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作文>体裁作文> 说明文复习教案

说明文复习教案

时间:2023-12-07 11:40:21 体裁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说明文复习教案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特别是应用极广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法的介绍事物、解释事物的文体。要求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如定义、分类、举例、数据、图表等。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明文复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明文复习教案

说明文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写说明文的基本能力,说明文写作指导。(形式:列提纲、写作、修改)

  教学重点:

  写作

  教学难点:

  写作

  教具:

  胶片(1张)

  教学设想:

  前面教师与学生共同、系统地学习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并且学生进行了片断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写说明文方面有所进步,为了趁热打铁,提高基本的能力,我准备在此再进行一次大作文指导。

  其基本步骤是:

  (1)讲述片断作文的缺点,引入新课。

  (2)出示作文题目,《我们的教室》,并分组讨论"我们的教室"应向读者介绍的内容。

  (3)写作。

  (4)交换修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次片断作文,导入新课:

  优点:

  (1)基本上合符了说明文的要求,不再象过去一样写成记叙文。

  (2)并且能够综合地运用几种说明方法。

  缺点:

  (1)介绍事物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2)缺乏条理性。

  (3)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过多地叙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给人留下了似乎在介绍两件事的.感觉。

  二、出示题目

  出示练习题目:《我们的教室》

  三、让学生尝试着列提纲,其中提纲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1.你想介绍我们教室的哪些方面。

  2.在介绍教室的各个部分时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3.按照怎样的顺序。

  四、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纲,给学生作写作提示:

  教师应强调以下几点:(要求幻灯显示)

  1.关键是要说明其整体上的特征。包括形状上、结构上的特征。

  2.建筑物占有空间,其构造的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介绍整体特征后,要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有序地展开说明,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

  五、练习。

  调整提纲,并进行写作练习。

说明文复习教案2

  目标:

  1、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规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金点巧指: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落

  (1)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中心句和说明的内容。

  (2)方法:如果有中心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同时注意说明文段中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再表述。

  (1)过程:a、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b、合理地整理、组合概括信息;c、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2)“重要信息”具体指:

  a、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内容;b、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映作者态度主张的内容;

  c、表述新信息的内容(新发现、新概念、新进展);d、对新发现、新概念等新的知识进行解说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一系列文章,这些课文属于什么体裁?(生答说明文)语文中考时,说明文很有可能成为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江山。今天我们就来做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

  二、回顾说明文基础知识

  先由学生归纳发言,再总结

  1、说明文的概念;2、说明文的分类;3、说明顺序;4、说明文的结构方式;5、说明方法;6、说明文语言特点

  三、说明文常见考点

  1、说明内容(对象)的整体理解,主要信息的提炼概括。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和把握。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别与分析。

  5、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的把握,对关键词、句的辨析。

  6、对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阐述与解说。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8、对文章中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等。

  四、重难点突破

  (一)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1、温故知新

  例如:已学《苏州园林》一文中,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

  2、方法归纳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

  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事理性说明文可以指出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__的__

  3、真题演练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恩施民居——————吊脚楼》和《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这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分别什么?

说明文复习教案3

  一、复习目标:

  1、划分说明文层次,分析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概括层意。

  2、理清说明的顺序。

  3、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

  4、分析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体会说明文简洁、准确的语言特点。

  二、说明文阅读的相关知识点: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依说明语言、表达方式: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练习

  下面两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象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跑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

  (摹状貌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唐朝的张嘉贞说它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三)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列数据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

  (四)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的语言:

  从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加以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六)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

  2、递进式

  三、答题指导:

  (一)初读说明文,可以做哪些工作?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资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二)答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2、明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3、回答问题要简明得体,或者直接用原文中的话,或用简洁的话概括原文。不要脱离原文。

  中心句

  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四、布置作业:

  练习答案;

  1.说明淡水资源污染严重,英国科学家研究以小鱼虫治理水污染的情况。

  2.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无节制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或答: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各种化肥的使用,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

  3.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了湖中各种浮动藻类的过度繁殖,水色变绿、水质恶化,严重抑制了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4.举例子,以具体事实说明造成湖水富营养化的原因。

  5.我们应该使用无磷洗涤剂,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杜绝工业污水的排放,推广、采用污水处理技术,加大宣传力度等。

  6、.①海啸浪的波很长②周期较长③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④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等

  7、.举例子列数字说明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8、.不能去掉。用上这个词,说明海底地震并不是海啸产生的唯一原因。

  9、.类型发生地区逻辑

  五、复习反思:

说明文复习教案4

  复习目标:1、明确问题知识。

  2、熟练掌握解题技巧。

  复习重点难点:说明方法的准确辨析及作用的解答,语言的分析,

  知识拓展要和生活紧密联系

  复习流程:

  (一)学生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2009年河北省中考说明文阅读题。

  (二)学生根据答案分析自己的失分点。

  (三)教师根据试题引导分析

  (四)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归类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五)学生模拟训练。(教师精选习题)

  (六)教师根据个别学生答题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

  用心爱心专心

  复习反思: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爱心专心

说明文复习教案5

  一、说明文体知识

  1、什么叫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主要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语言,要求生动形象,并要有一定的感染力。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总的要求是用“说”的手段,达到“明”的目的。

  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结构

  ①总分式:又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多用于事物说明文。

  ②递进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

  ③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

  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制图表、引用等十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择相应的说明方法,并要搞清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7、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简明性。

  8、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①明确说明对象。②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③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④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⑤整体感知,把握中心。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二、阅读说明文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回答问题。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4)这座桥的特点是:

  (1)(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2)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3)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4)(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5)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6)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7)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8)(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开头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9)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10)(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11)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12)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13)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l、概括本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2、这段文字可分三个层次,请用‘‘//’线在下面标出。

  (1)(2)(3)(4)(5)(6)(7)(8)(9)(10)(11)(12)(13)(14)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文中引用张嘉贞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5、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赵州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

  (二)阅读《桥之美》,回答问题。

  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②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③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④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⑤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⑦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本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用“/”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

  3、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请各举一例。

  4、“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苏州园林》,回答问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4、请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四)阅读《故宫博物院》,回答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太和殿什么方面的内容?

  2、太和殿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按空间顺序介绍殿内的陈设雕饰的?

  4、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整篇介绍的重点?

  (五)阅读《说屏》,回答问题。

  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②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③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④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磁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作者除了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特点外,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

  2、仔细阅读第③段,说说要发挥屏在建筑美上的作用,应注意什么?

  3、仔细品渎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引用了古诗词,说说有什么作用。

  (六)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2)冰雪(溶化、熔化、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3)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4)不久,布谷乌也来了。(5)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6)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8)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9)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划、区域、地区)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4、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l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l、文中“活的仪器”是指第一段中的什么;画线句子中的“这里”指的是什么?

  2、这几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根据这几段内容,分析归纳出什么是物候学。

  (八)阅读《奇妙的克隆》,回答问题。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交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繁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作者认为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造福人类?

  3、选文第l、2段中的事例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谈克隆动物的好处?

  4、试从文中找出三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

  (九)阅读《生物入侵者》,回答问题。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鸟类,()鸟巢,()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l、将“偷袭”“捕食”“吞食”恰当填人文中的括号里,依次序应是?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3、文段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二)说明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⑿⑿‖⒀⒁

  3、

  (1)列数字,

  (2)打比方。

  4、赵州桥结构的奇特。

  5、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二)阅读《桥之美》

  1、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2、①②‖③④‖⑤‖⑥⑦第一层乌镇石桥的疏朗开阔,第二层江南石桥的刚柔相济,第三层长桥的史诗似的满足,第四层风雨桥的安闲自在。

  3、举例子: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打比方: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列数字: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4、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的环境已融为一体。

  (三)阅读《苏州园林》

  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2、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3、不能,“适当的位置”就是合适的地方,这表明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装上一面大镜子,这与实际相符合,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特点: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作用: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四)阅读《故宫博物院》

  1、太和殿的外观雄伟壮丽,内部装饰庄严绚丽。

  2、色彩鲜艳、雄伟壮丽、金碧辉煌。

  3、以大殿正中方台为中心,先说台上,后说背面,再说两旁,然后说殿顶,最后说梁枋间。

  4、因为紫禁城的中心,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又是故宫最大的殿,它是整个建筑群最具有代表性的。

  (五)阅读《说屏》

  1、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等。

  2、屏的大小因地制宜,造型色彩富有诗意,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诗意和韵味,突出了屏的文化内涵,强调屏很吸引人。

  4、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诗意和韵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六)阅读《大自然的语言》

  1、融化、区域。

  2、时间顺序。

  3、(1)“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准确生动描写了燕子活泼伶俐的身姿,渲染了春天欢快的气息。

  (2)“簌簌”准确真实形象地模拟了风吹叶落的声音,渲染了秋天肃杀的气息。4、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调,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四季风景图,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既引起读者的兴趣,又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下文做铺垫。

  (七)阅读《大自然的语言》

  1、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2、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3、“左右”“五六天”都是表示概数,不确定,这符合当时的记录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八)阅读《奇妙的克隆》

  1、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2、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挽救珍稀动物,延长人的寿命。

  3、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挽救珍稀动物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4、打比方: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举例子: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列数字: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

  (九)阅读《生物入侵者》

  1、捕食、偷食、吞食

  2、承上启下。

  3、列数字: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举例子: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打比方: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4、不能,去掉“几乎”后,句意与事实不符。

  徐少华

【说明文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虚词复习教案01-13

《圆的复习》教案02-19

《复习1》教案04-07

《整理与复习》教案02-26

期末复习教案08-25

课堂复习教案08-26

阅读复习教案06-22

《总复习》教案03-08

整理与复习教案03-18

短文复习教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