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18 05:51: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氯气》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课本知识结合实验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构造这节课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目标分析:

  卤素是一族元素,通过对氯气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联系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识目标: 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三.过程分析

  1. 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瓶氯气的颜色及其状态,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2. 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两个演示实验①铜在氯气中燃烧。 ②铁在氯气中燃烧。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应用第一章所学知识)。在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

  一面演示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不活泼金属铜能与氯气反应?把产物溶于水又有什么现象?进一步加水又有什么现象呢?铁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氯气能与金属反应,那它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与非金属的反应

  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⑴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⑵氢气和氯气的混和气体见光爆炸。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当学生听尖锐的爆鸣声时,会全班鼓掌表示祝贺!这种成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自来水能不能直接用来养金鱼?为什么?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氯气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和归纳氯气的化学性质.很多活泼金属和不活泼金属极其非金属能在氯气中燃烧,并且会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 氯气的性质为什么这么活泼?其电子结构排布?

  (2) 氯气能与水反应吗?会反应又生成什么呢?

化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就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教学和大家一起交流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展示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及碳单质的知识,CO2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继续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CO2作为学习素材,通过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学习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又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C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疑”、“探”、“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或疑惑。

  探: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视频、ppt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1.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设计创意: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习,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景激趣,明确目标。即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用图片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过情景导入和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后,再及时提出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此环节用时虽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个环节:互动探究,合作释疑。即新课教学(28分钟)

  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本第117-120页,并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CO2,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CO2的物理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2.实验探究,深化认识。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烧。然后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后教师再演示,因为这一实验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我用一个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从背蜡烛的一面缓缓倒入,实验这样改进后,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水一样倾倒,并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来突破。我把教材中实验设计为师生合作分组实验,首先由教师演示稀醋酸、盐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认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规律的后,让学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实验后的矿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变色,是什么使它变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假设一:水使石蕊变色;假设二:CO2使石蕊变色;假设三:CO2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色。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汇报交流、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后依据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教师取出探究假设三这组实验瓶中的纸花,用酒精灯烘干,向学生展示前后实验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对比观察它们颜色的变化,师生共同收集证据,证明是假设三成立,得出是C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的结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述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绍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开对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再利用课件模拟灯火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我用两段视频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以及国际上对温室效应的处理措施,和个人应该如何做,让学生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联系性质,了解用途。CO2的性质学习完毕后,引导学生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学习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说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展示,以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化学走进生活。

  第三个环节:当堂练习,评价反馈。(8分钟)

  我设计了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三个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当堂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然后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刍,发展能力(5分钟)

  课堂练习反馈后,我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又便于学生课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课后实践,拓展思维(2分钟)

  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撰写一篇关于CO2气体的功与过的小论文,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促进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重点、关键突出,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便于课后进行复习和记忆。

  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

  2、不能供给呼吸

  3、CO2 + H2O = H2CO3(不稳定) 制碳酸饮料

  4、CO2 + Ca(OH)2 = CaCO3↓ + H2O 检验CO2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教师应当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他们,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想象探究的蓝天,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晴空。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另外,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第二课时为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第三课时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本节课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

  (3)了解活泼金属(Na、Mg、Al)与O2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

  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四)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法”。教师通过学生看到的客观事实或已学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实验大部分是演示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正确操作。我在实验前会先讲清楚实验过程,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观察要点;在实验过程中,我也会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描述出实验现象。

  通过两组实验,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举例,体现金属在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复习旧知:课本P42“思考与交流”。

  1.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有关金属的反应,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通过提问,师生共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盐反应;(2)金属与酸反应;(3)金属与氧气反应。

  3.根据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Na、Mg、Al的原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探索新知: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1.提出问题:真金不怕火炼是什么意思?金子在高温下不能发生反应,铁铝在常温下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和纯氧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展示金属钠

  2.介绍金属钠的保存,思考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用实物展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概括。分析钠的切口变暗的原因,说明Na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引导学生进行钠的燃烧实验及总结归纳实验现象,

  4.回忆Al在纯氧中的燃烧反应,对比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说明氧化铝对Al的保护作用

  5.拓展延伸: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在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遇见其他氧化性物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与氯气,与硫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Na、Al和氧气反应过程中,Na、Al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反应中Na和Al体现的性质,得出结论:Na、Al等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还原剂。并进一步指出:由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金属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能与许多氧化剂发生反应。除了与氧气反应以外,金属单质还能和Cl2、S等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列出Na与Cl2反应、Fe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六)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

  1.Na与O2的反应

  -2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

  加热条件下:(淡黄色)

  2.铝与O2的反应

  4Al + 3O2 ==== 2Al2O3

  3.金属与其它非金属的反应

  △ 2Na + Cl2 ==== 2NaCl

  △ Fe + S ==== FeS -1 △ 2Na + O2 ==== Na2O2

化学说课稿 篇4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据此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

  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引入:提问:什么是“地球一小时”,有谁参与了这次全球性的活动?

  讨论回答,参与者积极举手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

  提问:“地球一小时”的目的是什么?电能的来源是什么?我国的发电方式主要是什么?

  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布置课前预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火力发电的弊端是什么?是否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呢?

  思考,质疑

  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理论分析

  提出电流的.形成、氧化还原的实质、电子转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形成电流?

  2、哪一类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4、物理上电子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你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中,谁是负极谁是正极吗?

  5、从氧还的角度分析负极发生什么反应,正极发生什么反应?

  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氧化还原与原电池的关系

  分析讨论得出:

  ne—

  还原剂+氧化剂

  负极正极

  氧化还原

  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巧妙地运用物理学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从理论上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系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实验探究

  提出疑问,导入实验探究环节:只要选择了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吗?是否需要借助一定的装置呢?

  聆听,思考

  引出实验探究环节

  第一步:实例分析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要求学生写出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

  Zn+2H+=Zn2++H2

  负极正极

  反应反应

  使学生对电子流向和电极反应做到心中有数

  提出问题:要想利用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并且怎样检验电流呢?

  第二步:对比实验确定锌铜原电池

  连结两个锌电极和电流计,请学生观察现象

  把其中一极换成铜片呢?连接铜片和电流计

  思考。

  观察到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观察到指针的偏转,感到好奇

  说明参与反应的两个相同电极不能形成电池

  锌和铜可以形成原电池,初步感到电极的确定

  带领学生书写电极反应,明确根据电极反应确定电极

  书写电极反应

  负极:

  Zn—2e—=Zn2+

  正极:

  2H++2e—=H2↑

  培养书写化学用语的技能,巩固原电池原理

  第三步: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装置

  提供仪器药品,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自己组装电池

  提升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构成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做电极

  2、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通过实验探究,形成构成条件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讨论后回答:要拆分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的两个区域内进行,使期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电流。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能量转化观

  拓展应用

  课堂练习

  利用cu+2fecl3=cucl2+2fecl2设计原电池,画出实验装置,写出电极反应

  课后拓展:

  1、利用家中常见生活用品,组装一个原电池

  2、查阅各种常见电池资料,了解装置,试着分析原理。

  书写电极反应,画装置图

  在家中组装原电池

  再次查阅资料,利用所学的原电池原理,试着分析其它电池

  巩固原理,练习书写技能

  练习理论的实际应用,有利于理论的理解

  利用两次质疑两次查阅资料,体现思维的连续性。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以地球一小时引入,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紧紧吸引到课堂中。

  2、针对我校学生起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逐步构建分析、设计原电池的思维模型。

  结束语:看着学生们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提升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了能量转化观,我由衷的感到欣喜;串起学生们的每一次的成功,也就感到做老师的成就,为了学生们的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化学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下朱庄中学的化学教师,我叫杜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方程式》专题复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体会四个部分来阐述对本节课的构想。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一节专题复习课。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2、学习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类。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归纳分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3、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分类书写

  4、难点: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应用知识、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互助学习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三、教学过程:

  包括创设情境导入;合作互助,分类复习;综合运用、直击中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升五个环节。

  【课堂导入】

  利用11、12、13年中考试题中化学方程式所占比例的统计图引入本节课。

  目的:说明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互助,分类复习】

  1.化合反应

  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合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练习。

  2.分解反应

  利用化合反应引出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够熟练应用。

  3.置换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同时总结置换反应的类型。

  4.复分解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且能够完成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进而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综合运用,适应中考

  1.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三年中考20题的方程式书写。

  2.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完成20xx年中考20题的出题任务。

  3.完成给信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方程式有了那些认识?

  书写方程式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

  【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一、化合反应

  符号表达式:二、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三、置换反应:

  符号表达式:四、复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 四、教学体会:

化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时也为下节课学习化学反应的限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说学情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表面积及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积累了一定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养成了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基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在相同条件下,钠和镁同时与水反应,谁反应的更快?学生会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答出钠的反应会快些。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因为钠的化学性质比镁的活泼,这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会继续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这时我会向同学们演示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1】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10 mL 1 mol/L盐酸和10 mL 0.1 mol/L盐酸;然后给加10 mL 0.1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且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2】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5 mL 5%的H2O2溶液和三滴洗涤剂,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少量MnO2粉末。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催化剂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一般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会及时做出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一般有温度、浓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物质状态等。(对于气体来说,增大压强的目的是增加它的浓度,故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大因素)。在新课讲授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这个环节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达到学习目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解题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这样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我们应用到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

  七、说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式说课稿07-06

化学《水组成》说课稿03-12

化学键说课稿03-12

《化学键》说课稿12-05

化学键说课稿12-07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