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02-01 10:09: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汇编10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说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第1至3题。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2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容。本课为这一小节第1课时,教学P58—59页例1—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的第1—3题。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教材通过直观和学生所熟悉的十进复名数来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的性质,例2、例3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例2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例3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3、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5、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在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和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应用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2、例3)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 “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2、教学例1

  (1)课件演示0.1米、0.10米、0.100米。

  ①0.1米、0.10米、0.100米分别可以写成哪个比米小的单位表示?

  ②用分数又怎样表示

  ③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汇报得出:(师板书)

  ①0.1米是1/10米→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10厘米

  0.100米是100/1000米→100毫米

  ②0.1米、0.10米、0.100米都是指米尺上同一段的长度。(课件出示)

  又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1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3)观察得小数的性质

  ①这三个数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三个数从右往左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点题)

  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4)练习:(课件出示)

  ①辨别下面各数中的“0”,哪些“0”是属于小数末尾的“0”(按数位说)

  0。0800。60300500。00000

  ②58页做一做(出示课件)(学生先在书上练,再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小数性质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时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做下面两道题:

  1、教学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

  105.0900=

  10.000=

  练一练: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59页做一做1。

  2、教学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3=

  (注意: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练一练、59页做一做2。

  六、探究练习。

  1、0.70去掉末尾的0大小有变化吗?

  4.08去掉0会怎样?

  0.31可以填0吗?

  2、小结:添“0”或去“0”只能在小数的末尾。

  七、巩固练习

  1、64页1题。(出示课件)

  2、判断理解:(“末尾”能否说成“小数点的后面”)

  ①把0.500。0600的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在5.3的末尾添上三个“0”,它的大小不变。()

  ③一个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

  3、64页第3题。(课本练习)

  八、拓展练习。

  1、你能在下面三个数中各点一个小数点使它们相等吗?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行。

  602060260200

  2、试试看你能写几个与30。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为探究和提炼改写规定小数部分位数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同时也为各个能力阶段的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九、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自己或同学有什么评价

  十、作业布置

  1、化简下列小数

  0.502

  5.300

  0.009010

  8.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按要求改写下列小数。

  1.5改写成两位小数是______

  29.5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

  8.0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_

  0.400改写成一位小数是______

  12改写成四位小数是______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性质的简单的设想,有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 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 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对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二、说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感知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吨的含义,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1吨重的概念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教案时拟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吨又是一个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用到的单位。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走到生活中去。

  2、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吨虽然在生活中常见,但对孩子来说,依然显得抽象。为了能让孩子对1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去尝试,在亲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帮助学生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图片、比赛、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质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识结构。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引入质量单位——吨

  该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常见的苹果,由一个——一箱——一卡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还需要用到比千克再大的重量单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导入新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吨的观念,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吨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吨”,教师再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一般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时,用吨作单位。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认识了吨,你们想不想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时教师并不急着揭示1吨=1000千克,而是设计了一项比赛,让学生在拎一拎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几十千克就已经很重了,这时再揭示,像这样的100袋大米才重1吨。这时学生对“吨是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的感触便十分深刻。

  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新知不断深化的过程,本课的练习与新授部分无法分开,充分体现了在练中学。因为考虑到“吨”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对吨、对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时候,我又设计了以下五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深化“1吨”的观念。

  第一层:通过对1千克白菜的推算,进一步感知1吨有多重,之所以放在第一层,因为推算多少个1千克等于1000千克比较容易。

  第二层:提供了一组刚好重1吨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并说一说各是什么物体,各有多少,对“1吨”重的物体有更多了解。

  第三层: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体,让学生收集信息,通过算一算、说一说,不仅加深对“1吨”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推算的能力。

  第四层:结合以上的过程,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身边熟悉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也重“1吨”。

  第五层:出示两块砖重5千克,让学生通过推算得出多少块砖重1吨。这里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算能力。

  这五个层次层层递进,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

  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时,对于单位换算的方法,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在这里,我先是提供了两道附有图片的单位换算,一来考察学生收集图片信息的能力,二来,也让学生体会到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要记住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然后再出示单位换算题,巩固方法。

  (三)全课总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提高

  本环节先是通过一组题帮且学生整理所学过的质量单位,使学生能够准确分分辨克、千克、吨。帮助学生组建知识结构。

  再通过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通过这道题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意义》。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又学习了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单位。为进一步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1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涂色部分,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从而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以及概括分数的意义并认识分数的单位。“试一试”和“练一练”要求学生说明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该分数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不断巩固对分数单位的认识。练习六的1-5题主要是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根据上述

  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让学生在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难点:认识分数单位以及对单位1的理解

  接着我将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以及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在小组交流中,抽象出单位1的含义以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进而认识分数的单位,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

  为了掌握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动手写一写,动脑想一想,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我将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部分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回顾,激活记忆

  首先,通过谈话问学生“把一个蛋糕分成2半,每半表示多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能很快回答是1/2,然后通过媒体呈现例1

  的几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并引导学生小组间相互说一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且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预设学生在填写最后一幅图的分数时,出现“2/3、2/6、1/3”,这时肯定1/3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二、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 合作交流,理解单位“1”

  先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几个分数,小组间交流这些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后得到的?再全班交流,预设学生能认识到这里分别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的,这时向学生明确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把它叫做“单位1”,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对单位1的理解,同桌间相互说说这几个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再指生回答。

  (二) 概括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什么看作单位1,再交流这几个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对于第一个物体预设学生能说出把这个饼看作单位1,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中间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学生能仿照第一个物体较容易的说出,对于最后一个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向学生明确是把这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然后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根据上述对4个分数的讨论,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再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适时总结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并板书——分数的意义。全班齐读分数的意义。接着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练习六的第3题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并仿照第(1)中的格式相互间说一说,第(3)小题,通过画直观的钟面图,让学生认识到一节课的时间与1小时的关系。在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分数单位,接着让学生结合例1完成试一试中的问题,小组里相互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再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期间要帮助那些对分数单位不是很理解的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中,体会对单位1的理解以及认识分数的单位,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内化知识,解决问题

  为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安排了如下的练习:

  练一练是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且说出每个分数单位是什么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例1基础上巩固了对分数单位的认识。

  练习六的第1题要求学生先读一读各个分数,再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体会并知道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第2题让学生根据2/3涂一涂,由于被看作1的桃的数量不同,每次需要涂的桃的个数也不同,有利于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

  练习六的4-5

  题作为课堂作业。第4题要告诉学生0到1这一段表示单位1,通过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把握分数与整数的关系,第5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透彻地理解分数。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内化了分数的意义且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单位,也为后面学习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准备。

  四、课堂总结,全面升华

  课结束前,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通过总结,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说教材

  《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新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以及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知道在商不变的性质中“同时扩大”,“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等词语的含义。

  2、 技能目标: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对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抽象概括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且通过课上的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其中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和概括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以练习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识结构。

  一、说教学过程

  1、 创造情景,引起兴趣

  教学开始,演示一幅自愿者训练的场面。接着导出福娃给自愿者小李等人分可乐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给他6甁让他们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决定给他们60甁让他们30人分,因小李太贪心,福娃最后改成给他们600甁,让他们300人分。最后两人都笑了。

  问题提出: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奥运会是一件大事,学生虽小但他们也一定关注这个国家大事。从他们关心的事导入新课,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而且这样也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利用此情景,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自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变了,而商没有变这一事实。“这是怎么回事呢?商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这些问题自然的痛入他们的脑中,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1、 突破重点,探索新知

  (1) 对6%3=60%30=600%300=2三个式子比较,分析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商不变。

  (2) 突破乘10的特例,通过对下表的观察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数

  4

  20

  40

  400

  800

  商

  观察:

  (1) 第2、3、4、5组与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2) 第4、3、2、1组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从左到右观察,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观察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入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从观察、比较和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一环节老师起着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接着提出新要求,改变观察方向,按照上面教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分析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又一规律,也符合《大纳》中“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地位”这一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1、 巩固运用新知识

  (1) 课内练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以题组形式,分层次进行巩固练习]

  基本题

  根据24 ÷ 12=2很快的`说出下面的商。

  240 ÷ 120 1200 ÷ 600 7200 ÷ 3600

  2400 ÷ 1200 480 ÷ 240 96 ÷ 48

  变式题

  根据32 ÷ 8=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32 × 4) ÷ (8 × □ )=4 (32 ○ □ ) ÷ (8 × 3)=4

  (32 ÷ 4) ÷ (8 ÷ □ )=4 (32 ÷ 8) ÷ ( □ ÷ □ )=4

  (32 ÷ □ ) ÷ (8 ÷ 2)=4 (32 ÷ □ ) ÷ (8 ÷ □ )=4

  判断题

  48 ÷ 12=4

  (48 × 5) ÷ (12 × 5)=4 (48 ÷ 12) ÷ (12 ÷ 12)=4

  (48-6) ÷ (48 - 12)=4 (48 × 0) ÷ (12 × 0)=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不断深化的练习中,把握重点,达到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目的。]

  1、 总结新知识

  (1)说说你学到了什么?利用所学的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根据小学生好胜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采用比赛竞争法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改编算式16÷8=2,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编的又对又多。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一、教材分析:

  小数点移动是小数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主要研究的是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设想: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个知识点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例题,例5是根据主题图所提供的材料得到一组数据,通过观察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例6和例7是小数点移动的运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根据对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了解,本节课要完成的是例5的学习,通过观察、概括,得出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具体的运用、尤其是扩大和乘法、缩小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及移动过程中位数不够应补0这几个难点放大到下节课学习。

  三、教学程序简析:

  (一)比较大小,设疑:

  在○里填上、或=。

  (1)0.540○0.54(2)2.8○2.8000

  (3)3.26○32.6(4)6.19○61.9

  老师想让第3题和第4题也用等于号连接,你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吗?说说你的办法。

  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或其他渠道,会想到采用小数点移动的办法。这时的教师不用深问为什么,只要点出“原来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自然地进入了知识的探究环节。

  (二)规律探究: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1)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孙悟空的金箍棒由短变长,消灭了妖怪。

  小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2)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由扶到放,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如果直接让学生整体观察,自主探究,那即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思路,也不大可能用新教材中的规范语句加以表述。这样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原有的零碎的不规范的表述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

  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

  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简单运用:

  数学规律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中感知规律,理解规律,在应用中巩固规律。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有条理、有层次、有延伸,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四、教后反思: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学习高潮: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新教材中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说法,而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听到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说法,本节课也想到了要把这种说法改过来,但缺乏了思维的深度,只是让学生跟着说,应该利用好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间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以致于部分板书成了空摆设。

  由于小数点移动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因此在得出了规律后,简单的运用必须跟上。想到了动手操作的必要,于是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移动,自己也在黑板上做示范(课件不会做),但课后想到了这样的操作显得有点苍白,其实可以让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小数点卡片,来个实物操作,学生理解移动的效果会更好。

  课堂语言有待简练与规范。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9

  一、 说教材:

  “负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教材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悟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即正数)已经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而产生了负数。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的方向性和相对性。通过对0的进一步认识,感悟到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分界线。

  我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3) 通过了解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教法)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精心设计环节,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联系生活中应用负数的例子,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 说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出一句相反的话,比如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学生——转走2名学生,存入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走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将提出问题:数学上如何记录意义相反的量呢?引出负数。于是动态生成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进行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将游戏中的数用正、负数表示,并指出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并

  读出正数和负数。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个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从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引入课本的几个城市某日的天气情况,要求学生读出这几个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找到10摄氏度和零下10摄氏度,(课件出示)学生会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找到14摄氏度,但学生在找零下10摄氏度时,发现应该确定0摄氏度,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设计学生找一找这个环节,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找”唤起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摄氏度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摄氏度高的是用正数表示的,即正数都比0大,比0摄氏度低的用负数表示,即负数都比0小,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习兴趣,即将正数、负数、0的概念有机的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实现了对零的再认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0的质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既然负数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两种练习:

  1、 基础练习:以书本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刺激学生的思维,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悉的掌握知识。

  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2、 形成性练习: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只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

  四、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0<正数

  设计意图:我摒弃了传统概念教学的板书,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将概念意思表述清楚,用形象的数字说明正负数的含义,道破了本

  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充分掌握。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0

  自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份数和份数已经没有了原有的界限,也就是说,在解答简单的有关每份数和份数的应用题时,无需再考虑算式的意思。然而正是在<课标>的理念倡导下,使我在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时遇到了障碍。

  如:一根铁丝,每次截取2米,4次共截取多少米?此题可以列式为:2×4或者4×2,可是到了五年级,由于受其影响,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时显得有些吃力。如:一根电线每次截取0.2米,4次共截取多少米?有学生列式为0.2×4,也有学生列式为:4×0.2,到底是0.2×4正确,还是0.2×4和4×0.2都正确呢,倘若按低年级的要求,又怎么让学生明确0.2×4和4×0.2在意义上的不同呢?如果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上来理解,这道题应该是求4个0.2相加的和是多少?而4×0.2则符合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即4的十分之二是多少。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来理解此题,正确列式为0.2×4,因为教材之所以通过两个层面来讲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不难看出这两部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数乘法例题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乘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乘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乘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列竖式计算。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乘法中,小数乘法中,教材先在积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习。小数乘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习,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习小数乘法的愿望。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积。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积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习,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乘法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结合生活中的里子积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乘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乘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乘法的方法。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题学生对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数改了。

  这一节内容很多,同样小数乘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6

小学数学《角分类》说课稿03-13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04-07

小学数学小数的认识说课稿02-07

小学数学人教版说课稿01-09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