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6 22:44: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可见,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开发教材资源是制定教法、开展学法指导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设计、测试、评价的基础。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第二章分解因式的第三节内容。分解因式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也为学习分式,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基础,对整个教科书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索分解因式的方法,实际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具有启发性的情境,激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发现问题情境中的变形关系,并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然后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在这一对比整式的乘法而探索分解因式方法的相关活动过程中,力图渗透类比思想,让学生体会、理解、认识分解因式的意义,感受其间的联系,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归纳分解因式变形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充分感受到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公式法中的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2、难点:灵活地运用公式法或已学过的提公因式法进行分解因式,正确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

  3、关键:把握住分解因式的方法如提公因式、公式法等,在对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时,首先应考虑提公因式,而且应该提取彻底。

  二、目标分析:

  参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数学思维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并进一步感受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互逆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通过平方差公式逆向运算的推导得出用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领悟、分析、总结技能技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情境中的变形关系,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习惯与应用意识,并渗透转化的思想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三、教学过程:

  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分析问题,发现新知;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四)例题探究,体验新知;

  (五)随堂练习,巩固新知;(六)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1:你知道下列算式的结果吗?

  (1) 6782-3782 (2) 852-842

  你想知道怎样才能算的快吗?

  活动2: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观察你剪剩下的部分,并思考:怎样计算剪剩下部分的面积?

  如果a=3.6 b=0.6呢?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知。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动画显示学生熟悉的剪纸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二)分析问题,发现新知

  问题:我们知道,(a+b)(a-b)=a2-b2,能否将它反过来得到a2-b2=(a+b)(a-b)呢?

  活动3:(1)观察多项式X2-25,9X2-y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尝试将它们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并与同伴交流。 "有效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开始".通过设问,引起全体学生注意,与教师一起进行积极的思维,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所设问题用于复习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诊断检测,并针对所存在的缺陷进行补偿教学,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问题:(1)用语言叙述公式(体现合作)。

  (2)公式有什么特点?

  (3)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什么?

  活动4:根据你对公式的理解,请举出几个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例子,并指出多项式中谁相当于公式中的字母a,谁相当于公式中的字母b?(尽可能地让学生探索、发现)。

  x2-25=x2-52=(x+5)(x-5)

  a2-b2=(a+b)(a-b)

  9x2-y2=(3x)2-y2=(3x+y)(3x-y) 问题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原有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循序渐进的探讨,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使他们体会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怎样从复杂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方法。

  (四)例题探究,体验新知:

  例1 填空:(1)25m2=( )2 (2)0.49b2=( )2 (3) c2=( )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 b2

  例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例4:计算(1)6782-3782 (2)852-842 "实践出真知".教师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分4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判断正误:

  (1)x2+y2=(x+y)(x+y)( ) (2)x2-y2=(x+y)(x-y)( )

  (3)-x2+y2=(-x+y)(-x+y)( ) (4)-x2-y2=-(x+y)(x-y)( )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b2-m2 (2)(m-a)2-(n+b)2

  (3)x2-(a+b-c)2 (4)-16x4+81y4

  3、解决(一)活动2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思维的水平高低与基本技能是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起点。"1、2题的目的,是巩固新知,对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而第3题,增强了知识的运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能力。同时,体现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起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

  (六)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1、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的关系。

  2、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3、应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应满足的条件。

  4、公式中字母a、b可以是任意数、单项式或多项式。 归纳是一种推理的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例概括出原理(跟"演绎"相对)。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既可锻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品质。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进行修正、精炼阐述。这样的小结既梳理了知识,又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下节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反思提炼。P56 习题2.4 1、2、3

  四、教学方法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研究,我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进而达到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挥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我校所开发的省级课题《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数学思维方法与应用性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明确提出预期目标:

  (1)培养兴趣,促进思维;(2)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3)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

  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4)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基于以上的理念和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特点,从学生已有实际经验出发,遵循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学原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高效。因此在教学中,以自主探索为主,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师生以愉快对话形式共同探索、步步深入,合作交流展开教学,下面我谈谈为什么使用这些方法?

  1、自主探索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超大规模需要,这就是 希望感到让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教师作用是要发现、强化这种探索精神".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把要学习的知识,置于具体鲜活的问题情境和嵌于一定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并能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探索新知,从而建构自己所坚持的判断和信念。如教学中,通过活动1~4,让学生思考、探索判断,在学生迷惑之际,用活动3导航,让学生自己体验猜想,这样不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还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使他们体验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的'最终目标。

  2、愉快教学法

  "如果我们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使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不仅是孩子们的幸福,并且也是教师的幸福。这就是当代教育和教育思想家的旋律。"在教学中利用例题让学生讨论,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有疑必质、有难必问、有感必发,让每个学生积极发言,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让每个学生喜欢数学,把学习作为一种快乐的活动,从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考虑到学生仍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时期。在教学中采用针对性强的相应措施,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必要的动态演示,用活动紧扣对平方差公式的感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逐步由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向抽象思维过渡,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学法指导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以几何级数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引导他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练",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在实验操作中探索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自主探索,合作互动,创造性学习这样的有效 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史密斯一泰勒报告指出:"评价教育效果,不能只是测定学生的某些能力和特征,而更应评价受教育者向着教育目标成长发展的过程".为此这节课我作了如下的评价:

  1、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从这个理论出发,我废除了过去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在本节课上,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哪些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独立思考能达到,哪些问题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完成;学生思考的是否有条理?学生的符号表达是否较以前有所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

  2、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本节课试图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学习。如活动1~4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使他们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各方面都能取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有的学生不能把每一道题都做完整,但他们积极思考、交流,对这样的学生应给予表扬肯定,帮助他们积极向上。

  总之,本课力求达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的例题就不要由教师解答: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要由教师写".本节课自始至终,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感知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实际,结合具体内容,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采用"问题情景——数学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解释"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就是人类对实际问题抽象、构建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知识意义的过程。

  2、设置问题导入新课,从直观的图形及其有关计算出发,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3、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设置有现实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内容上挖掘课本资源,设计有弹性,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在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比如:是否主动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否表现出了兴趣,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以及是否尊重他人等进行评价。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分式》(P58---60)

  我们知道,分式是表示数量关系的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本节课的内容是分式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分式》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意义和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学好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2)重点:分式的概念

  (3)难点:识别分式有无意义;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母中整式的值何时不为零、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探究意识。一方面,在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另一方面,"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所以我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上3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结巩固,以期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一) 发现新知

  在这儿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课本引例是 "土地沙化、固沙造林"问题,设问是"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我将引课方式改为通过学生自己构造代数式去发现分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1.创设情境:

  师生共同欣赏画面,教师给出探究要求:

  "代数式"庄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整式"的果子:t,300,s,n,a-x,0,180(n-2),请你任选其中的两个,分别运用整式的四则运算,合成四个代数式;并与同组的伙伴交流你的成果。其中有新的一类代数式吗?请说一说。

  作这样的改动,是基于以下考虑:原有引例不仅要求学生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还需要列出分式方程。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起始课上这样的要求过高,而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用已给的7个整式进行代数式的构造时,学生可以写出多种多样的式子,里面既有单项式,()也有多项式,还有分式。通过学生对自己所构造的代数式进行观察,创设发现情境,学会把自己的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

  2.探索交流 :

  (1)议一议:你们所发现的这一类新代数式: ,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2)类比分数,概括分式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被除数÷除数=商数 被除式÷除式=商式

  3 ÷ 4 = n ÷ (a-x) =

  整数 整数 分数 整式 整式 分式

  (3)小组内互举例子,判定是否分式的分母可以为零

  (二)讲解新课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分式的概念、意义以及简单应用,加深他们度知识的理解,为此,我将新课的讲解过程细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分式的定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分式"与"整式",加深他们对分式的理解,我打破了在传统教学中直接给出定义的常规,设计了想一想,引导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所列代数死与分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再将其与整式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从而类比整式归纳总结出分式的定义。

  2.分式的意义

  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即只有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时,该分式才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讲解,我将让学生类比分数以及结合前边的实际问题加以理解。

  3.分式的基本性质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分式的基本性质,在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之前,我安排了议一议活动,设计了如下两道题目,引导学生对所示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共同探索分式基本性质,然后,我将以课堂提问的方式,逐一板书讨论结果,综合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即: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正式,分式的值不变。

  4.例题讲解

  通过具体的例题,给学生演示本节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讲解完毕后,挑选学生上台板演,在规范学生讲解步骤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至此,我完成了对本节课所有理论知识的教学。

  (三)课堂练习

  众所周知,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将教学程序中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精心挑选了课本中的两道习题,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作为随堂练习,要求学生在本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题目亲自动手练一练,以便在检验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

  (四)课堂小结

  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最后给出规范总结,以重申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五)布置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本节课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必做题是教材第10页习题中的4,5,6题;

  选做题是教材第10页习题中的8,9,12,13题。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本节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针对本节课的所有内容进行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使

  得版面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6和7的加减法”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来认识、掌握数的组成。掌握这一内容,是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为掌握10以内加、减法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起了重大作用。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学会6与7的组成。

  教材难点: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的组成。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会6与7的'组成。

  (2)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3)培养养成交流合作,鼓励摆出多样化的分法。

  二、说教法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第一步,他们还不习惯小学生的生活,还保留着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摆脱不了用实物来演示。根据这些特征,我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直观演示法

  第二,探索操作法

  第三,游戏法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会“6和7的组成”,并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数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实践、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游戏《手指对数》

  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复习“2—5的组成”,让学生感觉到是在于游戏,而不是在进行枯燥的学习。

  (2)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情境的兴趣,我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设问引入。

  2、分析问题,主动探究

  (1)出示主题图

  根据学生的设问,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说出6的组成。

  (2)提问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教师驾驶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立联系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6的组成,边读边看边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习惯。

  3、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探索

  (1)操作

  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加深认识

  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7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让学生手指对数读一读,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

  五、巩固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每到这个环节也是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趣味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摘星星、帮小蚂蚁找家等活动。

  六、全课小结

  通过游戏的结束画面,使学生联想到今天学习的课题,并知道学习的内容。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对于乡镇学生,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心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圆形钟面、硬币、光碟、圆形桌面车轮、…)。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配上石子入水的声音,并播放水纹),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圆,感受圆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再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工具,自己动手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

  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

  第二、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

  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三)巩固练习

  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看图回答问题来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半径与直径长度关系的掌握情况。再抽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感受数学应用与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让学生知道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通过这样的延伸,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与神奇,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圆规和直尺创作一幅美丽的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将圆的三个部分与圆各部分之间关系用简易的文字概括出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本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

  (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以上,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是在学生熟悉了计数器拨数,初步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下一步认识数位顺序、万以内数的读写。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认识数位顺序表;第二个问题借助拨计数器的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上的数位标识学习读数,并感受数的构成;第三个问题数位顺序表学习写数;第四个问题借助算盘上的拨数活动,再次强化对大数的读写及位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模型认识数位顺序表,感受数的构成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等操作活动,学习读、写万以内数;

  3、通过多种形式表示数的活动,了解大数的构成;

  4、了解算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感受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带“0”数的读写。

  二、说教法

  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具示范、学具实践操作,学生运用合作交流与独立作业相结合,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教、学、练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效率,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环节

  本节课安排了:填一填,比一比;填一填,认一认;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看一看,写一写;想一想,填一填;认一认,拨一拨;练一练;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听一听,写一写。等十个教学环节。下面具体说一说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填一填,比一比:安排了4个填空题,是关于个,十,百、千、万等数位之间的关系的复习题,让学生以坐火车的形式按序回答,目的是进一步巩固万以内数位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万以内数的数位值作铺垫。

  填一填,认一认:课件出示了一个被盖住数位的计数器,让学生尝试填出被盖住的数位,然后出示一个完整的数位顺序表,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认一认计数器上还有那些数位,然后填写完成。

  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引导学生逐一完成教材24页三幅图的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的任务。师让学生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2个珠子,百位上拨9个珠子,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2个珠子,并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珠子的个数,读出“二千九百三十二”,并说出其中有“2个千,9个百,三个十,2个一”。接下来让学生尝试完成第二幅图的拨、读、写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幅图的内容,全班交流读数结果,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知道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每一位怎么读,“0”怎么读,从而体会读数的方法。

  看一看,写一写:借助数位顺序表学习写数。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写,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写,在尝试与交流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想一想,填一填: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读数和写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文字归

  纳能力若,为了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老师课件出示三个方面的主干,留下关键的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关键的内容,也就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了。

  认一认,拨一拨:因为现在学生家里大都没有了算盘,加上今天不是主要认识算盘,所以没让学生带算盘,改用教具示范。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算盘的了解,再课件出示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算盘知识。教学用书上提醒我们算盘的历史和结构的介绍,可以根据自己班上的'教学时间安排,做简单介绍或吧阅读材料发给学生即可。所以以拨20xx为例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算盘上表示数的规则,巩固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

  练一练:教材第25页第一题,先让学生连一连,目的是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位值概念,第25页第二题,练习读数写数及算盘的相应知识,题目素材选择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学生独立完成读数写数,再全班交流,说一说读数写数时硬注意的事项。

  想一想,说一说:重点是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读一读,写一写:课件出示一组数,让学生读出,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读数的方法掌握的情况。

  听一听,写一写:老师报数,学生写数,检测学生对读数写数的方法掌握的程度。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

  本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看似新知,实际上是用比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只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继而形成数学模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 1、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以加深对按比例分配的意义的理解。

  2、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其解决策略,能正确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来解决。

  教具准备: 幻灯片电视

  三、教学设想:

  本着《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这一理念,对比新旧教材对该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情的需求,本节课我预设了五个环节:热身练习,复习铺垫;激趣引入,揭示概念;引导探究,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体系;分层练习,拓展延伸。力求达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学生认知步步为营。在每个环节中也只是预设了有层次性和目的性较强的问题,而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以问题为引路,在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畅所欲言,使所学的知识自然生成,使学生既对只是有较深的体验和理解,又可提高能力、训练思维,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四、教法和学法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1、“引导—探索”是本节可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是适当的点拨引领,而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2、紧密结合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只是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而忽略了数学自身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我将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其应用性,将数学生活化。例如:截木棒,分苹果,种树,分红利等情景的引入,问题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体现数学价值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堂流程

  <一>、热身练习、复习铺垫

  1、 3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米,2段长()米,5段长()米。

  2、六二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2:3,男生占全班的(),女生占全班的()。

  3、盐和水的比是1:10,盐占盐水的( ),水占盐水的( )。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基本的认知水平出发,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情景引入,揭示意义

  1、一根木棒,按1:1分成两段,你如何分?

  2、一个苹果3个同学来吃,如果让你来分,你如何分?

  教师:像这样将一个物体等分成若干份,叫做平均分。

  3、生活中的比

  (1)我们喝的鲜橙中橙汁与水的比是2:9.

  (2)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是1:8.

  (3)妈妈做米饭时,水与大米的比是2:1.

  质疑:所给信息中,两个部分量是平均分吗?

  教师:像这样的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题: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易于解决的例子和生活中的比,使学生体会“平均分”和“按比例分”只是两种分配方式,“平均分”只是“按比例分”的特例,而“按比例分”是“平均分”的发展,从而体会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1.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的面积比是3:2。两中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问题2.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各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个环节,以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为依据,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只是适当进行点拨,以及线段图的出示,让学生从份数转化成分数,然后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部分量和总量之间关系的掌握,让后在用份数归一的方法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四>、对比归纳,形成体系

  同时呈现已解决的两个问题:

  1、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

  2、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3、小组交流,归纳概括。

  (设计意图:将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同时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策略,从而形成数学模型。)

  <五>、分层练习,巩固延伸

  1、基本练习

  (1)一个三角形三各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2:3:4.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2.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2、应用拓展

  小明说:“我爸爸和王叔叔合作投资做生意,爸爸投资8000元,王叔叔投资4000元,一年后共获利3000元,请你帮我算一算,我爸爸和王叔叔各应分得多少元钱?”

  (设计意图: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练习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和验证,我设计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有利于数学知识的领会、掌握、巩固和发展,并能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将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同时呈现,引导学生观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