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2-02 14:33: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安溪县湖上中学数学教师张象稳,能参加这次说课评比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合并同类项。

  以下我就五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3.4节第2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活动课。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知识重点,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 教学方法、手段

  1. 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 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数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三、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充分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 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种变换都探索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对可能还处在兴趣盎然中,有的学生喜欢玩七巧板,让学生在课后玩一玩七巧板正好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数学的兴趣。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课本65页的内容。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乘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数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培养类比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且渗透德育教育。

  四、说重难点:

  按照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的认知规律,我不仅设计了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让学生通过前置学习,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新知,掌握新知。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我从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容易入手制定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交流前置学习内容,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全课总结

  七、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出示美丽的小树林图片,你们想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吗?(以此来激发学生提出数学信息的欲望)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实时选择适合本节课教学的可行性问题来解决。

  师:小树一共有18排,每排有16棵。这片树林一共有多少棵树?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列式?(18×16)

  (我没有采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我感觉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对围棋并不熟悉,我采用小树林的情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渗透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从而于我校政教处举行的爱护地球一系列活动联系起来。)

  (二)交流前置学习内容,学习新知

  1、把“怎样计算18×16”这一前置学习作业和本小组的同学交流分享。

  2、组织交流,各组展示算法。

  A组:18×6=10818×10=180108180=288

  B组:18≈20xx×16=320大约320棵

  c组:竖式

  ……

  3、生生评议、师生评议

  !)请学生说一说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2)同学之间对发表的意见给予肯定或者补充。使学生

  了解每一种算法和运用范畴(如估算的方法很容易算出这片树林一共有多少棵树?但他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再现笔算过程?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或者老师追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是怎么算的.?个位满十怎么

  办?十位呢?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是怎么算的?

  第三步算得是什么?是怎样算的?(10818)

  4)趁热打铁接着跟上一个小练习。请你填一填。

  5)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没必要严格要求。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索,交流,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总结提升。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这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以学生为本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第一题收南瓜同桌互相验收看看能收几个南瓜,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

  第二题帮小蜜蜂采花蜜连线题

  第三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题拓展提升小红家养鸭121只,养鸡的只数是养鸭只数的15倍,请问小红家养鸡多少只?(利用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试着做一下,老师相信你。)

  (设计了收南瓜、采花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层层深入,最后出示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我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利用类推地方法一定也能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挑战性,使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不要只停留在一个思维层面上,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课后感想?

  (“你学会了什么?”紧扣知识技能目标,“是怎么学会的?”紧扣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后感想”体现了课堂延伸,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的场所)。

  (六)、板书设计:略

  板书设计简明直观,突出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掌握。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我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自制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今天的课肯定也存在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等等也还有许多不够的地方,对学生的评价等,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5

  “认识钟表”是冀教版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认识整时虽是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通过教学,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并为以后继续教学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聪聪的星期天为情景,呈现了聪聪在不同时刻都在干什么,以7点、9点、12点半、3点半、5点半为例,从而让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课后还设计了3道练习,贴近生活,富于童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钟表的过程。

  2、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会看整时、半时。

  3、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的、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重点: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数

  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数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体验成功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钟表店去看看,你们愿意吗?”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面)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形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你都知道关于钟表的那些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钟表的`作用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起床时间,从而让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观察: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交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及讨论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讨论: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

  2.教学整时

  (1)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出后教师引导:2点,还可以说成2时。

  (2)再出示4时,让学生再说说是什么时刻,并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3)出示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同时谈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4)出示2、4、8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方介绍给大家。

  总结:分针指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让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等时刻,并展示给大家看。

  3、教学半时

  出示半时的钟面,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什么时刻。自己动手拨一拨。

  4.出示情景图:聪聪的一天

  (1)师谈话:想不到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这么强,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张图,你能马上说出钟表显示的时刻是几时吗?聪聪都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两个同样的时间“9时”? 并说说自已在这两个时刻的时候分别在做什么?从而向学生渗透一天有24小时和学会用上午下午。

  (3)让学生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在这个时刻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

数学说课稿 篇6

  高青县实验中学 邢春林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八年级下19.2.2《菱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紧接《平行四边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二)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是性质与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二、 教法与学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了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 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景: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由此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动画演示,得出定义

  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展示,得出菱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动画,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菱形的定义,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探究性质

  用一张长方形纸进行两次对折,再用剪刀剪下有折痕一个角,把剪下的角再展开,观察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和两次折叠形成的折痕.

  问题1:通过刚才的折纸,观察剪下的一个角展开后,它有怎样的对称性?它是什么图形?

  问题2:通过折叠过程你能从哪些方面探究出菱形的哪些性质?

  学生动手折叠,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折叠过程.学生观察思考后,在班上交流:1.剪下的角展开后是一个菱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2.探究菱形的性质与前面所学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相同,应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别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折纸的顺序画出图形.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结论,并用文字语言阐述得到的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教师同时强调结论仅有操作实验是不够的,必须给出严格的证明才能作为性质进行应用,要求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分析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给出证明过程.证明后,教师强调经过证明正确的命题可作为定理.

  [设计意图]经历实践→猜想→证明→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这样设计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

  (四)典型问题,应用性质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其中1—4题是直接应用性质的简单问题,包括边、角、对角线的性质,让学生初步体验菱形性质的应用方法。第5--6题是为导出菱形的另一个面积公式而设计的,教师出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要求菱形面积,在不好求高的情况下,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不好求解,可以考虑把菱形转化成四个小直角三角形分别求解的方法,继而引出菱形的另一个面积公式:菱形的面积=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首先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讲清判断的理由,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层层深入,逐渐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五)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2、通过本节课你了解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学生归纳、梳理交流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必做题P102第5题

  选做题P103第11题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说课稿11-0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