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5 07:25: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组织比赛》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分类、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进而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与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相关的知识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依据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可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激趣法、鼓励探索、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我把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活动,并以奖奖品的形式激励学生,同时也为课堂的练习作铺垫。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安排了以下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让学生乐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先播放一段动物奔跑的视频:“这些动物跑得真快,它们想去哪呢?哦,原来在大森林里狮子大王组织动物们进行运动比赛,动物们都赶去参加!你们也想去看看吗?”我顺势引出课题:组织比赛(板书)。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我们班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改为“组织动物比赛”,这样,学习的知识更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具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统计知识的欲望。】

  (二)参与操作,体验过程。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数一数,填一填——收集整理数据。 沿着新课导入所创设的动物组织比赛的情境:“动物们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喜欢跑步,也有的喜欢拍球!哎,狮子大王可头疼了!到底组织什么比赛呢?”我引导学生说出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动物最多就组织哪一项。我出示统计表,指导学生根据课件填写,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小动物有几只,就在下面的( )里填几。观察统计表,比较后得出喜欢拍球的小动物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并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活动二:数一数,涂一涂——认识条形统计图。 这时,我说:“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让狮子大王一眼就看出喜欢什么比赛的动物最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注意力又一下子集中起来。我接着出示条形统计图,指出----“这是条形统计图”(板书),并让学生观察,并明确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1。我一边讲解一边根据统计表来示范完成条形统计图中的一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完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一眼就看出喜欢拍球比赛的动物最多,“狮子大王”就决定组织拍球比赛。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实现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的设计意图。】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分析条形统计图。 现代教育论认为,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数学中提出问题,在经历数学中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形成技能的最佳方式。 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想一想并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再请学生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在想一想、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探究习惯,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开展比赛,反馈深化。

  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对低年级儿童来说,适宜的方法是把问题情趣化,生活化。因此,我请孩子们进行拍球比赛,先提出这样的比赛规则,根据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学生通过拍球——数数——记录——完成统计表等学习活动,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手中的.条形统计图。我根据条形统计图,宣布比赛的冠军。再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知识。】

  (四)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这一环节中我紧抓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巩固,加以拓展。

  1、体会生活中统计的广泛应用。 我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问题要用统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我就地取材,进入下一个练习。

  2、统计课堂评价情况,应用提高。 “这节课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呢?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我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奖品,完成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3、调查最爱看的动画片。 我让学生观察“最爱看的动画片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对统计的认识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五)互动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总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总结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一位数学教学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所以,我继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请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并完成课本第85页的条形统计图。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重点,又击破难点。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我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

数学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例7

  教材分析: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教学目标: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形式。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说学情】

  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

  【说设计思路】

  1.从学生实际经验入手, 唤醒学生的思维,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轻松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2.创设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教学中所设计的游戏和购物活动,都采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带动。

  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利用教材,同时通过完成填空回忆整理本课所学知识。

  【说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卡片;

  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袋(内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能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按质地可以分为哪两类?

  二、新课教学

  (一)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小凡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么想的?(1角1颗,1元=10角,1元2角=12角,买10颗,还有2角买2颗,一共可以买12颗)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样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2角)

  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钱,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换钱游戏。

  教师指名一名学生配合先示范: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师:当然可以,给你38角。你算算对吗?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对了,谢谢你。

  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

  同座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

  (二)设境激趣,合作实践学习

  谈话过渡:学会换钱,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欢的地方——东东超市

  课件出示货品图片和价格标签(例6),让学生认一认,学生自由说自己认识的价格标签,表示多少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小圆点左边表示几元,小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格都标到角。

  游戏巩固:看看谁的反应快(完成50页做一做)

  把写有价格的物品图片和对应写有几元几角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学生,拿物品图片的'学生先举起来,拿对应的卡片的学生快速反应。全班一起订正。

  谈话过渡:超市里还有许多东西,课件出示物品及标价(例7,51页及“做一做”内容)现在我们同座每2个同学为一组任意选购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到“收银台”(老师处)结帐。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有问题的学生马上辅导。

  三、知识整理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复习本课学习内容。今天同学们学得真好!一节课可学了不少知识呢!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50页和51页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书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吗?

  学生看书填空后,课件出示书上50页、51页内容,师生一起逐空订正,从而达到整理知识,总结全课的目的。

  四、课后练习

  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

  人民币的认识_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Flash动画课件

  人民币的认识说课稿阅读

数学说课稿 篇3

  课题一:比和比例

  【重点】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提问】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 掌握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

  2、 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9页下面的3个问题,思考:

  1、什么叫做比?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什么叫做

  2

  3、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举例说明。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思考、填空。

  (二)检测(课本第89页的'例4)

  1、找3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师认真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个题的式子,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72:96=3:46:8=3:4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什么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看第(3)题的算式,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生说,师小结:

  5、看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若对,问:认为对的请举手。 若错,追问:为什么?错在了哪里?

  6、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过渡:老师发现,从上课到现在每个同学都很认真,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敢不敢来挑战啊?(生:想)

  六、补充练习

  1、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师:同学们,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好。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十七)

  第2、3、4、5题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编写时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先让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引发猜想,促使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若也有面积公式算起来就会简便实用,进而展开探究。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整个安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思想,为后面探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计算。

  4.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这节课,我将采用“自主实践,合作交流” 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与演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

  本课的学法有: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亲自探索,主动发现,让他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的愉快!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我将结合生活实际,用一个分地故事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开始探究活动。

  同学们,今天美羊羊也来到了我们教室,大家看大屏幕,他正在为羊村发生的一件事发愁呢!(播放)村长慢羊羊给懒羊羊和沸羊羊分青草地,懒羊羊分了一块长方形地,沸羊羊分到了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可是两只羊都觉得自己的地小,对方的地大,为此争论不休。村长十分苦恼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公平吗?这个难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本节课所以研究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进行思考。

  (二)组织动手实践,尝试多维探究

  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美羊羊想办法。

  我首先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的。为此,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张学具卡片,“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将怎么办?可以小组讨论。”这样引导可以使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信性。学生或许会想出许多的办法,如:数格子、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可贵的,因为这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最后在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方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会认识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张卡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我抓住这个重点,组织学生深入推导。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顺势就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的顺势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的实践操作,这样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有停住,仍然借助羊村分地的情境,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农民伯伯彻底解决问题,农民伯伯开心地笑了。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识,逐步理解内化

  对新知识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联系生活”的原则,安排了四组形式的练习。(基础练习、趣味练习、实践练习、提升练习)

  这四个层次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能涵盖本节课所有知识点,将练与趣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课快要接近尾声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你还能有折纸或是其他的办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公式吗?作为课后的操作作业,这样就为学生提供多元思维的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曲终而有余音绕梁”。

  四、说板书设计

  我以条理清楚为原则,既体现了学习目标,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明了地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特设计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割补法 转化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数学说课稿 篇5

  本次说课我将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部分。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联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教材联系:

  本单元的任务是学会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基础上,我们本节课的任务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材设计了图书馆这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和新课改活动的要求,配合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它们分别是:

  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与他人积极合作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以后,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而在这其中,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部分。在这次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以及采用介绍算理、强调法则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以上是我从这五个角度来对教材进行的分析,下面再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即教法分析部分。

  二、教法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图片演示法来教学,这几种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快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三、学生情况:

  本课面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年龄小、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加强理解。

  四、学法指导:

  本着以新课标的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本节课中我将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两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它们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认知,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五、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对以上三个部分的综合运用阶段即教学过程部分。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成5个环节包括: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知识探索、练习巩固、全课总结。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环节即复习旧知识。

  一、(出示课件)口算以开火车的形式呈现,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竖式计算找两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做,集体订正,帮助孩子回忆竖式计算所要注意的地方,为这节课打基础。

  二、第二部分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创设情境法。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买新书啦,你们想不想看看都有哪些书呢?在学生融入课堂情境的时候,我将告诉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图书馆去看一看。(出示课件:图书馆)这时我板书课题(板书:图书馆)并提出问题,你能看图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有价值教师就给予鼓励,然后集体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自然地引出有关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新知识探索

  在新课引入过后,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新知识探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任务就是学习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第二步: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学生可能用直观模型操作:比如摆小棒、拨计数器,也可能口算,也可能列竖式等。不管汇报的是哪种算法,一定要让他们说出算理。如果说到列竖式这种算法,教师要板书列竖式的算法,并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这一系列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中谁和谁比较接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这样做是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在新知识学习后,我就将带学生进行扩展应用,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练习分两部分:一是基础练习,包括集体解决前面提出的其他问题、圈小棒、竖式计算。二是开放性练习,排队问题。这样做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你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以上就是我从四个部分进行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图书馆》一课我以教研课的方式上了,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避重就轻等。我根据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对教案做了再一次的修改,形成了今天的说课稿。我知道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出,以便我继续提高。这里再次感谢各位数学组的老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合并同类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四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其实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什么是同类项;二是:怎样合并同类项。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教学设计流程:

  下面我就重点讲一讲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1)激趣导入

  师生竞赛:求代数式-x2 +2x+x2-x-1的值,其中x的值为课代表所报的数。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数带入式中,比一比谁先算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先求出正确答案者为胜。

  (设计意图:以比赛的活动导入新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学习数学,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同类项

  ①找一找:以下几组代数式有什么相同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②辨一辨: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并简单阐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③找朋友:老师将12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一些同学,然后让学生上讲台给自己手中的单项式找同类项朋友,并请其他同学做裁判,看有没有找错朋友.

  (设计意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而同时让没有参加的同学当裁判判断分类是否正确,也培养他们的公平公正严谨的态度。)

  探究活动二:怎样合并同类项

  ①问题情景,引出概念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自主探索找出规律的思想方法。)

  ②探索法则

  ③探索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合并的法则及步骤。学生通过自己摸索尝试,印象更为深刻,知识更加牢固,体现了数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我会做: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①火眼金睛:辨一辨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为本节课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②试一试: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先化简再求值的思想方法,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③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4)我会说: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采用由学生4人一组,互相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找出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由一位同学小结,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注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5)拓展延伸:

  (提示:同类项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到此为止,下面说一说本节课我的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兴趣化,教师在教学中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和服务者,通过设计丰富多彩,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新理念。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的本质、地位与作用

  对数函数(第二课时)是20xx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小节涉及对数函数相关知识,分三个课时,这里是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并用此解决三类对数比大小问题,是对已学内容(指数函数、指数比大小、对数函数)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为后续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即数形结合能力

  2、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说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对数比大小发挥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是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是对指数中比大小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的再次体现和应用,对后为解对数方程及对数不等式奠定基础。所以确定本节课重点:运用对数函数图像性质比较两数的大小

  教学中将在以下2个环节中突出教学重点:

  1、利用学生预习后的心得交流,资源共享,互补不足

  2、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及原理的理解

  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后上课的情况下,对于课本上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本节课教师要补充第三类比大小问题———同真异底型,对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有一定的挑战性。 所以确定本节课难点:同真异底的对数比大小

  教学中会在以下3个方面突破教学难点:

  1、教师调整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 导作用即可。

  2、小组合作探索新问题时,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适时用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

  3、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四、说学生学情分析

  长处:高一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已学知识或用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及应用意识,对于本节课而言,从知识上说,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刚刚学过,本节课是知识的应用,从数学能力上说,指数比大小问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在这可借鉴,另外数形结合能力、小结概括能力、特殊到一般归纳能力已具备一点。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本节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三类对数比大小是课本以外补充的内容,没有预习心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快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构建,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生能力上来看,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还需加强锻炼,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上还显不足。

  五、说教法特点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基于此,本节课遵循此原则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预习交流心得出发,到探索新问题,再到题后的回顾总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加强理解,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基础。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六、说教学过程分析

  1、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2、温故知新(已填表形式复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和框架建立平台,并为下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

  3、预习后心得交流

  1) 同底对数比大小

  2) 既不同底数,也不同真数的对数比大小

  以课本例题为例,交流解题思路,题后总结此类型比大小问题的一般方法,而后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己总结方法及此方法适用的题型,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只需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题目表面上升到题目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合作探究——同真异底型的对数比大小

  以例3为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预计两种:一是利用换底公式将此类型转化为同底异真型,利用之前总结的方法解决此问题。二是利用具体对数的`大小关系探究出不同底对数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以此来解决此类型比大小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很好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另外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即反思,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因此,本题解决后,让学生反思明白,要想利用性质解决问题,关键要做到“脑中有图”,以“形”促“数”。

  5、小结

  以学生自主小结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得收获,教师可引导小结三个方面:所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6、思考题

  以20xx高考题为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7、作业

  包括两个方面:1、书写作业 2、下节课前的预习作业

  七、说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看,这种通过课本内容预习,而后课堂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效果不错,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探究时,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我参与小组讨论,对有能力的小组,在探究出一种方法后,可鼓励完成更多的方法探究,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可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课堂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自信。另外,对于学生的总结回答,可能会比较慢,我一定会耐心听,及时鼓励,给予学生微笑和语言的鼓励,效果很好。在小结环节中,对于高一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是我一直的教学尝试,由于只训练了半学期,学生只能达到小结知识的程度,在以后的训练中还会加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小结内容,使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不再觉得抽象,而是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具体的解题工具。

数学说课稿 篇8

  1、教材分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我们教师拥有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教材知识的权利和义务。所以我跟据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借鉴“华师大”版及“苏教版”教材第一章的内容,把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节课特意设置为形式多样、轻松有趣的序言课,目的是让学生先消除对数学的惧怕心理,帮助他们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的衔接。通过这样一节课,我想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认识,对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和动力,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带动学生充满信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学情分析:(1)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已了解和掌握了数与形方面的初步知识,但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的思维能力还不具备;

  (2)学生个性活泼,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高。

  2、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再借助于趣题解答和活动参与让学生再次回顾小学的知识方法,并对初中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块内容进行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动手试验的过程,引导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发求知的欲望,从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家的故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教学策略

  (1)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边启发、边分析、边观察、边总结,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

  (2)学法——采用知识内容的趣味化形式,吸引学生乐学,用问题的生活化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感而发,再用类比、猜想、验证、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会学;

  (3)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更好的展示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4、重难点分析(放在后面说)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很重要、很有用,虽然有点难,但它很有趣,并能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这节课就是要设法改变学生以往对数学的印象,化枯燥为趣味、化理论为实用、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

  教学难点:突破方式是通过问题点化、课件点拨、动手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地思考和自主的探索。

  5、教学过程与方法

  由于本节课没有专门的知识点和特别要学生掌握的'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与方法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给出英国数学家克莱茵形容数学的名言: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而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2、、问题:数学是什么?

  让同学们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描绘数学在自己眼中留下的印象,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3、问题引出“数学超市”内容,根据往届学生的答案,事先设置好十个不同板块,用课件展示出来:测量、想像力、真有趣、有点难、拼折图、数学家、运用广泛、开发思维、有挑战性、其乐无穷

  了解数学家眼中的数学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一种向往。

  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讨论,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同时通过老

  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态消除学生对中学老师的惧怕心理,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每个四人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点击“我眼中的数学”不同板块,全班同学根据板块所对应的内容,展开讨论和提出方案,进入本节课的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

  让每个小组随意点击“数学超市”

  的不同板块,根据板块对应的内容,让全班同学或参与设置的活动;或进行相应的游戏;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

  交流、相互启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不同角度体验数学的思维方法。

  所有板块都是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提供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对今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的素材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⒊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 标: 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 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 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⒌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 1 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 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平均分”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 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为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通过教师说明,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 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2

  ⑶指名生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 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⒌提问: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可让学生利用学具边分边说。 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观察、辨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了除法初步认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较好地发挥了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认识除号

  ⒈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⒉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⒊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 此环节把“除号”的认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对除号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 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⒈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求每盘有几个,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个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几份?“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盘分得几个?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 ÷ 4 = 2”表示什么? 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⒉练习。⑴填空: 24 ÷ 4 = 6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3 12 ÷ 6 = 2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⑵先说出图意,再列式。

  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 ⒊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⒋质疑。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 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 =

  ⑵把15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 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 4 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游戏。 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 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以上练习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说课稿03-25

数学说课稿11-05