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时间:2023-07-28 07:22:1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中班教案汇编(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中班教案汇编(4篇)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通过一物多玩、一物多用,让幼儿亲自尝试,不断地探索投掷的最佳方法,再由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投掷的技巧。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为了不受“教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我就采用了“让幼儿先练习,再讲要领”的方法,让幼儿逐渐掌握技巧。本次的体育活动以投掷为主要的训练目标,而本班孩子已有初步的投掷基础,但在方法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所以本次设计的活动目标都是围绕着如何解决投掷的方法来制定的。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投掷动作,并掌握一定的投掷技巧。

  2.通过游戏,激发孩子对学习投掷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3.复习巩固快速跑,跨跳的技能,培养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沙包,直径60cm圆圈8个,绳网平衡板。

  活动重点:

  肩上挥臂掷远。

  活动难点:

  向前向上挥臂。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扮演角色做热身运动。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是灭虫的小能手,你们是怎么消灭害虫的?

  老师只有沙包,你们能利用它来消灭害虫吗?

  小结:①找出几名用不同方法灭虫的孩子进行展示。

  ②请孩子讨论用什么方法在消灭害虫比较好。

  2. 练习投掷动作动作要领: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稍弯曲,身体往后倾。右手拿沙包高举与肩上,眼睛向前看,数一、二、三的三时右脚用力蹬地把沙包向远处。

  玩法:孩子随教师空手练习投掷的'动作后,请孩子人手拿一沙包向绳网投去。

  规则:鼓励孩子把沙包投过绳网,尽量不触碰绳网。

  小结:表扬用正确方法投沙包的孩子和能投过第二张绳网的孩子。

  3.游戏:消灭害虫

  (1)玩法:孩子快速跑过树林,跨过石头去到小河边用沙包向害虫投去。

  (2)规则:孩子投沙包后从两边快速回来,然后第二位孩子马上出发。

  (3)游戏两次后,教师表扬灭虫小能手。

  4.结束:①孩子随教师做放松动作。

  ②把消灭掉的害虫抬走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都能全情地投入游戏。孩子先探索沙包的各种玩法,通过一物多玩一物多用自然地引出投掷的动作,每个环节都从易到难过渡。在这次活动中也有些做得不足的地方需要再改进的,有的孩子在投沙包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安全,尽管在活动前说了到游戏时还忘记,所以在安全教育时还有待加强。在投放材料方面,4个圈都是统一高度,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别差异,在以后的活动中必须注意的。

中班教案 篇2

  一、目标。

  感受压路机行动缓慢的特点。

  二、准备。

  1、挂图,故事磁带。

  2、压路机、大卡车、小汽车头饰若干。

  3、请三位大班幼儿分别戴上大卡车、小汽车、压路机头饰,按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三、过程。

  1、观看故事表演。

  (1)三位大班幼儿头戴压路机、大卡车、小汽车的头饰出场。你们知道这三辆车的名字吗?

  (2)这三种车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3)观看大班幼儿的故事表演。

  2、完整欣赏故事。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倾听故事一遍。

  (2)压路机在马路上挡住了谁的路?它们是怎么说的?

  (3)大卡车、小汽车遇到了什么麻烦?

  (4)谁帮助它们解决了困难?

  (5)大卡车、小汽车这一次对压路机说了什么?

  (6)为什么压路机快不起来?

  (7)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车有不同的'用途:压路机为了压平路面,所以才需要慢慢地开,而大卡车、小汽车要运货送人,所以要快快地开。

  3、表演故事。

  (1)你能用身体动作来学一学,慢吞吞的压路机吗?

  (2)跟着录音故事,幼儿按意愿选择头饰分角色进行表演。

  四、建议。

  有可能的话,带幼儿观察压路机工作时的情景。

  附:慢吞吞的压路机

  压路机又大又笨,走起路来慢吞吞的。大卡车赶上来说:“别挡路,别挡路!”小轿车从后面赶上来说:“让开,让开!”

  一会儿,压路机看见大卡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停了下来,边擦汗边叹气,小轿车也冒着热气停在那里叹气。

  压路机知道,路不平,汽车开不动,压路机就慢慢地走着,使劲地把路压平了。

  一会儿,大卡车从后面赶上来,朝压路机点点头:“谢谢!”小轿车也从后面赶上来,说:“对不起,我不该笑话你!”

  压路机笑了。它还是慢吞吞地走着。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初步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

  2、了解一些安全知识,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

  问题板块:

  幼儿提出的问题:

  1、炉具为什么能做饭?

  2、炉具有多少种?

  教师提出的问题:怎么样安全使用炉具?

  主题墙报:

  教师与幼儿共同布置墙饰。

  区域游戏相关内容:

  图书区摆放有关炉具的图书;科学区摆放幼儿收集回来的各种炉具图片;娃娃家展示各种炉具。

  家园合作:

  请家长带幼儿到商场参观各种各样的炉具,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

  资源利用:

  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解决疑难。

  活动一:炉具的用途

  活动目标:通过讨论了解炉具的用途及什么是炉具

  活动准备:图片

  活动形式:集体

  设计意图:了解幼儿的问题

  师幼互动:

  1、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能吃到的东西是什么帮了忙?它还能帮我们做什么?

  2、炉具是什么样子的?

  3、提出疑问:幼儿提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炉具的问题,老师记录。

  幼儿的表现:幼儿对于炉具的种类感兴趣。

  教育反思:

  对于自己感到很好奇,但是家长又不让接近的`炉具幼儿有些了解又有些猜想。在讨论的时候幼儿都积极发言。 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讨论,及对自家使用炉具的不完整描述,幼儿发现小朋友家使用的炉具也不同。 在过渡环节组织幼儿讨论,及利用了时间,又使幼儿在过渡环节有事可作。

  活动二:炉具的种类

  活动目的:了解现代炉具

  活动行式:集体

  活动准备:请家长带幼儿的商场参观;不同炉具的照片

  设计意图:自己解决问题

  师幼互动:

  1、请幼儿把收集回来的炉具图片、照片布置成“炉具专卖店”。尝试分类(用电的、用煤气)

  2、了解现代炉具

  1)利用录像了解过去的炉具

  2)现在我家的炉具

  3)利用图片了解多种炉具

  3、如何安全使用炉具 在此次活动中有的幼儿发挥想象说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炉具,应抓住这一点开展活动。

  教育反思:

  在此活动中有的幼儿发挥想象说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炉具,应抓住这一点展开活动。

  活动三:新型炉具

  活动目标:大胆发挥想象自己创造炉具

  活动形式:集体

  活动准备:录像

  设计意图: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师幼互动:

  1、观察有关电磁炉、太阳炉的录像。

  2、讨论电磁炉、太阳炉的好处。

  3、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希望有什么样的炉具,通过讲述、绘画、制作的方式表达出来。

  幼儿表现:大多数幼儿能说出自己的想象,但不会用绘画及制作的方式表达。

  教育反思:

  对于用绘画及制作的方式,幼儿所划出的都是幼儿所能理解的,并不是成人眼中的表现形式,但幼儿却能用语言表述自己所画的内容,及形式。因此教师并不能否定幼儿的表现,要结合幼儿语言的表述看画,给于肯定及鼓励。

  思维接力棒:

  在古代原始部落时代,人们开始时使用雷电击中树木而产生的火种。慢慢的人们开始钻木取火,现在人们更加方便了,可以控制火、并调节火的大小。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幼儿用各种各样的立体物(积木、纸盒、酸奶盒)粘在动物卡片后面,使“小动物”能在建构区站起来。但这样特别占地,积木搭建的地方就小多了。怎么办呢?我想如果不用这些占地的立体物做支撑,想办法让幼儿画的动物卡片立起来,就解决了空间拥挤的问题了。而且让“动物卡片立起来”,内涵关键经验——支撑、平衡,很具有探究性。我们班幼儿做过立体相框,是有一定经验,所以我想引导幼儿使用纸制品来做动物卡片的支架,既丰富了建筑区的材料,又解决了空问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探究使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大胆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使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想,大胆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
  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难点: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教师:在这个大森林里,小动物很想站起来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盘里的这些纸材料,你能有什么办法让动物站起来?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场景一: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场景二: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场景三: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4、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个人反思:
  1、本次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主要内容:
  1、教师巧妙的支持促进幼儿发展。表面上看,老师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并不是很多,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这个活动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儿在尝试让小动物站起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原有经验。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干涉幼儿,而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引导一名幼儿发现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后幼儿自己来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2、活动源于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这个活动的来源,不是教师人为的我要上什么课,就创设或编一个情境,黄老师进行的这个活动就在解决和幼儿一起丰富建筑区中出现的问题,是班级活动的需要,是区域游戏的需要。
  3、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老师对幼儿经验方面的准备是隐性的,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让幼儿说出怎样才能把小动物立起来,但在环境中展示的立体相框、之前用各种盒子支撑的纸动物,已经为幼儿积累了经验。这一次幼儿将日常习得的经验都运用了出来,所以才探究出这么多方法来。
  4、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特别突出,严锦宽的坚持性、豆豆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幼儿在自己进行一个方法后的互相学习……幼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连教师都没有想到。这都是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任务、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综合评析:
  根据《纲要》精神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日常的建筑区游戏中的问题。活动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突出,材料的提供有效支持幼儿完成任务,并为幼儿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老师在活动中的观察和分析适宜,以启发提问支持、鼓励幼儿独立解决
  遇到的问题,指导语言非常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孩子探究的支持者”的教育观念。
  在黄老师的活动设计思路中,体现了问题意识,在小组教研的讨论中,也体现着教师的问题意识。其中徐老师的一个问题“老师引导幼儿说一共有几种方法时,幼儿并没有太多的回馈,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引导着教师从关注活动的成功一面转而进一步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调动集体的智慧梳理思路,延伸活动,也使得本次研讨活动更有深度和实效。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教案04-15

中班教案(经典)07-21

(经典)中班教案07-20

中班教案07-20

中班的教案04-06

中班教案02-11

中班教案[经典]07-24

(经典)中班教案07-25

中班教案[精选]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