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12 08:48: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化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化学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同仁:

  你们好!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仁给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何复习酸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十章的一节复习课。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先认知个别的事物然后逐步的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它是基于前面盐酸和硫酸性质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没有明确以章节形式呈现,但在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额,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技能。这是初中比较系统总结一类物质的性质,具有归纳总结提高的一节课,并且有助于以后碱和盐的学习中树立一个常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酸分类、命名和酸的通性。通过系统回顾复习,让学生知道酸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过程。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酸的通性。

  教学难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的培养。

  二、说教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结合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的目标,我采用“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创疑)→实验探究(探疑)→谈论问题(释疑)→演绎推理解决问题(解疑)→创新思维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师生双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让诸多教育因素生动自然地产生作用。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从酸的结构上的相同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①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酸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归纳总结法:对于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知识的内化提高。③通过定向巩固练习,突破重点、夯实考点,实现有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提问:从物质的导电性引入到自由的离子以及段的电离方程式,从酸的电离方程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酸之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由于在结构上的相似决定的,从结构上对酸进行分类和命名。使学生懂得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不断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加强设问,不断提问,创设出良好的创造氛围,以实验推动教学,以直观的有趣的化学现象刺激学生的感官,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以一个较为系统的归纳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去集中关注知识的共性,使知识系统化,为以后的系统归纳碱和盐的创造条件。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如在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中,也只有在金

  属活动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说明:钾、钠、钙太活泼除外)。硝酸、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是不能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的。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原本设计有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但今天由于客观因素,而改为教师的演示实验,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另外,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第二课时为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第三课时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本节课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

  (3)了解活泼金属(Na、Mg、Al)与O2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

  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四)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法”。教师通过学生看到的客观事实或已学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实验大部分是演示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正确操作。我在实验前会先讲清楚实验过程,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观察要点;在实验过程中,我也会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描述出实验现象。

  通过两组实验,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举例,体现金属在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复习旧知:课本P42“思考与交流”。

  1.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有关金属的反应,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通过提问,师生共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盐反应;(2)金属与酸反应;(3)金属与氧气反应。

  3.根据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Na、Mg、Al的原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探索新知: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1.提出问题:真金不怕火炼是什么意思?金子在高温下不能发生反应,铁铝在常温下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和纯氧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展示金属钠

  2.介绍金属钠的保存,思考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用实物展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概括。分析钠的切口变暗的原因,说明Na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引导学生进行钠的燃烧实验及总结归纳实验现象,

  4.回忆Al在纯氧中的燃烧反应,对比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说明氧化铝对Al的保护作用

  5.拓展延伸: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在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遇见其他氧化性物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与氯气,与硫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Na、Al和氧气反应过程中,Na、Al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反应中Na和Al体现的性质,得出结论:Na、Al等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还原剂。并进一步指出:由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金属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能与许多氧化剂发生反应。除了与氧气反应以外,金属单质还能和Cl2、S等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列出Na与Cl2反应、Fe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六)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

  1.Na与O2的反应

  -2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

  加热条件下:(淡黄色)

  2.铝与O2的反应

  4Al + 3O2 ==== 2Al2O3

  3.金属与其它非金属的反应

  △ 2Na + Cl2 ==== 2NaCl

  △ Fe + S ==== FeS -1 △ 2Na + O2 ==== Na2O2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以实验设计为载体、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酶,包括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以及酶的3个特性。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建立酶的概念、知道酶的特征,并能初步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探究中学习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体会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学习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本章的学习即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实验设计原则”的思想,又为后面学习新陈代谢打好基础,尤其是〈第三节呼吸作用〉、〈第四节光合作用〉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说出酶的化学本质。

  ②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原因。

  ③解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

  ④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撰写实验探究性活动的实验报告,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2).技能目标: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方案和别组同学的方案,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

  (3)酶的高效性

  2)、教学难点

  (1)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活动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需要学生自己决定和判断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探究的方向,设计实验的步骤,选择实验的材料,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检验结果……等等,无疑,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应该成为本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酶的特性,不能只局限于了解的层次,应该通过分析和引导,将学生的知识上升到理解的层次,才能达到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所伴随着的能量转换,领悟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细胞进行其他生命活动的基础的水准,达到课标的要求。这需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1)他们对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了解很少,但对无机化学反应却接触较多,对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2)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探究经验,习惯演绎式教学模式。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实验探究教学法——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现象记录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尝试改良实验设计,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来深化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直观教学法——教材中活化能概念的文字叙述很抽象,虽然加入了卡通式插图和图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静止的,很难实现知识迁移。而Flash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并且能够展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情况,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学习方法指导:

  1)、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

  3)、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老师展示的动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酶在细胞中的作用和酶的本质

  第二课时 高中生物学实验设计

  第三课时 酶的特性

  设计理念

  实验是学习生物的手段和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在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追求过程的体验。并且每年高考都有对生物学实验的考查,而且比例越来越重,而学生的失分比例大,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完整的生物实验设计模式,考虑问题欠缺,本节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整讲述高中生物学实验设计,是以学生在第一课时和前面探究实验接触的前提下,完整体验生物实验设计模式,为后面学习探究实验打下基础,也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1) 教学流程图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细胞代谢→问题探究,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掌握科学实验方法→酶的本质,运用方法,自主归纳获取新知→小结练习,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新课→实验设计的类型→实验方案的内容→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实验设计的常用方法→练习巩固。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练习巩固

  六教学评价

  实验记录和评价表、课堂小结和练习、课后实验设计。

化学说课稿 篇4

  课文的特点和地位: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种烷烃。对学生来讲能否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将直接影响以后有机化学的学习。本节重视与初中化学的衔接,不仅重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态度,以及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在初中化学中的已学知识点。比如它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巩固旧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着重介绍它的正四面体型结构。

  3、在学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体型结构基础上,联系它的结构和得失电子情况讲述它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反应)等。

  4、着重强调甲烷的取代反应

  5、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由分子结构决定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甲烷的分子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取代反应以及反应的本质

  教法分析:讲演结合、自学引导、对比教学、学生互动。

  学生现状分析:大纲中只要求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但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分析:

  1、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首先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点。并能预示由甲烷的分子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甲烷的化学性质。

  2、在学生了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分析其反应的机理和本质。

  1—以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能形成牢固的共价键为依甲烷的性质。

  2—分析甲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跟甲烷与酸性溶液的反应的对比,甲烷不能和酸发生反应,但是能在空气中燃烧。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对比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正确的结论:甲烷在通常条件下是稳定,但是能和一些氧化剂发生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甲烷也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3—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学生了解甲烷立体结构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模型,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分析它的反映机理,再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

  (学生互动):请学生写出甲烷被氯取代的反应,从一取代到四取代。最后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

  4—用对比法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和无机化学中置换反应的区别。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两个反应的区别。

  3、回顾这一节所学的新知识点,并强调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本节的思路。

  4、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化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谈谈关于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再学习。根据课程标准,在此只笼统地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原因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如此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选材上尽量将化学原理与实验、实例相结合,对化学概念或术语采用直接使用或叙述含义而不下定义的方式出现,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注意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化学史实相联系。

  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热能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实例和实验,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⑵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尝试与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⑷本节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二、教学方法及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可分为三个课堂教学单元:理论思考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实际应用教学。

  这三个教学单元互相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本节我采用以实验探究教学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在第二课时中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进一步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高一学生实际,本节拟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⑴演示讲授法 演示主题→典型现象→科学结论→迁移应用

  ⑵实验探索法 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引出新知识

  ⑶设疑递进法

  设疑→解难→再设疑(知识加深)→再解难(突破难点,总结规律)

  为了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将零散的见闻集中化,采用演示讲授法和设疑递进法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另一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我采用实验探索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和演绎的实验能力。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本节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强调四个问题:第一,目的性;第二,全面性;第三,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边观察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第四,要有客观而详实的记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Na2O2与H2O的反应。

  问题:水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此反应除了得到NaOH和O2,还有什么生成?

  这一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注意目的明确,淡化对反应产物的观察,注重对能量变化的观察。

  2、展示素材,师生互动

  展示燃烧、爆炸及电池的图片和视频。

  问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都有哪些表现?

  明确热量的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环节初步锻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化学能与热能如何相互转化?

  实验2-1、2-2、2-3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内教学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价值,我在这里将以上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

  4、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经过分组实验,学生有了完整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理性分析。通过学生汇报、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报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学习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对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处理、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抽象等科学方法。

  例如: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 的反应,属于 ,其离子方程式都是: 。所以,可提出推测______________。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物质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形成概念: 称为中和热。

  使学生明确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都有哪些。

  问题:⒈许多吸热反应需要加热,那么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吗?

  ⒉许多放热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那么常温下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吗?

  ⒊放热反应一定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吗?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认识。

  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呢?

  突破难点,明确规律,使学生明确化学反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5、创造思维,创新实验

  为了能使实验教学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实验和创造性思维阶段,我还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和任务,供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为选修模块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6、课堂小结和练习

  ⑴知识方面

  ⑵学法方面:回顾本课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究过程。

  【课堂反馈练习】1、2、3、4

  7、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练习化学键知识,思考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破与立”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为下一课时的理论思考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将于下一课时再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化学说课稿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5.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化学说课稿 篇7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氯气,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氯气的整节课的一些想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第三部分: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不易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强化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处理:

  1.本章应预见学生判断溶液颜色有困难:可以准备几瓶Cl2、Br2、I2的水溶液、酒精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贴上标签、注明颜色让学生观察。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氯气的毒性与氯气活泼的化学性质有关。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闻氯气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引入:新闻材料,配置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

  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啥像“猪嘴”?

  多媒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毒性机理是什么呢?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毒性机理。

  引言:按照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氯气的毒性一定与它的结构有关,我们首先考察氯原子的结构

  【演示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复习提问】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Cl2水中的HCIO是强氧化性的弱酸。

  小结:板书:氯气的化学性质:Cl2 +Cu—— Cl2 +H2 —— Cl2水——Cl2 与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实验室中制取氯气应加强基本操作的训练,要求要严要细,安排学生组装实验室中氯气装置(无药品),严到又快又整洁,细到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先拧什么螺丝钉后拧什么螺丝钉都清楚。结合实验室制取氯气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引导学生提问,问为什么?如为什么收集氢气可用排空气法和排水取气法?为什么制取氢气不需尾气处理?为什么制取氢气需加少许硫酸铜最后所得溶液为黑色?完成实验室制取氯气后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问题:实验室制飘白色的粉温度稍高有副反应发生,甲、乙、丙三人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1)请指出三个装置的各自的缺点或错误(如没有可不填)甲————————乙——————————丙————————————.

  (2)下图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成,丙由F、G组成,从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中选出合理的部分(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填所选部分的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若用12mol L-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定各步反应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

  多媒体回答:(1)甲:①发生装置错误,②U型管右端没有接尾气处理装置。乙:①没有降温装置,②D应换成U型管,改装消石灰。丙:①没有降温装置,②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C(F)、B、E (3)MnO2只能氧化浓HCl,随着反应的进行,[Cl-]减小,还原性减弱,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结合氯离子的检验的教学,区别检验与鉴别的概念,比较氯气、氯离子、新氯水、久置氯水主要含有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等概念,用实验室中制取CO2 、H2复习离子方程等概念。

  第五部分:信息返馈:

  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返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既能掌握学习状况。

化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物质的溶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七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过渡和承接。

  从能力结构来说: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非常的普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学会简单的溶解度计算。了解什么是浓溶液,哪些是稀溶液,然后得出结论。学会用溶解度来表达物质的溶解能力。

  能力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菜的咸与淡的讨论来引入新课,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亲自来配制溶液,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能转化,怎样转化?

  归纳总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反馈练习: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化学说课稿 篇9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初三年级的学生,我校为省级示范性中学;三个班学生总体情况较好,思维活跃,班级纪律好,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较强,且集体荣誉感强,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

  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

  4、酸碱指示剂

  5、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这些都是与酸有关的内容,因此对酸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对酸的化学性质本质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二、教材分析

  (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节课内容处于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在酸的化学性质中,

  酸与指示剂作用——应用性知识

  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复习性知识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新知识

  而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放在本单元课题2学习,与盐的反应放在第十一单元,但是已经弱化。

  《酸的化学性质》是在学生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酸的化学性质》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 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的确定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的确定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五)课型:新授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酸的涵义。

  2. 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4. 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与态度:

  1、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一)教学模式

  分组探究实验→回忆已学知识→归纳酸的化学性质→练习、家庭实验→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分析变化的本质

  (二)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教学说明环节1探究活动1: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探究活动2:稀醋酸、稀硝酸、硫酸钠与指示剂作用对比实验评价实验方案分组探究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及本质原因。环节21、游戏2、分析本质3、实际应用金属拟人化学生表演学生判断、总结、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张扬个性;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环节3活动1:教师演示(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反应)探究活动2: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做对比实验探究活动3: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分析(用化学用语)对比实验(证明除锈的反应本质)分析原因深化知识,迁移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环节4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归纳推理方法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情感态度: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学生总结教师完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化理解酸的化学性质环节51、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A.Cu(OH)2B.NaOH C.CO2D.NaCl2、下列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Fe>Al>Mg>Zn B.Mg>Al>Zn>Fe C.Mg>Fe>Al>Zn D.Zn>Fe>Mg>Al3、小明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和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他意外地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小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H+浓度相同的盐酸、硫酸中,只是所含不同。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①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对反应无影响;②Cl-对反应无影响,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③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组别相同的铝片H+浓度相同的酸反应片刻后添加某种试剂(少量)添加试剂后的反应现象结论11g铝片5mL盐酸Na2SO4无明显变化和离子对反应无影响21g铝片5mL硫酸NaCl明显加快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针对上述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将表格中的空格补充完整;(2)上述猜想是成立的;(3)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HCl气体,能否完成探究任务?请说明原因。环节61、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2HCl+Na2CO3=2NaCl+H2O+CO2↑请根据所给信息推理出合理的结论。2、生锈的铁钉能否长时间浸泡在酸溶液中?为什么?3、课外探究活动:寻找新的指示剂(玫瑰花汁、紫包菜汁分别与食盐水、食醋作用,记录变色情况)作业P58T5

  板书设计

  酸的化学性质

  一、酸与指示剂作用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二、酸与活泼金属作用Mg + 2HCl = MgCl2+ H2↑ Zn+ 2HCl=ZnCl2+H2↑ Fe+H2SO4=FeSO4+H2↑结论: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 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 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三、酸与金属氧化物Fe2O3+ 6HCl = 2FeCl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Fe2O3+ 3H2SO4= Fe2(SO4)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CuO+H2SO4=CuSO4+H2O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用途: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6-14

化学《钠》说课稿12-07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11-22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13

化学键说课稿03-12

化学《水组成》说课稿03-12

化学元素说课稿03-08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6-26

化学式说课稿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