:

  (1)教师给幼儿分发七色彩虹卡,让幼儿挂在身上。

  (2)播放音乐,请幼儿随音乐自由跳动。

  (3)当音乐停止时,请幼儿以最快的`速度排列彩虹的七种颜色。

  (4)请幼儿检查彩虹的颜色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雨后天晴时,老师带幼儿到户外欣赏彩虹,观察彩虹的形状和颜色。幼儿对彩虹"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活动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通过活动,幼儿在能按顺序排列彩虹的颜色,享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5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对糖的溶解现象有好奇心,并愿意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2、能用搅拌的方法观察溶解的过程,及口味前后变化。

  3、愿意积极探索,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个勺子、糖、盐、米、奶粉、果汁粉、沙子。豆子。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猜猜你品尝的是什么。老师随机给小朋友分两种饮料(白开水、糖水)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给小朋友们尝一尝,然后再轻轻的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尝到的是什么味道的?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为什么有的是甜的有的是没有味道的?那你有没有在里面看到糖呢?糖宝宝到哪儿去了?

  二、开始

  1、教师示范小实验:观察糖溶解的现象。

  (1)先让幼儿大胆猜测实验结果

  (2)教师和幼儿一起操作:先尝一口自己杯子里的水(无味),然后用勺子舀一勺子糖放入水中,看糖会发生什么变化?用勺子搅拌一下,观察糖到哪里去了吗?躲到水里去了!请幼儿再次品尝水(变甜)

  (3)请幼儿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糖放在水里化掉,不见了,这个过程就叫做溶解,我们的水就会变甜。

  2、请幼儿自己操作。

  (1)帮助幼儿拓展经验,引导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会溶解?

  (2)师:老师这里还有米、奶粉、果汁粉、沙子、盐,你们也来试一试?(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溶解显现、颜色变化,发现有的物品不能溶解。

  (3)幼儿自由交流实验结果,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三、结束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是可以溶解的,也有好多东西是不可以溶解的,小朋友们可以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们一起观察、发现、然后再来告诉我们的好朋友,好不好?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科学课糖不见了在幼儿充满好奇心之时,让幼儿感知溶解的现象,培养幼儿的生活知识充满兴趣。

  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究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3~4岁的幼儿无意注意占只要地位,认知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幼儿观察事物缺乏整体性,较随意,只能直接的、简单的表面化的认识一些周围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提问,愿意自己动手探究,同时,愿意与老师、同伴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描述自己的发现。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利用幼儿活动中的.兴趣点,设计本次活动,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能够较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她们感受科学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乐趣。

  本活动是中班科学课《糖怎么不见了》在孩子充满好奇心之时,让孩子感知溶解的现象,培养孩子的生活知识充满兴趣。《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孩子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孩子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孩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设计本次活动,提供给孩子实践操作机会,既满足孩子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在活动中让孩子充分的去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如:孩子在活动中观察溶解过程和了解溶解现象,激发了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该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溶解现象,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对引导幼儿好奇心、独立思考、表达等习惯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有待改进,本次活动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范文06-19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精品科学教案09-30

关于科学教案07-24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科学教案模板03-25

关于科学教案02-20

《除垢》科学教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