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故乡》 说课稿

《故乡》 说课稿

时间:2022-07-23 08:36: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故乡》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 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 说课稿

《故乡》 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故乡》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第三单元第14课,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本文通过写作者在回故乡接母亲和侄儿北上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童年伙伴闰土的着重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和思想对人性禁锢的批判,突出了作者对封建制度与思想的摒弃。本文通过倒叙的手法对主要人物闰土加以较为立体的形象塑造,并且在人物形象的转变体现了本文的中心主旨。因此我会将对于人物形象转变的原因分析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对于基本词汇的积累已经到达了熟练的程度,对于小说这种文体也不陌生了,但对小说中心主旨的理解仍存在难度,对于小说叙事方式的把握也要有方法上的归纳,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因此我将小说叙事方式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分别设计为授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是将学生从生活中带进文本的过程,因此,在此环节我会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请学生说说在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重复出现的元素有什么,互动几轮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到:鲁镇。在导入环节就加以互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方便抓住其注意力,引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回忆学过的鲁迅的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小说中的意义,学生应能较为迅速地回答出鲁镇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紧接着,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即本文的叙事顺序是怎样的,由此引导学生关注到“插叙”这个手法上来。通过这样的.流程,学生能够顺利分析出线索,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回顾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并使用这种方法快速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是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对于学习方法的示范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有效的回顾起少年闰土的内容,同时也对人物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巩固,这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紧接着,我会请学生通读课文,分组分析中年闰土的形象,经过互动和点评,学生会发现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形成了人格上的强烈反差,这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必经过程。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即为什么闰土会发生这样的转变,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会发现“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通过这一回合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到本文的中心主旨了。为了进一步突出主旨,我继续提出了如下的拓展问题: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离开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弃旧社会旧制度的民主科学的路,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地区,在本文中,鲁镇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离开鲁镇再不回来,代表着与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决裂。至此,我的三维目标均已达到。

  (四)小结作业

  在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按照板书进一步简述本课内容。并且以人物描写与主旨的关系作为作业,学生可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同时为下一课时人物描写语言的分析做了预习准备。

  七、说板书设计

《故乡》 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作者抓住杨梅的特点,进行细腻地描写,是一篇难度适宜的指导学生仿写水果的状物抒情记叙文。

  二、说教学目标

  尽管《我爱故乡的杨梅》只是一篇选读课文,但却是是一篇引导学生状物的好范文,可以把它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研读。课标提出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

  3、要求学生认识与理解“贪婪、吮吸”等9个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口语表达、朗读、审美、绘画等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难点是学习作者描写杨梅果形、色、味的方法,任选一种水果,抓住一个特点,进行仿写。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聚焦“杨梅”。

  1、导语:小朋友们,宁波镇海有一位乡土小说家叫王鲁彦,虽然离开故乡十几年,可是对故乡的杨梅却始终念念不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故乡,去看一看那里的杨梅。

  2、板书并齐读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创设这样的导语引出故乡的景物,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感情基调,营造出一种“眷恋家乡、热爱家乡”的氛围,借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思念之情。)

  (二)初步读文,解决生字词并初步理清文章脉络

  1、出示学习方法,明确目标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A、出示第一组词语认读,重点读好“婪、吮”。“贪婪”在字典中有两种意思,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这里的'贪婪并不是贬义词。接着让学生观察这组词语,总结出着四个词语是描写杨梅树的(板书:杨梅树)。

  B、出示第二组词语,认读并小结是描写杨梅果的(板书:杨梅果)。

  3、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三)自主阅读,提炼写法。

  (一)、自主读“描写杨梅树”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相关词语,关注“拟人”的写作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杨梅树:吮吸伸展欢笑)

  (二)、品读“描写杨梅果”的第3——5自然段,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自读课文3-5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的是杨梅果的哪个方面。(教师倾听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

  2、学习第三自然段,总结学法。

  (1)、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合作探究。

  (2)、这段话写了杨梅果的哪个方面?

  (3)、作者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呢?

  ①对比两段话,

  A:杨梅圆的,遍身生着小刺。

  B: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这一步的设计是用比较法来欣赏词句,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如何写具体”。有了比较,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同时让学生明白要观察入微,才能描写细致,才能表达真挚的情感。](相机板书样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①听老师范读,仿读。

  ②说说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③学生感情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这篇文章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精练简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仿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作者的喜爱杨梅热爱故乡的感情。诵读是学习本课的学习方法之一。]

  (5)、学法总结

  [总结了学法,让学生自学后两段有法可循。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性地学习。]

  3、学生自学“颜色、味道”两方面。

  (1)、自学其他两个方面,由各组进行汇报。(不完整的或是有说错的,让学生进行互相纠正。)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①汇报第四自然段(杨梅的颜色先写颜色的变化,接着写了变黑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汁水的颜色。)

  ②汇报第五自然段(味道方面,先写了味道的变化,又用小时候吃杨梅的故事来证实杨梅甜中带酸。)

  (三)回归第一自然段,点题。

  作者之所以能把如此细腻地描写杨梅,是因为他深爱这故乡的杨梅,更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乡。指导学生带着自豪、思念的语气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仿照课文,练习说话。

  1、教师小结写法,学生再次回顾。

  让一个学生说说作者的写法,然后教师小结:作者写《我爱故乡的杨梅》,先是介绍杨梅树,随后写杨梅果,按照季节、形状、颜色、味道四个方面来写,从中又穿插了跟这方面有关的经历和趣事,字字句句都表达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2、挑选一种水果,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同桌互说一个片段。

  要求学生抓住一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中的一个特点,同时不要忘记说一说与这种水果有关的经历或者趣事,先和同桌聊一聊。

  (在自主阅读,提炼了写法以后,也就是学生体验、理解了作者“眼看、手摸、嘴尝”的观察方法的基础上,我安排了“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自己喜爱的水果”这个环节,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总结了写法,让学生有章可循。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我选择了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水果,实现写法的迁移。)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抄本文的的好词好句。

  2、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江南的杨梅。

  3、喜欢朗读的你,可以配乐朗读。

  4、喜欢背诵的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喜欢上网的你,遨游互联网,搜索杨梅的资料。

  [课外实践活动采取了分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分层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空间,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六、说课件

  本堂课教学多媒体可见的使用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直观、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对杨梅的颜色变化及样子有了直观印象,建立了形象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利用课件,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节约了课堂时间。

《故乡》 说课稿3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

  解说教材是每个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深入的吃透教材,才能浅出的驾驭课堂。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故乡的小路》一课。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解说。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学音乐课本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时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过和故乡有关的语文课文和音乐作品,对于故乡的感情有了一定的感受,基本上能够理解歌曲所体现的情感。在乐理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所以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升记号音符的唱法还是初次接触,因而应把它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处理。

  三、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

  (二)课时目标

  本课是故乡这个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孩子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因此制定了本节课的课时目标是:

  1、能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深厚的感情。

  2、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乐曲的特点,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3、唱好二声部合唱,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在教学本课时,我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的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方法中体现:

  (1)审美体验价值

  (2)音乐中加强群体意识

  (3)变难为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分组合作、质疑探究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2、学法指导:在学生学习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设计创编,通过听唱、模唱学会演唱歌曲。

  五、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重点是用柔美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变拍子节奏,表现出歌曲优美的思乡情。在这个环节,我采取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学生想象美丽景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另外利用游戏的形式,将3/4与4/4变拍子节奏这一难点解决并消化,让它变成一个轻松的可以一笔带过的东西。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听三拍子和四拍子音乐进教室(《苹果丰收》、《我怎样长大》)边做律动边进教室,通过聆听感受三拍四拍子乐曲的节奏特点,并运用形体的动作增强学生对两种拍子的韵律印象。

  (设计意图:组织教学的设计目的是在为突破重难点做铺垫)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故乡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老师的故乡在农村,村口有一条弯

  弯的小路,它可不像城里的大马路,每天车水马龙,那里非常安静,每当我踏上那条小路,总会想起一首歌。(教师范唱)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式导入拉近师生距离,为学生引出故乡话题,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3、教学新歌

  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故乡的小路的歌曲,多媒体出示歌页(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1)演唱形式?(童声合唱)

  2)歌曲的情绪?(深情、激动的)

  3)创作者在歌曲中将表达怎样的回忆?(童年美好的回忆)(设计意图:这些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为歌曲的情感处理做铺垫)

  ②、再次聆听歌曲:

  请同学们听一遍录音,听一听这首歌曲有几个声部组成的?学生会回答两个声部,“那我们先来学习二声部”

  (设计意图: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提前突破了难点。在学习中采用模唱、乐理视唱的方式学习第二声部。)

  4、合作学唱:

  用视唱法学唱歌曲第一声部旋律。用“啦”字头代替歌词。通过聆听老师范唱和录音,学生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歌词填充法以及听唱法的教学方法学唱歌曲,学生就会很快的掌握。最后采取让他们分组接唱、分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从易到难,逐步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使学习效果更具有实效。

  5、突破重难点

  首先要突破的'是歌曲中的变拍子:

  教师规定一套表现三拍子和四拍子强弱规律的动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四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点手心。老师举起拍号卡,(3/4拍和4/4拍的)带领学生一边做动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让学生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创一套独具风格的动作,并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个环节主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最后,老师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重新收拢,集体进行变拍子的音乐游戏:背景音乐就用本节课的《故乡的小路》的伴奏音乐,学生边唱边律动。

  接着突破升记号的音准:

  弹奏歌曲第二乐句,并将变化音改动一次,让学生听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练唱,解决关健音也就是升半音的演唱。

  之后以儿歌的形式化繁为简是学生能形象的记住升记号的形状、位置及作用。儿歌是这样的:我的形状像口井,我的身上有弹性,音符在我右下站,音高马上升一半。

  最后突破两个声部的合唱:

  两个声部分别唱熟练后再进行合作,这个环节要告诉学生要领,边唱自己的声部,边听别人的声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声音融入集体,两个声部才能融合到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儿歌和小组之间合作的形式,便于学生掌握升记号的唱法和变拍子的应用)

  6、情感的处理

  这个环节用体验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情感,多媒体的应用在这一环节发挥的淋漓尽致,优美的故乡美景图片配以《故乡的小路》的伴奏音乐,把学生再次带回美丽的家乡。

  最后按处理将歌曲完整的带有情感的演唱。

  7、拓展与提升

  师总结: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到何方,思乡的旋律将永远萦绕在我们的身旁。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家是最能触动他们心弦的旋律,每每想到自己的祖国,那首被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境。让我们用最美妙的音乐,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祝福,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共同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能让学生认识到有了大家才有了小家,祖国的安定繁荣是我们安居乐业的基础和保障。)

  七、结束语:

  教材处理的最高境界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深入钻研教材,研习教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上分析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有不到之处敬请评委和同仁指正。谢谢大家!

《故乡》 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我爱故乡的酸枣树》是语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酸枣树的描写,赞美了故乡的酸枣树,抒发了自己怀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我”对故乡酸枣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接着第二至四自然段将强烈的感情融进了对故乡酸枣树生动形象的描述之中,着重描写了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第五自然段赞美酸枣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了解酸枣树的叶、花、果,从中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酸枣树的叶、花、果的可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中的部分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酸枣树的叶、花、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句,结合看图,引导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感受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

  2、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部分课文。

  三、关于教法选定

  “教无定法,但必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特点,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学效果,我将直观演示法、朗读指导等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直观演示法:

  酸枣树生长在黄土高原地区,我们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为了将课文中的文字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认识了解酸枣树,增强学生的感情体验,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出示酸枣树每个季节的图片,让学生轻松地感知酸枣树的叶、花、果的特点。由于集图文形于一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与活动,使他们能在具体的图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朗读指导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课文词句优美,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词句,领悟作者感情。

  四、课时安排

  因为课后练习中设有小练笔“我爱故乡……”,所以我将本课安排为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做到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大意、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中的部分内容、从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第三课时在继续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果可爱的同时,感受孩子们打枣吃枣的快乐,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自然段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练习介绍《我爱故乡……》。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五、教学流程

  1、回顾拓展

  在学习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夸家乡”,在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感情也能油然而生。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酸枣叶的可爱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惺忪、悄悄地、羞答答”等词语,再适时加以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酸枣树嫩芽的可爱。接着我又从欣赏“翡翠”着手,带着学生在课文的朗读中了解酸枣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在多次的朗读感悟过后,学生们在简单的提示下就能顺利地背诵描写酸枣叶的句子了。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酸枣花的可爱

  上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们见到了如翡翠般又绿、又亮还那么光滑的酸枣树叶,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欣赏可爱的酸枣花,喜欢上酸枣花,并展开丰富的想像,接下来带着对酸枣花的喜爱再读课文。这样使学生不仅学会观察事物,又在课文的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对酸枣花的喜爱之情。

  有了可爱的叶、美丽的花做铺垫,孩子们更想见到酸枣的果实了。这时运用多媒体让挂满青枣的酸枣树出现在大家眼前,学生对小青枣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故乡酸枣树的美,再通过朗读诠释自己对酸枣树的喜爱。

  4、创设情境,意犹未尽

  在结束本堂课之前,我展示了酸枣树挂满成熟果实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一个美好意境,并通过这一意境唤起学生的读文情趣和欲望,让学生感觉意犹未尽!

  以上是我对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当然,课堂教学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授课结束后我在反思,如果在酸枣叶一段的学习中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契机进行写作指导,或许那样的课堂效果会更精彩。

《故乡》 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鲁迅笔下的小说《故乡》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通过主人公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课文通过对比写法来揭示主题、通过议论来深化主题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社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教读课文。根据教材编排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材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故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文中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主题的写法,是开启本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单元《范进中举》教学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第六册第三单元《变色龙》教学的一把钥匙,可见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又反复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鉴于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新课程要求”、“教材单元目标要求”、“学情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相关的文体知识,已学的鲁迅的作品;预习提示中的有关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习对贫富悬殊的封建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产生无比的愤慨,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小说,其突出主题的关键在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因此,《故乡》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2)理解议论在文中的作用。难点是:我离开故乡时心情与感受及课文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议论。

  二、说教法

  大纲及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鉴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点拨导学法;《故乡》是现代文学的精品,全文共88个自然段,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宜长文短教,目标单一,所以我又采用了“课时目标教学法”。

  三、说学吧法

  世界上没有哪种先进的教法,能离开相应的学法而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倡导“养习得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定势,以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学中要求学生牢记课时目标,速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感知课文,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复习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教学的。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表达对故乡思念的情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融入了浓浓的思乡情,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又是怎样呢?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为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鉴于此,写作背景介绍采用学生介绍与老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复习初二(上)中国历史第六章——第十章,了解1900—1921年间中国的社会现实,上课时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写作缘由,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学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节课目标(目标(1)及目标(2)中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落实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学生完成以下几顶任务的情况:

  (1)预习提示及文中相关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的掌握情况;(2)会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3)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明确:闰土、杨二嫂)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扫清语言障碍,落实目标(1);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2、对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实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故乡》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主题的,因此,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故乡》中的“三变”来分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的“闰土”“杨二嫂”20年前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一变”即“人物之变”。具体做法是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男女同学在书上分别划出描写闰土、杨二嫂的有关文句;然后请男同学填写少年、中年闰土变化表;教师再指导学生细读描写这两个人物的重要语句,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特别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导学生摹拟人物的口吻读,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板书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二变”即“环境之变”。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阅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画出重点词语;然后请学生举手作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3)“我”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情感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此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和三变即“我的心情的变化”。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勾画、品味有关语句,并结合上述“二变”理解其含义,学生举手作答后然后教师点拨分析:“我”——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恋,不仅因为从此要迁居他乡,更因为故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孩提生活;对现实中的故乡,则只有怅惘失望之情,而这种心情之变,是因为故乡的人情、环境之变。

  落实文中“三变”分析后,我设计了问题(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变”来揭示蕴藏于作品中的深刻主题。具体教师谈谈个人的见解。这样设计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写出自己的评价。

  (五)小结,点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无非是例子,教给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先请学生根据这节课学习小说的体会谈谈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然后教师再点拨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有三:赏人物、赏情节、赏环境,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赏人物和赏环境来认识小说主题的。

  (六)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结语,应收到余音绕梁的实效,鉴于此,我是这样设计结语的:

  闰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复存在,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变得如此萧索!难道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乡?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一定会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定会有!

  (八)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像十字架,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深重,像钉在十字架上。板书上部是闰土的前后变化,下部是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中间突出一个“变”字,体现了对比的写作特点。也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展示目标,落实目标”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抓住“三变”直奔主题的写法,好比牵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网捕鱼,纲举目张。既突出了重点,又避免了从头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兴趣,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故乡》 说课稿6

  一、课文简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抒情的记叙文,文章开篇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我”对故乡杨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接着将强烈的感情融进了对故乡杨梅树生动形象地描述之中,然后着重描写了杨梅的可爱了解杨梅的形、色、味,从中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第二自然段拟人句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关于教法选定

  “教无定法,但必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特点,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学效果,我将变式法、直观演示法、朗读指导等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1.变式法:

  先指导学生学习写“果”,着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再由“果”讲到“树”,最后回顾全篇。这种改变课文叙述顺序,直奔重点段落的方法,既突破了重点,以兼顾了全篇。

  2.直观演示法:

  为了将杨梅生长过程由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形象,增强学生感情体验,在教中,我采用多媒体再现杨梅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轻松地感知杨梅果形、色、味的特点。由于CAI集图文音形于一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与活动,使他们能在具体的声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朗读指导法:

  由于课文词句优美,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词句,领悟作者感情。而且通过朗读还可能加速语言文字内化的过程。

  三、关于学法的`选定: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只有学习得法,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获取自能读书、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这篇课文写杨梅果“形、色、味”的三个段落结构基本相同,我抓住这一特点,设计了“教学法、正向迁移、巩固深化”三个教学环节来重点训练巩固学生掌握“读→找→说”的学法指导。使他们朝着“自能”读书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体现学法指导的层次性。

  四、教学程序的安排: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如下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带着问题进行听读课文:

  问题:文章哪些自然段是写杨梅树?哪些自然段是写杨梅果的?重点写什么?

  这一设计,使学生可借助图像进行图文对照,将文字形象化。从视觉、听觉上体验课文情感,并在轻松的情境中找到问题答案,这样既让学生理清文章记叙顺序,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

  (二)渗透学法,突出重点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目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读方方法,使学生脱离老师,逐渐进入自然读书状态,因此,我根据课文段落结构相似特性,安排了一个“读→找→说”的读书方法训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

  1、老师总结学法:学习这一段时首先读课文,然后找特点,最后说特点,简单来说就是“读→找→说”,(边说边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读→找→说)这一课件简结明了,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方法。

  2、定向迁移:

  通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读→找→说”三步读书法,但要达到熟练程度还需训练,因此学习杨梅果颜色这一段时,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尝试用学法来学习,从而巩固学法。

  a.首先出示学法指导的课件:

  b.强化训练。运用多媒体展示杨梅颜色变化过程,让学生用“先……随后……最后练习说一段话,对于程度高的学生,还可鼓励他给这一课件配音。

  以上步骤,既可以巩固学法,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促进语言内化,而且给课件配音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应用深化

  如果前两段“扶、“半扶半放”的教学落实了,基础打牢了,学生应基本掌握了学法,在此基础上,我再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进行自能读书练习,期望通过这一练习或多或少内化一些读书技能。

  ①直观展示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可爱的杨梅果的样子,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和想说的欲望。

  ②分组讨论

  学生现根据自学提示分组进行讨论

  a.按照学习方法自学第六自然段。

  b.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③检验效果

  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效果

  ④巩固练习

  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作者怎机关报围绕“可爱”这个意思,写出“杨梅果”的特点,而且让学生从整体来分析杨梅果各部分的变化特点,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作者写杨梅果各部分变化,都是按“初生—成长—成熟”的顺序来写的,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为练笔打下了基础。

  (三)品味语言,解决难点

  体会杨梅树的美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准备运用以下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1、运用多媒体展示杨梅树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故乡杨梅树的美,这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美好意境,并通过这一意境唤起学生的审文情趣和欲望。

  2、展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片

  ①让学生在读中找出对本段不理解的词语;

  当学生提出如“贪婪、吮吸”等词语时,我将这些词用红色字体显示出来,根据学生讲的顺序,随机显示这些词语,这也是期货媒体难以达到的。

  ②提问:这些词一般是用来描写什么,文中描写什么?让学生了解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样会形象地描绘出杨梅树在春雨中茁壮成长的样子。

  ③指导朗读全篇,体会感情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因此,全课新授完时,再一次指导学生有感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杨梅树和杨梅果写得那么美丽可爱?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这与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平时仔细地观察分不开的。

  (五)提供材料,举一反三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要使他们学过的东西得到巩固,就要千方百计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练笔是一种好形式,有利于学生巩固学法,进行能力转化。三年级学生因年龄的限制,对家乡特产知之甚少,为此我运用了直观形象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内化型训练,将长沙的一些特产的特点及生长过程资料收集起来,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看。这样做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平时难以全程观察到的变化过程,即运用媒体,延伸了学生观察的时空,在观察基础上让学生选一种特产为经配上文字或解说。为下一节课练笔打下基础。

  爱故乡 枝:伸展着

  树

  叶:欢笑着

  我爱杨梅 形:圆 桂圆大小 小刺

  果色:淡红→深红→几乎变黑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

《故乡》 说课稿7

  一、说说教学思路设计:

  《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

  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

  在教学本课时,我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我的教法中体现:

  (1) 审美体验价值

  (2) 音乐中加强群体意识

  (3) 变难为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分组合作、质疑探究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该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通过创编动作,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乐曲的特点,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3、唱好二声部合唱,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说关键处的处理: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重点是用柔美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变拍子节奏,表现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思乡情。在这个环节,我采取老师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学生想象美丽景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另外利用游戏的形式,将3/4与4/4变拍子节奏这一难点解决并消化,让它变成一个轻松的可以一笔带过的东西。

  四、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听三拍子和四拍子音乐进教室(《苹果丰收》、《我怎样长大》) 边做律动边进教室,通过聆听感受三拍四拍子乐曲的节奏特点,并运用形体的动作增强学生对两种拍子的韵律印象。学生说出两种拍子的不同,你是用什么方式区分的'?

  2、导课: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听的这两首歌曲是本学期刚学过的,你们谁还记得它是哪个国家的作品?那么,你们还记得这两首作品的拍号吗?利用孩子们对竞争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并加以及时的表扬、鼓励。

  3、节奏游戏,兴趣引路:

  在教唱《故乡的小路》一课时,在一开始先用游戏抓住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将这节课的重点提出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消化它。例如:听歌曲《故乡的小路》的伴奏音乐,老师带领大家做变拍子的拍手游戏,让学生通过拍手这一简单的动作,领会变拍子歌曲的特点。首先,老师规定一套表现三拍子和四拍子强弱规律的动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四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点手心。老师举起拍号卡,(3/4拍和4/4拍的)带领学生一边做动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让学生开动脑筋,各自编创一套独具风格的动作,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最后,老师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重新收拢,集体进行变拍子的音乐游戏:

  根据老师弹奏的音乐节拍特点,做出不同的规定动作。而所有的这些只是为了《故乡的小路》这首歌曲的教唱和歌曲中变拍子节奏的把握做铺垫。通过以上的练习,解决了曲谱教学中的难点,为新课的教学扫除了障碍。这种教学中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和条件。并且让学生明白生活本身就是音乐的源泉。

  4、测试听力,区别变音记号:

  刚才大家的练习做的非常好,老师现在想测试一下你们的听力。请听老师弹奏的这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

  弹奏歌曲第二乐句,并将变化音改动一次,让学生听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练唱,解决关键音的演唱。

  5、熟悉旋律,合作学唱:

  通过老师范唱和教唱,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并利用节奏拍手传递游戏的形式,一边拍手一边读歌词。另外,采取让他们分组接唱、分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从易到难逐步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使学习效果更具有实效。

  演唱的过程中注意情感的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最后按处理将歌曲完整的带有情感的演唱。

  6、歌声中结束:

  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带来了活力,注入了生机,弥补了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以直观的美感享受。

  五、说课件设计:

  第一页:优美的图片做背景,插入三拍子、四拍子音乐,听音乐做动作,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第二页: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图示。做游戏时的节奏图谱

  第三页: 变化音符的演奏乐谱。

  第四页:歌曲《故乡的小路》的歌词,配合读词做游戏

  第五页: 歌曲《故乡的小路》的图谱

  第六页:优美图片做背景,插入歌曲《故乡的小路》的范唱音乐以及伴奏音乐,

  进行接唱、领唱、齐唱的练习。

  这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故乡》 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故乡》。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第三单元选编的主要是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而《故乡》中因为有少年闰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单元。《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选这篇小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课文章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新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质疑,自己辩疑,自主解答,通过探究学习,思考感悟,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重点精讲法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少年闰土,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吗?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模样?同学们想象过中年闰土的模样吗?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的《故乡》来了解他的模样。出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鲁迅,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况不再详细介绍。但《故乡》是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选自《呐喊》,可以多做介绍,里面收录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1.快速阅读文章,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最后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首先学生默读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通过表格,体会人物的变化,学习对比手法和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

  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

  年轻时

  年老时

  外貌

  语言

  动作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由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特征,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祸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有关故乡的诗词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五、作业练习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等描写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少年闰土→对比←中年闰土

  可爱、勇敢、活泼麻木、迟疑、受尽苦难

  人物(喜爱、崇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年轻杨二嫂→对比←年老杨二嫂爱打扮、精明贪小便宜、尖酸刻薄

  (不讨厌、不喜欢)(厌恶、讨厌)

  情感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结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谢谢。

《故乡》 说课稿9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后安排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二十年后回故乡》是一篇想象作文,是本组“月是故乡明”主题学习的延续,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对家乡的爱和关注。通过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如何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2.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2、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四说设计思路

  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岁月沧桑对小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得到。所以,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设计着重从此入手,运用多媒体、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写作中去。

  五说教学过程

  (一)音画欣赏,感受“变化”

  1.电脑播放两组画面。一组是二十年前宜昌的风貌,一组是现在的.宜昌新貌。在播放第二组画面的时候配上一段非常优美的音乐。学生认真观赏,感受变化。

  2.指名说说现在的宜昌和二十年前的宜昌相比有什么变化。(相信学生会从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环境,科技等方面来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述的同时老师就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在黑板上板书出这几个方面。(衣,食,住,行,环境,科技)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跨越时空的两组画面的观察比较,增加对“变化”的感性认识,播放二组画面时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是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画氛围中感受宜昌新貌的美丽,激发学生喜爱家乡的情感,老师的板书为学生后面的想象提示了明确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想象“变化”

  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他们的想象空间一时不能完全打开,于是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帮助学生如何展开想象。

  1.以宝塔河小学的变化为例,指导想象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一组名校的校园画面让学生观赏。师:二十年后,我们的宝塔河小学就变成这样了。看完图后老师马上让学生对照刚才看到的名校校园再说说20年后宝塔河小学的样子。(学生可能会说宝塔河小学20年后变化很大,操场是塑胶的,到处绿树成荫,有高科技的游泳馆,每个教室都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等)然后老师相机归纳出想象的方法。(1.剪辑法:以别处的同类型的景物为参照物,把它们的优点移植拼凑在一起。2.预测法:以现有的科技水平,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

  2、以街道为例,运用想象剪辑法、预测法,展开想象,全班练说。引导从路灯、路面、四叉路口的交通问题、路边的花坛、垃圾桶等等方面想象景物、科技方面的变化。

  (当学生掌握了想象的方法后,为了拓宽他们想象的面,于是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方面进行想象,或是从自己最希望家乡哪些方面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来展开想象)

  3、全方位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方面进行想像,比如,你喜欢游泳,希望游泳池有哪些改进;你喜欢汽车,希望汽车会有哪些改进;还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地方想象起,比如,你希望小区里的设施有哪些改进,再添些什么能更满足大家的需要;有时你生病了要去医院你希望二十年后医院会是什么样的?电影院又会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工厂对环境的污染都很严重,你希望二十年后家乡的工厂又会有怎样的变化?甚至还可以想象二十年后你的亲人或同学会是什么样的。然后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一个同学说完后听的同学可以补充,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的想象更丰满。(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具体”的想像。)

  在教学中,我先以宝塔河小学的变化为例,详细指导,教给想象的方法,正应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教学原则,再进行半扶半放练习,掌握方法,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把他们希望的样子想象得更清楚、表达得更具体。这里采用想象剪辑法、预测法,更能实现“想象是根植于现实,而不是胡思乱想”,也更能避免想象的空洞。另外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希望”一词,我觉得“希望”一词比“变化”一词更富有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心中更能激起对美好未来的遐想。

  (三)激情写作,表述“变化”

  1.出示写作要求

  同学们想象的范围真是太广了,有的想象了二十年后家乡医院的变化,有的想象了工厂的变化,还有的想象了商店的变化等等,其实我们把想象的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就是二十年后家乡的样子,那么我们等会儿在写作的时候是不是要把所有想象到的景物都写进我们的作文当中去呢?和学生交流然后出示写作要求(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确定有代表性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写具体,其他景物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性介绍)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写作方法,掌握布局谋篇的章法模式避免文章写的拖沓冗长而又没有可读性。

  2.文思泉涌,表述“变化”。

《故乡》 说课稿10

  一、教材内容

  《故乡的芦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本单元的文章注重语言美和情感美,四篇文章一脉相承,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对家乡热爱的情感会随着课文的学习一步步加深和升华。本文是一篇追忆家乡的文章,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文章内容大致上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物”,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进而,文章从“故乡的芦苇”这个“点”上引入第二层——“忆趣”,通过回忆用芦叶吹歌,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等往事,最后总结芦苇成了故乡的象征。抒发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忆趣”是内容的“深化”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其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二、教学思路

  教学中“要带学生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如诗如歌的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要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一)美读悟情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既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又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层次的读、有目的地读、多形式的读,关系到学生读的兴趣和质量。在“读懂课文”环节教师以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这种认识较为模糊和肤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美读来深切的感受,美读是快乐的读书体验。

  1、激发兴趣读

  通过自由读、表演读、合作读等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注重读书兴趣的培养。即因为课文优美语言、意境等产生的愉悦感。

  2、情景营造读

  思乡是人类永恒、美好的主题,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而感到模糊,因此教学时通过相关的歌曲,让学生入情入境,进而引发、强化读课文所产生的情感。我选的歌曲有《故乡的云》《柔弱彩虹》等轻音乐。

  3、多样美读

  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字变成画面,想象着美丽的景色、快乐的经历,揣着美好的情感而读。

  (二)品读悟写法

  领悟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用词造句来表达、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是体会写法的关键。“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这是对谋篇的引导。

  关于词句注重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课文优美的句子、传神的用词。主要运用:

  (1)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这段话突出芦苇的什么特点?从哪看出来的?”

  (2)句式对比。如“4---7自然段改为“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那棉花……好不好?”

  (3)发掘空白。例“三个趣事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芦苇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芦苇,你们对这种植物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可从生长环境、特征、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2、在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樊发稼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追忆那份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灿若群星熠熠生辉芬芳飘拂飘逸哨子帆叶

  魂牵梦绕纺织娘一畦畦纯真触须羽翼

  (1)“一畦畦”是一个数量词,你能找个词来替换它吗?文中“一畦畦”的`是什么?能想象出油菜花地是什么样的吗?(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合理想象)

  (2)“魂牵梦绕”“熠熠生辉”“灿若群星”这些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三、学习对家乡梦幻般的回忆部分(2-7自然段)

  (一)故乡有哪些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让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我常常怀念?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2、这个排比句的结尾用了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还有哪些童年的记忆?

  (二)指导朗读。

  1、这一段话应当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朗读呢?(指导学生读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2、指名朗读,生生互评。

《故乡》 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大海啊,故乡》是冀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F大调,速度为稍慢,情绪为深情地,由王立平作词作曲,是一首二声部合唱的歌曲。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歌曲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昂,抒发了对于大海、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产生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用圆润、流畅、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正确演唱二声部部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用坚定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是体会附点、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播放海的声音,同时出示海的图片,并提问能不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大海?

  学生自由回答后,我进行总结:大海不光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物产,大海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朋友,顺势揭示课题《大海啊,故乡》。

  这样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歌曲作铺垫。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新课的第一环节,首先初次聆听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会回答,速度稍慢,情绪是深情舒缓地。

  接着,再次聆听歌曲,并提问歌曲为几拍子的歌曲?有何特点?学生可能回答为三拍子,有摇曳感。

  进而我总结:三拍子通常给人以抒情、荡漾的感觉,我们已经感受到这是一首深情荡漾的歌曲,请大家一起进一步学习这首歌曲。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其风格有一个基础印象。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

  首先,为更好地找到发声位置,保护嗓音。我会带领学生以“u”为母音,以“123454321”为音阶进行发声练习。接着,跟琴学唱高声部歌谱,过程中找出歌曲中典型节奏型(附点、切分),并加以练习解决难点。

  然后,按节奏朗读歌词,思考歌词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回答,主要表达了对于故乡、大海的思念之情。顺势填词演唱歌曲,并思考歌曲分为几个部分,这首歌曲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故乡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学生可能会回答,为“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处。

  接着我追问,这两句的音与前两句相比较怎样?表现了歌者情感怎样的变化?学生可能会回答,音区更高,情绪越来越激动,不断升华,就像翻滚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进而总结:后半部分演唱力度和情绪应该更加强烈有力,情绪更激动,才能表达呼唤的真切情感。

  再者,跟琴学唱低声部歌谱后,以“mu”为母音,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要注意力度。并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二声部演唱。

  最后,完整演唱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带领学生多次聆听、反复练习,感受歌曲段落之间的情感对比,从而更富有感情的进行演唱。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介绍歌曲背景、歌曲作者王立平。

  接着组织创编活动,进行小组表演唱。学生上台进行展示,我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这样做进一步检验学生对于本课的掌握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解决的节奏难点,并总结:大海是宽阔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呼吁学生能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会要求搜集更多关于大海的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到了从课上到课下的延续,锻炼学生的材料搜集能力,自主拓展本课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故乡》 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并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探索学唱歌曲的方法,并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思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及唱准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们做发声练习,这对本节课的进行有较好的效果。

  复习上节课内容,对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作用。

  新课中的知识点讲解

  A、歌曲拍号:4/4

  B、调号:1=C

  C、作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作词:斐雪

  D、渐强与渐弱

  E、弱、中弱、强、中强

  F、附点节奏型

  G、结尾的休止符

  4、授新课

  A、首先通过聆听经典歌曲《故乡的云》,引导学生总结歌曲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导入新课,并从所欣赏的歌曲中让学生体会到故乡永远是我们的家。

  B、通过导入,简单介绍坐着的生平和相关文化,联系到德沃夏克创作的交响曲《自新大陆交响曲》,并介绍这首交响曲的音乐风格,由此向学生们讲授交响曲的概念。

  5、教唱歌曲

  A、采用聆听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并让学生自主探究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感。

  B、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初步感受。

  C、教唱简谱,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D、教师唱谱,学生填词。有利于学生的音准和学习积极性。

  E、男女生分开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6、拓展延伸

  让学生用“思乡”的主题为这首歌曲填写新的歌词,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念故乡》选自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这段旋律的歌唱性很强,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故乡的情绪。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郊区的一个贫苦家庭里。少年德沃夏克十分上进,他刻苦自学,并逐渐显露出音乐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十六岁时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这所音乐学校是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他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故乡》 说课稿13

  说教材:

  《故乡的“水墨画”》选自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1单元第1课。

  本单元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的画面,通过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优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文拟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主要讲解第一课时。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能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在新课标的要求与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

  说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优美。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迅速融入本课的情境之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多媒体出示多幅菱的图片,教师简要介绍菱的生长环境和特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出文章的段落,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与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2、教师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情况。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正音。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生字、组词、造句,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

  3、深入学习、理解生字词。举例说明,有哪些字与今天学习的生字在字音或字形上相识?你是怎么区分的?找出本课的多音字,说以说他们不同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勾画出本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说说他们是什么意思?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段都对识字有要求,对小学高段的学生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小学高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还要求高段的学生能够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因此,本课的识字环节,我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2、要求学生深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思考每一段之间的联系。

  3、要求学生再次深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小组讨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总结出本文描写的顺序是: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板书: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因此,本环节,我在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了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到故乡风景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水墨画” 初春、 一过“黄梅”、

  临近中秋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我通过比较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及时地理解与掌握。

  四、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运用正确、简练的语言,将本课学习的知识整理归纳,使之系统化。

  为了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和积累优美的词语。本课的作业,我设计为如下;

  1、将本课生字各写5遍组两个词。

  2、找出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各位评委老师,本堂课我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处于轻松、积极、愉快地氛围之中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故乡》 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9册第5单元《故乡》的唱歌教学《故乡的小路》。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内容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把握新课标、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故乡》,通过三首聆听作品和两首表演作品,表达人们对故乡的怀念。《故乡的小路》是一首合唱歌曲。纵观第九册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单元的唱歌教学里都有一首合唱作品,而第五课的两首歌曲《故乡的小路》和《如今家乡山连山》都是合唱歌曲,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合唱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我说说这首歌曲

  1、歌曲的内容:这是一首优美深情的抒情歌曲,以思念故乡的小路、小路旁盛开的小花为载体勾勒出作者对童年幸福生活的怀念,从而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时内心激动的心情。

  2、歌曲的旋律及演唱形式:歌曲分为齐唱和合唱两个部分。

  齐唱部分:曲调平稳,着重表现对往事的回忆。

  合唱部分:曲调有所起伏,情绪较为激动,抒发了对故土亲人的思念。

  3、歌曲的节奏、节拍:每一个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中间附点四分节奏,尾音在一个3拍的长音结束,同一节奏贯穿全曲。变拍子的运用使歌曲的情绪更加丰富,让歌曲既有追忆童年的欢悦,又有思念故乡的一丝惆怅。

  4、歌曲的结尾:以哼名重复结束,仿佛还沉浸在无限的思念之中。自由延长记号的使用,使人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声断而情不断,声止而情未止的意境。

  二、分析学生、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很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能准确的判断和说出音乐速度,情绪,力度,以及演唱形式。知道4/4、3/4拍的强弱规律还能用动作表现出这些规律的特点,同时他们也接触过一些合唱作品并演唱过合唱歌曲。但是孩子们在演唱这些合唱作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对第二声部的感觉不清楚,只会听第一声部的主旋律。2、第二声部的音唱不准,特别是当第一声部加进来时,找不到自己的音。3、两个声部在合成时声音不均衡,不统一,不和谐。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会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第二声部的学习和演唱

  2、加强在和声里对第二声部的学习和演唱。

  3、加强两个声部的合成训练

  这些具体做法我会在教学过程里加以展示

  三、综合分析、说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和我区提出的三性课堂,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和演唱抒发对家乡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并指导学生用优美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3、在学会第二声部的基础上,能用和谐,统一,均衡的声音演唱二声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2和目标3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培养能力、说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点拨者、调控者。”所以为了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聆听、交流、合作、创编、评价”等学习活动,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1、情境创设法:如导课,合唱教学环节。2、体验法:如聆听范唱。3、合作法:如二声部的合成4、探究法:如歌曲的创编5、对比学习法,如#4音的学习等。

  五、说教学过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发现作品所描绘的音乐意境是“优美、深情、美好的”。因此,在设计课堂的整体基调时,“优美、深情、美好的”就成了我追求的色彩。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是怎样体现这一整体特色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聆听歌曲《故乡的云》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歌曲《故乡的云》,请你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师;请生谈感受。歌曲优美抒情,抒发了游子们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谭老师虽然不是生活在海外的游子,可也是远离家乡到成都来生活和工作的一个人,每当听到这样的歌曲,那种思绪万千的心情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无限遐想……

  设计意图:聆听相同类型的歌曲,给学生营造一种思乡之情

  (二)、学唱歌曲第一声部

  1、聆听教师范唱

  设问;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他的情绪是怎样的?(情绪是优美、深情的,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

  2、聆听录音范唱

  师:请生边听边随老师打拍子并体验这首歌曲的拍子有什么特点?

  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3、自学第一声部

  师:听了这么优美深情的歌曲,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

  a、跟范唱小声的哼唱。

  师:你发现他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节奏卡。他们的节奏都是相同的,每一个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中间附点四分节奏,尾音在一个3拍的长音结束。

  b、歌曲里有一个变音记号,你知道他在哪里吗?

  师:出示#4记号,并通过钢琴让学生感受#4和还原4的区别。#4是在还原4的基础上升高了半个音,这样他离5的位置就更近了但是又没有到5,他处在4和5之间。

  c、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歌曲的结束句有什么特点?

  以哼名重复结束,仿佛还沉浸在无限的思念之中。自由延长记号的使用,使人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声断而情不断,声止而情未止的意境。

  d、跟琴演唱歌曲

  师:在演唱时注意歌曲的弱起,#4音,以及歌曲结束句哼名音的演唱。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把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的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好听,我能从你们的歌声里感受到你们对家乡的热爱。如果说第一声部是小路的话,那么第二声部就是小路上的小花,因为有了他使路上的风景更加美丽,更加迷人,让你流连忘返,同样的,歌曲也因为第二声部的加入,使音乐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

  1、老师范唱第二声部。

  师:你们觉得第二声部的音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呢?你们能跟着琴声轻轻的哼唱吗?

  2、跟琴小声的哼唱

  注意:一边哼唱一边聆听琴声,把音唱准。

  3、在和声里学唱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第二声部比较熟悉了,我弹两个声部的旋律,你能听出第二声部的旋律吗?

  a、在和声里聆听第二声部的旋律。

  b、在和声里哼唱第二声部的旋律。

  c、在和声里加上歌词演唱。(2-3遍)

  4、在范唱里演唱第二声部。

  设计意图:通过对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四)、二声部的合成

  师:“小花”的声部我们已经学会了,来,孩子们让我们把他装扮到小路上,好吗?

  1、师生分角色合唱

  2、生生分角色合唱(生生分角色合唱又可分为男女生合唱,小组与小组之间合唱,个人与个人之间合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师:在二声部的合成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a、一声部的声音过大,听不到二声部b、唱不准二声部的音c、两个声部之间的声音不和谐不统一等情况。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会采取以下办法:

  a、先让学生唱一声部,老师唱第二声部

  b、请一声部的同学小声演唱,二声部的同学大声一点演唱

  c、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倾听另一个声部的声音

  设计意图: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的音乐的亲身体验。

  (五)、情感升华,歌曲处理

  师:现在让我们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好吗?首先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1、合着伴奏音乐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讨论歌曲的情绪,哪些地方唱的平稳,哪些地方唱的激动。

  3、跟着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自然地、自信地歌唱。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六)、拓展延伸,创编歌曲

  师:启发学生根据歌曲节奏的特点,特别是3拍长音的地方进行创编,比如采取轮唱的形式,行成回音的效果,丰富歌曲的艺术性。

  设计意图: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学生的音乐创作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行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总结: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到何方,思乡的旋律将永远萦绕在我们的身旁。让我们共同热爱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用美妙的音乐,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最后在歌声里结束本课。

《故乡》 说课稿15

  教学说明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作者通过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及“眼看、手摸、嘴尝”的方法进行观察,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进行叙述,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四单元,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以读为本,读出情感,体会情感”。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的训练重点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制订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如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能用一两段话写一种家乡的特产。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思想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口语表达、朗读、审美、绘画等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之情。

  【学具准备】

  带一种家乡特产来

  【课时划分】

  两课时

  【设计特色】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以读促理解,以读体会情感,以读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一边看CAI课件,一边朗读第1、2自然段。

  【通过课件直观演示跟读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体会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杨梅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二)自学4-6自然段,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自读课文4-6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的是杨梅果的哪个方面。(教师倾听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

  2、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认真阅读,用画、圈、批、注等手段,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懂的再提出来。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归纳:

  ①这段话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

  ②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呢?

  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小组学习,共同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自读、自学、质疑、问难,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性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学生作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学生的探究能力必将不断提高。这就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三)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组长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2、组长汇报这段话写了杨梅果的哪个方面?

  3、作者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呢?(教师相机板书)

  ①对比两段话,

  A:杨梅圆的,遍身生着小刺。

  B: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柔软。

  ②你喜欢哪段话,为什么?

  A生:和桂圆一样大小,让人清楚的知道杨梅的大小。

  B生: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这里写出了刺的变化过程。

  C生: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柔软。写出了作者把杨梅果放进嘴里时对刺的感受。

  [这一步的设计是比较法来欣赏词句,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如何写具体”。有了比较,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同时让学生明白要观察入微,才能描写细致,才能表达真挚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

  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听录音范读,仿读。

  ③学生感情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④读得好的配乐进行朗读。

  [这篇文章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精练简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仿读、比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作者的喜爱杨梅热爱故乡的感情。诵读是学习本课的学习方法之一。]

  (五)学法总结:

  1、分组自读,合作探究。

  2、写了杨梅的什么特点?

  3、怎样把这种特点去写具体的?

  4、感情朗读。

  [总结了学法,让学生自学后两段有法可循。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性地学习。]

  (六)学生自学“颜色、味道”两方面。

  1、自学其他两个方面,由各组进行汇报。(不完整的或是有说错的,让学生进行互相纠正。)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①汇报第五自然段(杨梅的颜色先写颜色的变化,接着写了变黑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汁水的颜色。)

  ②汇报第六自然段(味道方面,先写了味道的变化,又用小时候吃杨梅的故事来证实杨梅甜中带酸。)

  (七)学生介绍完后,提问: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杨梅?

  学生1:可以从保健功能方面来介绍。

  学生2:从经济价值方面来介绍。

  学生3:从生命力旺盛方面进行介绍。

  [这一步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语文学习观的意识。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行创新活动,这样学生就能跳出教材的约束,进入广阔的社会来进行学习。]

  (八)指导写作。

  1、为什么作者能把《我爱故乡的杨梅》写得这样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呢?(让学生自由说)

  A生:因为作者喜爱故乡的杨梅。

  B生:因为作者仔细观察。

  C生:作者能按顺序,抓住杨梅的特点。

  D生:写得很真实,因为是作者的经历。

  教师引导、归纳: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杨梅的特点,从颜色、味道、样子等方面描写杨梅,抒发作者热爱家乡,喜欢杨梅的感情。

  2、练说

  ⑴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家乡特产。

  ⑵展示自己带的家乡特产。

  ⑶认真观察。

  ⑷说一说。(说得具体,讲出自己的感情。)

  ①小组内互相介绍,互相评议,互相补充。

  ②推荐小组内介绍发的同学上来介绍,其他同学互相点评。

  [这里我设计了阶梯式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先积累运用了本课的好词好句及写作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使学生在写作中不知不觉中迁移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九)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抄本文的的好词好句。

  2、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江南的杨梅。

  3、喜欢朗读的你,可以配乐朗读。

  4、喜欢背诵的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喜欢上网的你,遨游Internet,搜索杨梅的资料,用Powerpoint做一份电子简报。

  [课外实践活动采取了分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在本课例中,多处体现了分层教学。如学习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时,我让演算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在背诵中,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分层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空间,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

  附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

  杨梅树 杨梅果

  贪婪 形状:圆的(桂圆)、小刺平滑、细腻、柔软

  吮吸 颜色:淡红―深红―黑

  伸展 果肉新鲜红嫩,汁水鲜红

  欢笑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故乡》 说课稿】相关文章:

《故乡》说课稿03-11

故乡说课稿11-06

《故乡》说课稿11-17

故乡说课稿12-05

念故乡说课稿11-16

《念故乡》说课稿07-13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07-05

《故乡芦苇》说课稿12-08

《故乡》优秀说课稿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