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6 10:43:3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7篇【热门】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7篇【热门】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比比、尝尝、数数等活动,了解牙齿的一些简单的特征工功能。

  2、知道保护牙齿的方法,了解换牙的一般常识。

  3、发蔚县幼儿的感官,培养探索自身奥秘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镜子人的手一个、食品若干。

  2、牙齿模型一个,有关牙齿三兄弟(门牙、犬齿、臼齿)形状、功能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嘴巴里的牙宝宝。"

  (二)运用感官进行探索,了解牙齿的一些简单的特征、功能。

  1、数一数(知道牙齿的数量)。

  (1)"知道你嘴巴里有多少牙宝宝?让我们请镜子帮忙,照一照、数一数。"(幼儿自己数,同伴之意相互数)

  (2)"你们嘴巴里上面有几颗牙?下面呢?一共有几颗牙?"

  2、比一比(知道牙齿的名称)

  (1)"你们嘴巴里的牙宝宝模样长得一样吗?张大你的嘴巴看一看,比一比"。

  (2)"守在门口的叫什么名字?有尖尖的头的呢?最里面肥肥胖胖的又有什么名字?"

  3、尝一尝(知道牙齿的功能)"牙宝宝模样不一样的,名字不一样,它们的本领也不一样,让我们来尝一尝,看看它们的本领到底有什么?"给舍图片、模型小结:现在我们小朋友嘴巴里的牙齿有差不多有20颗,每天你开口笑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是门牙,它负责将食物咬断,门牙旁边有尖尖的头是犬齿,它负责将食物撕碎,最里边肥肥胖胖的叫臼齿,它负责食物过口腔的最后一关将它们完全磨碎后吞进肚子里。

  (三)了解的.换牙的一般常识。

  1、刚出生的婴儿有牙齿吗?你有没有的换过牙?

  教师小结: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牙齿,这样,吃奶时就不会咬痛妈妈的了。大约长到七个月大小时,小宝宝就开始要吃些主食了,这时,也开始长牙了。我们称它为"乳齿",到六岁开始换牙,新长成的称为"恒齿",全部长成有32颗呢。

  2、人会的是牙,那动物会不会的换牙呢?

  丰富知识:动物也会的换牙,马和狮子一生的换一次牙,蛇和鳄鱼则一生的是好几次牙。

  (四)了解护牙的一般常识

  1、假如人没有牙齿会怎么样?

  2、牙齿会生病吗?我们怎么样保护牙齿?

  师生共同小结:当我们牙齿痛、有蛀牙时就必须去找牙医治疗。不过最重要的是平时的保健,吃完东西要立刻刷牙、漱口同,才不会蛀牙喔!

  活动延伸:

  1、回家找资料查查还有哪些动物也要的换牙,它们一生换几次虎?

  2、看看老爷爷、老奶奶的牙,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又要掉牙了?掉了还会再长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

  生活化科学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反映了科学经验与生活现象的完美结合,“顶一顶”来自于孩子们的自发游戏,一些物品顶在头上很好玩,做一个集体探究活动帮助孩子实现从“玩一玩”到“想一想”到“谛悟其中奥妙”的无痕递进。

  活动目标

  1、探索“顶”的方法,感知不同物体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支点,积累使物体保持空中平衡的相关经验。

  2、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物的乐趣。

  3、感受顶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关注顶物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杂技节目《顶物》PPT;轻音乐《安妮的`仙境》。

  2、幼儿操作材料:①正方形纸板每人一张;②不规则纸板每人一张;③可以顶起来的生活用品若干;④顶物的工具:记号笔、牙膏盒、矿泉水瓶、彩色纸棒等。

  3、红绿小圆点每人2个;水彩笔;工具盒5只。

  活动过程

  一、设问引出,初次体验顶纸板。

  1、教师:今天我们用纸板玩一个有趣的游戏,看谁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

  2、请个别幼儿尝试,师。

  二、第一次探索:顶正方形纸板,发现神奇的点。

  1、交待操作要求:用多种工具把正方形纸板顶起来。

  2、幼儿尝试顶纸板,师巡回指导

  3、集体验证,分享成功的经验

  4、引导幼儿发现神奇的点。

  三、第二次探索:顶不规则纸板,寻找神奇的点。

  1、不一样的纸板,幼儿猜想并记录。

  2、尝试中找到神奇的点并记录。

  3、请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

  4、:只要找到神奇的点,就能把物品稳稳地顶起来。

  四、应用:生活中的“顶一顶”。

  1、(出示PPT)观看杂技表演。教师。

  2、学做杂技演员顶球,感知另一种动态的平衡。

  五、表演游戏:我们也来“顶一顶”。

  1、幼儿自由组合生活用品尝试顶物。

  2、在音乐声中上台表演,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2、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

  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

  2.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

  3.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大积木块、海绵、锯沫板、镜子、布娃娃等,蚂蚁头饰每名幼儿一个。

  2.学具:幼儿人手一个操作小筐(内放木积木、海绵块、小锯木板),每位幼儿两杯水(一杯染红色装热水,一杯无色装凉水)。

  3.环境布置

  请幼儿自带一件物品,布置活动室——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车、毛绒玩具、鹅卵石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 (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

  (一)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师)你捏得动积木吗?(生答: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

  2.幼儿摸摸锯沫板,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

  (二)选一选: 请几名幼儿到台前来,任选一件喜欢的物品,告诉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软的、光滑的、粗糙的,还是热的、冷的……

  (三)找一找: 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里边摸边问,哪些物品是硬的、软的、冷的、光滑的等,让幼儿逐一说出感觉。

  (四)说一说: 平常还摸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柔软的、热的?

  (五)小结: 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三、分组游戏:

  《小蚂蚁搬东西》 听口令把小筐中软的东西送过来,或把硬的东西送过来。

  活动结束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或和父母一起玩摸东西的游戏,让家长协助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湿漉漉、毛绒绒等。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内容:

  面粉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食物,但这只是孩子与它的间接的接触。我们的幼儿对它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把面粉深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来分享面粉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活动环境,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运用多用方法辨别出真正的面粉并做出记录。

  活动目标:

  1、在“真假面粉”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心与热爱,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2、在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时,让幼儿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探索实践,让幼儿在四种白色粉状物中辨别出面粉。

  活动准备:

  百宝箱、面粉、淀粉、糯米粉、水、盐、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电饭锅、记录表、笔

  活动建议:

  一、导入:通过游戏“百宝箱”出示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引起幼儿对活动兴趣。并提问幼儿:馒头、花卷、水饺皮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面粉”

  教师依次出示面粉、淀粉、糯米粉、盐供幼儿猜想四种白色粉状物品哪一种是真正的面粉。

  二、展开:

  幼儿的操作记录分两部分:

  1)猜想记录:要求幼儿只用眼观察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判断谁是真面粉并做猜想记录(四样猜想物品分别用数字作为各自标志。1、面粉、2、淀粉、3、糯米粉、4、盐)如:

  1、面粉

  2淀粉

  3、糯米粉

  4、盐

  2)验证真假并做记录(在这里我挑选面粉、淀粉、糯米粉、盐四样食物是因为它们1、在外观上比较接近可供幼儿探索2、即使幼儿用品尝的方法来验证真正的面粉也是很安全的。

  3)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交流)

  验证后的记录:

  三、师幼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出真面粉统计记录总人数36人)

  1、面粉

  2淀粉

  3糯米粉

  4盐

  猜想统计

  验证统计

  在交流中幼儿各自说出了验证方法他们有的通过鼻子闻、有的通过嘴巴尝、有的用水来验证面粉的真假方法多多,兴奋无比。通过验证幼儿知道了4号盘的是盐因为它咸是用嘴尝出来的;2号不是因为见到水就不见了,有的幼儿说出了这是淀粉,教师给予了鼓励;1号和3号的识别教师和幼儿做成了饺子皮放入电锅里煮一煮,出锅之后3号变的发粘幼儿很快判断出这不是面粉,则判断出真正的面粉是1号。

  结束:

  师幼一起归纳总结面粉的特点,对幼儿在活动时的表现做出了评价,并强调安全教育。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允许是不能随便品尝不认识的事物的。

  活动自评:

  根据《纲要》精神,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中,展开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尽情探索,而我在活动中早以成为他们活动中的朋友,倾听者的角色。《真假面粉》活动中,幼儿说的多,操作多,精力非常集中,并体会到了成功了快乐。通过操作幼儿也了解到了很多常识如:盐是咸的、淀粉遇见水就会融化、糯米团煮熟后是粘的,真正体现出“玩中学”的思想。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

  2、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

  ――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

  2、户外:找蜗牛

  3、观察蜗牛

  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

  3、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

  4、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

  5、小结

  活动反思: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愿意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赶“猪”棒2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人手一张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到打“×”的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请两名幼儿来检验)。

  3、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球体,丰富“圆锥台”)T: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一头大一头小的叫圆锥台。

  4、T: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T:你知道这些圆柱体、球体和圆锥台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自由讨论)我们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提醒幼儿观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交换。

  3、幼儿游戏“滚进球门”(操作二)4、集体交流游戏结果T: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滚进球门?(没有)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T: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结论:原来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

  三、游戏“赶小猪”,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师一手拿圆筒,一手拿皮球T: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

  让我们通过游戏“赶小猪”来找到答案吧!

  2、出示“赶猪棒”,介绍游戏玩法T: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合作,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绕过“两棵小树”。看看谁先到达,谁就灵活。

  3、请两组幼儿游戏,其余幼儿观看结果。(操作三)4、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T:你觉得“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谁更听话,更容易赶?(皮球)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难赶呢?

  小结:我们赶圆柱体时,它只会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很听话。

  T:你们说球体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的?圆柱体呢?(四面八方、直直的)5、出示大记录纸,带领幼儿完成记录表T:玩了这么久,我们赶紧把它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物体的滚动路线记录表,我们来看看。

  T:你能看懂这些标记吗?谁来记录?

  总结:原来圆柱体的滚动路线直直的,圆锥台会转弯,球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四,延伸活动1、T: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滚动的路线不同。平时在家,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玩一玩、试一试,把它们滚动的路线记录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发一张记录纸,回家记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8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