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12 23:25: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6和7的加减法”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来认识、掌握数的组成。掌握这一内容,是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为掌握10以内加、减法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起了重大作用。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学会6与7的组成。

  教材难点: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的组成。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会6与7的组成。

  (2)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3)培养养成交流合作,鼓励摆出多样化的分法。

  二、说教法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第一步,他们还不习惯小学生的生活,还保留着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摆脱不了用实物来演示。根据这些特征,我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直观演示法

  第二,探索操作法

  第三,游戏法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会“6和7的组成”,并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数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实践、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游戏《手指对数》

  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复习“2—5的组成”,让学生感觉到是在于游戏,而不是在进行枯燥的学习。

  (2)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情境的兴趣,我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设问引入。

  2、分析问题,主动探究

  (1)出示主题图

  根据学生的设问,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说出6的组成。

  (2)提问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教师驾驶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立联系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6的组成,边读边看边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习惯。

  3、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探索

  (1)操作

  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加深认识

  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7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让学生手指对数读一读,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

  五、巩固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每到这个环节也是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趣味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摘星星、帮小蚂蚁找家等活动。

  六、全课小结

  通过游戏的结束画面,使学生联想到今天学习的课题,并知道学习的内容。

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的最后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完相似图形等知识后,利用它们认知位似图形,这一节是第四章学习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生对相似概念的更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位似图形概念。因此说这既是一节新课,也是一节复习课,理解位似图形时要用到前面所学的相似知识如相似比等,并且这节的学习也为后面的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打好了知识基础。

  2.教学目标:在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我从以下四个层次说明,第一,在识记上要求学生能认识位似图形,找出哪些图形是位似图形;第二,在理解上要求学生能从对图形的观察中得出位似图形的一般特点,自已归纳出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定义;第三,在掌握上要求学生能作出一个图形的位似图形,并利用这种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第四,在应用上要求学生能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有关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3.教材内容:本节课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形状相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图形,寻找图形的特点,并由学生总结出来,由此理解本节中的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判断是否位似图形,根据总结出的定义找出位似中心,并动手度量,理解位似图形中的位似比。最后引导学生完成想一想中的动手任务,即作出符合条件的位似图形。教学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难点在于作出规定位似比的位似图形,关键是学生对位似比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图中找出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比。

  教法学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知

  情景设置:一组从一个镜头放出的图片,大小不一,形状相同,按顺序排列,动画演示从放映机中放映图片的效果;在第一张图片上标出点A,在第二张图片上相应的位置标出点B,镜头标为点P,图形编号依次是①、②、③。

  教师提示:让学生连接A、B并延长,看能不能经过点P?然后在图①上换一个位置标点,再在图②上标相应点再试一次看能否经过点P?

  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特别是每个图形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为学生总结出位似的定义打下基础。另外学生在演示后自己动手再找一处类似的点,在另一张图中找它的对应点,并连接起来延长,自己实践这一过程体会位似中心的'含义。在得到位似图形定义的同时,也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画出图上的P点,怎么把它找出来?即如何确定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P点的位置。在对定义的叙述中并不强求学生能一次完整地说出来,可以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结论,达成共识,这样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

  二、做一做

  这部分安排了三个图形,先让学生判断这三个图形中哪些是位似图形,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根据刚才总结出的位似图形定义)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位似的理解。

  情景设置:三组图形,其中第一、三两组是位似图形,第二组不是。

  教师提示:肉眼观察图形,然后试着找一下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也就是对应点都经过的那个点),让学生明白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并求出它们的相似比来,再度量出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把这个值同相似比对比。从而得到结论: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设计思路: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画图、计算得出位似图形的这一性质,在这个做一做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包括几何绘图,求线段的比,相似比概念以及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阐述结果。这里学生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对应点的选取,如果是多边形,可提示学生沿多边形的边依次选择点,并作好标记。

  三、想一想

  回顾本章第三节中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即相似图形的画法。让学生复习画法,实际上这样放大后,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然后仿照这种做法,给学生一个圆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分别是3和4。

  情景设置:课件演示橡皮筋放大图形的过程。

  教师提示:先认识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巩固这种放大图形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位似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实际做一次,由学生代表来说明自己小组的做法及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说清如何使位似比分别是3和4。

  设计思路:目的在于让学生应用所学的位似知识来完成放大图形的工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操作前先由教师实物演示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过程,让学生复习这一操作,再自己实践。在复习操作时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操作的合理性。

  四、随堂练习

  综合运用本节中学习的位似图形知识完成放大和缩小图形的任务。

  情景设置:三角形ABC,任意在三角形外取一点O,连接AO、BO、CO,取其中点D、E、F。

  教师提示:结定条件学生画出图形,连接D、E、F得到的三角形即是将原三角形缩小一半后的新三角形,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放大原三角形,强调位似比即对应线段的比。完成后让学生说明自己做法的合理性,再次强化对位似相关概念的理解。

  设计思路:安排这组练习的目的在于利用学习的位似知识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放大与缩小图形。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中对位似图形的观察,学生得出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通过做一做加深对位似中心,位似比的理解,并会求位似比,知道位似比即是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通过想一想复习了相似比知识,掌握放大和缩小图形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应用位似知识来完成放大和缩小的实际操作,加深对位似知识的理解。

  六、作业

  习题4.12

  第一题利用位似性质说明平行关系,综合运用位似、相似、线段的比、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这也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要应用。

  第二题利用本节中学习的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放大一个已知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见课件。

数学说课稿 篇3

  设计的思路:

  1、 关于教材

  《数字与编码》是新课程第十册数学广角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这一知识点学生是已经知道的,而数还可以用来编码,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大熟悉的,本节课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实际的调查、分析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感知信息数字化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初步形成数字符号性的认识,培养对应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一些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重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尝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教学难点:编号时要注意简洁明了和科学性

  3、 关于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介绍邮政编码,在这里我是想让学生初步感悟一一对应思想。从这一目的出发,我是这样安排的: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又相对比较简单的邮政编码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信片上的两个不同编码,在区分中明白为什么这两个编码会不同,初步理解同一个地方邮政编码就相同,又通过询问同一个地方会不会有两个编码,暗示一个地方只有一个编码与它相对应,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接着让学生比较、观察老师提供的一些邮政编码,在对比中理解各个数字的含义。当学生发现了一些数字相同时,再次询问会不会两个不同的地方而邮政编码是一样的?再次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个环节我是想让学生在看到了数字编码在邮政编码中的运用后,能举一反三,联系生活举一些例子,隐含数学生活化的思想。所以我就让学生根据课前调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编码情况,使学生真正明白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也从中感悟到信息数字化的快捷、简单和科学性。

  第三个环节我是想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中的一一对应。根据前一环节,我就顺着学生说到的身份证,揭开了探究身份证号码秘密的篇章。在本环节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几个步骤:先是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号码放在小家庭中一起交流,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等方法,去探索里面所隐藏着的秘密,并把各自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小家庭意见;接着以小家庭为单位,发表刚刚探究的成果,教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使学生明白各个数字的不同含义,以及15位与18位的不同,理解为什么要升位;再就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编写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给自己也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在编写中进一步体会数字化的简洁、科学性,也再次感悟了一一对应重要思想。而最后一句这些信息既然也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为什么要选择数字表达?让学生在思考中,再次深深体会信息数字化的简洁性,真正体现学为所用。

  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拓展运用,是想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感悟编码的科学性。正好结合我们学校还没有学生证这一真实情况,让学生帮助想想,如果我们学校要个每位学生做一张学生证,而在上面又要有一个学生证号,你觉得在这个号码中应该反映出哪些信息比较好。在学生自己编写、一起交流的过程中,科学性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百分比的应用---盈亏问题》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上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章《比和比例》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比分数小数间的互化(百分比的意义)和百分率的计算和百分率在统计中的应用(百分比应用的1、2)。作为百分比的应用的第3节课---盈亏问题,本节课对于学生而言有较大的学习困难,首先是六年级学生对于盈利和亏损这种经济问题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其次是公式的推导和记忆,运用都有些困难。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推导出盈亏问题中4个公式,能利用公式灵活解决盈亏问题。难点是盈利和亏损同时出现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的班级六(7)班是个相对比较活跃的班级,有大概10位学生思维活跃,愿意回答问题,而且答对率也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基础很差,不善于表达甚至跟不上。面对这一差异情况,在这节课中应该设置各个层次的题目,而且在一些难题上以分解提问,一题拆分的形式,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尽量地让80%以上的.同学参与到学习中。

  三、说备课(教法分析)

  作为一节新授课,考虑到盈亏问题学生比较陌生,而且不易理解等难度。因此在备课中主要是以一题分解,对比引出,推导和理解公式并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等方法

  教学流程是: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三、应用新知

  四、巩固新知五、师生小结

  主要解决的内容是:概念学习,盈亏率的对比教学盈利和盈利率的不同分析,灵活运用条件(在成本、售价、盈亏率)中已知两个求出第三个量,盈亏同时出现时的问题。

  四、说反思(课堂分析)

  1、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课堂气氛活跃,让听课的老师觉得这个班好像反应很快,其实该班存在部分学生只是善于说,但不善于做,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好的效果,不一定是真正有这么好的效果。但总体我觉得授课过程比较流畅,预设的问题和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某些有难度的题目利用分解提问,分体解决的方式,顾及到了学生的差异,充分调动了部分学习不自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

  2、上课过程在PPT放映的过程中由于有电子白板技术的全程应用,感觉课堂容量明显增多,而且可以用划线画或圈出重点,让学生清晰可见重要语句或过程。在讲、评、做练习中随时更正,擦出,节省了很多时间。

  3、不足之处是本节课匆匆小结,时间上有些仓促,原因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可能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新授课的难度应该有所降低。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5至46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积累了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测量物体面积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由估测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然后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最后建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数学模型再加以运用进行编排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长与每排所摆单位面积数的关系,宽与每排所摆排数的关系,面积与所包含的单位面积总数的关系。

  二、说学具

  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并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学具:1cm2的小正方形15个,3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表格一张,学生自备学生尺一把。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索长方形面积

  估一估,摆一摆

  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3个常见的面积单位,那么这个长方形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呢?(出示图①)请拿出图①,估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估测后汇报结果,由于估测方法不同导致答案也不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便有了用摆单位面积测量的需要。]

  ②学生动手摆1cm2 正方形测量图①面积,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摆法用课件演示。

  生1 :一个一个摆,每排摆5个,摆3排,共摆15个,面积15 cm2 。(板书:面积 15 cm2 )

  生2 :只沿长边摆一排5个,沿宽边摆一列,再想象空白处,也是每排5个,3排,面积是15 cm2。

  ③比较两种摆法,使学生发现第二种摆法更为简便。请拿出图②先估一估,再用第二种摆法测量面积。(板书:面积 28 cm2 )

  [此层次的设计,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2次摆的活动,由最原始的摆法摆满过渡到只摆一排,一列再进行空间想象,从而建立只要知道每排个数和排数就能测出面积的'表象,为下面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作为铺垫。]

  量一量,算一算

  ①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测出了图①和图②的面积,下面我们来探索更为简便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面积)

  ②学生拿出③先估一估,再用学生尺量一量,算一算,填一填表格,然后汇报计算方法,归纳出长方形面积公式。(板书:长ⅹ宽=长方形面积)

  ③再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图①、图②的长和宽算一算,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

  ④根据板书观察数据思考:长、宽、面积分别表示摆的什么。

  2、探索正方形面积。

  (1)课件出示3幅图,说出它们的面积。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边长x边长=正方形面积)

  [此环节教材是只给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尝试计算它的面积,我进行了重组,以计算2个长方形面积作铺垫,再根据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自然联想,迁移到正方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而达到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目标。]

  3、巩固练习

  (1)计算身边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

  ①计算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

  ②计算小方桌的面积。

  (2)课本45页1~4题。

  [通过练习不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4、课堂总结

  5、板书设计:

  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

  长 宽 面积

  5 × 3 = 15

  7 × 4 = 28

  8 × 5 = 40

  长 × 宽 = 长方形面积

  边长 × 边长 = 正方形面积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第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第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3、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激励引新。

  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先求出每吨水的价格,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请大家再认真想一想,能不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比例来解答呢?

  思考:

  ①题目告诉我们哪几个量?

  ②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③怎样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完成填空。(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用水的吨数和水费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可以根据比值相等列出等式。)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验算: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3、变式练习。

  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学以致用。

  1、用比例解决下列问题。

  1、万老师骑摩托车从家到学校上班,6分钟行使了480米,照这样计算,他从家到学校共行使了20分钟。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多少米?

  2、今年元旦那天,小丽的妈妈到银川商城购物,发现有件保暖内衣质量不错,于是买了3件,共付了180元。回来后,邻居张大妈也想买几件,于是乘车到银川商城买同样的保暖内衣,她共付了300元,能买几件?

  3、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学校旗杆高一般由学校面积大小而定)

  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独立解答,也可以讨论解答。

  4、实践作业。

  1、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木,锯成了5段共用了326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把这根圆木 锯成7段,需要多少分钟?

  2、请同学们利用上一题的原理测一测咱们学校的教学楼的高度。

  第五、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七、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0页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编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后面,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过渡语: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清楚明了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这涉及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该创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红,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新知识之前,创设了去超级市场购物的情境。同学们,下午我们将会举行一个联欢会,我们还要买很多很多水果,让我们一起去超市购物吧!今天特价:柚子每个3元。假如要买21个,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这是学生以往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进行估算的。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也为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还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学参加联欢会,这个小礼堂能坐得下吗?在实际生活当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需要它的实际数据,可以运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数据就行了。现在就让我们估一估350名同学能不能坐得下?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教师就像帮助小孩走路一样,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经验会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进行估算,我估计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不成问题,我运用知识迁移这个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积极主动参与中领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独立思考,想一想你会怎样估算?

  2、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郑毓信教授曾经这么说过:“没有经过个体深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我们的课堂需要静思默想,表面的热闹只会掩盖学生的思维,学生有自己想才会有交流的欲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3、让学生汇报估算方法,并引导说出估算思路。(一边展示算法,一边小结估算方法。)

  我估计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几种估算方法:把两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

  ①18×22≈400(个),20,20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

  ②18×22≈440(个),20。

  ③18×22≈360(个),20。

  当学生说出估算思路时,老师可以及时适当进行赏识性的表扬。与此同时,教师对各种估算方法都不急于评价,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在刘兼教授的.访谈录中,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在提倡算法多样性的同时,老师要不要提出一种最好的解法呢?所谓最好的方法,要和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能以一个或一批学生的思维准则来规定全体学生必须采用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的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究新知后,我安排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增强估算信心。

  (三)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学以致用”,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估算方法的环节。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页。

  A、看图并独立完成,选用自己喜欢的估算方法。

  B、完成后请与同桌互相说说估算策略。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及时反馈,巩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练习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练习后我把提高练习设置在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灵活运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页,7、8题)用生动活泼的动物园图片把学生带进动物园,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估算,再在小组内进行介绍。在这道练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难点:“1分钟”与所给条件的单位名称不一致,老师在这关键处应及时提醒学生。第8题的练习比第7题更深一个层次,文字中没有把数学信息列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图中找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设置“玩”的环节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及教学目的所考虑的。学生在游戏竞赛中表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估算技能得到提高。估算抢答比赛,以组为单位,答对一题奖一个苹果,答错一题倒扣一个苹果。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寓练习于游戏之中,学生将会带着激情参与活动,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开放练习。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能力展现的空间,更能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乘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一道乘法估算的应用题。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有助于学生继续保持学生的兴趣,增强估算意识,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与乘法估算有关的数学日记。小结本节课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的意义,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种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喜欢了估算。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共同发展。课堂就像广阔的天空,每个学生能在这片天空中领略乘法估算的无穷奥妙。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说课稿03-2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说课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