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2 12:17:2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汇编[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

  2、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二、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三、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四、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 教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

  (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五、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

  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六、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内容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在阅读、观赏的基础上,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体验手影游戏的愉悦情绪;

  2、动手探索影子形成的科学现象,初步了解影子在民间艺术中的运用;

  3、大胆发挥想象,创造有趣的影子。

  活动准备:

  1、 台灯、手电筒、应急灯若干 布3-4块

  2、 手影及镂空图片、树干、书本等若干,

  3、 音乐片段

  活动过程:

  1、以教师自编的手影故事引题

  2、与幼儿共同讨论手影形成的科学原理

  a、 刚才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变出来的?(小动物是手的影子变出来的)

  b、那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小结:影子的形成是东西挡住了光就形成影子,如果我们把灯关了,看看还有没有影子,所以影子的形成需要光的帮助。

  3、自由探索,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尝试手影游戏

  a、提供各种工具及图片,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尝试影子游戏

  b、边玩边交流探索发现影子的科学想象

  4、集中幼儿共同讨论,交流总结

  a、你发现了什么?

  b、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影子(借助图片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5、播放《皮影戏》片段,欣赏影子在民间艺术中的运用,加深对影子的了解

  师:我们的民间艺人根据影子的现象发明了皮影戏,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6、与幼儿共同跟着音乐表演影子,结束游戏

  活动延伸:

  1、剪画影子,表演影子

  2、制作并表演皮影戏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有意识地注意妈妈的特征,能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描述妈妈的典型特征。

  2、初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与家人走失以后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PPT。

  2、收集妈妈背影的`照片。

  三、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故事

  1、菲菲和妈妈到公园里去玩,结果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谁来帮助菲菲找?菲菲找到了妈妈吗?

  (二)分段理解故事

  1、边看PPT边提问:

  (1)菲菲怎么会把妈妈弄丢的?她是怎么做的?丢了妈妈的菲菲心里会怎么样?

  (2)警察叔叔来帮菲菲找妈妈,假山前的哪个人是菲菲的妈妈吗?为什么不是?

  (3)出示图片三:菲菲的妈妈的头发是怎么样的?菲菲最喜欢妈妈什么?

  (4)出示图片四:菲菲在哪里找到了妈妈?他看见妈妈是怎么做的?(扑向妈妈的怀抱)。幼儿可以学一学其动作。

  2、找到了妈妈,菲菲应该对妈妈说些什么?

  3、议议:如果你走丢了该怎么办?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办法。

  (三)生活经验交流

  1、说说自己妈妈的样子,最喜欢妈妈的什么?你有把妈妈弄丢的时候吗?在哪儿?后来是怎么找到的?

  2、每天放学的时候,你有把接你回家的人弄丢吗?

  (四)游戏:

  猜妈妈背影出示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谁的妈妈背影?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名称

  独特的指纹

  二、活动年龄班

  大班上学期

  三、活动由来

  (一)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

  1、"儿童的科学"是一种有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使幼儿通过观察获得的有关事物和现象的具体、个别的经验。它是直接的、具体的、具有描述性的,而不是间接地、抽象的、解释性的。所以,我设计了这个观察类的科学活动设计。

  2、"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幼儿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不断改变,当这些直接的、间接地经验与幼儿已有的经验不一致时,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同化、整合就导致了幼儿认识的改变。

  3、"儿童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儿童的科学带有主观性的色彩,儿童不能可观的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而往往从主观的意愿出发。正如皮亚杰说过的,游戏是"儿童所选择的使自己相信的现实"。儿童常常在这个假象的情景中观察着现实、探索着科学。

  (二)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科学学习目标和内容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在探究中与他人合作。我设计的此活动就是想要儿童在观察中发现、分析指纹的独特,并能与伙伴进行合作交流,体验到在探索中有所发现的喜悦。

  2、《纲要》在科学领域的内容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指纹这个事物是每个小朋友都熟悉的,也很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比较好开展活动。

  3、《纲要》还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独特的指纹这个活动会为幼儿提供指纹图片,指纹画,指纹的家的指示牌等等材料,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分享交流。

  4、《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包括: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指纹的这个活动正是想实现这几个目标。

  (三)个人了解的情况

  在暑假时参加的补习班中,有许多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发现在一次用染料涂色的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的大拇指上沾上了颜料,印到了画纸上。同组的小朋友发现了,都来印自己指纹,他们发现,怎么有的指纹形状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的,于是跑过来问我。《纲要》中提出:"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在这个活动中,认识指纹、了解指纹。这个活动正是在幼儿充满兴趣的探索中得来的。

  四、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指纹,了解其外形特点及三种类型,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观察比较指纹,并能分辨不同类型。

  3、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仔细观察,体验发现的快乐。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五、活动准备

  1、物质环境及材料准备:指纹画一张、指纹类型PPT、警察破案短片、观察记录卡片、指纹的家指示牌、指纹身份证卡片、印泥、抹布。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六、活动基本环节

  (一)活动导入:教师带领幼儿欣赏指纹画,引导幼儿发现指纹。

  -直接出示指纹画,让幼儿观察,提问:这些画和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用手指印的)

  -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在哪里?看一看,是每一个手指上都有的吗?像什么?

  (二)活动过程

  1、了解指纹的类型,观察自己的指纹。(实现活动目标1)

  (1)看一看和旁边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看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指纹)

  总结: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2)我们现在知道了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人们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指纹PPT)小朋友们看,第一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二种叫蹄型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马蹄;第三种叫涡型吻,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现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卡片,小朋友要仔细看看自己的指纹,把每一种类型的个数写在卡片上。(考虑他们可能不识字,卡片上有三种指纹形状的图案,这个环节老师可参与到小朋友中与他们共同观察。)

  2、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指纹类型的认识(实现活动目标二和目标三)

  -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不同的指纹长什么样子,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指纹的家"。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蛋是幼儿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好教材。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与蛋宝宝做游戏——发现蛋的特点——找出鸡蛋和鹌鹑蛋的异同点——尝蛋的活动,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

  2、知道鸡蛋和鹌鹑蛋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鸡蛋、鹌鹑蛋若干,母鸡和鹌鹑图片各一幅,小花若干

  活动进程:

  一、寻找蛋宝宝并与蛋宝宝做游戏。

  二、知道鸡蛋和鹌鹑蛋的`外形特征。

  提问:刚才是怎样与蛋宝宝做游戏?

  蛋宝宝为什么可以滚动?搓蛋宝宝时有什么感觉?它们的妈妈是谁?

  三、游戏:给蛋宝宝送红花

  提问:你喜欢哪一种蛋宝宝?为什么?

  四、找出鸡蛋与鹌鹑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提问:鸡蛋与鹌鹑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结:鸡蛋与鹌鹑蛋的相同之处:都有蛋黄和蛋白、蛋壳,都是椭圆形,都有营养,都可以进行孵化。

  鸡蛋与鹌鹑蛋的不同之处:大小不同,蛋壳上的花纹不同,妈妈不同,孵化出来的宝宝不同。

  五、自己剥蛋壳并品尝蛋宝宝。

  延伸活动:区分熟蛋和生蛋。

  活动反思:

  蛋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小朋友们很熟悉它。但大部分幼儿不了解蛋的名称及结构特征,所以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蛋,我设计了此次观察认知型的科学活动。并让大大小小的蛋宝宝来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兴趣。我将活动的重点定位知道几种常见的蛋宝宝的名称,知道蛋有大小、外壳颜色之分;难点是如何让孩子发现不同的蛋有相同的结构。

  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比蛋(认识不同的蛋)——打蛋(了解生蛋及熟蛋的内部结构)——吃蛋(激发幼儿爱吃蛋的情感)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来认识蛋宝宝。整个活动,孩子们的探索愿望还是很强烈的。活动后,我们预引导幼儿了解更多会下蛋的动物,加深他们对事物的探索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春夏季是易发病的季节,也是容易感染细菌的季节。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因势利导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今年,出现了手足口疾病,而且情况非常严重,如何对幼儿进行爱清洁,讲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对防范疾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爱清洁的活动,如:有趣的肥皂、洗手、漱口等活动。《有趣的肥皂》这节活动是通过让幼儿玩一玩、摸一摸、做一做等方法,让幼儿了解肥皂的外形特征及它的用途,并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洗手的方法。在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用肥皂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2、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肥皂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活动准备]各式各样的肥皂及肥皂盒若干;各种旧玩具、旧手绢等;吹泡泡玩具瓶(与幼儿人数相等);“我爱洗澡”音乐及磁带、录音机;盛玩具的`小筐若干;干净毛巾(与幼儿人数相等)、盛水的大水盆六个,小方布一块,剪好的小红星若干。

  [活动过程]

  1、《我爱洗澡》音乐,老师与幼儿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1)老师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2)出示肥皂并请幼儿描述。(请幼儿自由发言)(3)出示多种多样的肥皂,让幼儿观摩。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肥皂形状、颜色、气味,并用手摸摸,说出感觉。(幼儿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2、幼儿自由玩肥皂、脏玩具等,老师引导幼儿寻找肥皂的小秘密。(幼儿在玩中发现肥皂的小秘密:用手搓能产生泡沫,能溶在水里、能使脏东西变干净……)。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老师适时奖励。

  3、引导幼儿正确用肥皂洗手,教育幼儿讲卫生。

  老师:孩子们,谁来告诉我你平时是怎么样洗手的?幼儿讲述自己洗手的方法。老师:“想想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小手洗的更干净?”(与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4、幼儿自由吹泡泡,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把各种玩具用清水冲洗干净

  [活动点评]此次活动幼儿对“玩肥皂”极感兴趣,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了肥皂好多小秘密,能溶在水里,有的有香味,有的有药味,搓在手上会起很多的小泡沫,能除菌……玩玩乐乐中了解了肥皂的用途,并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用肥皂洗手。活动过程中发现:

  (1)个别幼儿只顾玩玩具而忽视了探索肥皂的小秘密,对此,教老师应适时引导;

  (2)用肥皂洗塑料玩具不太合适。其次,活动中,要引导幼儿尽量不要把水弄到衣服上,洒到地面上,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附儿歌:洗手歌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上肥皂搓呀搓,清清水里洗呀洗,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净。

科学教案 篇8

  【单元分析】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教学中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蜡烛能燃烧多久,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第一课主要安排两个探究活动,蜡烛在杯子里熄灭上节课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计算蜡烛在杯内燃烧的时间有多长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着重于数据的处理上。探究活动二:分别在2个杯子和1个杯子中,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教学的拓展安排2个小实验,在钟罩里,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会怎样?如何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呢?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这一课的学习,并为第2课时作铺垫。

  【课时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4、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

  5、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

  2、教学对象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实验器材】学生: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教师用:棋子若干、玻璃钟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思路: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二、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教学思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一),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学思路: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教学思路: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教学思路: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教学思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三、课外拓展、教学铺垫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教学思路: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教学思路: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范文06-19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精品科学教案09-30

关于科学教案07-24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科学教案模板03-25

关于科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