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时间:2022-01-16 10:51: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10篇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1

  “幼儿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科技成果。”这个目标属于科学领域的范畴。《纲要》中提出: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这里提到了几个关键词:生活、熟悉,可见我们选择的科技成果的内容应该是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为幼儿所熟悉的。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选择了“手机”,因为现在的家庭中至少有两部手机,有的甚至更多,孩子用手机打过电话、拍过照片、玩过游戏、听过音乐,他们对手机有一定感性认识,教师把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但作为小班第一学期进行的教学内容,我选择了幼儿最为熟悉的两大功能:打电话与拍照入手,引导幼儿去关注和发现手机的其它功能,让孩子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手段,让孩子了解手机的部分功能,使幼儿知道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

  2、通过打电话游戏,让孩子初步感知点与数的对应,学习打电话的方法。

  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手段,让孩子了解手机的部分功能,使幼儿知道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

  难点:

  学习打电话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手段,让孩子了解手机的部分功能。(解决重点目标)

  1、观察比较固定电话与手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知道手机的功能之一:打电话。了解手机的特性:小巧、携带方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它。

  2、比较照相机与手机,了解手机的功能之二:拍照片。(出示平时用手机给宝宝们拍的照片进行引导。)

  3、了解手机的其他功能:(如打游戏、听音乐)

  师:科学家可聪明了,他们发明的手机本领越来越大,除了可以打电话、拍照以外,你还知道手机有什么本领吗?(如听音乐,可现场演示)引导幼儿去关注手机的其他功能,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二、运用手机的最大功能学习打电话:(解决难点目标)

  师:宝宝现在想不想爸爸妈妈,可是,我们在幼儿园,爸爸妈妈在上班,怎么办呢?(教师在这里要注重情感的引导)

  教师有选择性地提供一组号码的小圆点,让孩子数数小圆点的数量,数对了,电话就通了,并让孩子真实地与家长进行对话。

  教师在小结时要提醒幼儿不能随便打电话。

  三、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继续去关注手机的其他功能(如摄像、闹钟、上网等功能),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我对这个活动设计的思考:

  1、能从生活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中选材。我们对孩子的教学既要来自于生活,又能回归生活,为生活所服务,我所选择的“手机”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孩子在家中经常接触父母的手机,对它有一定的了解,陌生是因为手机中有许多功能是孩子不熟悉的,因为父母怕孩子弄坏自己的手机而不让他们玩,所以这里就有许多教师可以挖掘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感受科技成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注重各领域的结合。在第二环节中我设计了打电话,通过打电话游戏,让孩子初步感知点与数的对应,通过真实地打电话学习打电话的方法,在这里,既注重了各领域间的整合,又培养了孩子的口语能力。

  3、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除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外,还有其情感因素在里面,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向朋友或家人表示问候,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工具。在活动设计中我注重了对幼儿情感的引导。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2

  一、说教材

  众所周知,水果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一种食物。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水果随处可见,它们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几种来。如:常见的苹果、橙、葡萄、梨等。虽然他们知道的不少,但对水果的颜色认知还不是很多。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对水果颜色有正确的认识,加深对水果的喜爱,通过水果颜色的不同,表皮的光滑度不同,让幼儿感受水果外衣的色彩之美。又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的作用。因此,根据《纲要》中小班科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实际情况,将本次的活动目标定位于:

  1:认识几种常见水果的颜色。

  2:通过触摸水果,进一步体验水果表皮的光滑与粗糙。

  3: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本活动重点:感受水果表皮的光滑与粗糙。

  难点是:会分辨水果,熟练说出水果名称及颜色,感受水果的粗糙与光滑,并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通过出示"神奇的口袋"—认识水果——触摸游戏—给小动物送水果4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说活动准备:

  水果食物苹果,梨子,橙子等,小动物,盘子

  四、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在活动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幼儿动手触摸、比较等活动,在游戏:摸摸水果,观察水果表皮等幼儿自主参与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情境教学法,交流讨论法,尝试操作法。

  1: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游戏"猜猜是什么",以神奇的口袋形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引发幼儿融到猜出水果名称的情境中,并通过给小动物们送水果,激发幼儿的探索,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2:交流讨论法:

  在活动中,教师提供各种水果的实物,通过观察,触摸,比较,让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摸到的水果表皮的感受,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交流氛围。

  3。:尝试操作法:

  在第三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给小动物们送水果,引导幼儿按的水果的光滑与粗糙来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水果表皮的粗糙与光滑的认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教学流程:

  一: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这个口袋里面藏着很多的'宝贝,你们来摸摸,看看会是什么东西?(教师出示神秘口袋,幼儿表现得很感兴趣,对活动的继续进行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师:今天老师还请到了几位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上,他们也很想吃水果,我们现在把这些水果分给这些小动物们好吗?(好)

  "XX,你想把水果分给那位小动物?你拿的是什么水果?这水果是什么颜色的"?(同上出示苹果、梨子)

  二:触摸水果表皮,进一步感知水果表皮的不同手感:

  1、师:刚才小动物们都分到了美味可口的水果,非常的开心。现在老师也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份水果放在你们的凳子下面,小朋友去(看看你的水果是什么颜色的?幼儿个别回答)。摸摸看,你摸到的水果有什么感觉?也可以摸摸旁边小朋友的水果进行比较一下,看看你们两个人摸起来的感觉是否一样?(让幼儿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对不同水果进行比较,分析,并且通过语言的描述,加深对水果表皮特征的认识,为下一步活动做铺垫。)

  三:给小动物送水果:

  刚才我们的小动物小兔,小猫,小鸭都分到了美味可口的水果,只有小熊和小狗没有分到,他们觉得不公平,那么你们愿意把你们手中的水果分给他们两位小动物吃吗?

  愿意

  但是这两位小动物比较挑食,小熊说他比较喜欢吃粗糙的水果,那就请手里拿粗糙的水果的小朋友把水果送给小熊吃,小狗说它喜欢吃比较光滑的水果,那请拿光滑水果的小朋友把水果送给小狗吃好吗?

  记得,别放错了哦!不然小动物是不吃你送的水果哦 !(第三环节主要是活动的重点是使幼儿进一步巩固认知水果表皮的光滑与粗糙,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说活动延伸:

  教师和幼儿一起分享水果。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3

  设计意图: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科学领域有明确的定义: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在《落下来》这个活动中,我既结合着科学活动的核心和幼儿的思维特点,又结合着《纲要》的要求进行。《纲要》中提出: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怎样对幼儿的探究欲望创设一个宽松、开放、和谐的气氛是设计科学活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物体的下落,对于孩子并不陌生,幼儿都有的生活经验,所以给他们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气氛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创设了3个尝试点,引导孩子通过探索,层层深入的感知物体下落的速度、形态、及落地后的样子的不同,以及与物体本身与外力都有一定的关系。

  从而设计的活动目标是:

  1、观察、比较物体下落时的现象,对物体的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用记录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感知物体落下来这一科学现象。

  本活动的难点是:

  幼儿能用自己的符号来表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第一次操作所需材料:卡纸、积木、海洋球、手帕、海绵、羽毛,纸杯、蛋糕盘、记录单和笔。

  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记录纸和笔。

  第三次操作同样大小的手工纸人手一张。

  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因此我在活动中以"闯关"为前提,带领幼儿进行一关又一关的挑战游戏,难度渐深,层层递进,让幼儿不断有成功感的同时更加乐意主动地去进行挑战,增加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法:

  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方法。《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让幼儿感知物体下落这一现象,并引导幼儿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第二次操作是在让幼儿掌握"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这一要求,观察物体下落的现象。这个过程中我也尝试着让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索后能用自己的符号来进行表格的记录,从中了解物体下落是与物体的轻重等因素有关。第三次操作,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原来同种物体的下落与形状、大小以及风力有关。

  3、观察、记录法:

  新《纲要》指出"用多种的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探索、感知物体下落现象的环节中我引导幼儿以观察、记录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以此从中得出相应的结果。本次记录也重在让孩子积累记录的经验,所以在重点方法的记录上我和孩子们进行了探索。

  说教学过程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学习。

  各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1、创设游戏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下落现象并清楚表达。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以"闯关游戏"开始,激起幼儿想玩、想探索的兴趣。结合着幼儿的兴趣进行了第一次操作,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感知物体下落这一现象,并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观察、比较两种物体下落现象的不同,用记录方式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第二次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的两种物体下落现象的不同,用记录的方式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首先进行老师示范,让幼儿初步感知"同一高度"及"同时落下"。《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多种多样不同的物体,让幼儿通过操作认识到"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为之后的环节奠定基础。

  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有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在操作完成后,我们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符号来记录,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从幼儿的记录表中,我们总结出一些关于记录"速度"的一些好的记录方法,并且通过记录表也发现原来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轻重等因素有关。

  3、第三次操作,探索同样的纸出现不同的下落速度。

  第二次操作,我们是让孩子发现不同物体下落的不同现象,第三次操作则是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去探究让相同物体下落速度有明显区别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让幼儿去猜测是否会同时落地,制造悬念,再次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在老师示范后,幼儿发现原来两张相同的纸也并不是同时落到地上的,从中引出,风力与物体下落的关系。在探索改变纸下落速度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寻找方法,让他们去折、去团、去撕……从幼儿自己的操作中,我们总结出原来物体下落和形状也是有关的。

  科学活动重在让孩子探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我充分以幼儿为主体,和幼儿在探索中解决问题。每一次的操作都是一个挑战,挑战的难度逐渐加大,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一次次的成功中,我们让幼儿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自豪感,同时让幼儿对科学探索更加有了兴趣及信心。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电话的有趣和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2、学习打电话的方法,能有礼貌和别人打电话。

  3、能主动地和同伴打电话。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娃娃家的游戏场景、电话机

  活动过程:

  1、娃娃家的场景,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想请娃娃单位爷爷奶奶来做客,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和爷爷奶奶联系呢?

  2、学习打电话的方法。

  师:爸爸妈妈应该怎样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呢?

  幼儿自由地打电话,教师观察并请幼儿讲讲自己是怎样打电话的.?获得正确打电话的经验,师生共同讲讲怎样打电话:首先拨号再接通、通话时要问好,说自己找谁?再告诉别人自己是谁,最后要和别人说再见,才能挂电话。

  3、游戏:我和你打电话幼儿两人一组互相打电话,邀请对方来家做客,巩固打电话的方法。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5

  一、说教材

  1、说活动设计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在喜欢动物的基础上,探索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尾巴的作用,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贯穿其中,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2、说活动目标:根据《纲要》的指导和活动的内容,我制定了适合幼儿发展三个目标:1)、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探索欲望。2)、通过故事,能简单的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形状。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感情。3、说活动的重点、难点:依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状况,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通过理解故事,知道故事中的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难点是:了解身边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并能根据尾巴的特征分类。

  二、说教具、学具

  1、知识经验准备:带幼儿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记住一些动物的尾巴特征。2、物质准备:课件:《动物的尾巴》和《小壁虎借尾巴》可粘贴的不同动物的身体和尾巴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文学作品熏陶法等,使幼儿发现动物尾巴的不同形状和作用。2、学法:幼儿在掌握老师的.教学内容后,可运用游戏操作法进一步探索动物尾巴的不同。

  四、说教学程序

  1、听儿歌《尾巴歌》,幼儿和老师一起学做动物的尾巴的形状,边做边进教室做好。2、看课件《动物的尾巴》,请小朋友说说课件上动物尾巴的象什么,引出故事《小壁虎借尾巴》。3、播放课件《小壁虎借尾巴》,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启发幼儿边听边思考。4、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1)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2)小壁虎都向谁借了尾巴?3)启发幼儿思考:小鱼的尾巴象什么,没有尾巴会怎么样?老牛的尾巴象什么,尾巴的作用是什么?小燕子的尾巴象什么,尾巴是用来干什么的?4)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后来尾巴怎么样了?5、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能根据尾巴的特征分类。长尾巴的动物:老虎、猴子、小猫等。短尾巴的动物:兔子等伞状尾巴的动物:松鼠、孔雀等。会飞的动物尾巴的形状:小燕子、麻雀、老鹰等。6、小动物的尾巴作用真大,我们是小动物的好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帮助小动物,有些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请小朋友帮助它们把尾巴贴好。黑板上贴上小动物,请一些小朋友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尾巴贴上。7、听儿歌,做动作,走出教室,活动结束。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6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石头是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无生命的物质,同时也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比如在几次户外活动时,我看到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去捡石头玩,用石头在地面上、墙面上、花坛边等各地方敲一敲,一边玩一边兴奋地叫同伴一起过来听石头敲击所发出的声音。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课程,于是就设计了这个小班的科学活动《奇妙的石头碰碰响》,希望通过游戏引起孩子们对探索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求发展”,就如《纲要》中所说:“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说目标

  从“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1、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游戏,体验玩石头的乐趣。2、尝试自由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

  三、说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通过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较法来解决难点,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这一特性。

  四、说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两块石头;若干件硬的物品(木头积木,塑料积木,金属勺子);若干件软的物品(海绵,毛绒玩具,毛线团);厚垫子,桌子等。

  2、经验准备:已学习节奏乐《闪烁的小星星》。

  五、说过程

  我通过三个环节“感知特性--探索比较--拓展经验”来达到活动的目标。1、感知特性一开始以“石头展览会”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石头不同的颜色、形状、质感,对石头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2、探索比较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所在。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第一次以集体共鉴的方式,初步感知软硬物体与石头碰撞产生的不同现象;第二次通过自主探索,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的判断进行初步猜测,经过探索验证进一步感知这一现象。3、拓展经验这是活动的延伸环节,进一步增强幼儿对探索石头的兴趣。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磁铁》,选自13版省编教材小班下册主题五《玩玩乐》次主题三《一起来玩》。

  下面我从教材、活动目标、重难点、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活动过程、效果预测八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磁铁就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是幼儿进行探索活动的好材料。磁铁吸铁,这一现象既神奇又有趣,倍受幼儿青睐。小班的孩子无意意识占优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玩一玩,试一试。但是他们大都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为引导幼儿感知磁铁的特性,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我依据教材设计了《好玩的磁铁》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提高。”

  活动目标:

  为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依据教材内容与幼儿的经验、兴趣、学习特点,我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2、愿意寻找生活中的'磁铁。

  活动重难点:

  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为使活动顺利展开,达到预先设计的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科学区投放磁铁及磁性玩具,让幼儿初步感知。

  物质准备:磁铁、课件、磁性玩具、各种铁制和非铁制品以及颜料、画纸等。

  教法:

  《纲要》中倡导“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精神,因此,在活动的始终,我都将自己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探究,在“做中学”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快乐。根据教学目标和我班幼儿实际,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小演员跳舞、磁铁大世界、找朋友等情境,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探索,体验探索的快乐。

  2、启发提问法:“以疑激趣,以问激学”,通过“你发现磁铁最大的本领是什么”等问题启发幼儿积极思维,获取新知。

  3、操作体验法: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让孩子们在帮磁铁娃娃找朋友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体验,促进其发展。

  此外我还将游戏法贯穿始终,达到科学性,综合性,趣味性和谐统一,体现活动多元化的整合。

  学法:

  学法与教法密不可分。本次活动从幼儿角度出发主要运用了操作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操作法是幼儿运用最多也是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让幼儿通过看一看、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磁铁的特性,体验发现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活动过程: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本次活动我在情境游戏中激发兴趣——在观察探索中发现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寻找答案——在合作游戏中巩固经验。共分为5个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活动的出发点,通过魔术“会跳舞的小姑娘”你知道小姑娘怎么会跳舞吗?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环节二:自由探索,初步感知。

  此环节中,我创设磁铁大世界这一情景,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磁铁的外形特点。让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试一试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此环节的开展能更好的激发幼儿对磁铁的探索欲望,同时也为活动进一步开展储备了知识经验。

  环节三:探索交流,寻找答案。

  此环节中我创设磁铁娃娃找朋友的情境,并为幼儿提供了曲别针、扣子、木夹、塑料夹、钥匙、瓶盖、头饰等丰富的操作材料,将他们混在一起,让幼儿用磁铁吸一吸,能被磁铁吸住的就是他的好朋友,放在一个盒里。看看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引导幼儿在探索操作中寻找问题答案:磁铁能够吸铁或铁制品。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我会毫不吝啬地让幼儿尽情地“玩”,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经验交流。这也正符合《纲要》精神: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环节四:生活寻宝,拓展经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探索兴趣,加深幼儿对磁铁特性的了解,我开展了一次“寻宝活动”。

  先请幼儿在自己身上用磁铁找一找铁制品,如衣服纽扣、拉链等。然后拿磁铁在活动室内找一找铁制品,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以巩固对磁铁特性的认识。

  引导幼儿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运用了磁铁?通过课件妈妈的包、文具盒、冰箱门、磁性教具等拓展幼儿生活经验。使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环节五:合作游戏,巩固经验。

  引导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磁铁绘画”,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用曲别针分别蘸上不同的颜料放在衬衣盒里,用磁铁在盒子下面不停的移动,这些小曲别针会随着磁铁不停的跳舞,形成一幅幅美妙的作品,达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一定会探索者、交流着、欣赏着、惊奇着、更快乐着。

  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磁铁找一找家中的铁制品,用磁铁玩沙,进一步巩固磁铁的特性,体验磁铁的乐趣。

  活动效果预测:

  本次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游戏为主线,探究为核心”,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与投入,使学习过程成为幼儿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而有趣。相信在积极地探索中,孩子们会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获得自信、求异、尝试、发现、创造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8

  教学目标

  1、让幼儿认知最基本的颜色(红色)。

  2、并能和同伴一起做游戏。

  教学重点

  认识颜色。

  教学难点

  分辨颜色。

  教学准备

  红色图卡、实物(红色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唱歌曲《十个小矮人》。

  二、教师通过手拿实物带领幼儿认颜色,并以游戏的方式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

  1、教师:教师出示实物红色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玩具)那你们知道老师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老师告诉你们这是红颜色。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识颜色做游戏。

  教师出示颜色图卡再次请幼儿认颜色。

  教师:把颜色图卡放在空地上,然后请两个小朋友做游戏,教师说出颜色名字,看谁先把颜色拿起来时说一遍颜色名称,游戏(2—3)遍,以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

  3、鼓励幼儿自己认颜色。

  教师:今天,小朋友学了红颜色那我们课外也找一找,有哪些东西是红颜色的。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9

  一、教材分析

  鞋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孩子从学步之日起,不同质地、不同款式、不同作用的鞋子就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当他们穿着妈妈的高跟鞋、爸爸的大头鞋开心地走来走去时,哪怕摇摇摆摆摔倒在地也都乐此不疲。现在鞋子的款式也越来越多,这对孩子认识各种鞋子提供了丰富资源。结合小班幼儿好奇、好动,什么事都想模仿探究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我会创设"鞋子展览会"的情境,通过看看、摸摸、说说等形式,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在探索、操作中构建对鞋子的认知经验。现在的孩子由于家长包办代替过多,在穿脱鞋子上日常锻炼较少,本次活动中,我会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尝试自己穿脱鞋子,并通过小儿歌的形式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常见鞋子的款式及用途,知道鞋子要合脚。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2、能力目标:能给鞋子进行正确的配对,并能按左右位置摆放整齐。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3、情感目标:对各种各样的鞋子产生兴趣,懂得爱惜鞋子。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高跟鞋、旅游鞋、皮鞋、凉鞋、雨鞋、轮滑鞋、棉鞋、拖鞋等大小、材质不一样的鞋子,并布置成"鞋子展览会"的情境,这些鞋子是按照童鞋、成人鞋的类别来摆放的。

  2、ppt《各种各样的鞋子》,这里指的是一些幼儿在生活中不太常见的,比较特殊的鞋子。

  3、音乐CD《鞋子踏踏响》。

  四、教法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2、游戏法

  学法:1、实践操作法2、探究体验法

  五、活动过程

  我的活动设计主要分为四部分来完成:

  第一部分:

  参观"鞋子展览会"。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鞋子展览会上各种颜色不同、形象各异的鞋子,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感官,这一环节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幼儿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知不同的'鞋子。我准备分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这一部分:

  第一环节:

  认识各种鞋子。这一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了解不同鞋子的名称和用途。我会组织幼儿通过看看、摸摸、说说的形式,感受鞋子款式、用途的多样性。

  在进入展览会之前我特意安排孩子们脱鞋子,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按左右位置将鞋子摆放整齐。引导语:"听说鞋子展览会里有许多漂亮的鞋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鞋子展览会到了,我们先要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才能进去参观。来,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摆放整齐。"在这里我会通过小儿歌的形式提醒幼儿正确摆鞋的方法,我拿起自己的鞋子,一边摆一边说:"两个好朋友,见面点点头",接着引导幼儿也边说儿歌边将自己的鞋子按左右位置摆放整齐,如果有的孩子放反了方向,我会及时引导:"哎呀,你的两只鞋子怎么没见面点点头呢,它们是不是闹别扭了,快让它们和好吧!"

  脱完鞋子进入展览会之后,我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欣赏鞋子的款式、讨论用途。引导语:"这么多漂亮的鞋子,你喜欢哪一双鞋子?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穿上它?"这里我会运用集体讨论和个别表述的方法,鼓励幼儿从颜色、款式等方面说说自己喜欢的鞋子。我将重点引导幼儿了解高跟鞋、雨鞋、旅游鞋、拖鞋、轮滑鞋的特点和用途。

  通过交流让幼儿了解:高跟鞋是妈妈穿的鞋子,上班、逛街、做客时穿着它很漂亮;下雨天的时候穿雨鞋最合适,它能够让我们走在水里不湿脚;旅游鞋非常的轻便,穿上很舒服适合在爬山、做运动的时候穿;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会穿上拖鞋,软软的、大大的可以让我们累了一天的脚好好的放松一下;轮滑鞋有许多轮子,它可以让我们在地上滑的很快,但是要想穿轮滑鞋是需要技巧的,学会了技巧你就会滑的很快。

  第二环节:

  穿鞋子。这一环节大约需要4分钟。我将运用探究体验法,请幼儿选一双自己喜欢的鞋子穿上,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说说穿上不同鞋子的感受。这一环节中我会鼓励幼儿尝试自己穿鞋子,探究自己穿鞋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

  引导语:"小朋友,选一双自己喜欢的鞋子穿上吧!你穿的是什么鞋子?穿在脚上有什么感觉?"通过尝试让幼儿知道鞋子要合脚才舒服。接着我会引导幼儿交换一下鞋子,体验不同的鞋子穿在脚上的不同感受。

  最后我会鼓励幼儿整理鞋子,先用儿歌的形式引导幼儿将鞋子进行配对巩固按左右位置摆放整齐,接着请幼儿把鞋子放到鞋柜上。引导语:"小鞋子也要回家休息了,在回家之前,我们先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让它们手拉手不分开,然后把它们送回家。"

  第二部分:

  讨论鞋子的用途和保护方法。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

  我会引导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穿鞋子?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通过讨论让幼儿了解鞋子可以保护人们的脚不受伤,不穿鞋子的时候要将它们放到鞋盒子里,脏了的鞋子要及时刷干净。

  第三部分:

  有趣的鞋子。这一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了解鞋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激发幼儿继续探究鞋子的兴趣。

  我会向幼儿出示ppt,ppt中有舞蹈鞋、小丑鞋、电暖鞋、虎头鞋、草鞋、按摩鞋等鞋子及不同的人们穿着这些鞋子的样子的图片,出示不同人们穿着这些鞋子的样子的图片的目的,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特殊鞋子的功能。逐一点击图片并组织幼儿讨论,如:出示虎头鞋,我会引导幼儿说说:这双鞋的样子像什么?它是给谁穿的鞋子?(教师小结:虎头鞋是给出生不久的小宝宝穿的,据说小孩子穿上它可以像小老虎一样健康)接下来我会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其它的鞋子。

  第四部分:

  游戏《鞋子舞》。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鼓励幼儿穿上自己的鞋子,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提醒幼儿分清左右,接着播放音乐《鞋子踏踏响》,我会带领幼儿跺一跺、跳一跳、听一听,感受鞋子有节奏的声音,活动在快乐的游戏中结束。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10

  一、活动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运用各种感官,通过主动、亲历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对周围事物、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糖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而这次的“做中学”实验是在一次偶然的幼儿生活环节中,孩子将糖掉进了水里,老师抓住了此次教育契机,不仅引发了幼儿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糖的变化,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次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溶解现象,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二、活动方案及修改意见:

  小班科学《糖消失了》(第一研)执教:陈梦娇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愿意探索发现不同的糖在水里的变化,并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温开水大量。

  活动过程:

  (一)探索性话题引起幼儿讨论。

  提问:1.小朋友,你们吃过糖吗?喜欢吃吗?

  2.请你说说糖在嘴巴里会怎样?(变甜、变小等)3.请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会怎样呢?

  (二)做试验证实幼儿的推测。

  1.教师:糖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

  老师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适量的开水,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1)看一看,糖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刚刚还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现在会变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儿猜测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品尝糖水,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告诉大家。

  教师小结:糖在水里会变小,慢慢的没有了,水会变甜。

  (三)集体操作,观察糖在水里的变化。

  1.幼儿人手一粒糖一杯温开水操作观察提醒幼儿注意不把水泼掉,提醒幼儿有耐心。

  2.集体品尝糖水。

  第一次讨论意见:

  1.教师在提问的设计,提问的时机上需不断改进。

  2.有幼儿提出糖为什么会化时,应该让幼儿对这个问题作出猜测,激发探索的欲望。

  小班科学《糖消失了》(第二研)执教:赵青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愿意探索发现不同的糖在水里的变化,并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搅拌棒若干。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搅拌棒一支、温开水大量。

  活动过程:

  (一)探索性话题引起幼儿讨论。

  出示方糖。

  提问:1.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呀?

  2.请幼儿品尝小块的糖。

  提问:糖放到嘴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变甜、变小等)3.请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会怎样呢?

  (二)做试验证实幼儿的推测。

  1.教师:糖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

  老师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适量的开水,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1)看一看,糖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刚刚还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现在会变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儿猜测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品尝糖水,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告诉大家。

  小结:糖在水里会变小,慢慢地融化到水里面去了,水会变甜。

  (四)集体操作,观察糖在水里的变化。

  1.幼儿人手一粒糖一杯温开水操作观察。

  2.提醒幼儿注意不把水泼掉,提醒幼儿有耐心。

  (五)2.集体品尝糖水。

  第一次讨论意见:

  1.在导入环节,怎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品尝糖果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是糖果产生的甜味。教师应当在糖果的变化上适当的提醒幼儿感知糖果大小的变化。

  小班科学《糖消失了》(第三研)执教:谢小雨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果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块方糖,以及用于搅拌的汤匙。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兴趣。

  1.师:你们的桌上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今天请大家自己试一试,仔细看看,糖到水里会怎么样?

  2.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

  (二)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1.师:你们刚才看到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到哪里去了呢?现在又变什么样了呢?

  2.幼儿讨论、交流、思考、讲述。

  (三)进一步了解溶解现象,知道不同的东西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1.教师出示水果硬糖、方糖、奶糖,并出示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糖也会“化掉”,请你观察一下,它们在“化掉”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

  3.教师总结:原来不一样的糖果,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也不一样,方糖溶解最快,第二是奶糖,第三是水果硬糖。

  (四)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扩展幼儿的经验。

  1.师: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2.幼儿表达交流。

  (五)小结: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请你们回家以后再试一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这样的。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相关文章:

精选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4篇02-18

【精选】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3篇02-18

精选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四篇02-18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7篇02-15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四篇02-15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8篇02-13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9篇02-13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4篇01-30

精选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3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