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5 10:13:10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7篇[精]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7篇[精]

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现在的儿童类药物多带有香甜的水果味,易误导孩子超量服用,孩子们在学会看量尺后,对刻度也很感兴趣,有时还会在吃药时说:“我吃15毫升。”因此我从幼儿的生活中生成了《神秘杯》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物品的探索兴趣,了解服药杯的作用并学习使用带刻度的杯子,让孩子们在帮助小动物送药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要按量服药。教材难易程度适中,幼儿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案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也始终围绕我班子课题《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如何进行有效的介入》,活动中主要从教师设置问题的直接介入及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的隐形介入这两方面着手。

  二、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进行测量,并体会刻度的作用。

  2、教育幼儿正确服药,提高安全意识。

  3、培养幼儿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良好情感。

  三、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进行测量。

  难点定位:理解目测结果与杯子大小的关系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神秘杯》

  2、大小量杯若干、记录表、笔、药水等。

  3、贴有小动物的一次杯子若干

  五、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认识刻度杯

  1、教师出示刻度杯:小朋友你们瞧,老师带来了什么啊?(量杯),请你仔细地看一看、瞧一瞧能发现上面有什么小秘密呢?

  幼儿人手一个量杯有大有小,进行观察

  2、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认识量杯上的数字、线条及单位ml

  3、认识大小量杯的测量范围:看着上面的刻度,它最多可以量多少毫升,最少呢?

  4、教师小结:对了,这些数字和线条就是量杯的刻度。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摒弃了繁琐、复杂的言语,采用直接开门见山的方式:出示量杯,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在幼儿的观察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围绕孩子的兴趣进行提问介入,逐一突破量杯上刻度的认识、单位的认识等。)

  第二环节: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量杯

  1、如果要喝20毫升的药,你会选什么量杯,谁来试一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大小量杯进行喂药。(使用视频转换仪,请大家一起检查并由老师来纠正。)

  2、幼儿操作完后教师小结给动物喂药的方法:

  (1)量杯要放在桌上,不能拿在手里

  (2)在倒药时身体慢慢蹲下,小眼睛与刻度线齐平

  (3)什么时候才倒好呢?就是药的水平面与刻度线齐平。

  (设计意图:为了让孩子真真正正的学会使用刻度杯,我摒弃了以前的教师手把手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先引导幼儿先上前尝试操作,在操作中将自己遇到的难点及问题表述出来,再由老师和同伴一同商讨解决,真正让科学走到了孩子的身边。)

  第三环节:引导幼儿体验杯子大小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小朋友们这两个杯子都是多少毫升啊?(20),为什么都是20毫升的液体在两个杯子里会看起来不一样多呢?

  第四环节:引导幼儿知道杯子越大液面越低,杯子越小液面越高

  教师小结:原来啊当液体一样多时,杯子越大液面越低,杯子越小也,液面越高。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这难点,我通过语言的巧妙介入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是20ml的药在两个杯子里会不一样呢?”)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多种给小动物喂的方法

  1、收到一封由动物园医生阿姨寄来的信,信上说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都感冒了,请小朋友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给小动物喂药。

  2、出示药量表:看看要量表上都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分别需要为多少毫升的药?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并记录多种给小猴喂药的方法。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给小猴喂药,我想小猴肯定会很快好起来的。

  5、幼儿分组操作

  6、交流展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为了激发幼儿更多的思维灵感,在操作前,我与幼儿进行了一次共同的`操作示范,引导幼儿运用更多的方法给小猴喂药,在引导中我将操作要求逐一的渗透到其中,使幼儿在无形中感知了操作的要点,为幼儿的操作降低了难度。)

  六、反思

  整个活动的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循序渐进,并围绕我班的子课题——《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如何进行有效的介入》。活动中主要从教师设置问题的直接介入及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的隐形介入这两方面着手。如:在问题的设置中我始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灵活地修改和设计问题,如孩子发现了量杯上的刻度时,我及时的进一步引导幼儿加深认识“你们注意到了吗?谁还有不同的发现”等语言,刺激了更多的孩子去细心观察,从而让更多的孩子也发现了量杯上更多的秘密,对量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材料的隐形介入中,我不断的进行调整,从一开始的采用大、中、小三种量杯,到二磨只采用中、小两种量杯到后来的在操作活动中同时采用大、小量杯,这让孩子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了认识量杯并学会使用量杯,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玩泡泡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形状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心形、五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已配好的溶液。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幼儿边听音乐边进入吹满泡泡的活动室。

  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泡泡乐园。耶!

  师:刚才,你们看见了什么?它是怎样的?(看见了圆圆的泡泡)

  师:你们喜欢吹泡泡吗?(喜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吹泡泡?师生共体吹泡泡(圆形的玩具)

  2,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的吹泡泡玩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老师依次出示吹泡泡玩具)

  幼儿: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心形、五角形。

  老师:你们猜一猜,用这些玩具吹出的泡泡可能是怎样的?

  老师:我们再去吹泡泡,用它们吹出的泡泡跟你们说的到底是一模一样的吗?

  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吗?请个别幼儿说说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验证)

  老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老师压扁其中一个再次提问,“这样的图形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原来啊各种各样形状的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3、游戏:吹泡泡

  老师:“你们还想不想玩啊?我们到外面去玩,看看泡泡在阳光下面是怎样的?

科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喜欢做实验, 进一步探索哪些形状的物体可以滚动。

  2.初步感知轮子的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基本关系。

  活动准备:

  1.《神奇的.轮子》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0-11 页。

  2.实验物品,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各种类型汽车的图片,请幼儿指出轮子在哪里,并问一问幼儿轮子是什么形状的。

  2. 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0-11 页,向幼儿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或四方形的轮子吗?

  ·图中哪一辆车能开动?

  3. 幼儿两人一组,每组有一篮东西,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4. 幼儿面对面坐在地上,轮流选取篮子里的东西滚向对方,对方把东西接住并把能滚动的东西放在一起。

  5. 活动完成后,请幼儿观察能滚动的东西,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圆形的。)

  6. 请幼儿在活动室内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活动评价:

  1.喜欢做实验和分享发现。

  2.能辨别可以滚动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尝试过程中感知方便与省力的多种方法。

  2.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知道轮子会滚动,是最省力的工具。

  3.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四个装有重物的大箱子。

  2.绳子、滑板、圆木棍、木板、积木、锁链、大块布、梯子、圆木桶、竹子、鼓棒、扁担、竹梯。

  3.涂色

  活动过程

  一、出现问题,感知人多可以省力。

  1.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啊?(箱子)

  放在这里太不合适了,谁愿意来把它搬开?

  (请一幼儿尝试、搬不动)

  2.提问:你为什么搬不动?有什么感觉?那怎么办呢?(乐幼教)

  (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幼儿与教师共同搬箱子。

  3.组织幼儿集中交谈:刚才我们是怎样把箱子搬开的?

  (抬、推、拉、转……)

  4.教师:你们在移动箱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

  (箱子太重了,太累了,太吃力了。)

  5.教师:老师也和小朋友也有一样的感觉!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轻松点,有没有什么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呢?

  (请力气大的大人来帮忙,大家一起抬。)

  教师:这里也有些工具的,有绳子、木棍、布块、滑板……他们能不能派上用场,

  让我们轻松的把箱子移到更远的地方去呢?

  (有,幼儿自由猜测方法。)

  6.让幼儿尝试各种办法是否可行。

  二、通过尝试比较,明白轮子能省力。

  1.教师与幼儿共同尝试。

  2.小结:你们觉得我们刚才用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滑板)

  为什么滑板又方便又省力?

  三、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

  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还可以介绍几种,如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等)

  2.欣赏图片(餐车、汽车、自行车、旅行箱、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溜冰鞋、滑板车、黑板、钢琴……)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

  四、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有多种方式供幼儿选择:

  (1)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2)做:用多种材料制作。

  (3)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科学教案 篇5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注意到了自身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每一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以前相比有了哪些不同,也开始想象自己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结合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节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等。

  【活动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如,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

  2、眼罩一个、录音机一台。

  【活动目标】

  1、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

  2、运用多种方法让幼儿自己的声音发生变化。

  【活动过程】

  一、倾听两组不同的声音,并进行比较。

  1、请幼儿倾听第一段录音: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请幼儿倾听第二段录音: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声音有什么变化吗?

  二、让幼儿倾听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人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并进行比较。讨论:“人说话的声音会发生哪些变化?”请幼儿了解人的声音在婴儿时期、幼儿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发生的变化。请幼儿学一学不同时期人说话的声音。

  三、讨论并尝试:“如何让自己说话的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变调,用手捏住鼻子说话,用手捂住嘴说话等。)

  四、游戏“让你猜猜我是谁?”

  一名幼儿戴上眼罩,另一名幼儿边用变化的声音说“让你猜猜我是谁”边轻轻拍击他的后背,然后请蒙眼的幼儿猜出说话的人是谁。猜对后双方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随时玩“让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幼儿可以变另一种声音让其他小朋友猜。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块方糖,以及用于搅拌的汤匙。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的桌上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今天请大家自己试一试,仔细看看,糖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

  2、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

  师:你们刚才看到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到哪里去了呢?现在又变什么样了呢?

  幼儿讨论、交流、思考、讲述。

  3、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扩展幼儿的经验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幼儿表达交流。

  4、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请你们回家以后再试一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这样的.。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溶解现象,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在观察基础上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2、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3、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特点。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寻找几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繁殖活动,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 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到池塘边收集一些青蛙的卵,把青蛙的卵连同从池塘取来的水草放在透明的饲养槽内,放于凉爽但不会太冷、阳光不会直接照到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活动,哪些是动物在进行繁殖后代的活动?

  (2)认识产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3)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活动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观察各种各样鸟类的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部: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

  (4)观察鸡蛋的内部 在蛋的侧面敲开一个洞观察:认识蛋黄、胚、壳 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 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认识蛋白、蛋黄、气室,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联想:蛋的这几个部分相当于种子的哪个部分?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发放青蛙卵,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7 动物的卵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2、观察动物的卵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精选]08-08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