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3-23 09:32: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7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尚老师执教的读书汇报交流课——《夏洛的网》,给我如何上好这种类型阅读课指引了方向,让我受益匪浅。

  一、主要优点:

  1、通过视频、歌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且内容与书的内容相符,生动形象。

  2、尚老师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内容。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好方法——借助插图概括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3、抓住夏洛的“我救你”,让学生体会夏洛的可贵品质,进而引出夏洛为威尔伯织的四次网。通过学生的`交流说说夏洛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4、教会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抓故事情节,品人物形象。通过学习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自由运用所学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5、孩子的素质高,对于自己的见解能够侃侃而谈。

  二、存在的问题:

  回答问题的学生只局限在几个孩子身上。

  三、建议:

  1、加大回答问题的学生面。

  2、背景音乐可适当调低声音。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 。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 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以下几方面教的:

  1、 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品悟理解内容。

  3、 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 我借助课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

  三、 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 学生读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 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 , 体会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炼、明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3、 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我国教育家程颐提出:"教育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因此,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实,这只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有关太阳的神话。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首先,我给学生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本课课文思路清晰,这样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2、学生自由读书后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字词教学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自己读,指名读,老师相机指正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 最后齐读,加深记忆。

  3、指名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教师相机板书:远 大 热

  (三)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了解太阳的特点是本文的重点,我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请学生默读有关段落,体会一下文章是通过哪些词句写出太阳的远、大、热的呢?并画出有关词句,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集体交流 深入品读

  引导学习太阳的"远":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的?

  指一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其实,……箭哪能射得到呢?"

  2、师强调:对,这几句话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让我们都来读一读,看看哪些词句突出了太阳离我们远。

  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能感受到太阳离我们很远,这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1)学生谈到数字,教师相机总结:大家看,文章列举了几个具体的数字就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再鼓励学生谈对步行和坐飞机两个例子的体会。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这样引导学生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 ,突破难点。

  (2)学生谈完后教师小结:对,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相机出示课件。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追问: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反问句更能突出太阳离我们远。)

  3、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及时的点评,或者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增强自信,体验成功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4、教师小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朗读的方法,学习了太阳的远,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太阳的"大"和"热"。

  (五)学生自学太阳的"大"和"热"。

  这一环节,我意在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困生进行学习,以防他们无所适从。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能力。

  2、集体交流。

  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描写太阳大的段落。(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

  3、让学生谈体会,学生谈到"130万个地球"和"一个太阳"时,师相机提问:这样比较有什么好处?

  众所周之,合理的语言文字练习设计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是相统一的,我在学生理解课文中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按照先展示读然后谈体会再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太阳的热。

  5、教师小结过渡到课文的第二大部分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密切

  (六)半扶半放学习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密切

  教师引导:通过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因为课文较长,这一问题具有辐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1。学生读完相关部分后全班交流,师相机评价。很自然的过渡到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呀,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出示课件)指一两名学生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 学生带着体会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指名配乐读,齐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感情得到升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标准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体验,有所领悟和思考。我在这环节中就遵循了这一原则。

  3。指导背诵本段。

  (七)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太阳的特点,并且还体会到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面对着每天早晨升起、傍晚落下的太阳,你想说点什么?

  2、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其实,太阳的奥秘还远不止这些,宇宙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等待我们不断探索,希望大家课下进一步去收集有关资料,相信大家的收获会更大!

  五、说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惊弓之鸟》是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原来这是只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儿类似的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说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最后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惊弓之鸟》这一课的重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这一段讲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的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三、四句说的是他进一步的分析;这样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听到弦响,以为又有什么危险了,心里一定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拼命往高处飞就要使劲,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伤口一裂开,疼理不能飞了,就会掉下来。更羸正是经过认真的分析,才得出只要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能掉下来的结论的。在他向魏王说“我不用箭,中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时,已经周密地思考、分析过了,他这样说是有根据、有把握的。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教学时,教师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三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鉴于课文内容主要是更羸的分析、推理,而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从教材和学生这两头着眼,引导学生理解更羸说的话,应作为教学的难点;在此过程中有机地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4、教具准备配乐朗读的磁带、生字卡片。

  5、课时安排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认识生字词。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阅读教学要以读书为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本课拟采用“四读法”组织教学。即一读明大意,二读识生字,三读练重点,四读悟道理。

  2、学法本课的学法和教法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力求“四个不变”:

  (1)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也可以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变完全有教师控制的教学过程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采用“个体自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

  (3)变学生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变课堂作业课外完成为当堂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1、揭示课题,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3、学生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4、教师组织讨论:

  (1)更羸是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后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找出课文中的话读一读。

  (2)魏王看到这一切表现得怎样?哪些词语写出了魏王吃惊的程度?他为什么这样吃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自由发言。

  5、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六自然段。提醒学生读第五自然段要突出“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中的两个“直”;读第六自然段要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等词语。

  6、教师引言:更羸真有这么大的本事吗?

  7、分小组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认真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是他看到的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8、小组讨论学习后全班交流。每组先定一个同学说,教师适当点拨,最后进行小结。在此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9、升华:更羸的本领大,除了是个射箭能手,他还有什么本领?你喜欢他吗?说出喜欢的原因。

  10、总结:(1)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2)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11、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2、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掌握“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这几个词语。

  附板书设计:

  飞得慢————受过箭伤惊弓之鸟

  叫得惨————孤单失群掉下来————伤口裂开

  更羸,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析。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设计>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教学设计>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教学设计>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教学设计>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教学设计>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设计>,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学设计>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学设计>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教学设计>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这篇教学设计>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本人觉得:运用本文来进行诚信教育不是最好。面对越来越现实、理性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进行诚信教育最好选择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直白深刻的名人名言、成语、寓言故事等,这些在中国便有很多。所以,本人想轻讲本文教材,重在诚信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

  3、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更多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四、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对于刚才的疑问多读几遍。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去年的事?理由是什么?试着分段。

  4、深入阅读课文: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课文情感:

  (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6、朗读指导: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7、总结并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教时

  一、教时目标: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形式:开一个故事介绍会。

  分页标题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四人小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

  3、请学生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然后集体评议。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agrave;n)步、胸(xiōng)脯(puacute;)、白桦(huagrave;)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五、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明天再学。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各两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写景文章。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郑老师恰恰抓住文本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朗读教学作为贯穿整堂课始终的主线,并适当辅以一些“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以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郑老师的`朗读教学体现这样几个层次:

  一、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比如教学“春天的五花山”时,师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问:这芽是怎么出来的(抓住冒体会),“冒”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哪个词更好?这让你感觉(生: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教学“夏天的五花山”,师同样抓住“浓浓的”、“涂”、“染”等词进行指导。

  二、读好关键词,边读边想象

  在教学“秋天的五花山”时,郑老师出示这句话: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师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火红色、跳起舞来、跳跃)在关键词找出来后,老师相机板书:读好关键词 边读边想象 接着,老师根据学生的读标出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三、运用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

  当学生明了这种抓关键词读书的方法之后,郑老师便将下面两句:“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让学生进行自学交流,最后回归秋的整体感受。

  且先不谈这样进行朗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单这样一种教学的层次性,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对于一到三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很需要实实在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嫌办法“笨”,不要怕形式“老”。因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需要经历“模仿”、掌握“技巧”、强化“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掌握朗读方法,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翠鸟》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12-17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2-23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4-26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