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2-08-31 10:46: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历史说课稿(通用1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说课稿(通用13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笔墨丹青》。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六方面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笔墨丹青》是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艺术情操。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2)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古代艺术的内容,使学生逐步理解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比较感兴趣,但对古代艺术的了解仅在于感官,对古代艺术背后所传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了解较少。透过学习古代艺术名作,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画卷,并融入时代内容,使课堂有“声”有“色”。在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演示法:利用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情境法: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3、学生活动法: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互评法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布置作业。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

  (截取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

  在华丽的场景与优美的意境中,一幅中国画卷以流动的方式展示出来。随着主持人对中国画风的介绍,教师提出问题: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何时?有哪些特点?从而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

  2、讲授新课(大约需要30分钟)

  第一步:走近和感受中国绘画

  通过多媒体分别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受远古绘画的质朴,战国汉代的夸张浪漫,魏晋时期的以形写神,盛唐的气象万千,宋元明清的活泼、张扬,并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及绘画特点。

  这部分内容我通过以下5个问题贯穿起来

  ①起源时期的绘画具有什么样的形式、风格和内容呢?----------------------起源

  ②联系战国时期和汉代的时代背景,为何帛画主题及形式呈现出这样的风格?--成熟

  ③从魏晋时期到宋元明清的文人画各有何特点?----------------------------发展

  ④民间风俗画的兴起和哪些因素有关?------------------------------------丰富

  ⑤从课文的介绍中,能否概括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品味中国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体现文人风格的三类画: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体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画家的精神风貌,进一步理解文人画不求形似,追求神似,注重意境和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等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步:学生活动

  根据课后“阅读与思考”中宋代宫廷画院出过的考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画面,并一起交流评论,比较谁的构思最接近传统文人画的标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突出知识主干(大约需要5分钟)。

  新石器时代绘画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战国时代绘画

  两汉时期绘画

  兴起背景

  魏晋文人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特点

  背景

  唐朝绘画 特点

  代表

  背景

  宋代文人山水画

  三、文人意趣 特点

  元代文人画特点

  明清文人画特点

  背景

  宋代民间画兴起

  四、民间风情 代表作

  明清民间画

  4、布置作业(大约需要5分钟)

  解析与探究---欣赏宋代的两幅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它们蕴含的历史信息。

  六、教学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理念是:围绕一个核心:以时代背景为核心,理解各个时期绘画的时代风貌;突出一个重心:以学法为重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提升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一种情感: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支持。

历史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历史导言课,下面我从6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概述:

  历史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导言课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今后历史课学习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己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了解历史的包罗万象,增强探究历史的欲望。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鉴于七年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不足,学生能和教师提供的历史素材产生共鸣是比较困难的;)

  四、说教法: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元素或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问题引领,逐渐深入

  2点拨法——促进联想,拓展思路

  3讲授法——总结提升,减少盲目

  五、说学法:

  1讨论法——观点碰撞,借鉴提高

  2合作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讨论,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启发;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使学生在倾听和争辩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分为三个板块:1、什么是历史?2、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3、怎样学历史?

  导入:

  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并将姓名写在黑板上。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个“隋”字念什么?”,“它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有什么关系吗?”“你的姓氏和中国历史有关系吗?”“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

  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造轻松的气氛。第二是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就有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对于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我设计了4个活动:

  ①第一个活动:小组大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事件,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的历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庄”的图片,因为:第一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第二了解舜这位历史名人的历史。

  后面的4组图片,秦朝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学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个活动:我来讲故事,让学生讲一讲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图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伟大领袖。选取这些历史名人的原因:

  一是我翻看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二是这些名人身上都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质,是学生崇拜,学习的榜样。

  ③第三个活动:考古大发现,让学生做一做考古学家,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物品?有什么用途?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使用的是这4张图片,这4张图片能够反映我国青铜业、丝织业和陶瓷业的最高水平。学生可能不全认识,通过猜测、讨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其中,三国时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它和我们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个活动:一起去游览,通过做导游,编写导游词,来了解古代辉煌的建筑、艺术成就。使用的这些遗址遗迹,第一学生通过电视、书本等方式很熟悉,或者亲身游览过。第二这些遗址能代表古代建筑、雕塑的高水平,

  通过这4个活动,能生动形象的感知历史上的人、事、物。从而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连续的记录。或者说是连续的记录了人类的活动。它有两个特点,时间上讲的是过去的一切,内容上丰富,包罗万象。

  (二)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

  对于学习历史的意义这个问题,我用了一组视频,两组图片。

  一组视频:是准备了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闻鸡起舞三个历史故事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这些历史故事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可分为两类:一是知道了成语故事的由来,二是从中学到了一定的道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价值:增长知识、启迪思想

  两组图片中其中一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设计了一个小组内的活动:考考你,知道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吗?它们各有什么用途?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因为四大发明是学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发明,所以通过齐声朗读培根对四大发明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骄傲自豪情感,培养爱国精神。

  另外一组图片是反映近代侵华战争的图片,通过活动:讲述我所知道的这段历史,让学生讲一讲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使用这几幅图片的目的是给学生视觉的震撼。通过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数字,能够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让学生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责任,保卫祖国,振兴中华。

  (三)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

  这个部分,主要是给学生提了一些学习上的要求,关于学习历史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一点点的渗透,所以没有介绍。

  (四)课后延伸

  试着书写自己自出生以来的历史并加以点评、说明。在黑板报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一下大家的历史。

  提示:按时间顺序,记录下你人生中发生的大事或者对你影响大的事情,并加以说明。

历史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共分为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设计感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国纺织业出现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引入,主要讲述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也是学习本单元的关键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教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工业革命”这个历史事件却了解较少;此外,因教材内容比较简略,需要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直接和感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拟定如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过程,了解工业革命期间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对人类的影响,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人类不断创新的精神。

  为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由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深入领悟、学以致用四个环节组成。

  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各种列车奔驰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疑问:你知道火车是怎么来的吗?追根溯源,引入工业革命的主题。

  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有亲切感的素材开始讲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对本课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拉近他们同工业革命的心理距离。

  为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工业革命的历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由图片和配音组成的自制视频,找出工业革命前后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引出工业革命的概念,即生产方式由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然后让学生根据设置的问题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工业革命的相关要点,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自学效果。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工业革命的相关要点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用提纲式的问题将要素提取出来是一种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有的放矢,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入环节三——深入领悟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通过寻找历史事件间的因果联系,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先将全班分为四大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讨论一个历史事件。例如,第1小组探究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的条件,第2小组探究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每组由组长组织,一名记录员记录组员的发言情况,最后由一名发言人展示本组的探究结果。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给予及时指导,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如圈地运动,则需提供一些补充性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进而突破难点。本探究侧重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可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及牵引能力;同时,小组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工业革命在具备了发生的条件后,首先在英国进行。那么,在此过程中究竟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通过问题承转,进入下一环节。

  由四位学生分别代表传统手工纺车、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蒸汽机带动的纺纱机,描述自己的优点,指出前者的不足,最后由全班同学归纳总结。如由蒸汽机带动的纺纱机指出,水力纺纱机需要靠天吃饭,而自己则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局限等。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工业革命期间在纺织业方面出现的重要发明。该活动在加深学生的印象、落实重点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创新的精神。

  蒸汽机作为一种崭新的动力机器在其他领域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去工业革命成果展览馆看一看。

  将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用图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通过图片,向学生直观地呈现工业革命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样做,可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更让他们感受到“蒸汽时代”的来临,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蒸汽时代”的烙印。

  那么,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请欣赏情景漫画——“瞧这两代人!”

  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理性、逻辑思维尚不够强,漫画这种形式直观、生动、形象,能勾起学生兴趣。

  1.第一幅漫画:手工VS机器。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自然得出结论:生产方式发生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提高了生产效率。

  2.第二幅漫画:马车VS火车。学生从直观的漫画中不难发现,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来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画则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的观念和文明程度变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通过以上漫画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认真观察、思考后,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认真分析,能够很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析图表和文字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图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通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最终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工业革命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至今日,我们仍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速度与效率。我国铁路经过六次大面积提速后进入铁路高速时代。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的开工,更是我国铁路交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建成后从武汉到广州乘火车仅需不到5小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从历史回归现实,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学以致用。探究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有工业革命的影子,将课堂延伸至课后!

  设计感悟

  本课较多采用图文资料,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历史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以下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教材分析: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教材共向学生展示了十幅外国绘画作品,大部分作品都以战争、历史和宗教故事为题材。课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课时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希腊时期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画,课时二主要是学生了解17-19世纪的历史画作品并对当时的各个画派有个初步的认识。整个教学都是围绕着学生自主学习来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欣赏作品、分析作品,最后能感受到历史画的独特艺术美,并通过交流讨论从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进行了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的欣赏教学,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方法与要点已有所领会,但历史画却有所不同,它的题材往往是主题性的,内容独特,意义重大。欣赏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要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交流,接受艺术陶冶,提高文化修养。

  因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对作品的介绍少之又少,有几幅重要的作品甚至只字未提,学生通过浏览教材不足以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所以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他们回家上网查阅资料,以补充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教学目标分析:

  在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宗教画的相关知识,着重掌握欣赏的方法和步骤;在技能领域,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以及相关绘画的表现形式、语言和风格,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首先,我带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

  先复习“历史画”的概念,

  再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上节课学过的六件绘画作品,并简要回顾几件重要作品的内容,

  二、然后,进入新授阶段。

  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补充了“浪漫主义”这个概念。

  紧接着,开始欣赏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浪漫主义绘画《梅杜萨之筏》

  三、接下来,欣赏了西班牙画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俄国画家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法国画家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

  一、课前,我认真备课。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美术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认知领域,通过欣赏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宗教画的相关知识,着重掌握欣赏的方法和步骤;在技能领域,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经典名作中获得审美享受;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历史画欣赏的特殊视角以及相关绘画的表现形式、语言和风格,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在教具使用方面,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深层次挖掘教材,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三)、因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对作品的介绍少之又少,有几幅重要的作品甚至只字未提,学生通过浏览教材不足以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所以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他们回家上网查阅资料,以补充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二、课上,我认真讲课。

  (一)、首先,我带领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先复习“历史画”的概念,再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上节课学过的六件绘画作品,并简要回顾几件重要作品的内容,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勃鲁达的投降》和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希奥岛的.屠杀》。

  (二)、然后,进入新授阶段。

  因为这节课涉及了好几位浪漫主义画家,学生对“浪漫”这个词语有些误解,对浪漫主义绘画更是一无所知,所以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补充了“浪漫主义”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把这个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找一名同学读出来。

  紧接着,开始欣赏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浪漫主义绘画《梅杜萨之筏》,我把这幅画作为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这幅画取材于1816年7月法国一起严重的海难事件,舰长和军官们只顾自己逃命而将150名乘客抛弃在一张临时搭制的木筏上任其自生自灭,经过13天的漂流,木筏上发生了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最后只存活10人。但是法国政府却因为惧怕舆论的谴责而对此事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引起受难者的不满,席里柯在人民有冤无处诉的情况下愤然拿起画笔,经过走访生还船员、搜集素材、现场写生,最终用18个月完成了这幅震动法国、波及欧洲的“写实”巨画《梅杜萨之筏》。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欣赏、理解这件作品,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列出了欣赏提纲,并先让学生来介绍作者,讲述此画的历史背景、作品内容,并揭示主题,然后教师再在与画面相和谐的音乐背景中将此画的精髓部分娓娓道来,不但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而且渲染了气氛,进行了情境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向学生讲述了有关“梅杜萨”的希腊神话故事,丰富了教学内容。

  接下来,我又带领学生们欣赏了西班牙画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俄国画家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法国画家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每件作品,都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于书上的大画面,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达到了欣赏的目的;同时,通过语言的表述,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刺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拿破仑和他妻子约瑟芬的奇闻轶事,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为了拓展学习内容,我巧妙设计了“历史画能否被摄影作品所取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历史画不能被摄影所取代,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绘画作品要比摄影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而且其含义也更为深刻。

  (四)、在自我评介方面,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和心得,归纳有三:第一,通过欣赏书上的绘画作品,使我们看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所以我们应该呼吁世界和平,坚决反对战争,并珍惜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美好生活。第二,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学习画家所具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人民伸张正义的良好品格。第三,我们还应该学习画家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

  历史画——《最后的晚餐》、《勃鲁达的投降》、《希奥岛的屠杀》。

  浪漫主义

  欣赏——《梅杜萨之筏》、《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杀》、《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历史画能否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说明,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历史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总理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略)

  七、练习巩固:

  i. 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 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中学历史说课稿(三)

  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一,体现中国古代两种社会现象:战争和民族融合;其二,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形态的过渡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所以争霸战争的性质有着根本区别,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其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则是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峰。

  2、 本课具体内容及大纲的要求

  本课内容在编排上明显的显现为前后衔接的两大块。第一块是春秋战国纷争,内容详细地叙述了春秋时期争霸的背景、目的、概况及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第二大块是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出现的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峰。融合的主要方式有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而且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大纲对本课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基本内容,能够辨证地分析这一时期的战争;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战争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3、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本课重点是齐桓公称霸和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客观辨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作用。

  4、教学目标: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高考考试说明,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情感、能力三个层次。

  (1) 知识目标:"春秋"、"战国",春秋争霸背景和特点,春秋争霸的基本情况,战国七雄割据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2)能力目标:①理解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线索,

  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评价、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影响、作用。

  (3)情感目标: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实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

  ③一些大诸侯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实行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

  ④战争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之一,春秋战国的一系列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二、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选择任何教学方法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学,即指导学生学会,指导学生会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

  (1)本节课易采用问题解决与谈话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概念,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2)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3)采用纲要信号法,以结构式的板书,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4)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法,根据提纲研读教材,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

  引导学生回顾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和瓦解过程,并对学习本课知识进行知识测评及补偿,同时又为学习本课做好铺垫,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二)思维引导

  1、分析标题,确定主题

  从分析标题中,可得出本课的两个主题:战争和民族融合

  2、总结线索,明确任务

  (1)春秋战国纷争:背景→目的→概况→评价

  (2)民族融合:周边少数民族→融合方式→作用

  (三)认定目标:

  学习具体内容之前,集中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认;具体过程中,始终以目标为纲;教学小结时回扣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定向作用。

  (四)过程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诸侯争霸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1、齐国管仲改革与齐国经济发展、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强化经济决定政治和重要人物对历史发展作用的认识;

  2、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战争频繁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社会不同阶级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为了某种经济和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有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这一时期的战争。

  (以下"教师"简称"师")

  (一、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

  (2)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

  (3)"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一种旧制度的瓦解孕育着一种新制度(封建制)的诞生。请同学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归纳小结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我国奴隶制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多媒体展示春秋列国形式图)结合图和教材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

  (1)分析诸侯争霸的背景;

  (2)归纳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

  (3)管仲改革与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

  (4)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5)春秋争霸战争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第一,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由过去"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这是争霸产生的前提。第二,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大国争霸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三,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

  学生简述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的情况。并回答(3)(4)(5)问。

  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展示材料题,引导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做出正确评价。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作用;

  (2)列宁的话适合于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第一,春秋争霸战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第三,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师:经过春秋时期的战争,到战国时,诸侯国因为数不多,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齐、楚、燕、、晋、秦几个大国。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教师可演示三家分晋图,知道学生读图,了解七雄是从春秋列国演变而来的,并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和国都。)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其政治割据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魏国强大独霸中原时期、魏齐争霸时期、秦齐互帝时期、齐赵削弱时期、秦国向东方大发展时期(或秦国独霸时期)。(让学生简要了解战国兼并战争这段历史脉络。)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可设问: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怎么回事?其结果如何?你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吗?说说"纸上谈兵"的典故。让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小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从本质上看是新兴地主阶级上台后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社会财富进行的战争,但战争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用武力实现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也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

  (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

  师: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

  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作用)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民族变动、发展、融合的时期。在民族融合的熔炉中,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统一大业,将非秦莫属。

  (五)释疑解难与能力培养

  1、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2、综合训练题(略)

  四、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线索清楚,简洁明了,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背景

  目的

  春秋争霸 概况

  评价 背景

  促进 民族融合 方式

  背景 作用

  战国兼并 经过

  作用

历史说课稿 篇6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图片,讲述:英国是怎样蕴含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又影响了世界呢?导入课题。

  二、新知探究

  第一环节革命的起因

  “新航路的开辟”

  探究: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有哪些重大影响呢?”

  多媒体展示“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书”。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意识到:封建专制统治,既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双方矛盾的激化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原因。

  第二环节 革命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看书,了解大体经过;

  借助历史插图和史料,对重要大事进行动态展示,强化重点。

  1、阅读“第二目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经过。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呢?为什么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3、时势造英雄。是谁呢?出示图片。谁能介绍一下?

  4、思考讨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其中哪个原因是主要的?为什么?

  5、英国内战中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什么?。

  合作探究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长期性和曲折性)这也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

  2、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两人对1688年政变的不同观点,分析讨论一下谁正确。

  教师简单评价,鼓励学生形成好的思考学习习惯。

  3、出示史学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

  (三)《权利法案》颁布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过长期艰巨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专制统治,怎么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呢?用多媒体展示《权利法案》的摘选内容。

  提问:“通过内容可以看出,谁的'权利受到约束,谁的权利得到保障? 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保证了议会所拥有的哪些权力?”

  2、讲述:这样,英国就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结合自由阅读卡,请一名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

  三、拓展延伸

  谁能说说在今天,英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是谁?除英国外,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不同程度地实行君主立宪制,你能举例说明吗?(日本、西班牙、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可见历史并没远去,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要继续关注这些国家的发展。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历史说课稿(精选13篇)09-27

初一历史说课稿02-25

精选历史说课稿3篇04-10

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05-11

初中历史说课稿01-05

【精选】历史说课稿四篇04-07

历史说课稿五篇03-31

【精选】历史说课稿三篇04-03

精选历史说课稿4篇03-23

精选历史说课稿三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