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8-02 09:40:4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9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主要让幼儿了解驱蚊灭蚊的方法并掌握夏天蚊虫叮咬后的处理。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谜语,蚊子的叫声,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准备活动

  2,引活动内容 出谜语让幼儿猜,放蚊子的叫声。来引导幼儿进入活动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出示图片提问幼儿 让幼儿通过图片和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师生讨论驱蚊的方法。请各别幼儿找一找灭蚊的东西。(准备好的相关图片)

  4,小结一下驱蚊,灭蚊的方法和东西。

  5,听传播疾病的蚊子,让幼儿了解蚊子是如何传播疾病和掌握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

  6,游戏:灭蚊子来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寻找相关蚊子的知识,相互交流增长内容。

  活动反思:

  本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已有经验和图片来了解驱蚊,灭蚊的方法。经过相互讨论和引导来掌握蚊虫叮咬后的处理。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教案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眼睛可以看到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物体。

  2、鼓励幼儿愿意用相应的语言讲述所看到物体的特征。

  教案准备:

  一、感受眼睛可以看到东西。

  1、请幼儿闭上眼睛,走进教室。

  教师提问:

  "你们闭上眼睛,能看见东西吗?有什么感受?"2、请幼儿睁开眼睛看。

  教师提问:

  "睁开眼睛后,你看到什么了?"二、通过观察感受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并用相应的语言讲述物体的'特征。

  1、出示大熊和小熊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谁来了呀?它们俩谁是妈妈?谁是宝宝?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各种形状的图形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你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3、出示各种颜色气球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提问:你用眼睛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通过游戏《找不同》,进一步引导幼儿体验眼睛的作用。

  1、出示两张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找不同。

  教师提问:你们用眼睛看一看,这两幅图画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四、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师提问:眼睛是很重要的,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既然眼睛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五、结束部分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眼睛特别能干,能看到许多东西,现在我们去教室外面看一看,还什么更有趣的东西。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难点: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圈、打气筒等。

  2、轻松欢快的音乐。

  安全要求:充气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来避免爆破造成的伤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幼儿和球宝宝一家随《去郊游》音乐入场--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要带小朋友进行一次神秘旅行。在旅行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困难。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响起快乐的音乐,然后才能继续前进。

  二、过程部分:

  (一)给物体充气--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尝试给物体充气--培养勇于探索的,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2、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教师:给物体充气,物体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一直充气,物体会爆炸的。

  (二)游戏"变成充气的物体"--用动作表示充气前后的.变化1、幼儿自己是充气物体--幼儿自己用肢体表现充气变大的样子。

  2、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表演变大变小--进一步感受充气前后的变化。

  鼓励幼儿尝试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

  3、变稍大一些的气球--尝试体验合作,感受充气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三)幼儿变成一只气球--幼儿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三、结束部分随音乐变成大气球离场。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水的一些特性,并通过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幼儿对一些自然向象的兴趣。

  2.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操作和较完整连贯地表达。

  (二)活动准备

  1.瓶子、盖子、磁铁、小泡沫板、石块、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塑料积木。

  2.记录卡、笔、操作盘、玻璃水缸。

  3.毛边纸和书面纸折的船。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介绍准备的各种材料物品(幼儿说、教师说)

  二、幼儿实验(一)

  提出尝试题:你们知道盘中的东西放入水缸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请把你看到的结果用??的符号记在记录上(?表示上浮、?表示下沉)。

  讨论:为什么有瓶子是浮的水面上、有的瓶子沉的水下?

  指导:空瓶子盖上盖会浮在水面上,因为它轻;盛满水的瓶子盖上盖就沉在水下,因为它重。

  三、幼儿实验(二)

  提出尝度题:用什么方法能使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幼儿解题:介绍各种方法。

  指导:帮助归纳可以有几种方法。

  四、幼儿再次实验(三)

  提出尝试题;你能不能用刚才介绍的各种方法试一试,将浮在水上的东西沉下去,让沉在水下的东西浮上来,每做一次,在记录卡上做一个记录。

  指导:水有浮力,当放进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大于水的浮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东西就往下沉;当放进水里的东西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东西就浮在水面上。

  五、幼儿实验(四)

  提出尝试题:把两只不同纸折的小船放进水里,看看小船会怎么样。(装进同样的小木块)

  幼儿解词:毛边纸折的船沉得快。

  指导:纸吸足了水分就沉得快。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感受管子的多样性,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乐意大胆探索实验,并根据结果出管子的特性。

  3、愿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管子。

  2、实验材料:黄豆、纸条、手电筒、纽扣、冒险、沙子等。

  3、每人一张记录表、笔。

  4、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教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样东西,看看是什么?

  (幼儿回答)

  教师:是的,这些管子呢,我们要来探索探索,看看这些有趣的管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基本部分。

  1、观察各种各样的管子,了解它们的多样性。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根管子,说说它的外形特点。

  教师:你们看到有哪些管子?(幼儿回答)

  请你们每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管子看一看。

  (2)集体交流各种管子的`外形特点。

  教师:你观察的管子是什么样的?

  (幼儿回答)

  2、介绍实验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1)教师出示一根管子,引导幼儿进行集体猜测。

  教师:桌上的东西能不能通过这些管子呢?

  (2)幼儿亲自实验得出结论并做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们试一试,并做好记录。

  3、集体交流实验结果,并迁移原有经验。

  (1)请幼儿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边说说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2)通过交流、比较,产生疑问。

  教师:为什么有的物品能穿过管子,而有的不能呢?

  :如果管子口比物品大,物品就能通过管子;如果管子口比物品小,物品就无法通过。

  (3)帮助幼儿迁移已有经验,说说还有那些物体可以穿过管子。

  教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平时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穿过管子呢?

  (4)管子的共同特性。

  教师:为什么许多东西都可以通过管子呢?管子哪里是一样的?

  (幼儿,教师帮助语句)

  4、帮助幼儿联系实际,知道管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师:你们还在哪里见过管子?它们都有什么用处?

  (幼儿回答)

  三、活动结束。

  教师:好的,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些有趣的管子,知道他们的外形特点,特知道什么东西能进到管子里,哪些东西不可以,小朋友们在家的时候也要多善于观察和发现,并学会记录下来。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制作意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及认知规律利用废旧物品,科学性的制作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皆强的自制玩具“彩球升空”。使幼儿在体验中不断探索总结,同时发展幼儿手眼肢体的协调和手臂的力量、手腕的灵活与控制力。冉冉升起的'彩色气球给幼儿美好视觉感受的同时,使幼儿产生一种要攻克难关并不懈努力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此项活动还可以延伸到自然界中去观察风的大小会带来的影响,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索与发现。

  教育价值:锻炼幼儿臂力与手及腕部的控制与灵活性,同时引发幼儿思考、探索自然界中存在科学性的事物。

  选用材料:废旧硬纸箱(大小各一个)、废纱网(一个)、废旧泡末块、塑料膜、色卡纸、胶、彩色气球、扇子。

  制作过程:

  (1)先将塑料膜卷成筒状,固定。

  (2)小纸箱量距,挖洞,将纱网覆盖洞口,固定;裁片与小纸箱同宽的硬纸卡,一面接于小纸箱开口处,一面接于洞下底部。

  (3)将卷筒口与纸箱洞口对接,固定。将风筒与风道置于大纸箱内,四壁用泡末块固定牢固。

  (4)装饰玩具的外观。

  操作方法:

  取扇子对准进风口处煽风,控制好气流的连续与煽风的节奏和频率,在有限时间内,将气球由桶内煽出,落地为准。比较煽出气球的数目,数多为胜!

  备注:1、按幼儿年龄大小计时间的长短。2、操作过程中不能用手直接取气球。

  适用年龄和地点:4岁以上均可;室内外皆可进行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找找、看看、说说、做做中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果核的秘密。

  2、在交流中能注意倾听,听懂别人的意思。

  3、认识几种常见的核,知道种子的简单生长过程。

  活动重点: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核。

  活动难点:

  种子的简单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果实的图片。

  2、各种果实及果核苹果核,桔子核,西瓜籽,南瓜籽,葵花籽、柿子核等若干。

  3、故事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果核,引发兴趣

  1、提问启发、幼儿自由议论。

  (1)这是什么东西呢?教师倾听幼儿的议论呀,是垃圾,不对,是核,是籽,这是苹果核,我在家看到过的……

  (2)引出名称果核:它们长得怎样?

  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回答问题。

  2、提问:果核有用吗?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回答问题。

  二、 看懂图意,了解果核。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幼儿交流对图的理解

  老师辅助提问:树上的苹果和地上的苹果一样吗?小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

  3、老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4、教师提问,苹果发生了什么变化?小鸡呢?

  三、 剥开果子,探索果核 。

  1、原来果核都是有用的,那我们找找这些果子是否都有果核?

  幼儿自由探索有的用剥,有的咬,有的切找果核,并自由的议论。

  2、交流找到的果核,看看是谁的宝宝?

  3、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四、自主商议,继续探索 。

  根据幼儿兴趣去找找果核的妈妈,看看找对了吗?

  游戏活动:果核找家

  这些果核的'家在哪里?去找找它们的家。幼儿手拿果核,自由配对。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后种果核。

  附故事:

  秋天到了,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风轻轻一吹,苹果随风轻轻地摇摆。突然,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落在小鸡的身边,小鸡问:“你怎么啦?”苹果说: “我长大了,熟透了,所以才掉了下来。”过了几天,苹果渐渐变成茶色了,软软的,象一摊泥,小鸡着急说:“你生病啦?”苹果说:“不,我已经是苹果妈妈了,我正在腐烂,好让宝宝钻进泥土里,生根发芽。你明年再到这里,就能见到我的孩子了。”到了第二年,原来的小鸡已变成了神气的小公鸡了,他没有忘记和苹果妈妈的约定,等到他再来时,已发现在原来的地方已经长出了一棵小苹果树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小车制作,体验制作完成小车后的成就感。

  2.大胆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积极参与想办法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制作车轮会转的小车,探索车轮与车轴连接的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小朋友有玩过玩具汽车的经验。

  物质准备:一辆会跑的玩具小汽车,在不同位置钻孔的牙膏盒和没有钻孔的纸盒,钻好孔的'瓶盖,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各种圆形积塑玩具,泡沫板,吸管,一次性筷子,橡皮泥,剪刀,双面胶,透明胶,音乐《雪之梦》。

  活动过程

  1.观察小车,了解小车的基本结构。

  (1)指导语:看这辆小汽车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2)小结:小车由车身和车轮构成。(该部分略作详细观察车轮与车轴之间的关系,车轮与车身的高度)

  2.幼儿思考怎样做一辆会跑的小车。

  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说一说,各种材料适合做什么,打算怎么做。

  指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想请你们亲手做一辆会跑的小车,请你们在做之前先看一看桌子上的材料,和你的身边的朋友他说一说,你打算用哪些材料来做什么?怎么做?

  3.幼儿动手制作会跑的小车。(第一次操作)教师按半成品车、部分零件已组装配套、单一的材料分为几组摆放,幼儿自愿选择小组,尝试制作会跑的小车。

  4.幼儿检查自己制作的小车。

  (1)幼儿介绍自己做的小车。

  指导语:你们的小汽车都做好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各小组在自己组内介绍自己做的车)

  (2)检查小车能否跑起来。

  指导语:请同伴相互检查,你做的小车能跑起来吗?看看能跑的小车和不能跑的小车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在相互检查和比较中,让幼儿发现车轮和车身位置、车轮之间距离的关系。

  (3)小结:车轮要安在车身合适的位置上,车轮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小车才能跑起来。

  5.幼儿改造自己的小车。(第二次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合作修理小车,让跑不动的小车都跑起来。

  6.教师再次总结。

  (1)先让在第二次操做中成功幼儿说一说,他是怎样改造自己的小车的。

  (2)教师做总结。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陈鹤琴老先生说:教师的设计始终要以幼儿为核心,所设计的活动本身,要充足给予幼儿放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所寻找的玩具一定是“活”的,是能有多重针对性,并且源于幼儿鲜活的生活实际的,是具有相当趣味性的。

  瓶子是孩子身边最熟悉的生活用品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各类瓶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还给幼儿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和探究的思索及创意的空间。面对小班幼儿游戏特点和这些散了家的“瓶子和盖子”,老师却发现其中许多教育契机和可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于是诞生了这个‘瓶子和盖子’的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同时考虑到瓶子盖子对幼儿小肌肉、一一对应等能力的发展,制定了以上目标。尝试用掀、拔、旋、按等动作打开和盖住瓶子,发展小肌肉动作;初步感知瓶口大小和盖子大小的关系。材料就是各种各样的瓶子及其盖子。在流程设计上,主要是通过帮娃娃家整理物品的游戏形式,采用了层层递进的'原则,不断让幼儿自然地练习掀、拔、旋、按等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感知瓶口大小和盖子大小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瓶和瓶盖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

  2.能积极尝试拧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活动准备:

  设置小鹿的家,布偶小鹿妈妈,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和罐子。

  活动过程:

  1.用情境小鹿妈妈请小朋友帮忙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1)提问:“小朋友看看,谁到我们班来做客了?小鹿妈妈正准备带鹿宝宝们出去旅游。她准备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放进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子全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鹿妈妈真着急呀!没有了盖子,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了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的不卫生。

  (3)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谁来帮助小鹿妈妈呢?

  2.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盖子。

  (1)提问:“小朋友都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我们今天就来试试。看谁能为小鹿妈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教师观察幼儿是如何尝试给瓶子选择盖子的。

  (2)幼儿将先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鹿妈妈(老师)检查,是否正确配对并盖好了。

  (3)启发幼儿谈谈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的。

  提问:你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的?

  为什么这个瓶盖正好能盖上呢?

  找一位没配好的幼儿提问:你的瓶子找到好朋友了吗?为什么没找到?再找找看,(教师拿起一个不配的)问:这个行吗?为什么不行?

  教师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一样大才能盖上。

  (4)幼儿再次尝试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

  小朋友,现在我们再换一个瓶子来找瓶盖朋友,找到后,想个办法把它盖紧。

  3.幼儿操作。

  提问:(1)请一位小朋友拿着盖好瓶盖的瓶子出示给大家看,提问:你的瓶盖盖紧了吗?你是怎样用你的小手把盖子盖上的?(旋上、转上)。你是用拧的方法,为什么这个瓶盖要拧?你们发现瓶盖和瓶口有个小秘密吗?里面有一圈一圈的叫罗纹。有罗纹的就要拧。是不是你们每个小朋友都用拧的方法呀?

  (2)请一位按瓶盖的幼儿出示瓶子。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你是怎样盖瓶盖的?这个瓶盖有没有罗纹?(没有)我们就用按的方法,要用点劲!

  4.用情境方式结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将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小鹿妈妈。

  教师以小鹿妈妈感谢小朋友的口吻进行小结:“谢谢小朋友帮了我的大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为每一个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而且会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子,这下我可以带宝宝出去玩了,小朋友再见!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5

科学活动教案01-09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31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8-01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优秀】科学活动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