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时间:2023-06-26 12:33:05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中班教案范文集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中班教案范文集合8篇

中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⑴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⑵“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

中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学会比较物体的粗细,并能正确表述比较结果。

  2.能从细到粗给物体排序,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粗细不同的旺仔牛仔罐、吸管、积木、香肠、记号笔、蜡烛等数量若干;课件ppt;幼儿操作材料。

  三、活动过程:

  1.探索发现粗细。

  (1)玩一玩,发现粗细。

  师:今天,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都有些什么?等会儿请你们去看一看、摸一摸,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2)讨论,引导幼儿交流分享。

  师:现在,谁愿意来告诉我,你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小结。

  师小结:哦,你们都发现了,这些东西有的粗,有的细。要知道是粗还是细除了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动手插一插、叠一叠、比一比。你们都很棒!那到底什么东西粗什么东西细呢?我们一起来比比看。

  2.比较判断粗细。

  (1)比较物体粗细,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①教师先出示不同粗细的红色和绿色积木进行比较。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块红色的积木,你认为它是粗的还是细的呢?我们请绿色的积木来帮帮忙,和它比一比。

  ②继续出示蓝色的积木和绿色的积木进行比较,知道粗细的相对性。

  师:咦,为什么刚才和绿色的积木比,是红色的积木粗,现在和蓝色的积木比,红色的'积木就变细了呢?谁知道为什么?可以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讨论讨论。

  (2)比较三个物体的粗细,找出最粗和最细。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块积木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认为哪块最粗,哪块最细呢?

  (3)小结。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比较粗细的三个秘密。第一,最少要有两样东西才能比较粗和细,单独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的;第二,和不同粗细的物体比,结果是不一样,粗和细是相对的;第三,三种以上的物体比较粗细,能比出最粗的和最细的。

  3.粗细差异排序。

  教师出示ppt课件。

  (1)引导幼儿认识从细到粗排序标记图。

  师:小朋友们,小眼睛看到这里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请你想一想它代表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队。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

  师:请你们每个人拿四种材料按照从细到粗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也可以两个人一起合作哦。现在请你们轻轻地走到材料边上去排一排。

  个别提问。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吗?你先怎么做?

  (3)师幼共同小结从细到粗排队的方法。

  教师边说边操作ppt课件。

  小结:第一种方法是先找出4个圆柱体当中最细的放在最左边,然后找出最粗的放在最右边,再把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按顺序排好队。第二种方法是先找出最细的排第一;再找出最细的排第二;依次只用这种方法。

  4.分组操作活动。

  师:“我为你们准备了四种材料,一起来看看。”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

  材料1:找出每组图中细的物品,并在底下的方格里打“√”

  材料2:找出每组图中最粗和最细的物体,分别在它们下面的圆圈里涂上红色和绿色。

  材料3:提供三种粗细不同的吸管,从细到粗排排队。

  材料4:提供橡皮泥让幼儿搓出三条不同粗细的“面条”并能从细到粗排序。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你们搬起小椅子,轻轻地坐到你喜欢的材料边上,去比一比,排一排。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进行粗细排序。

  重点指导幼儿进行粗细排序。

  5.幼儿自由结束活动。

  师:比较完粗细的小朋友可以去喝喝水,上上厕所。小朋友们再见!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手指与数相对应,发展幼儿的手指动作。

  2、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人手一套小手玩具,数字卡(1-5)每人一组。

  活动过程:

  一、体验小手会说话

  1、谜语引出小手:十个小兄弟,天天在一起,有高又有矮,干活真卖力。

  2、说说自己的手,你们的小手有什么本领?

  3、体验小手会说话。

  4、小结:手势可以说……

  二、跟小手玩具学说话

  1、玩一玩,学一学

  1)喜欢吗?有什么颜色?

  2)伸着的手指表示什么意思?跟它学一学

  3)2、3、4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2、找一找,想一想

  1)小手玩具上的洞洞和手指的`秘密。

  2)小手玩具上数字和手指的关系,排一排。

  3)没有洞洞和数字的是不是代表其他意思呢?

  三、跟小手玩具做游戏

  1、讨论小手

  还可以表示几?

  2、如果幼儿说出可以表示的其它数字,引导幼儿讨论还可以怎样表示?

  四、结束

  1、小结:小手的本领真大,除了表示我们提到的数以外,还可以表示其它的数,你们还可以继续试,有新的发现时再来告诉大家。

  2、用小手相互说再见。

中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中班小朋友特别喜欢帮雪花片积木排队,结合中班数学领域的活动目标,我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排序的事物,使幼儿感受到规律排序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有规律的排列彩旗。感受不同排列的形式美。

  2.能专心的进行操作,并坚持完成作业。

  活动准备

  1.教具:绳子、透明胶、剪刀。

  2.学具:第一、二组分别提供事先穿好一部分的彩链(由不同形状的图形片与毛线组成),其排列规律为ABAB和ABBABB。提供给幼儿的图形片应根据教师提供的半范例而定。第三、四组提供大小相同的红、黄、蓝三色彩旗,毛线。第五、六、七组提供三种大小不同的红色彩旗和毛线。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布置活动时的方法。

  (1)教师出示材料。

  教师用语:新年就要到了,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想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打扮我们的活动室,请小朋友看看都有些什么材料?用这些材料怎样打扮活动室呢?

  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材料穿成彩链挂在我们的活动室内,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穿才能做到既有须有好看呢?你们有什么样的方法?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教师介绍制作的方法。

  (1)第一、二组:这两组彩链穿了一半,请小朋友们帮忙按照前面穿的规律接着往下穿。

  (2)第三、四组:这里有不同颜色的彩旗和毛线,请小朋友想想,怎样能穿出一串有规律的彩链?

  (3)第五、六组:这里有大小不同的'彩旗和毛线,怎样才能穿出一串有规律的彩链?

  3.幼儿操作——制作彩链。

  1.简单介绍操作内容。

  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师:看!这是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操作材料(红、蓝绿长条纸;大小不同的气球图形片;长方形和椭圆形灯笼图片;高矮不同的长颈鹿图片)请你们把长条纸按照颜色规律做成一个长长地拉环;把这些图形片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贴到彩条上面,这样做出来的彩链才既美观又有序。

  师:先制作好的小朋友可以跟客人老师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幼儿小组操作。

  4.展示幼儿制作的成果。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材料相同但排列规律不同的彩链,共同归纳制作彩链的不同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对没能按照规律制作彩链的幼儿提出意见,并请个别幼儿进行修改。

  5.活动评价

  互相观赏,评价个别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教师:谁愿意上来讲讲你是怎么制作彩链的?是按照什么规律制作的呢?(评价颜色、形状、大小、高矮排序各一种)

  教师:小朋友制作的彩链可真漂亮,等老师把它们连接到一起后我们一起悬挂起来,好吗?小刚刚你们每人只操作了一种材料,老师把一些操作材料投放到我们的益智区,请你有机会也去尝试一下不同的操作材料。

  6.师幼布置活动室。

  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并引导幼儿欣赏打扮后的美丽的活动室。

  教师用语:这么多彩链怎么挂?挂在哪里好?

  活动延伸:

  领域渗透:结合圣诞节的主题活动带幼儿用制作好的彩链装饰活动室。

  区角活动:将多余的操作材料投放到益智区让幼儿尝试各种排序方法。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打扮活动室》,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总结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规律进行操作活动,整个活动以打扮活动室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兔妈妈和兔宝宝做的彩链是有规律的,并引导他们发现大小、颜色、形状、高矮的不同规律,通过鲜明的小动物及各种图形特征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动手操作亲自制作彩链,并以过圣诞节了小动物要来做客激起幼儿的操作兴趣,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最后一个环节则是点评,请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彩链,总之这节课根据我抓住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以引导启发为主导,引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规律,排序可以按颜色、形大小、高矮等多种规律排序。由易到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同时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肯定幼儿的表现并给与幼儿相应的奖励。

中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本课把音乐、体育、数学三科教学溶为一体。利用学科整合,让孩子在一节课中学到多学科的知识。创设《蚂蚁搬豆》的情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找豆”的情境复习了歌曲,通过“搬豆”的情境进行了体育游戏,通过“分豆”的情景学习了分类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区分红黄两种颜色,并进行分类。

  2、能够两人抬球向前走。

  3、萌发喜爱小蚂蚁的情感,体验与伙伴合作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蚂蚁妈妈的头饰一个、小蚂蚁头饰人一个、红黄两种颜色的皮球(与幼儿人数相等),用大纸盒做成的红黄两种颜色的洞口。

  [活动过程]

  一、找豆

  1、教师带着蚂蚁头饰以蚂蚁妈妈的身份出现

  “宝宝们,今天天气真好,妈妈带你们到外面去找豆吃好吗?”(好)

  2、“我们一起唱着歌去吧!”

  配课老师弹琴,教师引导幼儿便唱歌边表演,两到三遍。唱完一遍时,教师可以说:“我们到这边来看看有没有豆。”

  二、搬豆

  1、“宝宝们,你们看前面有很多豆!”“你们高兴吗?”(高兴)

  “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豆运回洞里去?”(想)

  “可是这些豆非常大,我们一个人拿不动。这可怎么办?快想想办法吧!”(抬着一起走)

  2、师讲解游戏规则

  请你去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人拉手走到豆跟前,然后抬起豆,抬到洞口来。

  “两个人拉手站好了。好朋友一对一对排好,我们要有秩序的'运豆,要不然会堵死洞口的。”

  3、教师引导幼儿游戏

  运完豆的“蚂蚁”给其他“小蚂蚁”加油。

  三、分豆。

  1、“宝宝们,你们看,我们运回的这些豆有什么颜色的?”(红色的,黄色的)

  2、“你们能不能帮妈妈把红豆和黄豆分别放进两个洞里,这样还方便储藏?”(能)

  3、引导幼儿把红豆和黄豆分别放进红黄颜色的洞里。

  “请你去找你的好朋友一起放豆吧!”

  四、教师小结

  “宝宝们,红豆和黄豆的味道好极了,你们想吃吗?”(想吃)

  “请你去洗洗手,妈妈一会儿,就给你们煮好了!”

  [活动延伸]

  教师将提前煮好的红豆和黄豆分给幼儿品尝,并说一说红豆和黄豆的味道。

  幼儿说一说自己还吃过哪些豆?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皮肤的作用,知道保护它们的卫生常识和正确方法。

  2、对探究人体奥秘很感兴趣。

  3、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4、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建议:

  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人体模型、X光片,《知识百科》音像资料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皮肤。

  (1)幼儿互相观察,看看身体的哪些地方有皮肤。

  (2)幼儿在放大镜、显微镜下观察皮肤,看看皮肤上有什么(有纹路、毛孔、汗毛等)。

  (3)幼儿摸摸自己的皮肤,说说有什么感受。

  (4)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皮肤的用处。

  (1)提供冰水、热水、绒毛玩具、砂纸、绸布、海绵、钢丝球等材料,让幼儿逐一触摸或用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感觉材料的冷热、粗糙、光滑、软硬等特性。

  (2)请当医生的家长结合图片及具体事例,向幼儿介绍皮肤保护人体的重要性。

  三、保护皮肤

  (1)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皮肤的正确方法:经常进行户外锻炼,保持皮肤的清洁,使用适宜的护肤品,防止皮肤冻、裂伤及损伤,皮肤受伤或被蚊虫叮咬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

  四、活动延伸

  (2)与家长比一比,看看自己的皮肤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皮肤就像一件合身的'衣服,穿在我们身体的外面,保护着我们的身体。它能感觉出冷、热、疼、痛,感觉出物体的软硬、光滑、粗糙。有了这些感觉,我们就能保护好身体不受伤害,如很烫的东西我们就不去碰它。皮肤上有小毛孔和汗毛,能调节人体体温,天热时,毛孔张天,帮助身体排汗、散热;开冷时,毛孔收缩,不让冷空气进入体内。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1、感知4、5的数量

  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引导幼儿看图说说:草地上有什么?它们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引导幼儿将小兔和萝卜一一对应地排队,用手指点数的方法验证出小兔多,萝卜少。

  2、用添上一和去一的方法使两组物体数量相等

  教师引导:这里的小兔有多少?萝卜有多少?5只兔子比4个萝卜多多少?5只兔子比4个萝卜多几,4个萝卜比5只兔子少几呢?怎样使它们一样多?幼儿讨论并上来尝试摆一摆,最后,大家讨论。启发幼儿用添一个萝卜或者去一只兔子的方法,使兔子和萝卜的数量相等。

  学习寻找中心数量。4、5、6中5为中心数。

  3、幼儿操作

  两组物体的比较。

  请幼儿拿出四个红、五个绿积木,排一排,发现什么?怎样使它们相等?

  拿出六个黄积木,发现什么?寻找中心数量,获得相等的方法。

  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数量,找出一样多的实物并打“√”。

  观察红旗和园点的数量,要求幼儿画出比4、5少圆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形和圆点的排列,请你依样接画。

  观察实物数量,请你用添一和去一的方法使三组数量相等。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幼儿对数量有一定的概念,能讲出数的.总量,但对两组物体的比较缺乏衔接性、统一性,因而设计这一个活动,通过比较获得数量的概念,真实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5以内相邻两数的关系。2、能用添上一和去一的方法使两组物体数量相等。3、在活动中能倾听同伴的发言。

  重点: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找出使它们相等的方法。

  难点:比较三组物体的数量,找出中心组。

  活动准备:1、教具:动物卡片(小兔5只,萝卜4个)2、学具:幼儿用书,铅笔,人手一筐积木:六个红、六个绿、六个黄

  反思:

  在幼儿的活动中,对两组数量的比较容易学会,能用两种方法,而对三组数量的物体的比较难得多,在寻找中心数量时,困难一些。因为对幼儿来说,要使数量相等,他们不会用去一或添一个数量少的办法,往往会出现添很多个物体,所以在用这个办法时较困难,需要通过反复的操作才能学会这种方法。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能把自己对小蝌蚪变青蛙过程的猜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喜爱青蛙,初步具有保护青蛙的意识。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是人类的朋友。

  2、小蝌蚪变青蛙的VCD一张,《小鱼与水草》录音带一盒。

  3、记录卡片每人一张,彩色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介绍记录卡片

  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生物角里有很多的小蝌蚪,大家是不是经常去看它们、照顾它们啊?小蝌蚪长大会变成什么?)

  介绍记录卡片:(小朋友们有的通过观察生物角的小蝌蚪,有的听爸爸妈妈说,自己心里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都有了想法,下面请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猜想的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画下来。)

  出示卡片:(老师已经给小蝌蚪画好了“家”,我们数一下,小蝌蚪有几个家)

  手从左到右指着框框(对,共有5个“家”)(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变成青蛙很快,觉得3步或4步就够了,没关系的,小蝌蚪的家可以空出来,你认为要几步就画在几个框框里。还有有的小朋友可能不会画完整的青蛙,那画个青蛙的头表示,只要你自己知道图画代表的意思就可以了,画地不好没关系。在卡片的下面写上学号,不会写的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

  提要求(小朋友在画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画,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起立,拿起小椅子,轻轻地坐到位置上。)

  2、幼儿在记录卡片上完成猜想过程(这里基本不进行指导,只鼓励幼儿把这个过程完成)

  3、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选两张错误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

  选一张正确的卡片,请完成该张作品的小朋友讲一下。(后来此步骤没完成)

  在小朋友讲自己的猜想时不进行“对与错”的评断。

  组织讨论(有的小朋友认为小蝌蚪是先长出前腿再长出后腿,有的小朋友认为青蛙一下子就长出了四条腿。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现在请小朋友想个办法来说明你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教师引导小朋友回忆过去的观察经验,解决本次活动认知上的难点——小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后腿,还是四条腿一下子就长出来了。(我们生物角的小蝌蚪是不是都一样的?有没有小朋友看到过只长了两条腿的小蝌蚪?请看到过的小朋友讲一下长两条腿的小蝌蚪长的是前腿还是后腿。)

  在顺利解决此难题的基础上让小朋友认识到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表扬观察仔细的小朋友,提出观察别的东西时也要仔细的要求)。

  4、播放VCD,给予幼儿感性和完整的经验(有的小朋友因为没有看到长两个后腿的小蝌蚪,可能还不太相信老师讲的。那我们来看一下VCD,看看从青蛙妈妈产下卵开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5、总结,提升经验,并激发他们爱护青蛙的意识。

  总结(我们看了VCD,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不是更清楚了。小朋友可以轻轻跟老师一块讲一下,“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青蛙。)

  提升经验(青蛙喜欢吃什么?青蛙是益虫吗?我们经常在市场上看到有人在卖青蛙,这样做对不对的?请小朋友帮助青蛙和农民伯伯想个办法,怎样保护青蛙?)

  6、游戏:蝌蚪宝宝变青蛙

  放背景音乐,教师说:“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产下了一个又一个蛙卵。”(教师轻轻碰一下幼儿的头,示意碰到头的幼儿蹲下变成蛙卵)。

  师说:“天气缓和了,蛙卵动起来了,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游地好开心啊!”(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双手环胸学小蝌蚪游泳的样子)。

  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后腿。(教师和幼儿两腿向后踢)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地更开心了。”(教师带领幼儿学长出后腿的小蝌蚪游)

  师说:“小蝌蚪长出了前腿。”(教师和幼儿伸双臂)四个腿都长齐了的小蝌蚪常常到陆地上去找食物吃。”(学小青蛙抓虫子吃)

  师说:“尾巴慢慢变短了(用手假装尾巴越来越短)终于长成了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呱。”(教师带领幼儿学蛙跳)

  师说:“小青蛙,来,跟着青蛙妈妈到田野里去捉害虫吃。”(教师带领幼儿蛙跳着离开教室自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教案04-15

中班的教案04-06

中班教案02-11

中班幼儿教案02-10

中班立春教案02-11

中班环保教案02-11

中班教案《春雨》02-07

关于中班教案02-07

春天教案中班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