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1 07:22:2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随生说板书《荔枝》

  3.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荔枝?

  4.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从预习和课后思考题中提问题。

  三、全班交流

  1.从10个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交流要注意的问题。

  2.质疑。

  四、细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①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②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③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④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1.指名朗读。

  2.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重点阅读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2.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引指学生体会而今,荔枝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归纳中心

  赞扬母子之间深厚情谊。

  四、布置作业

  按照你的理解,写几句课文后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语文教案 篇2

  原创语文教案:积累与运用八

  教学目标

  1.发现词语间的停顿多用顿号,有时也可以用逗号。

  2.积累“介绍学习方法”的成语。

  3.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了解学习语文的多种途径。

  4.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大家交流,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故事的能力。

  5.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开心的节日,进行习作练习。

  (要求:把过节的情景写具体,感受写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惫赜谖夜传统文化节日的图画或录像带。

  2薄段饔渭恰仿枷竦钠断。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激趣,回顾导入。

  (1)出示例句1:“三孔”是指与孔子有关的三处古迹——孔庙、孔府、孔林。

  例句2:今天菜市场上的菜可真多啊,有萝卜、茄子、白菜、西红柿等。

  (2)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列词语间停顿的时间短,就用顿号,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较多(生也可举例)。

  2.比较,拓展新知。

  出示例句3: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1)通过朗读,比较,例句1、例句2和例句3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发现规律:词语之间的停顿多用顿号,但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也可以用逗号。

  3.练习,巩固运用。

  二、语海拾贝

  1.生自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成语。

  2.小组交流:你了解哪些成语的意思?

  3.集体汇报:你对哪个词还不了解?

  4.齐读,边读边想:这些成语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5.读记,读背成语。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适当用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三、互动平台

  1.自读互动平台。

  2.分角色抽生朗读人物的对话。

  3.你从人物的对话中了解了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网络、图书、电视、报纸、参观、访问、旅游等途径)

  5.你曾经用哪种途径了解了什么知识?与同桌交流交流。

  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从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多留心、多记载、多了解,去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筹备故事会。

  四、口语交际(可在互动平台的基础上,设计语文活动课)

  1.明确目的: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会”。

  2.点明概念:通过上一节课查找资料,你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如书法、国画、京剧、评书、相声、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

  3.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讲一讲你搜集的、最生动感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声小品等,并推荐出一名最佳选手,接受小组内的集体指导,准备参加全班的比赛。

  4.故事比赛: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和组长组成评委团。按照“语言生动,字音准确,故事情节吸引人、整体效果好”等要求进行集体或者个别点评,也可请同学互评。

  5.评出最佳“故事大王”。

  五、自主阅读园地

  1.观看《西游记》猴王出世的录像片断,介绍作者吴承恩和《西游记》。

  2.生默读短文,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的梗概。

  4.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传神,找出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5.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习作百花园

  1.激趣导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多姿多彩,让我们来看几个镜头:(播放几个传统节日载歌载舞、举杯团聚的精彩片断,突出节日的特色。)

  2.回忆酝酿。

  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回忆自己度过的最开心的节日,并把过节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一听。

  ①生同桌互讲。

  ②集体汇报讲。师要重点点拨学生说清楚“过节”的过程、当时的心情等。

  3.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4.写完后,自己修改习作,同桌相互交换欣赏。

  5.作文点评:赏析全班中成功的习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指导,对有进步的学生或者有些微闪光点的孩子进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习作成功带来的快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个性。

  2.初步掌握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方法的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人物描写的要点使人物活起来

  2、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一猜

  1、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2、阔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着一身,袒胸露乳的黑布衣,提一把九齿钉耙 ———你猜他是谁?

  二、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1、肖像描写

  (1)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态等特征的描写。

  (2)举例

  (3)肖像描写要点

  抓住人物典型的外在特点,反映其个性。

  2、动作描写

  (1) 动作描写,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2)举例

  (3)动作描写要点

  要注意写出人物动作的生动性,努力写出细节,反映人物的特点。

  3、语言描写

  (1)语言描写,指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

  (2)举例

  (3)语言描写要点

  第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第二、语言力求简洁,能反映人物的'特征

  4、心理描写

  (1)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2)举例

  (3)心理描写要点

  第一、心理描写要符合具体的情境

  第二、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反映出人物的感受、特点。

  三、总结

  1、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反复思考,才能写出人物特点

  2、掌握人物描写的要点可以更好地使人物活起来

  3、不管运用哪种描写方法,为表现人物个性服务的。

  第二课时

  一、怎样通过几件事来描写人物?

  (1) 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人物只有在事件中才能真正“活”起来。

  形式:一人一事,一人几事,一事几人,几事几人。

  (2) 要努力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独特之处,切忌脸谱化。

  (3) 要注意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的描绘。

  2、例文———《我的新朋友》

  二、作文要求

  新的学期,满载希望的你和许多新同学、新老师走进新的集体——师大博才实验中学,共同学习生活。一个多星期过去了,这期间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你把他写下来。

  要求:1、题目自拟、突出中心

  2、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3、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三、学生誊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经典)语文教案07-31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