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3-06-12 19:01: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范文(15篇)

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开天辟地》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是一篇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好课例。

  二、说学情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神话故事兴趣浓厚,尤其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情有独钟。电视剧《西游记》中能“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三年级课文《哪吒闹海》中顽皮、可爱、为民着想的哪吒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英雄。对这类课文的学习,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有较强的表达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创造精神。

  四、说教法

  1、问题引读法。根据课文内容提炼两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阅读。

  2、以读促讲法。学生通过读体会盘古敢于创新、勇于献身的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读文、识字、解词、理文,学会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样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本着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设计思路,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了解神话的起源。

  2、观看聆听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回顾互述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4、设问导读,围绕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5、巩固训练,回顾课文内容,盘古如何化生华盛世间万物。

  6、拓展延伸,展开想象说话练习。

  7、实践作业,阅读神话故事。

  七、说板书设计

  开辟天地敢于创新

  神力和身躯

  化生万物 勇于献身

  八、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一道连线题,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

  2.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

  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巨响”一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

  回顾互述找中心句和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两费时间较长。教师发现问题应及时引导。

  2、教师情感投入不够,上课没有激情,未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前我本想调动一下学生的情感,可又怕学生收不回来,也感到有点做作。

  3、预设环节未能完成,最后一段没有讲解,没有对全文进行总结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够深入,不会理解课文。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思想不够重视,准备不够充分,教学环节不够紧凑,讲解不够深入,学生理解的不透彻。

说课稿范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第6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这组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的变迁的过程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板块结构,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朗读法、讨论法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诵读、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板块进行教学。

  板块一 创设情境,感受小村庄的美

  我用课件出示“美丽的小村庄图”,引导学生描绘小村庄的美丽。学生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看着画面,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描绘小村庄的美丽。此作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生充分描绘的基础上,我出示诗歌,让学生读。最后运用简笔画,再次展现小村庄的美。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的“美丽”给自己带来的那种震撼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学生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让他们积极地融入角色,走进文本。

  板块二 感情朗读,感受小村庄的毁灭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确,书是学生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老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因此,在“感受小村庄的毁灭” 这个板块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使其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村庄发生了什么事的自然段,再用自己的话描述当时的情景。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雨下得特别利害的句子“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我接着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这句话,有全班齐读,配乐读,个别读,评读,赛读……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提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的方法理解“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学生通过朗读,说体会,评价,再读,这样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越读越有味,趣味无穷。而且朗读时的声情并茂,将学生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劲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

  在学生充分感受小村庄的毁灭后,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即“小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卷走了?这场悲剧真正的制造者是谁呢?”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学习的开端。我以引导学生质疑的方式,在他们兴味盎然时,过渡到第三个板块的学习中。

  板块三 小组合作,探究“小村庄毁灭的原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第三个板块里,我首先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参考提示,在小组内展开学习,探究小村庄毁灭的原因。在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我适时引导。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而不是让这一学习方式走过场。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这时,我让学生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各有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想法。在听取汇报时,我耐心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学生汇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此时出示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__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保护环境。

  板块四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升华情感,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中。在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孩子们,面对着曾经美丽可爱而今却变成一堆废墟的小村庄;面对着曾经在此欢歌笑语,辛勤劳作,享受农家乐如今却命丧黄泉的乡亲们,你们想说些什么?”我以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争相发言。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读读自己收集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然后观看我收集的环境污染的图片。在学生情感的波澜汹涌澎湃时,我鼓励学生设计一句环境宣传小标语。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善良的。他们在倾听和观看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小标语的创作中。一句句热情的、包含心愿的小标语告诉我们,他们这节语文课是有收获的。

  最后在优美的环保歌曲中,我要求学生回去调查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把这节课的学习引向了课外,让语文学习和生活连在了一起。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教学目标】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课文共分2课时,执教的是第1课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

  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灵活运用。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拓展中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体会作者隐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想想作者写了哪两位母亲?以及对她们有着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落实本课字词教学任务,然后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三)重点品悟,体会真情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体会句子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评读、赛读等读书方法,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五、【设计特色】

  1、情景教学法:上课一开始,品读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片段,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文本的探究中。另外,在学习完第2自然段之后,整体回归文本的时候,让学生在幽怨的音乐声中朗读,以调动学生的心弦,更好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2、朗读感悟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自由读、齐读、配乐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的效果。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悔恨之情。

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声音有很多特点,如强弱对比、节奏快慢、高低起伏、音色的区别,一年级的音乐课使学生大致了解了声音的强弱、长短等特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教师不仅要设计好如何逐步深入的引导,还要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和想法都细心倾听,加以肯定和赞扬,让同学能够体验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参与感。从心理学角度讲,美术与声音易形成色、听联觉,它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并相互融合得到一种创新性的新感觉。本课通过让学生对各种声音的听觉感受、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点、线、面进行艺术创造,画出的感觉最好能引起观者的共鸣。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有序或无序,甚至是杂乱无章的线、色彩构成中,感悟到声音的存在呢,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了一次探索。

  教学目标

  1、感受声音的魅力,对自身的听觉进行初步的关注和了解。

  2、用不用的点、线、面、色描绘听到的各种声音。

  3、激发热爱生活、关注自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不同的点、线、面、色表现不同的声音。

  教学难点:声音的表现和自我感觉、自我意识相联系。

  二、教法指导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和“启发──引导法”,从乐器的声音到生活中其他的声音再到音乐为主线,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对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形成通感。

  三、学法指导

  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用点、线、面去恰当的表现声音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先让学生尝试,自由的表现,再利用大量实例和图片欣赏分析慢慢形成一种联觉,并通过老师示范,能够大胆地画出声音,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响板、碰铃、有关声音的录音、音乐、范画、白纸、彩色纸、水粉颜料。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总结四个环节组成。

  在上这堂课前上一堂预备课,认识水粉画的工具材料,讲授执笔方法,并体验水粉的特性。

  <一>、激趣导入,设疑创作

  1、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几位新朋友,它们平时只出现在音乐课上,不过它们今天要来美术课凑凑热闹了。看,我们第一位新朋友迫不及待要闪亮登场了。(师拿出响板)见过他吗?谁能让它发出声音?

  请1位学生敲响响板。

  2、 提问:谁能敲出不一样的声音来?

  请1-2位学生尝试,师稍加引导学生发出弱的声音,并给予鼓励。

  3、 师小结:你们听出声音的不同了吗?声音是有强弱的。像响板这样的打击乐器还有很多,比如鼓,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打击乐器,虽然我们课堂里没有鼓,但可以发明创造鼓。

  老师示范一个“鼓”声,用铅笔敲击讲台。

  提问:你们也能发明创造一种“鼓”声吗?提示:借助外物或用身体的某一部位。

  4、 过渡:这些“鼓”声好玩吗?可是听过之后就没有了,谁有好办法把它留下来?

  全班学生尝试用水粉画或油画棒用点、线、面中合适的一种美术语言画“鼓”声。

  (板书点、线、形状课前贴在黑板上)

  5、 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样画?

  师简要评价学生的作品,小结:像这样短促的鼓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点表现出来,声音强我们可以用力点或者把点画大一点(可用大号笔画),弱的地方我们可以画的小些、轻些(可用小号笔画)。

  6、 揭题:通过小朋友们的尝试我们知道原来声音是可以画出来的。(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喜欢游戏是天性,所以在导入设计了游戏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也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降低难度,让学生哟选择性地初步尝试鼓声用美术语言表现。

  <二>、由扶到放,个性创作

  1、 谈话:看到第一位新朋友这么受欢迎,我们第二位新朋友也很着急要出场了。(师拿出碰铃)

  2、 提问:谁能让它发出声音?

  请1位学生尝试敲碰铃,第一次捏着绳子敲,第二次捏住碰铃敲。

  3、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长短:两次碰铃声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碰铃碰在一起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下子就结束了?那我们用点还能表现出来吗?

  请2位学生到黑板上尝试画碰铃声。

  师评价作品并在学生作品上示范:线条有不同的形状,碰铃声开始声音大,后来越来越小,线条可以画的粗细不同,线条的长短也能表现出声音的长短。

  【设计意图】用碰铃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有长短的特点,并让学生联想到线条也有这样的特点,还让学生了解线条不仅有长短,还有粗细、形态的不同。

  4、 欣赏大师作品

  (1)、谈话:不仅乐器能发出声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声音,绘画大师们怎么会错过神奇的声音世界呢?

  a、PPT出示德库宁的《喧闹声》。

  b、提问:你一眼看到什么颜色?红色让你想到什么?

  c、听一听喧闹声

  d、师解读作品: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大片鲜艳的红色块,激动的笔触像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分不清,这种感觉和喧闹声相通,所以就有了《喧闹声》这幅画。

  (2)、出示《消防车的声音》,请一位学生模仿消防车的声音,再听消防车的声音。

  提问:他画面上为什么会出现红色和蓝色呢?想到了什么?

  师描述:不同的颜色给我们不同的感觉,红的像火,蓝的像水,通过画面与声音的结合,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着火了,火光冲天,消防车呼啸而来,水从天而降,消防车的声音和水与火的颜色巧妙结合起来。

  5、欣赏同龄人作品

  (1)让学生先听一听这三种声音,分别说说是什么声音。

  (2)谈话:听完这三个声音再看看画面,你们来猜一猜,哪一幅是描绘的小虫的叫声,哪一幅是外公的呼噜声,哪一幅是婴儿的笑声?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是怎么表现的?

  (3)师描述作品:夏天的田野里、草地里,有很多小虫子在叫,有的在聊着天,发出“吱吱吱”的声音,有的在唱着歌,发出“唧唧唧唧~~~~~~~~”的声音,小虫子们的声音一起弹奏了一曲夏日协奏曲,这个小朋友用很多点和线条表现出了这种感觉;外公的呼噜声忽高忽低的,他用折线表示外公打呼噜的节奏,呼噜声有点毛躁,所以我就在外围加了一圈黑边,而且他的胡噜声还是带转弯的呢,外公的胡噜声真烦人,搞的这个小朋友都睡不好觉了,于是他就咳嗽了两声,还真管用,外公的胡噜声变得越来越轻,到后来就听不见了,你们看,它的折线也变得越来越平,到后来变成小点,最后就不见了,小作者用不同的点、线、面表现得多形象啊;这弯弯的线条越来越大,有疏有密,好像抱在妈妈怀里的婴儿笑声越来越大声,越来越开心。

  【设计意图】两个层次的作品欣赏主要是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找到契合点,进一步了解如何表现声音,并在范画里学到方法。

  <三>、拓展思维,乐趣创作

  1、 谈话:作曲家们用各种乐器在一起演奏,就变成一曲曲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a、播放几小段音乐:优美的曲子(梦幻之风)、男声童声对比唱、斗牛进行曲、喜庆的音乐(步步高)。

  播放完第一段音乐进行描述并用水粉示范讲解:听这音乐让老师感觉很梦幻、颜色五彩缤纷,还能听到风的声音,我用色块和线条来表现它,听,这里声音变奏了,变得厚重些,我用较粗的线条。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我的心情也会变得很舒畅,可以把所有的烦恼都忘掉。特殊技法指导:笔头同时沾取几种颜料不调匀能画出很丰富的线条和色块。

  b、引导男声童声音色对比:大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觉?小男孩的声音你觉得怎么样?可以怎样表现出他们的区别?

  c、斗牛曲欣赏,身体、手势跟着音乐摇摆。听着这音乐你想干什么?为什么呢?(节奏强烈,短促而有力的声音,也有长音

  d、喜庆的音乐仿佛到了欢乐的节日,你想到了什么美术语言?你会怎样表现呢?用什么颜色?

  2、 听了这么多音乐,哪一段最打动你?用喜欢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要求跟老师画不一样的音乐。

  3、 学生展开创作,师巡回辅导。

  4、 作业展评

  自评:1-2位学生自己介绍画的是哪段音乐,

  互评:你要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画的更恰当、更美?

  同一种音乐放在一个展板里,看看别人跟你画同一首音乐是怎么表现的?不同音乐又是怎么表现的?学习学习新的方法。

  师评:以鼓励为主。

  【设计意图】在示范的环节老师主要讲解这段音乐给我的感受,然后怎样用点线面怎样表现这种感受,一年级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能力有限,所以得更多地靠老师的描述、引导,欣赏几段风格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多方面感受声音的魅力,在展开创作的时候也能更好的选择,作业也能呈现多样化。

  <四>、总结

  结束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用手里的画笔画出的色彩斑斓的声音,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奇特的声音,课后我们可以用油画棒或撕纸的方式表现你感兴趣的声音。

  【设计意图】这堂课主要是用水粉画尝试画声音,但是声音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现的,学生课后可以去尝试。

说课稿范文5

  一、说教材

  《走进商场》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的第三个主题活动内容。

  它的活动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的准备”,第二部分“我的研究”,第三部分“我的收获”。可以分为两课时教学。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食品质量,

  学会合理消费,

  学会维权的基本方式,

  懂得购物时要遵守公共秩序,

  要礼貌待人,要注意公共安全等。

  说课稿

  二、说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懂得尊重商业服务人员的劳动。

  3.懂得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

  1.了解包装袋上的主要信息,关注商品质量。

  2.学会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会找消费窍门。

  3.了解消费中可能存在的欺诈现象,树立维权意识。

  三、说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观察包装袋上的信息来关注食品的质量。

  2.学会合理消费及维权。

  3.懂得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教学难点: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树立维权意识。

  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着这一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可以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交流点拨法: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尤为突出地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自己的发现或看法,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点拨,从而让学生分清良莠。

  小小竞赛法

  故事启发法

  五、说学法

  李季湄教授在《融于品德与生活的四观》一文中指出要“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

  我知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最为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渗透。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

  1.协作、探究式:教学中,我采用了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讨论、总结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与学生一起讨论,如“购买食品时,为什么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把产品买回家发现质量有问题,该怎么办”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提高辨别能力,增强维权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开课后,我以和学生轻松聊天的方式引出话题:你和妈妈去过哪些商场或超市购物?买过什么物品?买时你都会看什么?

  意图:我以问题切入,勾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既了解了学情,又自然引出了探究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二)探究活动一:关注信息,保证质量

  意图: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很多,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太关注这些内容。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边观察边记录的方法,亲历过程,获取知识。可谓是“身在小课堂,感受大社会”。

  同时,我推行的同桌合作、求助同学等方式,既降低了解决疑难问题的难度,又自然地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际能力。

  小竞赛: “老师来说,你来找”

  条形码 食品安全查询机 质量安全标志

  意图:小竞赛设计得别具匠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中,步步明了对包装袋信息与安全购物的关系,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了解电子监管码

  意图: “电子监管码”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把它引入课堂的意图是,让学生获取最新的权威信息,让学生意识到现代化技术的巨大功能,为学会利用高科技手段辨真识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活动二:学会购物,合理消费

  在商场购物中,我们还要注意和做到些什么呢?我为每组学生提供了一个“购物锦囊”,内装六张图片,反映的是两类现象。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观察,展开探讨。

  活动分为三步:

  A.观察分类(时间为1分钟)—B.说出发现—C.汇报交流(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

  要点一:合理消费

  我引导学生明确: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可以购买特价、打折的商品,这样可以节约开支。同时提醒学生:商场经常会搞活动,不是一看到特价和打折的商品就一定要买。要做到需要就买,不需要不要盲目购买,要学会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意图:课件出示的信息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我没有浅尝辄止,而是用“在和妈妈购物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别的省钱窍门吗?”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大课堂,让他们畅所欲言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从生活中发现奥秘,摸索规律。这样便使“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的理念自然得以体现。

  要点二:学会维权

  1.让学生谈生活中类似的经历。

  2.教师出示一个真实故事:面包“长毛” 无法食用

  意图:课堂引入“面包故事”,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学生在进行“换位思考——模拟退货——主动维权”过程中知道了:发现商品质量有问题,首先要与商家协商解决;退货时要带好购物的票据,因为这是购物的凭证;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可以拨打电话“12315”请求消费者协会的帮助。

  整个过程像剥茧一样,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要点二:学会维权

  关注“面包故事”的结局: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接诉后,经调查了解消费的投诉情况属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让超市做出十倍赔偿。

  意图:我把20xx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可以利用法律维权,同时自然渗透了诚信经营,诚信做人的教育。

  要点三:文明购物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只要我们在购物的时候能做到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礼貌待人,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小顾客。

  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文明购物就在一言一行中,自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活动总结

  走进商场购物,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学生说收获的基础上,我出示“消费温馨提示”进行结课。

  课外拓展:采用写一写、画一画,剪一剪的方式做一张温馨提示卡,送给亲友。

  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制作“消费温馨提示卡”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合理购物、文明购物的认识,使其初步具备智慧购物的能力,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走进商场

  关注质量

  合理消费

  学会维权

  文明购物

  意图:板书设计的内容仅有16个字,它着眼实效,突出了重难点。

  《走进商场》这一教学设计,立足全人发展,体现了“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力促学生发展”等理念,改变了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巧妙地融为一体,让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

说课稿范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培养和情感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并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故教学重点在案例分析,难点在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课标分析

  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动建议:

  1.运用比较法,对比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迁移路线、迁移原因等方面的差异。

  2.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结合其他案例对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探究。

  4.举行小型辩论会,加深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理解。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3. 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四、说学情

  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时会涉及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本课的学习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学习时我会将相关资料准备好,让学生分析。另外对于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比较,要引导学生看图,对重点的迁移流向及迁移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五、说教法

  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

  六、说教学程序

  1.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人口迁移的视频。

  2.设计思路:

  本课没有完全按照教材顺序走,而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知识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基本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直接用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大量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导入时,用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情感。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然后换位思考,可能会引起人口迁移。结束时,再让学生观看这些图片,并进行情感的升华。

  3.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放映两组图片,一组是天津的美好生活图片,另一组是西部贫困生活的图片,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感触。

  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住所,你会选择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们站在西部这些贫困孩子的角度,你们会选择什么地方呢?

  我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就可能发生人口迁移。

  多媒体展示: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布洛赫《希望原理》

  (二)讲授新课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板书]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提问:旅游、购物、出差等属于人口迁移吗?为什么,请简单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出符合“人口迁移”的3个要素:(1)空间移位(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区界限);(2)居住地变更(迁移目的是改变“定居地”);(3)时间限度(一般在一年以上)。

  多媒体展示:超越行政区域界限的判断。

  学生活动: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出判断理由。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由于不同的缘故、特点,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人口迁移”,请大家看书本,找一下 “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永久迁移、季节迁移——这是按时间划分;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这是按迁移方式划分;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这是按地理范围划分。“人口迁移”类型的划分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按地理范围(也就是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划分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是主要的分类方法。

  多媒体展示:为什么要迁移呢?

  引发学生的思考进入下面的学习。

  问卷调查:家族人口迁移的过程及原因,分析图表,结合现实举例、分析回答问题。

  问卷结果可能有两种时期的人口迁移,一个是改革开放前的,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的,让同学们总结人口迁移的的方向和原因。

  (投影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路线图)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20世纪50年代支援边疆建设有组织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的迁移路线,得出结论: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

  让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的同学结合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提问 1:当时人口迁移的路线是什么? 迁出地在哪?迁入地在哪?

  提问 2:哪类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哪类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好?

  提问 3:当时人口这样迁移的原因何在?

  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图把迁入区和迁出区总结一下。

  [板书] 迁移特点:人口自由迁移较少,国家大规模有组织的迁移

  迁移方向:从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由沿海向内地迁移

  净迁出区:上海、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净迁入区:东北、内蒙古、青海、西*等地

  迁移原因:响应国家号召,开发内地和边疆(国家政策)。

  老师简介当时人口自由迁移较少的原因。

  2.改革开放后

  探究活动:

  材料1:截至20xx年底,本市常住人口为1075万 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

  计算人口增长率:

  材料2:本市20xx年人口出生率为7.67 ‰ ,死亡率为6.07 ‰

  计算自然增长率:

  以上两个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3:天津市流动人口快速增加,从1987年的3.03万人,迅速增加到20xx年的89.14万人。流动人口年均增加速度达到25.19%。

  说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新的特点?

  观看民工潮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流动人口确实在增加。

  课外调查:

  选择一个建筑工地走访和调查:

  1. 建筑工地人员数量、年龄和性别比例

  2. 建筑工地人员收入和居住情况调查

  3. 建筑工地人员子女生活状况调查

  4. 建筑工地人员外出打工的原因

  5. 建筑工地人员家乡所在省或地区

  让学生汇报调查的结果,并进行整理,总结人口流动的特点。得出结论:

  从性别构成看:流动人口以____性为主

  从年龄构成看:流动人口以____为主

  从迁移方向看: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迁移原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前两个特点,几个工地可能不能完全概括出这个特点,这样,就选择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春运时民工返乡的图片来反映。

  观看春运图片,让学生体会图片中反应的男女性别比例,年龄特征等。

  针对人口流动的方向,让学生观看改革开放后流动人口流向图,概括总结。

  强调: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是国内人口迁移的一种重要形式。

  课堂活动:

  组织一个小型辩论会,让学生体会民工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这部分知识算是对课标的延伸,让学生正确认识民工潮,产生尊重民工的感情。

  由于课时有限,所以辩论会要限时3分钟,并让学生在课下充分查找资料,从民工潮对迁入地和迁出地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辩论。共计6人,3人作为正方,辩题是:民工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另外3个人是反方,辩题是:民工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弊大于利。

  同学们辩论的真是很激烈,说明课下真的下了不少功夫,查找了大量资料,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感谢。

  目前,我国正进行西部大开发,人口流动出现了新变化,谈谈西部大开发对我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并说出西部大开发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政策移民(政治因素)

  结合以下案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案例一:三峡移民的图片和资料

  三峡移民的原因:生态环境因素

  案例二:巴勒斯坦难民图和资料

  分析迁移原因:战争(政治因素)

  案例三:印巴分治的图片和资料

  迁移原因:(民族歧视)社会文化因素

  最后,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人口迁移的例子,并分析原因。

  总结:经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其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板书]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再观看图片引出结束语:再次看图片大家又有什么感触呢?我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如果大家都进行迁移,谁来开发自己的家乡。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并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说课稿范文7

  1、教材课题: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人教版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第一框题。教材第一节介绍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第二节讲经济体制。二者的关系可以类比为剧本和舞台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确立经济体制的依据,经济体制则是按照经济制度所设计的经济运行方式。整个经济常识教材的主线就是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知识,所以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文科尖子班的学生,基础好,思维能力强,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经济体制问题,且对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缺乏生活感受,因此,授课应有充分的过度和系统的讲解,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典型事例,理解经济学原理。

  3、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上,识记市场经济的含义和特征,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能在具体材料中分析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2)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

  (3)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设疑、讲解、运用。

  4、教学重点:

  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能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因所在,因此要作为教学重点。但这一知识点重而不难,不宜一一讲解,可采取阅读、归纳、填表的方式解决。

  5、教学难点: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市场三要素(供求、竞争、价格)的互动是市场能够调节资源配置的原理所在。难点的解决采取温故知新的办法,通过复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理解市场如何通过供求、竞争、价格三要素的互动配置资源。

  6、教学过程:

  (1)复习课程导入新课,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联系中引出第一个话题:什么是资源,为什么要进行资源配置。

  (2)问题过渡(资源配置应采取什么方法),引出第二个问题是市场,什么是市场经济。

  (3)问题引路,克服重点和难点:

  ①市场能否实现资源配置?

  ②市场能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练习环节、学以致用:设计具体的工程招标材料,让学生分析所体,所体现的市场经济特征。

  (5)简要总结,引导预习。

  7、课后反思:

  (1)讲惯了高三总复习的课,总是好讲,好多讲,导致时间安排不当,整节课前松后紧。

  (2)借这个机会衷心地表达我的谢意:今年六七月份,我参加省上和全国的系列教研赛课活动,校领导、教务处、科研处、政治组贾组长及全体同行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是我立足三尺讲台,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

说课稿范文8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详细地规划将为今后的建设提供一个总体框架,使的建设有“轨”可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整个的建设,既提高效率,节约了时间,又有利于规范的总体布局,统一页的风格,为创建一个风格独特的个人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的作用及建设的一般过程,学会规划。 过程与方法:。亲历从欣赏到鉴赏,剖析,深刻理解主题、风格与创意是的核心内容,为制作优秀打下扎实基础;培养学生整体设计、规划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的独特魅力,品味优秀中技术、艺术、人文相融化的丰富内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创意的美感,增强相互之间协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通过探究与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确定设计主题、风格、创意。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的主题确定风格与创意。

  四、说教法

  1、教学策略

  让学生从欣赏到鉴赏,剖析,深刻理解主题、风格与创意是的核心内容,为制作优秀打下扎实基础;培养学生整体设计、规划的'思想和方法。

  2、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基于问题式教学,练习法、小组协作式教学、评价教学

  五、说学习方法

  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下:

  自主学习,欣赏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课题

  请同学想想在浏览时候,我们发现一些很吸引人,大家是否了解吸引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欣赏几个有代表性的)

  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提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及时更新,获取信息,信息集成,非线性结构?等。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些优秀,都想制作出一个优秀,那么在制作优秀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规划----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设置任务

  让学生自主学习规划这节内容; 学习完后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进行总结。

  2.设置问题: 1名称的命名原则? 2分析的结构

  3确定主题时,需要考虑哪些原则呢?

  (1.主题要小而精;

  2.题材最好是你自己擅长或者喜爱的内容;3名称要与主题紧密相关。)

  3.学生回答

  要求自愿性,回答不完整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4.教师总结

  5.练习

  (1)请学生进入我校浏览并思考我校的规划结构、是否有创意。

  (2)请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重新规划我校;

  要求:有自己的风格和创意

  (3)完成后把作品传到本班目录。

  6.展示作品

  请各小组派个成员来介绍本组的作品

  7.评价

  请各组进行组间互评

  公布评价结果

  8教师总结

说课稿范文9

  一、 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将能力和技巧化入知识当中,以基本知识为起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在知性与感性的思维循环中,任学生驰骋,逐步把握散文语言的特点,进行审美体验,理解并领会作者的情思。大致的流程可以是:初读初体验——深读深理解——再读再体验。

  二、 说文本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是一篇诗化散文,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情感蕴藉深沉,风格古朴隽永。

  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显然,山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三四两个自然段对山的各个时段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早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使朝阳迟到,为看日出须得登上佛头。傍晚时西边魁梧的鹿山遮去了半壁西天,黄昏早来,鸟雀啼鸣。夜晚迅速来临,众鸟栖定,草间吟哦四起,幽谷中回音阵阵,山影茫然阴森,潜伏着不安。

  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五六七自然段。

  对于围着山的海,作者也进行了描写,体现在第二自然段。首先,海和山是相互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语段描写集中,丰厚饱满,凝炼紧凑又不失轻盈洒脱,使文章展现出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自然流畅的特点。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如此纵情山水,其喜乐陶醉之情可见一斑。此外,文章发端:“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了两次”,以及文末赋诗一首“……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三、 说学生

  高一学生对散文和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可以通过默看、朗读以及背诵初步体会其间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情思。所以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形成初步体验。在初读课文的时候顺便疏通陌生自词。

  但是,这只是初步体验,如要形成深入理解和体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了。理解是前提,要想深入体验,首先必须揣摩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描写了什么,其特点又是什么,怎么写的三个角度思考对文章语言形成理性认识。也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心中绘图,然后用语言讲出来,请其他学生评说。或者参照课文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背景知识出发,比如曾经学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将两篇文章对比着来看。

  中国文学抒情的风格以深沉蕴藉为主,作者情思常浸染于字里行间,学生明白对语言特色有了理性认识后,可以借助语言这个桥梁,深入作者内心。教师在这里可以介绍学生采取两种方法靠近作者内心,第一种是朗读或诵读,第二种是默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主观世界里再造一个“沙田山居”。另外,也间或有一些直接流露心声的语句,可以当作突破口。此过程设想最终完成学生知性和感性的贯通,对文章形成浑成天然的感受。

  四、 说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回顾《我的空中楼阁》,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切入,导向课文。

  第二步,教师提出自读要求:文章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请自读课文,初步体味这些对象的特点,并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第三步,学生自读课文。

  第四步,请学生思考自读要求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语言,回答这些问题,并鉴赏自己喜欢的句子。先放开学生自己说,教师再视情况提供一些鉴赏的角度,逐步理解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情思。然后调动学生想象力,进行构图,用语言表述,学生相互评论。在此过程中,众多学生的零星感受可以发生相互聚合,逐渐完成对整个课文的完整体会。教师注意留心相似感受进行聚合,并板书文章的脉络线索以及结构。

  第五步,将学生的知性回归课文,通过朗读或想象的方式,将知性融入富有体验的感性当中,设想借此完成感性和知性的贯通。当然,此时的体验较之于初始体验应该是更加深刻更加鲜明了。

  第六步,培养学生借助想象,灵活运用各类修辞手法,融情于景的语言能力。布置一篇随笔: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一篇关于自己居住地的文章,借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 说板书

  沙田山居(1)

  山(3——7)

  海和山是相互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

  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

  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

  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

  重九的陶菊 中秋的苏月 文末小诗 乡愁

说课稿范文10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 “教材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弱",理解词语意思.

  3.懂得什么是寓言,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本课的难点是启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要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第一是读,第二读,第三还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读中感知,大致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下面我主要讲讲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指导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导入,积累成语:课件分别出示“对牛弹琴、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的图画,让学生猜成语,猜对就大声地读出来。猜画谜的导入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调动脑中相关的知识储备,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

  2.创设情境,引出所学:都猜对了,电脑博士奖励一本书,(课件出示)学生发现上有“寓言”二字,引出今天所学内容,板题书空。

  3.提出问题,明确目标:什么是寓言?学完故事你们就会明白了。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感知。

  1.师讲故事,学生听,要求:这是个什么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提炼故事名:鹬蚌相争

  识字形:“鹬”是一种鸟,所以它是鸟字旁。出示“鹬、蚌”图,初步认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3.打开书本,大声地读读课文,把解释课题的句子的话找出来。第二学段的学习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出示词语:鹬蚌 啄 夹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读一读

  三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生自由读词语、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选择几个词填空,来说说课文内容。可谓一举多得:既检验了字词的音、义,又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三)精读感悟

说课稿范文1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风的形成》。我的资源包有五项内容,下面我以说教学设计为主线,把其他资源整合在其中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设计重点探究风的成因,了解人们对风的利用,认识风的两面性,进而突出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通过前段研究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于风与热空气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还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确定为:

  1、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2、能解释季风的成因。

  探究目标为: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为:

  愿意利用所学的风的成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四、教学重点:

  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利用风的成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实验法。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法。

  下面我来表述教学流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导入新课

  1、教师首先给同学们演示一个新奇的现象:把教室窗打开一条缝,将两根丝带分别放在窗缝的上边和下边,学生会观察到两根丝带分别向相反的方向飘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炼问题:你觉得风是怎么形成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风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大胆猜测风是怎么形成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能够从实际出发,进行后面的环节。

  (二)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讨论交流中完善实验设计:先不点燃风箱中的蜡烛,用火柴点燃卫生香,将卫生香置于风箱侧面小孔处,观察烟的流动方向;再将风箱中的蜡烛点燃,固定于风箱上部小孔正下方,将风箱正面密封,然后用火柴点燃卫生香,将卫生香置于风箱侧面小孔处,观察烟的流动方向。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分析原因。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强调几点: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同时要求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实验探究。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组,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

  3、组织交流现象,并分析成因,归纳结论:未点燃蜡烛时,烟向上飘;点燃蜡烛后,烟全部经风箱侧面小孔流进箱内,然后从顶部小口上升。这是因为蜡烛燃烧将箱内空气烧热,热空气从顶部小孔上升后,箱外冷空气就从侧面小孔流进箱内补充,从而形成风。可见,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在此环节中,学生的交流表述很可能是不规范和不完整的,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梳理,以求快速理清思路,理解原理。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这一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回到上课初提出的问题上:为什么窗缝上部和下部的丝带飘动的方向相反?能不能用我们刚刚获得的知识解释一下?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理解的原理做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解。

  2、向学生介绍一种我们沿海地区独特的自然现象:就是在海边,白天,风总是从海面刮向陆地,到了夜晚,风向就会倒过来,从陆地刮向海面,这种现象被称作“海陆风”,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成因。目的一是引领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二则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下面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范文1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它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茫、桨、律”等生字,会写“灿、烂、竿”等生字,掌握“灿烂、陆续、白茫茫、应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描写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4.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所闻。

  难点: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文中五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本课的教学将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展开,希望能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的一点。每个班级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四年级学生是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期的特点,我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将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鸟的天堂,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其中,我将播放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的图片,以此达到让学生深入文本的目的,突出教学重点。

  2.合作讨论法: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班级授课教学中,千万别让学生闲着。”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其中文中的难点,我将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课堂主人公的权利,自主进行合作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注重他们的独特体验。

  引导和启发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合、合作、探究地学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引导学生“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通过自己的劳动,有所感悟发现,并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答案,我并不用一个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引导鼓励那些不能主动表达自己看法的学生。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分五个步骤完成我的教学:

  第一部分,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巴金爷爷吗?他有哪些作品呢?”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采取开门见山的谈话导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和认识,增长文学知识,同时引出本文课题《鸟的天堂》。审题设疑,揭示题意。

  设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充分质疑,估计大部分学生会提到:①“天堂”指什么?②“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③“鸟的天堂”里有什么?是不是有很多鸟?等等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让学生质疑“题眼”,可以形成“阅读期待”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自主、探究精神。

  2、明确题义,简介“鸟的天堂”。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部分,整体感知理线索。我将引领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点。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此,我设置了如下思考题:①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么?③小组讨论,划出作者每次去“鸟的天堂”时的感受的语句。这些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尽量辅导后进生。设置自学要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其读通课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接着过渡到第三部分。我会这样过渡:“课文中的字词过关了,鸟的天堂到底是怎么样的,你已经有印象了吗?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了!”由此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便于学生再次走进课文。

  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感悟想像。

  “作者和他的朋友们吃了晚饭,走到河边,跳上小船,都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吧!”同时,我将抛出一个大问题,作者和朋友们几次到达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都是一样的吗?”让学生带有目的地去读文本。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活结,我将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走进鸟的天堂,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首先,在学生充分想象这株榕树的模样以后,我将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一株榕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株榕树的特点,再结合文本,出示描写榕树的段落,让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优美。让学生一读再读,说说自己的体味与感悟,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及时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株榕树被称作是鸟的天堂,可是作者看到了几只鸟?”我将用这样的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自然段,他们会发现,静寂的榕树上没有一只鸟的影子,设下一个悬念:“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呢?是真的没有鸟,还是作者他们没有发现呢?”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我尽量让学生自主体会,自然过渡到鸟的天堂的段落。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但他们发现并不是没有鸟相反却有成千上万的鸟以后,就会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这时,我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充分阅读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以后,说说自己在想象中所看到的。周一贯先生曾说:“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课件,学生在假设想象中创设情景,自我感悟与体会的重要性。在学生充分深入文本后,我将出示课件:真正的鸟的天堂都是鸟的场景,达到思维的升华,突出重点。

  精读“众鸟纷飞”场面,领悟表达方法。

  1、小组读“众鸟纷飞”段落。

  2、借助插图2,略说大意。

  3、讨论释词“应接不暇”(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演)。

  4、指导学生体会“众鸟纷飞”景象,指名分句子以每人读一句话接连不断地读的形式读第12、13自然段,以显示纷飞,热闹的场面气氛,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创设一定的情景气氛。

  5、按原文填空,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五次,为什么有时带有引号有时没有呢?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用课件出示文中含有“鸟的天堂”的语句,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再让各小组汇报讨论情况,给予评价,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最后,总结归纳课文,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篇课文后面附有一个“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的选作题,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练笔。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可以体现主要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内容掌握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突出本文的文章结构思路,顺着课堂教学认识过程,感受本文的构思美、自然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和领悟本文的篇章写作手法,我采用

  板书:

  第一次 榕树 大 美(静态)

  鸟的天堂 第二次 鸟 多欢 (动态)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说课稿范文13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今天我就围绕挫折这一主题来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直面风雨》,这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补充教材三《与挫折同行》中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论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我的设计理念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体现主导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主体地位。

  二、说教材

  首先说说课程内容标准: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里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说教学目标: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录像及图片、阅读教材、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人生难免身处逆境、遭遇挫折,学会正视现实,直面风雨;能力目标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奋进。

  三、说教学重点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因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一。另外,目前,我校部分学生面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无心学习,突出这一重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四、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敢于直面风雨。我确定的依据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信、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从现实看,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足,意志不坚强,缺乏自信,给人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而在全面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有可能会成为不和谐之音。因此,突破这一难点,有利于解决这一难题。

  五、说学情

  初二,是学生人生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中一部分是留守学生,另一部分又是父母的“掌中宝”,很少受过什么大的委屈或挫折。而在人生的征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在初中时期,学习压力增大,学生一时适应不过来,有些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产生了不良后果。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主要是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难免的,从而能正视挫折,直面人生的风雨。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实践“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在教法方面,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说教学手段

  我主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本节课我主要的教学准备是采集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我共设计四个环节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以5·12地震后“东汽”重建为背景资料的音乐《从头再来》导入,整体感知。我引导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什么是挫折?东汽人遇到了哪些挫折?

  (2)他们遇到挫折有没有退缩,是如何战胜挫折的?

  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教材。学生看完录象后,2人小组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总结。最后,我提出一个引领性问题:在遭遇挫折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学本节内容,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整体感知人生难免身处逆境、遭遇挫折,学会正视现实,直面风雨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接着说第二个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视频资料,思考二个问题:

  (1)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挫折(人生难免有挫折,导致挫折的原因)?

  (2)认识了挫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挫折,面对人生风雨(坦然面对挫折)?

  看完图片、视频资料后,我让学生组成4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完以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纠正或补充。最后,我进行点评、精讲,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下面说第三个环节:巩固强化、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二个步骤。首先是学生活动,我让学生组成6人小组,说一说:

  (1)自己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挫折有哪些?

  (2)在遭遇到这些挫折,你是如何抗拒挫折的?

  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懂得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突出思品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同时也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动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第二个步骤是当堂训练。学生通过当堂训练,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思品课的时效性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和行为融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达到知、行、信的统一。

  下面说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情感共鸣,思想升华。我让学生跟随投影画面,高唱《真心英雄》,达到本接课的高潮。学生唱着这高昂的歌曲,他们的心灵将会引起震撼,思想将会得到净化和提升。以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为楷模,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从而再次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强化本课的重点、难点。

  八、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结构式的板书,直观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九、说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自觉正确认识自我;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提高各种技能,从而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本节课安排的内容较多,在一个课时内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可能会有所欠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范文14

  1、教材分析

  《花瓣飘香》这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依循事情发展经过,以“花开→摘花瓣→谈花→送花”为线索,层层叙写,引人入胜。也是按时间的不同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第一自然段):写我家门前开满了红艳艳的月季花。

  第二部份(第二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花丛中摘了一片花瓣,飞快地跑远了。

  第三部份(第三至第十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段,写“我”通过与小女孩对话,得知她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

  第四部份(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我买来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自己母亲的阳台上。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花丛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花瓣。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会用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认、读1个二类识字。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难点: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说教、学法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主要采用以自主学习和以读代讲法: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能体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分析课文。“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纯朴的亲情。

  学法:

  1、回答问题法:解答问题是加强理解的必要手段,自己解答,充分动脑。听别人解答,也能对问题有所认识。

  2、对话练习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训练口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说教学设计

  我是抓住“小女孩”这个主要人物与“花”来进行设计的。

  一、发言导入、展现课题

  本日我们继承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让学生读出花的香味,不消老师引导学生就能读好。

  二、品读感悟

  起首是配乐朗诵,学生说说对小女孩的开端印象,再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表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以学生所找的句子为一条线,睁开对课文的明白感悟。

  三、升华情感

  通过朗读小诗、引导学生说说你为怙恃作过哪些事变,让学生感悟到小女孩的一片孝心,让花香飘在全部分生的心中。

说课稿范文15

  一、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语感,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四篇散文均为写人记事的佳作。它们大体上分两类: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表哀悼、悲愤或怀念之情;一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金岳霖先生》这一篇文章属于后一种,并且是一篇自读课,文中主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示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对于自读课文,我个人认为应着重抓其一点深入探究。因此我让学生经过充分预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细节描写对于表现金岳霖先生个性的作用,从而领悟到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无穷魅力。但我认为光体会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以熟悉的某个老师或同学为对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锻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课改基础,思维较为活跃,在教师的'引导和调动下,善于观察和思考,已经初步具备鉴赏能力,但多数学生在鉴赏过程,仅停留于表层,非常浮泛。所以本课在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养成咀嚼涵咏的习惯,尤其是要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感悟细节之美,迅速的领会并运用于实际写作。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说明

  教学目标:1.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2.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3.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教学重点: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解决本文重点。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语言的体会,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进行写作。

  3、运用现代化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增加课堂容量。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猜谜) 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请看屏幕:

  “尖嘴瘦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是谁,根据是什么?

  (设计说明: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导入语:以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深入人心为出发点,引入著名作家汪曾祺写的名篇《金岳霖先生》。(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也为下文介绍人物个性奠定基础。)

  2、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通过同学们充分的预习,文中有哪一处或几处文字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让你够目不忘。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3、从上面这些材料中可看出金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同学们对金岳霖先生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也对他做了较中肯的评价,其实汪曾祺已经在文章中给我们做了一定的概括。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岳霖先生特点的话?

  (设计说明:在整体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概括金岳霖先生特点。进一步深入文本,寻找文本依据,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5、可以说,金岳霖先生的形象刻画的如此成功,让我们一看就能记住他,就忘不了他,这得力于作者的细致刻画,或许你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让你们记忆如此深刻的文字,就是文学上所谓的细节描写。那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6、经典回眸

  a.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背影》

  b.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

  (设计说明:学生上台演示,深入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

  7、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问题5、6、7是一个整体,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思维拓展,知识扩充,由课内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

  8、今天,我们通过对《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的学习,体会到了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无穷魅力。但是光体会还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就进行实战演练。请大家以熟悉的某个老师或同学为对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个性特征。

  (设计说明:指名两三个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所写,和大家交流,其他学生点评,师点拨。“学以致用”,本环节把学习文本和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锻练学生的实践能力,突破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9、总结细节写作的注意点。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76页“写人要凸显个性”的指导,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从练习二或练习三中任选一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设计说明:打破教材的框架,实现以教材为本而非单纯的教教材,不过分依赖教材。设计弹性选择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尊严说课稿01-17

猫的说课稿01-23

美术说课稿01-24

《亡羊补牢》说课稿01-29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论语》说课稿02-03

《变阻器》说课稿02-12

《金子》说课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