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09 15:50: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范文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范文5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 教学目标:

  (1) 双基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3) 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二、 教法(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具体如下:

  1. 以"问题"为学生学习?"起点";

  2. 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三、 学法(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四、 教学程序(说过程)。

  1.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 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 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 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 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 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 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从边看;

  (2)从角看;

  (3)从对角线看;

  4、平行线间的距离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二课时。

  本单元教学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内容结构如下:认识钟面——认识整时——认识半时。共计两课时。本节课在认识钟面及整时基础上认识半时,发现半时指针的化向特点,是今后学习时、分、秒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难点。

  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针对这一现状,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认识半时;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情感目标: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半时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实现以上目标,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运用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体验感悟半时指针位置的特点。

  目前,电子多媒体走进课堂,吸引了学生与教师的目光,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使用课件,而是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比较有效地使用了实物投影,学生亲手拔一拔、画一画、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练习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读时间、写时间、画指针等内容,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多侧面积累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力量。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采用“情境体验---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学习模式。教学过程包括“回顾旧知——发现新知——理解应用——总结概括”四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符号的过程,在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成功。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教学伊始,寻找神秘嘉宾——一位时间老人就在孩子们中间,找找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时间的世界中,使学生感受到时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起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你已经知道哪些关于钟表的知识?”这一问题密切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且以故事情境为切入点,回顾整时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迁移发现获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上,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半时比整时学习起来更难一些,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周日,小猫晚出门半小时”为线索,讲解“8时已过,分针再走半圈就是8时半”,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联想、推测得出9时半、10时半、12时半,由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既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体验到半时是由整时发展而来的。

  (三)联系生活理解应用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呈现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迟到的小丁丁,小华的一天,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事。。认读时间是新知识的.基本练习,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做一做,用两种方法写时间,通过互评纠正错误,合作完成“修理钟表”是新知识的深化。这种动态的、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活动正是数学生活化的体现。

  (四)总结概括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的感受,目的是归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在意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情感体验。

  三、概括的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景,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丛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是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过程。

  三是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对于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尽可能采用多样灵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板书、板绘的设计

  板书采用了图示式的设计,普通时钟与电子时钟对比展示,直观形象,突出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几时半的“半”字与电子时钟的“30”分以红色显示,更加突出了本课重点,体现了板书的记忆理解功能。(板书的具体内容)

数学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__,宽是__。

  这个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长是__,宽是__。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__,宽是__。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七、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3、4题在作业本上。

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式与方程》中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周长、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四年级下册第13单元已经学过,通过复习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相关知识。本课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也为学习方程以及其他的代数知识奠定基础。本节课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逐步过渡到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数、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这样由易到难,层次深入,便于学生有效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着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完整地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符号感。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从具体问题情境抽象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你怎样去教,也许比你教什么更为重要。”为此,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珍爱他们。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感受意义

  1、 奶奶买了4千克香蕉,每千克a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列算式是:ax4= 4a

  1xa =a

  答:一共要用4a元。

  2、比一比:

  比X多7的数是( ),

  比X的7倍少a的数是( )。

  3、

  (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的时候,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1和字母相乘,1可以省略不写。

  首先我用买香蕉为素材,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内容,理解数量关系。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理解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一个暂时不确定的'数参加列式,再通过对比,概括出字母表示数的要点。

  [设计意图]: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练一练:

  1、用s表示路程, v表示速度, t表示时间,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或( )或( )

  2 工作总量(c)、工作时间(t)和工作效率(a)之间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 )。

  重点提示: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

  3、学校去年植树a棵,今年植树的棵数比去年的2倍多6棵,今年植

  树( )棵。

  4、一种足球每个原价a元,打折后现价b元,原来卖100个的钱,现在可以买( )个。

  说一说

  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你知道“a+b=b+a”表示什么?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xb=bxa

  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a+b)x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说一说:(用字母表示要求的计算法则计算法则)

  同分母分数相减计算法则: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

  (c可以做 0要除外)

  环节二:深化练习,拓宽思路

  通过练习不仅让学生发现在同一个过程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而且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法则、相关计算公式或特定数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再次体会字母公式比文字表达更简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设计意图]: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我 记 得

  按要求用字母表示下面各计算公式。

  1、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2、圆柱的体积公式:

  3、圆锥的体积公式:

  我的发现

  按照习惯,一些特定的量常用一个固

  定的字母表示,一般不要任意选。

  说一说下列字母在具体公式中各表示什么?

  S长=ah中

  S=vt中

  V柱=sh中

  重要提示

  在特定情况下,某一个字母表示的内容有它的特定意义。

  你还发现了什么?

  整理方法提示:

  针对重点 分类整理

  填补小知识

  复习方法提示:

  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环节三:分层巩固,丰富内涵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层次性与有效性。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精选练习(填空)

  1、学校原有图书8140本,又买来a本,现在共有图书 本。

  2、有m吨煤,每次运5吨,需运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时行a千米,5小时行 千米,7小时行 千米。

  精选练习(选择)

  1、学校原有图书8140本,又买来a本,现在共有图书 本。

  2、有m吨煤,每次运5吨,需运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时行a千米,5小时行 千米,7小时行 千米。

  填空、选择。除了进一步明确简写方法以外,更注重让学生从不同的题目中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

  精选练习(做做)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1、比a多3的数是多少?

  2、比a少3的数是多少?

  3、3个a相加的和是多少?

  4、3个a相乘是多少?

  5、a的3倍是多少?

  做一做。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表象,经过复习巩固,从而加深了印象。通过做一做这样的对比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中的数和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字母取值的合理性。

  精选练习(想一想)

  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46.5元.

  请说出下列式子的含义:

  1、9a 2、46.5b

  3、46.5-a 4、9a+46.5b

  说一说、想一想。针对本课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9a/46.5b/46.5-a/9a+46.5b各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字母式子的丰富内涵,进一步体验到含有字母式子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等特点。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从整体上来把握教材沟通了一个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串成串,组成块。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更便于学生理解领悟。

  环节四:总结评价,赠言勉励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主反思。

  2、赠言: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决时,写下了一个公式:w=X+Y+Z,w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巧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本节课我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有效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巧妙地将复习内容与新授的教学目标融入其中,再通过层次分明,简洁有效地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较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只有在教师善钻、善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魅力无穷,生机勃勃,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是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法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街心广场教材创设了计算街心广场面积,花坛面积和每块地砖的面积等情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三个长方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小数乘法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来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2、教材还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探索地板砖面积,女少可以从前两个整数乘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小数乘法得数;可以通过单位名称的转换推出得数。

  3、教材通过尝试练习:试一试和填一填的活动,使学生归纳出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的规律,这些都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三个长方形面积关系,促能学生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法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通过具体情境,发现数学信息。培养观察、收集信息的习惯。

  3、能应用这一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4、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设计意图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小数点搬家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故事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引导搭桥在设计这一课时,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自主探究和。因此,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 1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街心广场的放大平面图,让学生进行讨论三个长方形的长与长、宽与宽有什么关系。

  活动 2 :在计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字特征和小数点的位置,教师板书配合说明。

  活动 3 :根据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举出实例让学生探索、解答。

  活动 4 :在尝试练习中,师生共同探索、归纳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总之,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识,过渡新知识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2、长方形的定义,面积计算公式。

  3、接着教师发给每生一张街心广场放大平面图提出问题。

  A 、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B 、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宽之间有什么关系,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街心广场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的想法。

  观察情境图,得知街心广场、花坛和每块地砖的长分别为 30 米、 3 米和 0.3 米,宽分别为 20 米、 2 米和 0.2 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个长方形长是依次缩小到原来的,宽之间也是如此。那么,面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长方形面积=长 x 宽,我们先求出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 ( 1)街心广场面积为 30 20 = 600 (平方米 ) ( 2)花坛的面积为 3 x 2 = 6 (平方米 ) (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为 0.3 x 0.2 二 0.06 (平方米 )

  学生可能对 0.3 0.2 =0.06不大理解,教师引导可以利用单位之间的换算来求。 0.3米 = 3 分米 0.2米=2分米 3 x2= 6 (平方米 ) 6 平方分米= 0.06平方米故 0.30.2=0.06

  2、引导探索发现:在乘法中,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积则缩小到原来的。(反之,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积则扩大到原来的 100 倍)

  举例:根据 57 x 24 = 1368 ,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 1 ) 0.57 x 2.4

  ( 2 ) 570 x 0.24

  ( 3 ) 0.57 x 24 让学生分析解答

  通过例中第( 3 )小问,提示: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倍数,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到相同的倍数。

  3、尝试练习,引导提问,归纳。

  课本第 43 页试一试,填一填,可以发现,在4 0.3 =1.2 中,两个乘数共有 0 + 1=1位小数,积 1.2 里也有 1 位小数:在 0.40.3 = 0.12 中,两个乘数共有 1 + 1 =2位小数,积 0 .12 也有 2 位小数。在 0.13x2 = 26 中,两个乘数共有 2 + 0 =2位小数,积 0.26 是也有 2 位小数;在 0.13x 0.2 = 0.026 中,两个乘数共有 2十1 = 3 位小数,积 0 . 026 里也有 3 位小数。

  归纳:在小数乘法中,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课堂作业,完成课本第 43 页的练一练第 1 一 2 题。

  2、基础训练上的相关作业。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说课稿11-0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