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30 09:01:1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5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和看感受夏天。(情感目标)

  2、知道一些动物避暑的方法。(知识目标)

  3、引导幼儿大胆表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技能目标)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重点:

  能说出常见动物避暑的方法。

  活动难点:

  能分享夏天的感觉。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头饰人手一个、磁带、录音机、多媒体平台和故事课件、小动物图片若干、礼物箱一个、小蝴蝶头饰一个,活动前布置故事场景。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扮演“小动物”与“小猫姐姐”(老师扮演)跟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1)“今天天气真好,小猫姐姐和你们一块儿到草地玩,好吗?”

  “你们想开着什么交通工具去呢?”(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后带领幼儿跟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围坐在老师身边)

  (2)“金灿灿的太阳把草地晒得绿油油的,我们来一起做早操舒展一下身体吧!”(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简单的韵律操)

  (3)“小动物真棒,今天小猫姐姐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美丽的画,你们想不想看啊?”(教师边引导

  幼儿观察多媒体出示的图片:如艳阳、蓝天、白云、荷花以及雷鸣的声音)

  “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吗?”出自:大;考。吧"(引导幼儿根据图片中的提示,引出夏天的主题)

  组织幼儿讨论:夏天是怎么样的?(如热热的、蓝天、白云、蝉鸣声以及一些与夏天相关的物品:风扇、雪糕、空调及扇子等)

  (4)“艳阳高照的时候我们感觉很热,有一群聪明的小动物却想到为自己解暑降温的方法。你们知道这些小单位是怎样解暑降温的.吗?”(引导幼儿分组讨论,教师从中参与及引导)

  教师请幼儿把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究竟小动物是怎样避暑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小绵羊,就让他来告诉你们吧!”(引入故事,与幼儿共同观看课件《谁跟小绵羊去避暑》,观看前先给小朋友提出要求,带着问题观看课件,介绍动物避暑的好方法。)

  (4)“瞧,小蝴蝶飞来了!“小蝴蝶说:“小动物,刚才你们看的故事太有趣了,又小红马又大黄狗的,究竟说了些什么啊?你们能告诉我吗?”(引导幼儿第2次观看课件,与幼儿共同复述故事内容。)

  二、“小动物们,你们真棒,蝴蝶姐姐说为了表扬你们,今天她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神秘的客人,他们都藏在这个礼物箱里,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可小动物说啊,你们要为他们想出解暑降温的方法他们才跟你们交朋友”(教师故作神秘地摇摇礼品箱,抽出动物图片,引发通幼儿讨论,可邀请客人老师和小朋友抽图片,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的讨论)

  三、“今天小猫姐姐给你们带来的故事好听吗?还有不少小动物找到好朋友呢!太阳公公快要出来了,我们赶紧找个地方避暑吧!”(请幼儿玩避暑游戏,边听音乐边拍手,听到“太阳公公出来了,小动物们赶紧去避暑吧”这句话后就各自找属于自己的地方避暑。如小青蛙到荷叶底去避暑,小绵羊到山上避暑,小鸡到树底下避暑等等。待幼儿都找到避暑的地方后教师巡视检查并提问)

  游戏进行第二次,请幼儿与好朋友交换头饰后再次进行。(可邀请客人老师一起玩)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学生准备:带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效果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42,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

  (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3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板书设计

  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的

  花纹、手指形状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科学教案 篇3

  第二单元 生理与健康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健康饮食、呼吸与健康、保护心脏、人体的司令部等四课。健康饮食要求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养成饮食多样化习惯,知道人体是如何吸收营养成分的食物经过人体的路径是什么等。呼吸与健康图示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肺活量、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等,要求学生会测定肺活量,知道运动影响肺活量,注意保暖,坚持锻炼,增强自身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保护心脏介绍了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的工作量,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影响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等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保护心脏的办法。人体的司令部指大脑,本课介绍了大脑的作用,要求学生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 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 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 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假设,并能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做好简单的记录;

  (3)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验证性实验。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能说出空qi枪的原理;

  (3)会制作空qi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2)会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例子,知道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瓶子、气球(2~3套)。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等。

  3.压缩空气:

  演示——充足气的大塑料袋。

  分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

  4.制作空qi枪:

  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塑料注射器、湿纸团、橘子皮等。

  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qi枪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 学生回答。

  3. 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学生交流。

  5. 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 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 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 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 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 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 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

  5. 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7.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8.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9.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10.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 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

  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 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 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用力不要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 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

  5. 学生分组实验。

  6. 学生讨论汇报。

  7. 学生回答。

  8. 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它的作用。

  (三)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1. 演示教师自制的空qi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你自己的空qi枪吗?

  2. 指导学生制作空qi枪。

  3. 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qi枪。(强调:不要对着人)

  4. 游戏: 比一比,谁射得远。

  5. 讨论: 为什么有的空qi枪射得远?

  (四) 总结

  谈话: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空气具有哪些性质?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科学教案 篇5

  一、领域:

  科学

  二、活动内容:

  耳朵听听乐

  三、教案目标:

  1、感知耳朵的作用,了解保护耳朵的方法。

  2、喜欢玩听觉游戏,有初步的保护耳朵的意识。

  四、活动重点:

  感知耳朵的'作用。

  五、活动难点:

  有初步的保护耳朵的意识。

  六、教案准备:

  小镜子、耳朵图片、录音机等

  七、教案过程:

  1、播放歌曲,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导入主题。

  2、观察图片,认识耳朵及作用。

  让幼儿感知自己耳朵的位置,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

  3、游戏:《你的耳朵在那里?》每人一个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耳朵。

  (1)出示耳朵的图片,进一步观察耳朵。

  (2)幼儿讨论:

  (1)耳朵的外型,观察发现每个人的耳朵都不一样。

  (2)怎样保护耳朵。

  小结:每个人都有耳朵,耳朵能帮我们听到许多声音。我们要保护好耳朵,不要让耳朵受伤;不要往耳洞里塞小物品,不能对着小朋友的耳朵大声吼叫等等。

  4、游戏:《听听说说》继续感知耳朵的用途,通过游戏分辨出各种声音。

  5、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